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理与路:一项分科的研究

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理与路:一项分科的研究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2019-01
版次: 1
ISBN: 9787010197005
定价: 9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87页
字数: 420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社会文化
24人买过
  •   推进学术话语体系建设,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内容。习近平强调指出:“这项工作要从学科建设做起,每个学科都要构建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理与路:一项分科的研究》根据这一战略要求,在进一步深化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整体思考的基础上,深入哲学社会科学各主要学科的内部和实际,对哲学、美学、文学、语言学、中国史、世界史、艺术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公共管理、社会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话语体系的源头、流变、现状、问题、趋向等分别进行具体剖析,努力提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学科细化路径,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综合创新奠立分学科纵深探索的扎实基础。   沈壮海,系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长江学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万人计划”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主要从事文化软实力与文化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文化强国的关键要素及其建设研究——以当代中国为中心》等课题多项。出版《文化软实力及其价值之轴》《兴国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释讲》《文化强国建设的中国逻辑》等著作多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求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发表论文百余篇。有关成果先后获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第十三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2013年12月曾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作讲解。 序言

    第一章 哲学话语体系建设:范式更新与逻辑重构
    一、哲学话语体系建设的时代之维
    二、哲学话语体系建设的理论之思
    三、哲学话语体系建设的实践之路

    第二章 构建中国特色美学话语体系
    一、“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的美学”
    、“中国的美学”的两种典型形态
    三、构建中国美学话语体系的必要性
    四、构建中国美学话语体系的路径

    第三章 中国文学研究话语体系的反思与构建
    一、文学学科的由来与中西文化的交融
    二、20世纪历史进程与文学话语体系
    三、文学研究“失语”的反思与争论
    四、构建文学研究话语体系的探索

    第四章 中国现代语言学话语体系的演进及反思
    一、历程回顾
    二、特色话语的构建
    三、未来的探索

    第五章 考证与解释之间:中古史学术话语的回顾与反思
    一、奠基者及其影响
    二、旧学术与新话语
    三、“另一只眼”
    四、学科边界与话语生产

    第六章 中国世界史学科话语体系的生成与演变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世界史学科新体系的建立
    二、“整体世界史观”与中国世界史话语体系新局面的开拓
    三、现代化理论与中国世界史话语体系的构建
    四、全球史、跨国史与新时期中国世界史话语体系的探索
    五、构建中国特色的世界史话语体系的几点思考

    第七章 中国当代艺术学话语体系构建:路径与反思
    一、路径一:立足国学,依经立义
    二、路径二:依托西学,借石攻玉
    三、路径三:基于实践,综合创新
    四、艺术学话语构建之基本图式与后续要务

    第八章 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话语体系
    一、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话语体系的必要性
    二、中国特色经济学话语体系的发展现状
    三、中国特色经济学话语权不足的主要原因
    四、如何构建当代中国特色的经济学话语体系
    ……

    第九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话语的体系构建
    第十章 学术话语重构与我国政治学研究的转型
    第十一章 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话语构建:实证评估的视角
    第十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学话语体系的构建与传播
    第十三章 构建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体系

    结语 努力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
    参考文献
  • 内容简介:
      推进学术话语体系建设,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内容。习近平强调指出:“这项工作要从学科建设做起,每个学科都要构建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理与路:一项分科的研究》根据这一战略要求,在进一步深化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整体思考的基础上,深入哲学社会科学各主要学科的内部和实际,对哲学、美学、文学、语言学、中国史、世界史、艺术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公共管理、社会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话语体系的源头、流变、现状、问题、趋向等分别进行具体剖析,努力提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学科细化路径,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综合创新奠立分学科纵深探索的扎实基础。
  • 作者简介:
      沈壮海,系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长江学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万人计划”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主要从事文化软实力与文化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文化强国的关键要素及其建设研究——以当代中国为中心》等课题多项。出版《文化软实力及其价值之轴》《兴国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释讲》《文化强国建设的中国逻辑》等著作多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求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发表论文百余篇。有关成果先后获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第十三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2013年12月曾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作讲解。
  •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哲学话语体系建设:范式更新与逻辑重构
    一、哲学话语体系建设的时代之维
    二、哲学话语体系建设的理论之思
    三、哲学话语体系建设的实践之路

    第二章 构建中国特色美学话语体系
    一、“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的美学”
    、“中国的美学”的两种典型形态
    三、构建中国美学话语体系的必要性
    四、构建中国美学话语体系的路径

    第三章 中国文学研究话语体系的反思与构建
    一、文学学科的由来与中西文化的交融
    二、20世纪历史进程与文学话语体系
    三、文学研究“失语”的反思与争论
    四、构建文学研究话语体系的探索

    第四章 中国现代语言学话语体系的演进及反思
    一、历程回顾
    二、特色话语的构建
    三、未来的探索

    第五章 考证与解释之间:中古史学术话语的回顾与反思
    一、奠基者及其影响
    二、旧学术与新话语
    三、“另一只眼”
    四、学科边界与话语生产

    第六章 中国世界史学科话语体系的生成与演变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世界史学科新体系的建立
    二、“整体世界史观”与中国世界史话语体系新局面的开拓
    三、现代化理论与中国世界史话语体系的构建
    四、全球史、跨国史与新时期中国世界史话语体系的探索
    五、构建中国特色的世界史话语体系的几点思考

    第七章 中国当代艺术学话语体系构建:路径与反思
    一、路径一:立足国学,依经立义
    二、路径二:依托西学,借石攻玉
    三、路径三:基于实践,综合创新
    四、艺术学话语构建之基本图式与后续要务

    第八章 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话语体系
    一、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话语体系的必要性
    二、中国特色经济学话语体系的发展现状
    三、中国特色经济学话语权不足的主要原因
    四、如何构建当代中国特色的经济学话语体系
    ……

    第九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话语的体系构建
    第十章 学术话语重构与我国政治学研究的转型
    第十一章 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话语构建:实证评估的视角
    第十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学话语体系的构建与传播
    第十三章 构建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体系

    结语 努力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
    参考文献
查看详情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理与路:一项分科的研究
思政课的道理
沈壮海著
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理与路:一项分科的研究
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22
沈壮海 刘晓亮 司文超
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理与路:一项分科的研究
新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
沈壮海
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理与路:一项分科的研究
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21
沈壮海 刘晓亮 司文超
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理与路:一项分科的研究
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20
沈壮海 著
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理与路:一项分科的研究
新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沈壮海
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理与路:一项分科的研究
人民最大
沈壮海 著
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理与路:一项分科的研究
文化何以自信
沈壮海
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理与路:一项分科的研究
向新而行——十八大以来的文化建设
沈壮海 著
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理与路:一项分科的研究
兴国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释讲
沈壮海 编
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理与路:一项分科的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1
沈壮海 编
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理与路:一项分科的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0
沈壮海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