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德]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2004-05
版次: 1
ISBN: 9787100023009
定价: 18.80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88页
字数: 281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原版书名: Vorlesungen űber die geschichte der philosophie
分类: 哲学心理学
28人买过
  •   在《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里,我们立刻可以看到,如果从一个恰当的观点去看它的题材,它自然会引起我们很大的兴趣,但是即使它的目的被了解错了,它仍然具有它的兴趣,甚且一般人对于哲学和哲学史的目的愈是看错,这种兴趣的程度好像反而愈益增加。因为从哲学史里人们特别可以推出一个足以证明哲学这门科学无用的理由。   姓名: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出生:1770年8月27日(德国斯图加特)
      去世:1831年11月14日(德国柏林)
      学派/流派:黑格尔主义
      主要领域:逻辑学、历史哲学、美学、宗教、形而上学、认识论、政治学
      受影响于:亚里士多德、安瑟伦(Anselm)、笛卡尔、斯宾诺莎、歌德、伯麦(JacobBoehme)、卢梭、康德、费希特、谢林等。
      施影响于: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鲍威尔(BrunoBauer)、施蒂纳、托洛茨基、布拉德雷(F.H.Bradley)、汉斯·昆(HansKüng)、海德格尔、萨特、巴特、哈贝马斯、伽达默尔
      [编辑本段]学术简介
      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杜宾根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家庭教师,纽伦堡文科中学校长,海德堡大学、柏林大学教授。1830年任柏林大学校长。创立欧洲哲学史上最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并极大地发展了辩证法。他的哲学的基本的出发点是唯心主义的思维与存在同一论(亦称“思有同一说”),精神运动的辩证法以及发展过程的正反合三段式。认为思维和存在统一于绝对精神,绝对精神是一独立主体,是万事万物的本原与基础,它的辩证发展经历了逻辑、自然、精神三个阶段。他的哲学是对三个阶段的描述,因而相应地由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三个部分组成。逻辑学是“研究观念(理念)自在自为的科学”,将质量互变、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当做思维的规律加以阐明,在概念的辩证法中,他猜测到了客观事物本身的辩证法。自然哲学是“研究观念他在或外在化的科学”,他以幻想代替事实,发表了一些错误理论,但他也提出了合理的思想。精神哲学是“研究观念由他在回复到自身的科学”,他提出了社会政治、伦理、历史、美学等方面的观点和主张,并试图找出贯穿在历史各方面的发展线索。在美学上,提出“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强调艺术与人生重大问题的密切联系以及理性的内容对艺术的重要意义。黑格尔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之一。
      [编辑本段]生平简介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WilhelmFriedrichHegel,1770年8月27日—1831年11月14日),德国哲学家,出生于今天德国西南部符腾堡州首府斯图加特。18岁时,他进入图宾根大学(符腾堡州的一所新教神学院)学习,在那里,他与荷尔德林、谢林成为朋友,同时,为斯宾诺莎、康德、卢梭等人的著作和法国大革命深深吸引。1801年,30岁的黑格尔任教于耶拿大学。直到1829年,就任柏林大学校长,其哲学思想才最终被定为普鲁士国家的钦定学说。因此,说他大器晚成毫不过分。1831年在德国柏林去世。
      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绝对精神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东西,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绝对精神本身。黑格尔哲学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过自然、社会和思维体现出来的绝对精神,揭示它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实际上是在探讨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揭示二者的辩证同一。
      围绕这个基本命题,黑格尔建立起令人叹为观止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主要讲述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黑格尔在论述每一个概念、事物和整个体系的发展中自始至终都贯彻了这种辩证法的原则。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惊人的大胆思考之一。恩格斯后来给其以高度的评价:“近代德国哲学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达到了顶峰,在这个体系中,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处于不断运动、变化、转化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黑格尔一生著述颇丰,其代表作品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法哲学原理》、《哲学史讲演录》、《历史哲学》和《美学》等。
      [编辑本段]思想学说
      黑格尔与史诗诗人荷尔德林和客观唯心论者谢林同一时期就读于图宾根神学院。在深入观察了法国大革命的整个演进过程后,三人合作致力于对康德及其后继者费希特的唯心主义哲学的批判。
      黑格尔的第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是《精神现象学》。在世时出版的作品还有《哲学全书》、《逻辑学》和《法哲学原理》。其他有关历史哲学、宗教哲学、美学和哲学史的著作则是在他去世后,根据他当年演讲时学生所做的笔记汇编而成。
      黑格尔的著作以其覆盖面之深广而享有盛誉。他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体系来理解哲学的历史和我们身处的世界本身——在黑格尔,这个世界通常被看成是“一个历史的行进,其中每一个相续的运动都是为解决前一运动中的矛盾而出现的。”例如,他认为,法国大革命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在西方社会中引入真正的自由。但正因为是绝对的初次,它也是绝对的激进的:在革命消灭了它的对立面后,革命所唤起的暴力高潮无法自我平抑,结局是无路可去的革命最终自食其果——得之不易的自由自毁于残暴的恐怖统治。然而,历史总是在对过失的自我学习中前行的:正是这种经验,也只能在有了这样的经验之后,一个由自由公民组成的既能行使理性政府的职责,又能实现自由、平等的革命理想的宪政政府才有可能得以出现。
      在《历史哲学》的前言中,黑格尔阐述:“哲学表明,意识是存在于它无限多个概念之上的,也就是说,意识是存在于自由的、无限多的形态之中,而对立的抽象内省的形态只是它的一种反映。意识是自由的、独立存在的、有个性的,仅仅属于精神。”
      所以作为单独概念的“意识”,由两部分组成,两者都各有无限多个“形态”,一部分是原则性的,另一部分是对每个历史事件的具体反映,所以他又说:“通常意义上的意识存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事物总体的概念,另一方面是对事物具体反应的抽象概念。”他同时说:“每个人的自我意识不同,对事物的反应也不同,和原则性的意识有所偏移,但是对于一个正常的人来说,这种偏移是有限度的,这种限度取决于他的正常状态,取决于他对上帝的尊敬程度。要了解这种概念的程度,属于形而上学的范畴。”
      所以,虽然黑格尔的语言很难懂,但他阐述了形而上学必须要研究每一个事件中的命题和反命题如何联系的机制,因此必须要比较每一个历史事件中的例子和它们的原型,了解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的地方。黑格尔对人类社会抱有一种有组织性和目的论的观念,他的著作语言丰富而难懂,对于现代读者来说非常令人迷惑。不仅如此,他的观念和现代知识界流行的存在主义哲学以及个人权利的观念也正相反。
      许多人认为,黑格尔的思想象征着了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顶峰,对后世哲学流派如存在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有甚者,由于黑格尔的政治思想兼具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两者之要义,因此,对于那些因看到自由主义在承认个人需求、体现人的基本价值方面的无能为力而觉得自由主义正面临挑战的人来说,他的哲学无疑是为自由主义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
      (对黑格尔思想的其他介绍参见“思想传承”“学术争鸣”版块。) 开讲辞
    哲学史讲演录
    导言
    甲、哲学史的概念
    一、关于哲学史的普通观念
    二、关于哲学史的定义的解释
    三、哲学史的概念所产生的后果
    乙、哲学与其他知识部门的关系
    一、历史方面的联系
    二、哲学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区别
    三、哲学和哲学史的起始
    丙、哲学史的分期、史料来源、论述方法
    一、哲学史的分期
    二、哲学史的史料来源
    三、这部哲学史的论述方法
    东方哲学
    甲、中国哲学
    一、孔子
    二、易经哲学
    三、道家
    乙、印度哲学
    一、僧法哲学
    二、乔达摩与羯那陀的哲学
    第一部希腊哲学
    引言
    七贤
    分期

    第一篇
    第一期:从泰利士到亚里士多德
    甲、伊奥尼亚哲学
    一、泰利士
    二、阿那克西曼德
    三、阿那克西美尼
    乙、毕泰戈拉与毕泰戈拉派
    一、数的系统
    二、数之应用于宇宙
    三、实践哲学
    丙、爱利亚学派
    一、塞诺芬尼
    二、巴门尼德
    三、梦里梭

    四、芝诺
    丁、赫拉克利特
    一、逻辑原理
    二、实在的形态
    三、过程之为普遍及其对意识的关系
    戊、恩培多克勒、留基波、德谟克里特
    一、恩培多克勒
    二、留基波与德谟克里特
    己、阿那克萨戈拉
    一、普遍的思想原理
    二、种子
    三、两方面的关系
    译者后记
    专名索引
  • 内容简介:
      在《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里,我们立刻可以看到,如果从一个恰当的观点去看它的题材,它自然会引起我们很大的兴趣,但是即使它的目的被了解错了,它仍然具有它的兴趣,甚且一般人对于哲学和哲学史的目的愈是看错,这种兴趣的程度好像反而愈益增加。因为从哲学史里人们特别可以推出一个足以证明哲学这门科学无用的理由。
  • 作者简介:
      姓名: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出生:1770年8月27日(德国斯图加特)
      去世:1831年11月14日(德国柏林)
      学派/流派:黑格尔主义
      主要领域:逻辑学、历史哲学、美学、宗教、形而上学、认识论、政治学
      受影响于:亚里士多德、安瑟伦(Anselm)、笛卡尔、斯宾诺莎、歌德、伯麦(JacobBoehme)、卢梭、康德、费希特、谢林等。
      施影响于: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鲍威尔(BrunoBauer)、施蒂纳、托洛茨基、布拉德雷(F.H.Bradley)、汉斯·昆(HansKüng)、海德格尔、萨特、巴特、哈贝马斯、伽达默尔
      [编辑本段]学术简介
      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杜宾根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家庭教师,纽伦堡文科中学校长,海德堡大学、柏林大学教授。1830年任柏林大学校长。创立欧洲哲学史上最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并极大地发展了辩证法。他的哲学的基本的出发点是唯心主义的思维与存在同一论(亦称“思有同一说”),精神运动的辩证法以及发展过程的正反合三段式。认为思维和存在统一于绝对精神,绝对精神是一独立主体,是万事万物的本原与基础,它的辩证发展经历了逻辑、自然、精神三个阶段。他的哲学是对三个阶段的描述,因而相应地由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三个部分组成。逻辑学是“研究观念(理念)自在自为的科学”,将质量互变、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当做思维的规律加以阐明,在概念的辩证法中,他猜测到了客观事物本身的辩证法。自然哲学是“研究观念他在或外在化的科学”,他以幻想代替事实,发表了一些错误理论,但他也提出了合理的思想。精神哲学是“研究观念由他在回复到自身的科学”,他提出了社会政治、伦理、历史、美学等方面的观点和主张,并试图找出贯穿在历史各方面的发展线索。在美学上,提出“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强调艺术与人生重大问题的密切联系以及理性的内容对艺术的重要意义。黑格尔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之一。
      [编辑本段]生平简介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WilhelmFriedrichHegel,1770年8月27日—1831年11月14日),德国哲学家,出生于今天德国西南部符腾堡州首府斯图加特。18岁时,他进入图宾根大学(符腾堡州的一所新教神学院)学习,在那里,他与荷尔德林、谢林成为朋友,同时,为斯宾诺莎、康德、卢梭等人的著作和法国大革命深深吸引。1801年,30岁的黑格尔任教于耶拿大学。直到1829年,就任柏林大学校长,其哲学思想才最终被定为普鲁士国家的钦定学说。因此,说他大器晚成毫不过分。1831年在德国柏林去世。
      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绝对精神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东西,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绝对精神本身。黑格尔哲学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过自然、社会和思维体现出来的绝对精神,揭示它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实际上是在探讨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揭示二者的辩证同一。
      围绕这个基本命题,黑格尔建立起令人叹为观止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主要讲述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黑格尔在论述每一个概念、事物和整个体系的发展中自始至终都贯彻了这种辩证法的原则。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惊人的大胆思考之一。恩格斯后来给其以高度的评价:“近代德国哲学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达到了顶峰,在这个体系中,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处于不断运动、变化、转化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黑格尔一生著述颇丰,其代表作品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法哲学原理》、《哲学史讲演录》、《历史哲学》和《美学》等。
      [编辑本段]思想学说
      黑格尔与史诗诗人荷尔德林和客观唯心论者谢林同一时期就读于图宾根神学院。在深入观察了法国大革命的整个演进过程后,三人合作致力于对康德及其后继者费希特的唯心主义哲学的批判。
      黑格尔的第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是《精神现象学》。在世时出版的作品还有《哲学全书》、《逻辑学》和《法哲学原理》。其他有关历史哲学、宗教哲学、美学和哲学史的著作则是在他去世后,根据他当年演讲时学生所做的笔记汇编而成。
      黑格尔的著作以其覆盖面之深广而享有盛誉。他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体系来理解哲学的历史和我们身处的世界本身——在黑格尔,这个世界通常被看成是“一个历史的行进,其中每一个相续的运动都是为解决前一运动中的矛盾而出现的。”例如,他认为,法国大革命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在西方社会中引入真正的自由。但正因为是绝对的初次,它也是绝对的激进的:在革命消灭了它的对立面后,革命所唤起的暴力高潮无法自我平抑,结局是无路可去的革命最终自食其果——得之不易的自由自毁于残暴的恐怖统治。然而,历史总是在对过失的自我学习中前行的:正是这种经验,也只能在有了这样的经验之后,一个由自由公民组成的既能行使理性政府的职责,又能实现自由、平等的革命理想的宪政政府才有可能得以出现。
      在《历史哲学》的前言中,黑格尔阐述:“哲学表明,意识是存在于它无限多个概念之上的,也就是说,意识是存在于自由的、无限多的形态之中,而对立的抽象内省的形态只是它的一种反映。意识是自由的、独立存在的、有个性的,仅仅属于精神。”
      所以作为单独概念的“意识”,由两部分组成,两者都各有无限多个“形态”,一部分是原则性的,另一部分是对每个历史事件的具体反映,所以他又说:“通常意义上的意识存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事物总体的概念,另一方面是对事物具体反应的抽象概念。”他同时说:“每个人的自我意识不同,对事物的反应也不同,和原则性的意识有所偏移,但是对于一个正常的人来说,这种偏移是有限度的,这种限度取决于他的正常状态,取决于他对上帝的尊敬程度。要了解这种概念的程度,属于形而上学的范畴。”
      所以,虽然黑格尔的语言很难懂,但他阐述了形而上学必须要研究每一个事件中的命题和反命题如何联系的机制,因此必须要比较每一个历史事件中的例子和它们的原型,了解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的地方。黑格尔对人类社会抱有一种有组织性和目的论的观念,他的著作语言丰富而难懂,对于现代读者来说非常令人迷惑。不仅如此,他的观念和现代知识界流行的存在主义哲学以及个人权利的观念也正相反。
      许多人认为,黑格尔的思想象征着了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顶峰,对后世哲学流派如存在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有甚者,由于黑格尔的政治思想兼具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两者之要义,因此,对于那些因看到自由主义在承认个人需求、体现人的基本价值方面的无能为力而觉得自由主义正面临挑战的人来说,他的哲学无疑是为自由主义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
      (对黑格尔思想的其他介绍参见“思想传承”“学术争鸣”版块。)
  • 目录:
    开讲辞
    哲学史讲演录
    导言
    甲、哲学史的概念
    一、关于哲学史的普通观念
    二、关于哲学史的定义的解释
    三、哲学史的概念所产生的后果
    乙、哲学与其他知识部门的关系
    一、历史方面的联系
    二、哲学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区别
    三、哲学和哲学史的起始
    丙、哲学史的分期、史料来源、论述方法
    一、哲学史的分期
    二、哲学史的史料来源
    三、这部哲学史的论述方法
    东方哲学
    甲、中国哲学
    一、孔子
    二、易经哲学
    三、道家
    乙、印度哲学
    一、僧法哲学
    二、乔达摩与羯那陀的哲学
    第一部希腊哲学
    引言
    七贤
    分期

    第一篇
    第一期:从泰利士到亚里士多德
    甲、伊奥尼亚哲学
    一、泰利士
    二、阿那克西曼德
    三、阿那克西美尼
    乙、毕泰戈拉与毕泰戈拉派
    一、数的系统
    二、数之应用于宇宙
    三、实践哲学
    丙、爱利亚学派
    一、塞诺芬尼
    二、巴门尼德
    三、梦里梭

    四、芝诺
    丁、赫拉克利特
    一、逻辑原理
    二、实在的形态
    三、过程之为普遍及其对意识的关系
    戊、恩培多克勒、留基波、德谟克里特
    一、恩培多克勒
    二、留基波与德谟克里特
    己、阿那克萨戈拉
    一、普遍的思想原理
    二、种子
    三、两方面的关系
    译者后记
    专名索引
查看详情
其他版本 / 全部 (1)
系列丛书 / 更多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
西方哲学史(上卷)
[英]罗素(Russell B.) 著;何兆武、李约瑟 译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
西方哲学史(下卷)
[英]罗素(Russell B.) 著;马元德 译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
理想国
[古希腊]柏拉图 著;郭斌和、张竹明 译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
精神分析引论
[奥地利]弗洛伊德 著;高觉敷 译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
社会契约论
[法]卢梭 著;李平沤 译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
社会契约论
[法]卢梭 著;何兆武 译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德]叔本华 著;石冲白 译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
小逻辑
[德]黑格尔 著;贺麟 译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
逻辑学(上卷)
[德]黑格尔 著;杨之一 译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
培根论说文集
[英]培根 著;水天同 译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
释梦
[奥地利]弗洛伊德 著;孙名之 译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约翰·梅纳德·凯恩 著
相关图书 / 更多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
哲学猫:不可思议的哲学旅行(掌握学习与成长的底层逻辑,学会选择与表达)
蔡志芹 著;猫十六 绘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
哲学与生活
隋晶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
哲学的困惑--克里普克哲学论文选辑
(美)索尔·克里普克(Saul A. kripke)著,刘叶涛 雒自新 刘东 等 译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
哲学原理(全译本)
笛卡尔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
哲学进化论 : 一场关于世界、意识、道德的无止境追问(蒙曼、喻丰、沈奕斐、张志强、郭沂倾情推荐;奇葩说人气辩手、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幽默讲述)
李浩然 著;天喜文化 出品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
哲学的二十个夜晚
徐英瑾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
哲学评鉴(第二辑): 证据、视角和模态
《哲学评鉴》编辑委员会 编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
哲学与现实政治
(英)雷蒙德·戈伊斯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
哲学精要二十讲
贺志勇、宁晚枚、刘丽娜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
哲学、历史与僭政——重审施特劳斯与科耶夫之争
[美]弗罗斯特(Bryan-Paul Frost) 编;[美]伯恩斯(Timothy W. Burns)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
哲学思维 清晰思考的12条关键原则 朱利安?巴吉尼 汇集当代哲学家精粹 生活哲学 思维框架 中信出版社图书
Julian Baggini朱利安·巴吉尼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
哲学家都爱了谁?(哲学博士黄鼎元力作,趣写苏格拉底 卢梭 叔本华 尼采等大哲学家不为人知的故事)
黄鼎元 著,酷威文化 出品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
最后的世界帝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传
[德]奥拉夫·B. 拉德 后浪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
莱布尼兹微积分 科学元典丛书
[德]莱布尼兹 著;李保滨 汉 译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
卖遮阳篷的人【当当定制明信片x2】
[德]扬·魏勒 著;酷威文化 出品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
什么是现象学?(修订版)(西方思想文化译丛)
[德]亚历山大·席勒 著;李岱巍 译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
伦理体系
[德]黑格尔 著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
黑格尔著作集(第2卷)耶拿时期著作(1801-1807)
[德]黑格尔 著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
精神现象学:黑格尔著作集第3卷
[德]黑格尔 著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
宗教哲学讲演录1:黑格尔著作集第16卷
[德]黑格尔 著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
宗教哲学讲演录2:黑格尔著作集第17卷
[德]黑格尔 著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
小逻辑
[德]黑格尔 著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
黑格尔政治著作选
[德]黑格尔 著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
哲学科学全书纲要
[德]黑格尔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