北方典型沙地樟子松人工林水源涵养功能及适宜密度选择

北方典型沙地樟子松人工林水源涵养功能及适宜密度选择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20-05
ISBN: 9787511646880
定价: 85.00
分类: 自然科学
  •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核心,在维系生态平衡、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抵御天然灾害及改善生态环境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森林资源相对匮乏且分布不均,加之长期以来植被破坏造成的不利影响,维持、恢复与构建森林植被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森林水循环是陆地水循环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分布格局。森林生态结构对水分循环也具有重要影响,关系到各相关水分因子量的时空分配及转化形式。因此,森林与水的关系是当今生态学与水文学研究的热点议题,也是森林培育、经营以及水分运动过程机制重要的研究方向。在“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oil-Plant-Atmosphere Continuum SPAC)系统中,大气降水分别被林冠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截持、分配、渗入,完成大气至土壤的输送过程,并通过植物体的蒸腾作用,完成土壤至大气的回流过程。了解水分在SPAC系统中的循环过程,就是理解并认识植物的水分涵养、利用、分配和承载功能,是探求合理林分密度的基础,并关系到区域内生态恢复工作的成败。   邓继峰,男,中共党员,农学博士,现任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防护林构建与维持。2013年9月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015年7月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获博士学位;2019年5月受欧盟Erasmus+项目资助赴波兰华沙生命科学大学(访问学者);2020年获批波兰华沙生命科学大学客座教授计划。
      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辽宁省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和沈阳农业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共3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面上项目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共3项。在国内外科技期刊上以通讯作者或首作者身份发表论文3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4项。现为14个中英文期刊长期审稿人。 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1 林木耗水测算技术
    1.2 森林结构研究
    1.3 降水分配功能变量研究
    1.4 林分结构与降水分配功能耦合关系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研究区位置
    2.2 气候条件
    2.3 地貌土壤状况
    2.4 水文状况
    2.5 植被状况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技术路线
    3.2 观测样地的选取
    3.3 树干液流的测定
    3.4 林分空间结构指标获取
    3.5 穿透雨、树干径流和郁闭度的测定
    3.6 林下枯落物持水效应
    3.7 土壤性质调查
    3.8 数据处理

    4 榆林沙区长期降水变化特征
    4.1 各月降水量变化特征
    4.2 年际降水量的趋势变化及独立性分析
    4.3 年际降水量的周期性变化
    4.4 年际降水量的突变检验
    4.5 年际降水量未来发生趋势
    4.6 影响降水量变化的主要气象因子

    5 樟子松树干液流变化规律
    5.1 南北方位树干液流速率的比较
    5.2 树干液流速率日变化规律
    5.3 树干液流季节变化规律
    5.4 树干液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5.5 基于林木耗水的林分适宜密度分析

    6 樟子松林分结构与降水分配功能耦合
    6.1 林分结构变量
    6.2 林分降水分配功能变量
    6.3 林分结构与降水分配功能变量耦合
    6.4 修正Gash模型

    7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2 结论

    参考文献
  • 内容简介: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核心,在维系生态平衡、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抵御天然灾害及改善生态环境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森林资源相对匮乏且分布不均,加之长期以来植被破坏造成的不利影响,维持、恢复与构建森林植被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森林水循环是陆地水循环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分布格局。森林生态结构对水分循环也具有重要影响,关系到各相关水分因子量的时空分配及转化形式。因此,森林与水的关系是当今生态学与水文学研究的热点议题,也是森林培育、经营以及水分运动过程机制重要的研究方向。在“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oil-Plant-Atmosphere Continuum SPAC)系统中,大气降水分别被林冠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截持、分配、渗入,完成大气至土壤的输送过程,并通过植物体的蒸腾作用,完成土壤至大气的回流过程。了解水分在SPAC系统中的循环过程,就是理解并认识植物的水分涵养、利用、分配和承载功能,是探求合理林分密度的基础,并关系到区域内生态恢复工作的成败。
  • 作者简介:
      邓继峰,男,中共党员,农学博士,现任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防护林构建与维持。2013年9月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015年7月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获博士学位;2019年5月受欧盟Erasmus+项目资助赴波兰华沙生命科学大学(访问学者);2020年获批波兰华沙生命科学大学客座教授计划。
      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辽宁省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和沈阳农业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共3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面上项目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共3项。在国内外科技期刊上以通讯作者或首作者身份发表论文3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4项。现为14个中英文期刊长期审稿人。
  • 目录:
    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1 林木耗水测算技术
    1.2 森林结构研究
    1.3 降水分配功能变量研究
    1.4 林分结构与降水分配功能耦合关系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研究区位置
    2.2 气候条件
    2.3 地貌土壤状况
    2.4 水文状况
    2.5 植被状况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技术路线
    3.2 观测样地的选取
    3.3 树干液流的测定
    3.4 林分空间结构指标获取
    3.5 穿透雨、树干径流和郁闭度的测定
    3.6 林下枯落物持水效应
    3.7 土壤性质调查
    3.8 数据处理

    4 榆林沙区长期降水变化特征
    4.1 各月降水量变化特征
    4.2 年际降水量的趋势变化及独立性分析
    4.3 年际降水量的周期性变化
    4.4 年际降水量的突变检验
    4.5 年际降水量未来发生趋势
    4.6 影响降水量变化的主要气象因子

    5 樟子松树干液流变化规律
    5.1 南北方位树干液流速率的比较
    5.2 树干液流速率日变化规律
    5.3 树干液流季节变化规律
    5.4 树干液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5.5 基于林木耗水的林分适宜密度分析

    6 樟子松林分结构与降水分配功能耦合
    6.1 林分结构变量
    6.2 林分降水分配功能变量
    6.3 林分结构与降水分配功能变量耦合
    6.4 修正Gash模型

    7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2 结论

    参考文献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