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文库·乐歌中国:近代音乐文化与社会转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文库·乐歌中国:近代音乐文化与社会转型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2-10
版次: 1
ISBN: 9787301214367
定价: 40.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92页
字数: 273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艺术
14人买过
  •   中西文明在近代的对撞加速了rf1国从传统文明形态向现代文明形态的转变,在此过程中,西方的音乐与教育体系东传到中国,逐渐受到士林的重视。西洋音乐由于被视为西方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与中国近代以来的“救亡”、“启蒙”、“教育”、“政治”、“军事”、“文化”、“社会生活”等多方面问题深入互动,逐渐成为参与建设现代中国的重要角色。
      与以往的研究不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文库·乐歌中国:近代音乐文化与社会转型》从一个全方位的“文化”视角来研究中同近代的“音乐”问题。在更深的意义上,作者希望可以进一步思考传统“乐教”理念在现代社会的意义——思考在对“安顿人心”缺乏关注的现代社会中,“音乐”可能扮演的角色。   李静,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硕士、博士。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北航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主讲教师。主要从事中国诗乐文化、明清小说等方面的研究。现主持教育部“近代音乐文化编年”课题。发表论文十余篇。曾参与编写《中国小说鉴赏》(教育部指定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材)、《从梅花说到美》(四川天地出版社,2012年)、《礼乐无锡》(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以及《近代散文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即出)等工作。 绪论
    第一节选题旨趣
    第二节研究史概述,以及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四节本书各章说明

    第一章近代音乐的“发生”——“音乐”重新进入“政”、“教”体系
    第一节近代对音乐的重新“发现”
    第二节近代的“音乐改良”
    总结

    第二章“尚武”的歌曲
    第一节晚清的三部军歌
    第二节近代“尚武”精神的提出
    第三节“尚武”的乐歌创作
    第四节近代音乐中的身体政治——“军国民主义”与学校音乐、体育教育

    第三章俗乐改良——近代音乐改良的第二条道路
    第一节《新小说》上的“杂歌谣”
    第二节《绣像小说》上的“时调唱歌”
    第三节近代音乐改良的第二条路线
    第四节以民间曲调入学堂乐歌
    附录近代期刊中的“歌谣”

    第四章“文”、“白”之间
    第一节“文”、“白”问题的初显
    第二节“质直如话”的“教育唱歌”
    第三节“古义微言”的“国学唱歌”
    第四节“正体”与“别体”
    第五节“文雅”:近代乐歌艺术性的诉求

    第五章国歌的诞生——以民国国歌《卿云歌》为中心
    第一节“国家主义”与晚清的爱国歌曲
    第二节民国国歌《卿云歌》的诞生
    第三节对中华民国的政治想象
    第四节国歌品性之争:“右文”还是“尚武”
    第五节歌词之争:“文言”还是“白话”
    第六节曲谱之争:“中乐”还是“西乐”

    第六章音乐作为一种“文明的”生活方式
    第一节音乐作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二节音乐作为一种“审美的”生活方式
    第三节近代音乐带来的礼仪变化

    第七章近代乐歌对“少年中国”的想象与塑造
    第一节近代乐歌对新事物的宣传
    第二节近代乐歌对新人格的塑造
    第三节新人眼中的新世界
    结语
    附录1901-1918年乐歌集存目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中西文明在近代的对撞加速了rf1国从传统文明形态向现代文明形态的转变,在此过程中,西方的音乐与教育体系东传到中国,逐渐受到士林的重视。西洋音乐由于被视为西方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与中国近代以来的“救亡”、“启蒙”、“教育”、“政治”、“军事”、“文化”、“社会生活”等多方面问题深入互动,逐渐成为参与建设现代中国的重要角色。
      与以往的研究不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文库·乐歌中国:近代音乐文化与社会转型》从一个全方位的“文化”视角来研究中同近代的“音乐”问题。在更深的意义上,作者希望可以进一步思考传统“乐教”理念在现代社会的意义——思考在对“安顿人心”缺乏关注的现代社会中,“音乐”可能扮演的角色。
  • 作者简介:
      李静,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硕士、博士。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北航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主讲教师。主要从事中国诗乐文化、明清小说等方面的研究。现主持教育部“近代音乐文化编年”课题。发表论文十余篇。曾参与编写《中国小说鉴赏》(教育部指定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材)、《从梅花说到美》(四川天地出版社,2012年)、《礼乐无锡》(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以及《近代散文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即出)等工作。
  • 目录:
    绪论
    第一节选题旨趣
    第二节研究史概述,以及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四节本书各章说明

    第一章近代音乐的“发生”——“音乐”重新进入“政”、“教”体系
    第一节近代对音乐的重新“发现”
    第二节近代的“音乐改良”
    总结

    第二章“尚武”的歌曲
    第一节晚清的三部军歌
    第二节近代“尚武”精神的提出
    第三节“尚武”的乐歌创作
    第四节近代音乐中的身体政治——“军国民主义”与学校音乐、体育教育

    第三章俗乐改良——近代音乐改良的第二条道路
    第一节《新小说》上的“杂歌谣”
    第二节《绣像小说》上的“时调唱歌”
    第三节近代音乐改良的第二条路线
    第四节以民间曲调入学堂乐歌
    附录近代期刊中的“歌谣”

    第四章“文”、“白”之间
    第一节“文”、“白”问题的初显
    第二节“质直如话”的“教育唱歌”
    第三节“古义微言”的“国学唱歌”
    第四节“正体”与“别体”
    第五节“文雅”:近代乐歌艺术性的诉求

    第五章国歌的诞生——以民国国歌《卿云歌》为中心
    第一节“国家主义”与晚清的爱国歌曲
    第二节民国国歌《卿云歌》的诞生
    第三节对中华民国的政治想象
    第四节国歌品性之争:“右文”还是“尚武”
    第五节歌词之争:“文言”还是“白话”
    第六节曲谱之争:“中乐”还是“西乐”

    第六章音乐作为一种“文明的”生活方式
    第一节音乐作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二节音乐作为一种“审美的”生活方式
    第三节近代音乐带来的礼仪变化

    第七章近代乐歌对“少年中国”的想象与塑造
    第一节近代乐歌对新事物的宣传
    第二节近代乐歌对新人格的塑造
    第三节新人眼中的新世界
    结语
    附录1901-1918年乐歌集存目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文库·乐歌中国:近代音乐文化与社会转型
波谲云诡的时代之境:当代国产间谍片研究
李静 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文库·乐歌中国:近代音乐文化与社会转型
延安之光——人民文艺的生成研究
李静 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文库·乐歌中国:近代音乐文化与社会转型
商业插画
李静 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文库·乐歌中国:近代音乐文化与社会转型
平面构成
李静 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文库·乐歌中国:近代音乐文化与社会转型
塞缪尔·贝克特的创作思想与戏剧革新/中国书籍新知文丛
李静 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文库·乐歌中国:近代音乐文化与社会转型
影视广告设计
李静 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文库·乐歌中国:近代音乐文化与社会转型
粤曲:一种文化的生成与记忆
李静 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文库·乐歌中国:近代音乐文化与社会转型
品味艺术丛书:电影欣赏
李静 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文库·乐歌中国:近代音乐文化与社会转型
楷书字典
李静 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文库·乐歌中国:近代音乐文化与社会转型
草书字典
李静 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文库·乐歌中国:近代音乐文化与社会转型
三棱镜下的俄罗斯电视传播
李静 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文库·乐歌中国:近代音乐文化与社会转型
明清堂会演剧史
李静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