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道墨理想社会思想研究

先秦儒道墨理想社会思想研究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2018-06
版次: 1
ISBN: 9787010188379
定价: 2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94页
字数: 218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哲学心理学
14人买过
  •   《先秦儒道墨理想社会思想研究》讲述的是先秦儒道墨理想社会思想,是中国思想家对理想社会的最初探索。孔子提出“天下有道”,孟子主张“王道”,荀子提出“王制”社会,形成了儒家理想社会思想的基本内容。老子主张“小国寡民”,庄子提出“至德之世”,体现了道家理想社会思想的基本内涵。墨子主张“兼爱社会”,代表了平民的理想社会主张。诸子各家的主张,反映了对人类社会现状的认识以及未来命运的思考,对当今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胥仕元,河北涿鹿人,历史学博士,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政治思想、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中国传统文化、行政管理等。出版著作《秦汉之际礼治与礼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 前言

    第一章 孔子的理想社会:“天下有道”
    第一节 孔子对“天下有道”理想社会的阐述
    一、天下有道
    二、构筑天下有道理想社会的途径:复礼行仁克己
    第二节 天下有道理想社会思想的影响
    一、秩序与规范成为儒家评判社会治乱的价值尺度
    二、影响了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中德治与法治的长期争辩
    三、“君君臣臣”观念是百姓“臣民”心态的催化剂

    第二章 孟子的理想社会:“王道”
    第一节 孟子对“王道”理想社会的阐述
    一、王道
    二、建立王道社会的途径:仁政
    第二节 王道理想社会思想的影响
    一、仁政对后世国家治理有重要借鉴价值
    二、倾向于善的人性观成为人性的重要认知
    三、理性分析社会分工的作用成为共识
    四、民本成为统治与执政的工具

    第三章 苟子的理想社会:“王制”
    第一节 荀子对“王制”理想社会的阐述
    一、王制
    二、王制社会建立的途径:隆礼重法
    第二节 王制理想社会思想的影响
    一、礼法成为治理国家和社会的二柄
    二、后人对人性恶的思考与制度的构建
    三、处理好“礼治”的作用成为重要课题

    第四章 老子的理想社会:“小国寡民”
    第一节 老子对“小国寡民”理想社会的描述
    一、小国寡民
    二、小国寡民理想社会实现的途径:无为而治
    第二节 小国寡民理想社会思想的影响
    一、现实中“小国寡民”的再现
    二、老子无为而治治国思想绵延不断
    三、反现实而行之成为针砭时弊的途径
    四、淳朴的愚民思想成为后世君主治民的“南面之术”
    五、“小国寡民”慎征伐之理念影响了后世的战争观

    第五章 庄子的理想社会:“至德之世”
    第一节 庄子对“至德之世”的描述
    一、至德之世
    二、至德之世的实现途径:顺自然
    第二节 至德之世理想社会思想的影响
    一、重新认识文明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利与弊
    二、至德之世对后世“无君论”思想影响极大
    三、“齐物”唤醒人们追求万物平等

    第六章 墨子的理想社会:“兼爱社会”
    第一节 墨子对“兼爱社会”的阐释
    一、兼爱社会
    二、实现兼爱理想社会的途径
    第二节 兼爱理想社会思想的影响
    一、追求“和平”为后世树立楷模
    二、肯定“天志”信仰产生后续效应
    三、“异端”的理想社会思想为后世统治者所忌惮

    第七章 先秦儒道墨理想社会思想的共性与差异
    第一节 儒道墨理想社会思想之共性
    一、儒道墨理想社会思想都有对秩序的期盼和追求
    二、儒道墨理想社会的治理者均是圣人
    三、儒道墨设计的理想社会的战争观相近
    四、儒道墨都主张在理想社会中维护小农自足的生产方式
    五、孟子荀子庄子墨子均有社会分工主张
    第二节 儒道墨理想社会思想之差异
    一、儒家的天下一统与老子的小国寡民泾渭分明
    二、儒家王道的礼法之治与道家的回归自然迥异
    三、儒道墨理想社会对人口的不同主张
    四、儒家与墨家理想的社会有等级制度与平等制度之区别
    五、儒道侧重于学统墨家侧重于政治方略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先秦儒道墨理想社会思想研究》讲述的是先秦儒道墨理想社会思想,是中国思想家对理想社会的最初探索。孔子提出“天下有道”,孟子主张“王道”,荀子提出“王制”社会,形成了儒家理想社会思想的基本内容。老子主张“小国寡民”,庄子提出“至德之世”,体现了道家理想社会思想的基本内涵。墨子主张“兼爱社会”,代表了平民的理想社会主张。诸子各家的主张,反映了对人类社会现状的认识以及未来命运的思考,对当今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 作者简介:
      胥仕元,河北涿鹿人,历史学博士,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政治思想、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中国传统文化、行政管理等。出版著作《秦汉之际礼治与礼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
  •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孔子的理想社会:“天下有道”
    第一节 孔子对“天下有道”理想社会的阐述
    一、天下有道
    二、构筑天下有道理想社会的途径:复礼行仁克己
    第二节 天下有道理想社会思想的影响
    一、秩序与规范成为儒家评判社会治乱的价值尺度
    二、影响了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中德治与法治的长期争辩
    三、“君君臣臣”观念是百姓“臣民”心态的催化剂

    第二章 孟子的理想社会:“王道”
    第一节 孟子对“王道”理想社会的阐述
    一、王道
    二、建立王道社会的途径:仁政
    第二节 王道理想社会思想的影响
    一、仁政对后世国家治理有重要借鉴价值
    二、倾向于善的人性观成为人性的重要认知
    三、理性分析社会分工的作用成为共识
    四、民本成为统治与执政的工具

    第三章 苟子的理想社会:“王制”
    第一节 荀子对“王制”理想社会的阐述
    一、王制
    二、王制社会建立的途径:隆礼重法
    第二节 王制理想社会思想的影响
    一、礼法成为治理国家和社会的二柄
    二、后人对人性恶的思考与制度的构建
    三、处理好“礼治”的作用成为重要课题

    第四章 老子的理想社会:“小国寡民”
    第一节 老子对“小国寡民”理想社会的描述
    一、小国寡民
    二、小国寡民理想社会实现的途径:无为而治
    第二节 小国寡民理想社会思想的影响
    一、现实中“小国寡民”的再现
    二、老子无为而治治国思想绵延不断
    三、反现实而行之成为针砭时弊的途径
    四、淳朴的愚民思想成为后世君主治民的“南面之术”
    五、“小国寡民”慎征伐之理念影响了后世的战争观

    第五章 庄子的理想社会:“至德之世”
    第一节 庄子对“至德之世”的描述
    一、至德之世
    二、至德之世的实现途径:顺自然
    第二节 至德之世理想社会思想的影响
    一、重新认识文明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利与弊
    二、至德之世对后世“无君论”思想影响极大
    三、“齐物”唤醒人们追求万物平等

    第六章 墨子的理想社会:“兼爱社会”
    第一节 墨子对“兼爱社会”的阐释
    一、兼爱社会
    二、实现兼爱理想社会的途径
    第二节 兼爱理想社会思想的影响
    一、追求“和平”为后世树立楷模
    二、肯定“天志”信仰产生后续效应
    三、“异端”的理想社会思想为后世统治者所忌惮

    第七章 先秦儒道墨理想社会思想的共性与差异
    第一节 儒道墨理想社会思想之共性
    一、儒道墨理想社会思想都有对秩序的期盼和追求
    二、儒道墨理想社会的治理者均是圣人
    三、儒道墨设计的理想社会的战争观相近
    四、儒道墨都主张在理想社会中维护小农自足的生产方式
    五、孟子荀子庄子墨子均有社会分工主张
    第二节 儒道墨理想社会思想之差异
    一、儒家的天下一统与老子的小国寡民泾渭分明
    二、儒家王道的礼法之治与道家的回归自然迥异
    三、儒道墨理想社会对人口的不同主张
    四、儒家与墨家理想的社会有等级制度与平等制度之区别
    五、儒道侧重于学统墨家侧重于政治方略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先秦儒道墨理想社会思想研究
先秦儒家礼治思想研究
郭胜团著
先秦儒道墨理想社会思想研究
先秦艺术观研究
陈佳
先秦儒道墨理想社会思想研究
先秦儒家性情思想发微
欧阳祯人 著
先秦儒道墨理想社会思想研究
先秦载体书法史
楚默
先秦儒道墨理想社会思想研究
先秦诗选读
伍恒山
先秦儒道墨理想社会思想研究
先秦儒道名篇精义阐微
黄意明
先秦儒道墨理想社会思想研究
先秦往事
覃仕勇
先秦儒道墨理想社会思想研究
先秦诸子七讲
梁启超 著
先秦儒道墨理想社会思想研究
先秦儒家人性论的起源与发展研究
郭倩 著
先秦儒道墨理想社会思想研究
先秦叙事语篇结构类型及模式研究
刘巍
先秦儒道墨理想社会思想研究
先秦文化史(图文版)
孟世杰 著
先秦儒道墨理想社会思想研究
先秦儒家教化哲学研究:以“四书”为中心
于述胜,周少明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