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曲:一种文化的生成与记忆

粤曲:一种文化的生成与记忆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4-09
版次: 1
ISBN: 9787218086972
定价: 53.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404页
字数: 356千字
分类: 艺术
36人买过
  •   《粤曲:一种文化的生成与记忆》考察近代粤曲的生成、发展与演变,还原并解析以粤曲生产与欣赏为中心形成的粤曲文化景观,从历史的回溯、形态的分析、艺术精神的解读、文化史价值的评述等具体角度对粤曲艺术进行整体观照与深入探究。 

      粤曲的近代发展与演变历程在班本粤曲、歌坛粤曲与唱片粤曲等三种曲本形态中具有完整而丰富的呈现。茶楼故曲、“私火局”自娱、唱片聆听既是粤人传统生活方式及娱乐形式的延续,也营造出城市化进程中粤曲艺术生存与发展的文化生态。时代精神与娱乐趣味兼收并蓄、文人情怀与世俗智慧的和谐融通,使粤曲成为粤人娱乐生活及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岭南文化的重要表征。 

      《粤曲:一种文化的生成与记忆》冀以粤曲为个案,挖掘历史,追寻记忆,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时空流转与社会迁延,为相关戏曲曲艺史的研究提供新材料与新角度。 

      李静 女,祖籍贵州。中山大学文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现任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曾出版专著《明清堂会演剧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创新团队项目各1项,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对传统戏曲曲艺的质朴情感与炽热生命充满兴趣与热爱,近年主要从事明清戏曲与民俗文化研究、岭南戏曲曲艺的近代转型研究。 绪言 
     一、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二、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三、本课题讨论的对象及范围 
    四、本课题的研究视角、方法及主要内容 
     
    第一章 近代粤曲的曲本形态 
     第一节 班本粤曲 
     一、班本粤曲溯源 
     二、班本粤曲的文本形态 
     三、班本粤曲的题材内容 
     四、小结 
     第二节 歌坛粤曲 
     一、歌坛粤曲的先声 
     二、班本粤曲的文本形态 
     三、班本粤曲的题材内容 
     四、小结 
     第三节 唱片粤曲 
     一、班本粤曲的文本形态 
     二、班本粤曲的题材内容 
     三、小结 
     附:清末民初班本粤曲馆藏举要 
     
    第二章 近代粤曲的演唱形态 
    第一节 班本粤曲的演唱 
     一、八音艺人 
     二、瞽姬师娘 
     三、戏班伶人 
     四、花国歌妓 
     五、小结 
     第二节 歌坛粤曲的演唱 
     一、女伶与歌坛之盛 
     二、歌坛轮唱 
     三、“走四乡”与“寇穗” 
     四、无线电台播音及出演“灯笼局” 
     五、小结 
     第三节 近代粤曲的唱腔 
     一、班本粤曲的唱腔 
     二、歌坛女伶的唱腔 
     三、小结 
    附1:粤曲歌坛史料钩沉——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画报中的粤曲史料 
    附2:广州市歌者一览表 
     
    第三章 近代粤曲的文化生态 
     第一节 茶楼消费与歌坛机制 
     一、茶楼歌坛与城市文化取向 
     二、政局、季节与歌坛兴衰 
     三、小结 
     第二节 音乐社、玩家与民间粤曲生态 
     一、民间月舍的组织形式 
     二、玩家对粤曲的创造与滋养 
     三、小结 
     第三节 唱片、电台与粤曲的传播 
     一、唱片、电台与粤曲的传播 
     二、唱片、电台缔造的明星与时尚 
     三、小结 
     附:澳门粤曲的历史与现状——兼谈粤曲的文化价值 
     
    第四章 近代粤曲的艺术精神 
     第一节 地方文化的认同与反思 
     一、地方文化的认同 
     二、地方文化的反思 
     三、小结 
     第二节 时代精神与娱乐趣味的兼收并蓄 
     一、时代精神的倡导 
     二、娱乐趣味的追求 
     三、小结 
     第三节 文人情致与世俗人生的融通和谐 
     一、细腻幽微的文人情致 
     二、乐观机智的世俗情怀 
     三、小结 
     附:广东地方曲艺之“红楼梦”作品初探 
     
    结语 
    附表一 广州歌坛演唱情况一览表 
     
    附表二 广州市政府播音台女伶演唱情况一览表(1930、1933、1937年)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粤曲:一种文化的生成与记忆》考察近代粤曲的生成、发展与演变,还原并解析以粤曲生产与欣赏为中心形成的粤曲文化景观,从历史的回溯、形态的分析、艺术精神的解读、文化史价值的评述等具体角度对粤曲艺术进行整体观照与深入探究。 

      粤曲的近代发展与演变历程在班本粤曲、歌坛粤曲与唱片粤曲等三种曲本形态中具有完整而丰富的呈现。茶楼故曲、“私火局”自娱、唱片聆听既是粤人传统生活方式及娱乐形式的延续,也营造出城市化进程中粤曲艺术生存与发展的文化生态。时代精神与娱乐趣味兼收并蓄、文人情怀与世俗智慧的和谐融通,使粤曲成为粤人娱乐生活及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岭南文化的重要表征。 

      《粤曲:一种文化的生成与记忆》冀以粤曲为个案,挖掘历史,追寻记忆,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时空流转与社会迁延,为相关戏曲曲艺史的研究提供新材料与新角度。 

  • 作者简介:
      李静 女,祖籍贵州。中山大学文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现任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曾出版专著《明清堂会演剧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创新团队项目各1项,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对传统戏曲曲艺的质朴情感与炽热生命充满兴趣与热爱,近年主要从事明清戏曲与民俗文化研究、岭南戏曲曲艺的近代转型研究。
  • 目录:
    绪言 
     一、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二、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三、本课题讨论的对象及范围 
    四、本课题的研究视角、方法及主要内容 
     
    第一章 近代粤曲的曲本形态 
     第一节 班本粤曲 
     一、班本粤曲溯源 
     二、班本粤曲的文本形态 
     三、班本粤曲的题材内容 
     四、小结 
     第二节 歌坛粤曲 
     一、歌坛粤曲的先声 
     二、班本粤曲的文本形态 
     三、班本粤曲的题材内容 
     四、小结 
     第三节 唱片粤曲 
     一、班本粤曲的文本形态 
     二、班本粤曲的题材内容 
     三、小结 
     附:清末民初班本粤曲馆藏举要 
     
    第二章 近代粤曲的演唱形态 
    第一节 班本粤曲的演唱 
     一、八音艺人 
     二、瞽姬师娘 
     三、戏班伶人 
     四、花国歌妓 
     五、小结 
     第二节 歌坛粤曲的演唱 
     一、女伶与歌坛之盛 
     二、歌坛轮唱 
     三、“走四乡”与“寇穗” 
     四、无线电台播音及出演“灯笼局” 
     五、小结 
     第三节 近代粤曲的唱腔 
     一、班本粤曲的唱腔 
     二、歌坛女伶的唱腔 
     三、小结 
    附1:粤曲歌坛史料钩沉——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画报中的粤曲史料 
    附2:广州市歌者一览表 
     
    第三章 近代粤曲的文化生态 
     第一节 茶楼消费与歌坛机制 
     一、茶楼歌坛与城市文化取向 
     二、政局、季节与歌坛兴衰 
     三、小结 
     第二节 音乐社、玩家与民间粤曲生态 
     一、民间月舍的组织形式 
     二、玩家对粤曲的创造与滋养 
     三、小结 
     第三节 唱片、电台与粤曲的传播 
     一、唱片、电台与粤曲的传播 
     二、唱片、电台缔造的明星与时尚 
     三、小结 
     附:澳门粤曲的历史与现状——兼谈粤曲的文化价值 
     
    第四章 近代粤曲的艺术精神 
     第一节 地方文化的认同与反思 
     一、地方文化的认同 
     二、地方文化的反思 
     三、小结 
     第二节 时代精神与娱乐趣味的兼收并蓄 
     一、时代精神的倡导 
     二、娱乐趣味的追求 
     三、小结 
     第三节 文人情致与世俗人生的融通和谐 
     一、细腻幽微的文人情致 
     二、乐观机智的世俗情怀 
     三、小结 
     附:广东地方曲艺之“红楼梦”作品初探 
     
    结语 
    附表一 广州歌坛演唱情况一览表 
     
    附表二 广州市政府播音台女伶演唱情况一览表(1930、1933、1937年)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粤曲:一种文化的生成与记忆
粤曲
黎田、谢伟国 著
粤曲:一种文化的生成与记忆
粤曲名伶小明星
黎田 著
粤曲:一种文化的生成与记忆
粤曲三首
马思聪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