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窟:云冈石窟 第一卷

中国石窟:云冈石窟 第一卷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1991-09
版次: 1
ISBN: 9787501004126
定价: 250.00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39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丛书: 中国石窟
分类: 历史
  •   云冈石窟与敦煌莫高岛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行称中国四大石窟,是中国早期石窟的代表。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中期,曾给各地石窟的营建造成最大影响。它不仅是中国佛敦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

      千百年来,历代史家、僧侣、文人对云冈石窟多有著述,留下了较为丰富的文献资料。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涉足于云冈石窟的调查与研究,论述云冈石窟的艺术渊源、历史分期、造像内容及风格等诸多问题,发表了许多很有见地的论著。近二十年以来,中国学者运用考古学方法进行石窟研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近年来,中日两国学者就云冈石窟的某些问题开展学术讨论,互相学习,互相切磋,进一步推动了云冈石窟的研究。现在,中国文物出版社和日本平凡社合作出版的《中国石窟·云冈石窟》,发表了中日两国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使两国的学术交往步入了新的阶段。

      《中国石窟·云冈石窟》的出版,是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结晶,凝聚着中日两国学者和出版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就中国方面而言,云冈石窟文物保管所同仁,多年来为保护维修云冈石窟作出了贡献,并根据长期的实践经验,对石窟的科学保护进行了探讨。1986年7月,他们为《中国石窟:云冈石窟(第1卷)》的编著出版,组织著名摄影师进行了系统的拍照,使云冈石窟造像形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1987年8月,他们对云冈石窟的洞窟序号重新进行排定,吸收和保留前人编号的合理部分,编入了一批早年被积土埋没的洞窟,较为全面、准确地反映了云冈石窟的全貌。在此基础上,他们还编写出《云冈石窟内容总录》,记录了各主要洞窟的雕刻内容。1987年7月,云冈石窟文物保管所在龙王庙沟西侧清理了部分云冈晚期的洞窟,同时对人同市北郊的鹿野苑石窟进行了清理,并分别写出报告,为研究云冈石窟的历史分期等问题提供了新证。

      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宿白先生,在《中国石窟:云冈石窟(第1卷)》的酝酿和编写过程中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与帮助。宿白先生曾多次赴云冈实地考察,研究选题的拟定,指导论文的撰写,并对全部文稿进行了审阅修改。他撰写的《平城实力的集聚和"云冈模式"的形成与发展》《恒安镇与恒安石窟——隋唐时期的大同与云冈》,集数十年云冈研究之成果,总结提高,引发新得,论证了云冈石窟的历史地位及隋唐之际云冈石窟的发展等重要课题。北京大学考古系副教授马世长先生,对云冈洞窟及焦山、吴官屯、鹿野苑石窟进行测量绘图,并指导完成了云冈新窟号的排定。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丁明夷先生撰写的《云冈研究五十年》,既总结了半个世纪以来前人的研究成果,又阐述了个人的研究心得,连同与李治国先生合撰的《焦山、吴官屯石窟调查记》《第38窟的形制与雕刻艺术》,开拓了云冈石窟研究的视野。文化部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的科学技术专家,运用新技术绘制了多幅立面图和等值线图,丰富了《中国石窟:云冈石窟(第1卷)》的内容。

      就日本方面而言,平凡社的同仁为《中国石窟:云冈石窟(第1卷)》印制精美的图版,翻译全部文稿,给予了友好的合作。京都大学名誉教授长广敏雄先生,对云冈石窟研究已有几十年历史,他早年曾经和水野清一先生一起对云冈石窟进行过较长时期的考察,他们编撰的多卷本《云冈石窟》现在仍是研究云冈的重要图集。他以八十余岁高龄撰写的《第9、10双窟的特征》和《云冈石窟初中期独特的人窟》,表述了他对云冈研究的见解。所有这些,都为《中国石窟:云冈石窟(第1卷)》增添了新的光彩。

      总之,《中国石窟·云冈石窟》的出版,体现了中日两国学者共同的研究成果,同时也表明,这种共同进行学术讨论与研究以及国际间合作出版的方式是可取的,为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增进两国人民之问的了解和友谊,将具有深远的意义。愿我们共同努力,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图版

    平城实力的集聚和“云冈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云冈石窟新发现的几处建筑遗迹

    云冈石窟的加固与保护

    云冈石窟新编窟号说明

    北魏平城鹿野苑石窟调查记

    焦山·吴官屯石窟调查记

    图版说明

    云冈石窟内容总录(一)

    实测图(第5·6窟)

    云冈石窟立面图
  • 内容简介:
      云冈石窟与敦煌莫高岛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行称中国四大石窟,是中国早期石窟的代表。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中期,曾给各地石窟的营建造成最大影响。它不仅是中国佛敦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

      千百年来,历代史家、僧侣、文人对云冈石窟多有著述,留下了较为丰富的文献资料。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涉足于云冈石窟的调查与研究,论述云冈石窟的艺术渊源、历史分期、造像内容及风格等诸多问题,发表了许多很有见地的论著。近二十年以来,中国学者运用考古学方法进行石窟研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近年来,中日两国学者就云冈石窟的某些问题开展学术讨论,互相学习,互相切磋,进一步推动了云冈石窟的研究。现在,中国文物出版社和日本平凡社合作出版的《中国石窟·云冈石窟》,发表了中日两国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使两国的学术交往步入了新的阶段。

      《中国石窟·云冈石窟》的出版,是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结晶,凝聚着中日两国学者和出版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就中国方面而言,云冈石窟文物保管所同仁,多年来为保护维修云冈石窟作出了贡献,并根据长期的实践经验,对石窟的科学保护进行了探讨。1986年7月,他们为《中国石窟:云冈石窟(第1卷)》的编著出版,组织著名摄影师进行了系统的拍照,使云冈石窟造像形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1987年8月,他们对云冈石窟的洞窟序号重新进行排定,吸收和保留前人编号的合理部分,编入了一批早年被积土埋没的洞窟,较为全面、准确地反映了云冈石窟的全貌。在此基础上,他们还编写出《云冈石窟内容总录》,记录了各主要洞窟的雕刻内容。1987年7月,云冈石窟文物保管所在龙王庙沟西侧清理了部分云冈晚期的洞窟,同时对人同市北郊的鹿野苑石窟进行了清理,并分别写出报告,为研究云冈石窟的历史分期等问题提供了新证。

      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宿白先生,在《中国石窟:云冈石窟(第1卷)》的酝酿和编写过程中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与帮助。宿白先生曾多次赴云冈实地考察,研究选题的拟定,指导论文的撰写,并对全部文稿进行了审阅修改。他撰写的《平城实力的集聚和"云冈模式"的形成与发展》《恒安镇与恒安石窟——隋唐时期的大同与云冈》,集数十年云冈研究之成果,总结提高,引发新得,论证了云冈石窟的历史地位及隋唐之际云冈石窟的发展等重要课题。北京大学考古系副教授马世长先生,对云冈洞窟及焦山、吴官屯、鹿野苑石窟进行测量绘图,并指导完成了云冈新窟号的排定。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丁明夷先生撰写的《云冈研究五十年》,既总结了半个世纪以来前人的研究成果,又阐述了个人的研究心得,连同与李治国先生合撰的《焦山、吴官屯石窟调查记》《第38窟的形制与雕刻艺术》,开拓了云冈石窟研究的视野。文化部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的科学技术专家,运用新技术绘制了多幅立面图和等值线图,丰富了《中国石窟:云冈石窟(第1卷)》的内容。

      就日本方面而言,平凡社的同仁为《中国石窟:云冈石窟(第1卷)》印制精美的图版,翻译全部文稿,给予了友好的合作。京都大学名誉教授长广敏雄先生,对云冈石窟研究已有几十年历史,他早年曾经和水野清一先生一起对云冈石窟进行过较长时期的考察,他们编撰的多卷本《云冈石窟》现在仍是研究云冈的重要图集。他以八十余岁高龄撰写的《第9、10双窟的特征》和《云冈石窟初中期独特的人窟》,表述了他对云冈研究的见解。所有这些,都为《中国石窟:云冈石窟(第1卷)》增添了新的光彩。

      总之,《中国石窟·云冈石窟》的出版,体现了中日两国学者共同的研究成果,同时也表明,这种共同进行学术讨论与研究以及国际间合作出版的方式是可取的,为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增进两国人民之问的了解和友谊,将具有深远的意义。愿我们共同努力,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 目录:
    图版

    平城实力的集聚和“云冈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云冈石窟新发现的几处建筑遗迹

    云冈石窟的加固与保护

    云冈石窟新编窟号说明

    北魏平城鹿野苑石窟调查记

    焦山·吴官屯石窟调查记

    图版说明

    云冈石窟内容总录(一)

    实测图(第5·6窟)

    云冈石窟立面图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