嬗变中的近现代史学:以学科互涉为视点的考察

嬗变中的近现代史学:以学科互涉为视点的考察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2008-05
版次: 1
ISBN: 9787507730616
定价: 30.00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纸张: 其他
页数: 280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历史
  •   本书主旨是研究近现代史学中跨学科研究的实践经验和理论价值。作者主张:历史研究领域,应当引进和借用其他学科,诸如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等的理论和方法,来拓宽历史研究的范围,推进认识的深度。 上编晚清学者治史的新境界
    赵翼史论的近代意义
    一、比较史学方法的成功运用
    二、心理分析方法的不自觉运用
    三、归纳社会史与制度史发展趋势的通则
    赵翼史学的求真精神
    一、揭露“春秋笔法”对史学发展的负面影响
    二、极力反对“正史”中形形色色的回护处
    三、强调历史评价要建立在真实可信的基础之上
    王阊运的《湘军志》
    一、一部“局部的纪事本末之书”
    二、一部当代人记载当代史事的著作
    三、一部备受评议的著作
    《清朝续文献通考》的创造性特色
    一、汇集近代中国经济史料的《实业考》
    二、蕴涵中国近代宪政史重要史料的《宪政考》
    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近代中国对外关系的情况的《外交考》
    四、详细记载近代邮电交通的开端及其发展的《邮传考》
    国粹派的史学活动和史学成就
    一、国粹派史学的形成
    二、国粹派的史学观点与治史方法
    三、国粹派的史学成就与局限
    中编梁启超的多学科视野与中国近代新史学格局的创辟
    梁启超和鲁滨孙的“新史学”思想比较研究
    一、两种“新史学”
    二、两种范型的普遍共性
    三、两种范型的优劣得失
    历史统计学的倡导与实践
    一、历史统计学:融合中西史学方法的产物
    二、对历史统计学的运用及设想
    三、历史统计学的局限性及其影响
    以社会学的理论与视界治史
    一、“合群”与“群学”
    二、社会学理论的广泛传播与进步史观的确立
    三、“社会学者的眼光”
    心理史学方法的探讨与运用
    一、史迹之错综复杂产生于人类心理的变化多端
    二、运用心理分析研究历史的主要方法
    三、典型的个案分析及其启发意义
    地理学与历史学的整合
    一、史地整合的理论建构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影响
    三、史地整合与史学发展
    科学观考量
    一、对“科学”一词的界定
    二、对传统学术缺乏科学与科学精神的批判
    三、弘扬与阐发传统学术中的科学精神
    四、梁启超“反科学”厘析
    “从域外反观国内”的比较研究思路
    一、比较的眼光与文明的视角
    二、思想自由:人类文明进步的“总因”
    三、“美美与共”:创构益于“人类全体”的新文明
    以学术史材料作方法论文章
    一、研究学术史的重要视点
    二、学用相谐的价值宗旨
    三、探讨学术与时代的互动性
    四、追求著述的体系性
    下编跨学科方法与当代史研究
    论当代人作当代史
    一、当代人作当代史有利于史料的丰厚储存
    二、当代人作当代史能更好地发挥史学的经世功能
    三、当代人作当代史的杰出范例
    跨学科研究与当代中国史学科发展的前景
    一、当代中国史的学科特性与跨学科研究的特色
    二、跨学科方法与当代中国史学科的整体性、综合性
    三、跨学科方法与当代中国史研究的学术性与科学性
    四、当代中国史学科的现实性为跨学科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史料支撑
    当代中国史研究与口述史学
    一、“眼光向下”:当代中国史研究的社会史趋向
    二、当代中国史研究:仅有文本是不够的
    二、当代人应作当代史:抢救“活材料”的重要性
    四、口述史学:发挥国史教育启迪功能的重要途径
    史家修养论的演变及其现实意义
    一、传统史家对史家修养论的阐述
    二、近代史家对史家修养论的继承与深化
    三、加强史家主体修养与当代史学的发展
    历史教育与和谐社会
    一、“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二、“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三、“明史以自处”
    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本书主旨是研究近现代史学中跨学科研究的实践经验和理论价值。作者主张:历史研究领域,应当引进和借用其他学科,诸如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等的理论和方法,来拓宽历史研究的范围,推进认识的深度。
  • 目录:
    上编晚清学者治史的新境界
    赵翼史论的近代意义
    一、比较史学方法的成功运用
    二、心理分析方法的不自觉运用
    三、归纳社会史与制度史发展趋势的通则
    赵翼史学的求真精神
    一、揭露“春秋笔法”对史学发展的负面影响
    二、极力反对“正史”中形形色色的回护处
    三、强调历史评价要建立在真实可信的基础之上
    王阊运的《湘军志》
    一、一部“局部的纪事本末之书”
    二、一部当代人记载当代史事的著作
    三、一部备受评议的著作
    《清朝续文献通考》的创造性特色
    一、汇集近代中国经济史料的《实业考》
    二、蕴涵中国近代宪政史重要史料的《宪政考》
    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近代中国对外关系的情况的《外交考》
    四、详细记载近代邮电交通的开端及其发展的《邮传考》
    国粹派的史学活动和史学成就
    一、国粹派史学的形成
    二、国粹派的史学观点与治史方法
    三、国粹派的史学成就与局限
    中编梁启超的多学科视野与中国近代新史学格局的创辟
    梁启超和鲁滨孙的“新史学”思想比较研究
    一、两种“新史学”
    二、两种范型的普遍共性
    三、两种范型的优劣得失
    历史统计学的倡导与实践
    一、历史统计学:融合中西史学方法的产物
    二、对历史统计学的运用及设想
    三、历史统计学的局限性及其影响
    以社会学的理论与视界治史
    一、“合群”与“群学”
    二、社会学理论的广泛传播与进步史观的确立
    三、“社会学者的眼光”
    心理史学方法的探讨与运用
    一、史迹之错综复杂产生于人类心理的变化多端
    二、运用心理分析研究历史的主要方法
    三、典型的个案分析及其启发意义
    地理学与历史学的整合
    一、史地整合的理论建构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影响
    三、史地整合与史学发展
    科学观考量
    一、对“科学”一词的界定
    二、对传统学术缺乏科学与科学精神的批判
    三、弘扬与阐发传统学术中的科学精神
    四、梁启超“反科学”厘析
    “从域外反观国内”的比较研究思路
    一、比较的眼光与文明的视角
    二、思想自由:人类文明进步的“总因”
    三、“美美与共”:创构益于“人类全体”的新文明
    以学术史材料作方法论文章
    一、研究学术史的重要视点
    二、学用相谐的价值宗旨
    三、探讨学术与时代的互动性
    四、追求著述的体系性
    下编跨学科方法与当代史研究
    论当代人作当代史
    一、当代人作当代史有利于史料的丰厚储存
    二、当代人作当代史能更好地发挥史学的经世功能
    三、当代人作当代史的杰出范例
    跨学科研究与当代中国史学科发展的前景
    一、当代中国史的学科特性与跨学科研究的特色
    二、跨学科方法与当代中国史学科的整体性、综合性
    三、跨学科方法与当代中国史研究的学术性与科学性
    四、当代中国史学科的现实性为跨学科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史料支撑
    当代中国史研究与口述史学
    一、“眼光向下”:当代中国史研究的社会史趋向
    二、当代中国史研究:仅有文本是不够的
    二、当代人应作当代史:抢救“活材料”的重要性
    四、口述史学:发挥国史教育启迪功能的重要途径
    史家修养论的演变及其现实意义
    一、传统史家对史家修养论的阐述
    二、近代史家对史家修养论的继承与深化
    三、加强史家主体修养与当代史学的发展
    历史教育与和谐社会
    一、“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二、“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三、“明史以自处”
    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