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生态学研究

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生态学研究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
2020-11
版次: 1
ISBN: 9787521905694
定价: 29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612页
字数: 999千字
分类: 自然科学
1人买过
  • 本书是福建农林大学刘金福教授团队十几年来以戴云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所取得的科研成果,运用群落生态学、种群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生物统计学等相关理论与方法,全面系统研究该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植物群落生态、主要植物种群生态、土壤和微生物生态、凋落物分解动态等内容,旨在揭示该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生态特征与变化规律,为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开展保护生物学研究和生态系统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也为我国其他自然保护区保护与管理工作提供参考。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研究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林学、生态学、地理学、自然保护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者和高校师生的参考用书。 序
    前言
    第一章  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
      第一节  自然地理概况
        一、地理位置与面积
        二、地质
        三、地貌
        四、水文
        五、气候
        六、土壤
      第二节  生物资源概况
        一、植被与植物资源
        二、动物资源
        三、微生物资源
      第三节  社会经济概况
        一、社区人口
        二、土地资源与权属
        三、社会经济发展
    第二章  调查与试验方法
      第一节  植物及植物群落调查
        一、维管束植物调查
        二、植物群落样地设置
        三、植物群落调查
      第二节  土壤及凋落物调查取样与试验
        一、黄山松固定样地土壤调查与取样
        二、黄山松大样地土壤调查与取样
        三、戴云山主峰南北坡土壤及凋落物调查与取样
        四、毛竹向杉木扩张林分土壤及凋落物调查与取样
        五、土壤及凋落物理化性质测定
      第三节  黄山松-马尾松针叶性状调查取样与试验
        一、马尾松-黄山松针叶及土壤取样
        二、马尾松-黄山松针叶性状测定
      第四节  土壤微生物群落调查取样与试验
        一、土壤微生物群落样地设置
        二、土壤样品采集处理
        三、土壤酶活性测定
        四、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多样性测定
    第三章  植物区系与植物多样性评价
      第一节  维管束植物区系
        一、物种组成
        二、生活型组成
        三、区系地理成分
        四、珍稀植物
        五、与不同自然气候带植物区系比较
        六、植物区系特点
      第二节  植物资源评价
        一、植物资源多样性
        二、植物资源利用潜力评价
      第三节  植被类型与主要植物群系
        一、植被分类
        二、主要植物群系及特征
        三、主要植物群系分布规律
      第四节  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
        一、物种多样性测度
        二、仪多样性变化规律
        三、届多样性变化规律
        四、不同植被型物种多样性
        五、不同群落层次物种多样性
      第五节  植物群落稳定性
        一、温性针叶林群落稳定性
        二、暖性针叶林群落稳定性
        三、针阔混交林群落稳定性
        四、常绿阔叶林群落稳定性
      ……
    第四章  南坡植物群落特征海拔梯度格局
    第五章  北坡植物群落特征海拔梯度格局
    第六章  黄山松种群特征
    第七章  黄山松群落特征
    第八章  黄山松群落空间异质性与植被维持机制
    第九章  黄山松-马尾松叶性状对海拔梯度响应
    第十章  蜜源植物柃属资源分布规律与群落特征
    第十一章  罗浮栲群落特征与种间关系
    第十二章  红楠种群特征
    第十三章  毛竹向杉木林扩张对林分土壤质量及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第十四章  南北坡土壤分异特征的海拔梯度格局及其与物种耦合机制
    第十五章  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特征
    参考文献
    附录  植物中名学名对照表
  • 内容简介:
    本书是福建农林大学刘金福教授团队十几年来以戴云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所取得的科研成果,运用群落生态学、种群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生物统计学等相关理论与方法,全面系统研究该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植物群落生态、主要植物种群生态、土壤和微生物生态、凋落物分解动态等内容,旨在揭示该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生态特征与变化规律,为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开展保护生物学研究和生态系统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也为我国其他自然保护区保护与管理工作提供参考。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研究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林学、生态学、地理学、自然保护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者和高校师生的参考用书。
  •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
      第一节  自然地理概况
        一、地理位置与面积
        二、地质
        三、地貌
        四、水文
        五、气候
        六、土壤
      第二节  生物资源概况
        一、植被与植物资源
        二、动物资源
        三、微生物资源
      第三节  社会经济概况
        一、社区人口
        二、土地资源与权属
        三、社会经济发展
    第二章  调查与试验方法
      第一节  植物及植物群落调查
        一、维管束植物调查
        二、植物群落样地设置
        三、植物群落调查
      第二节  土壤及凋落物调查取样与试验
        一、黄山松固定样地土壤调查与取样
        二、黄山松大样地土壤调查与取样
        三、戴云山主峰南北坡土壤及凋落物调查与取样
        四、毛竹向杉木扩张林分土壤及凋落物调查与取样
        五、土壤及凋落物理化性质测定
      第三节  黄山松-马尾松针叶性状调查取样与试验
        一、马尾松-黄山松针叶及土壤取样
        二、马尾松-黄山松针叶性状测定
      第四节  土壤微生物群落调查取样与试验
        一、土壤微生物群落样地设置
        二、土壤样品采集处理
        三、土壤酶活性测定
        四、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多样性测定
    第三章  植物区系与植物多样性评价
      第一节  维管束植物区系
        一、物种组成
        二、生活型组成
        三、区系地理成分
        四、珍稀植物
        五、与不同自然气候带植物区系比较
        六、植物区系特点
      第二节  植物资源评价
        一、植物资源多样性
        二、植物资源利用潜力评价
      第三节  植被类型与主要植物群系
        一、植被分类
        二、主要植物群系及特征
        三、主要植物群系分布规律
      第四节  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
        一、物种多样性测度
        二、仪多样性变化规律
        三、届多样性变化规律
        四、不同植被型物种多样性
        五、不同群落层次物种多样性
      第五节  植物群落稳定性
        一、温性针叶林群落稳定性
        二、暖性针叶林群落稳定性
        三、针阔混交林群落稳定性
        四、常绿阔叶林群落稳定性
      ……
    第四章  南坡植物群落特征海拔梯度格局
    第五章  北坡植物群落特征海拔梯度格局
    第六章  黄山松种群特征
    第七章  黄山松群落特征
    第八章  黄山松群落空间异质性与植被维持机制
    第九章  黄山松-马尾松叶性状对海拔梯度响应
    第十章  蜜源植物柃属资源分布规律与群落特征
    第十一章  罗浮栲群落特征与种间关系
    第十二章  红楠种群特征
    第十三章  毛竹向杉木林扩张对林分土壤质量及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第十四章  南北坡土壤分异特征的海拔梯度格局及其与物种耦合机制
    第十五章  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特征
    参考文献
    附录  植物中名学名对照表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生态学研究
戴云山人诗歌集
康育义 著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生态学研究
面向故障诊断应用的粗糙集理论及方法
刘金福、白明亮 著
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生态学研究
陈一得——云南近代气象、天文、地震事业先驱
刘金福
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生态学研究
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第3版)
刘金福、陈宗道、陈绍军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