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资源学

土壤资源学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主编
2007-02
版次: 1
ISBN: 9787503839061
定价: 25.00
装帧: 平装
开本: 其他
纸张: 胶版纸
  • 本书是针对全国高等农林院校林学、水土保持、森林资源环境类各专业学生编写的教科书,由土壤分类与分布、土壤类型、土壤资源三部分构成。这本教材的前身,是由中国林业出版社于1980年出版,并一直沿用至今的全国高等林业院校试用教材《土壤学》(下册)。根据大多数同类专业教师的建议,经过内容的更新与扩充后更名为《土壤资源学》,以强化资源意识。
      
      
      我们深知,从土壤学专业角度编写一部系统性的土壤资源学教材绝非易事,在这方面我们颇感自己的资历和能力之不足。好在这是一本林学类各专业的教科书,所以在编写中我们并未追求土壤资源学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而只是想把必要的知识以资源概念为核心介绍给学生。关于具体内容,现有如下几点需说明:
      
      
      (1)突出林学类各专业特色这一意识始终贯穿全书。由于林业所涉土壤多在山区,土壤组合复杂多变,所以在第2章中特别对土壤分布规律进行了较详细介绍。在第3~9章的土壤类型介绍中,尤其各类土壤的利用改良方面,都对林业有所侧重;而且,还特别增加了“我国区域土壤资源及其林业利用”一章(第10章)。第11章在概括介绍土壤调查与土壤资源评价的同时,也尽量照顾到林业土壤的特点。第12章针对林业特点,分述了人工林地力衰退的原因和机理,以及大气酸沉降、林火、采伐等干扰因素对森林土壤的不良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2)土壤分类问题与本书采用的分类系统本书第1章以较大篇幅介绍了古今中外的土壤分类,这似乎超出了林学类本科生应该掌握的知识范围。但考虑到土壤分类的重要性和复杂性,而林学类师生获取系统的土壤分类知识的机会又十分有限,所以应许多有关高校教师的要求,编者还是有意加重了这部分内容。遵循的原则是:突出现代,但适当掌握知识的“超前度”,历史与现代并重。众所周知,我国目前有“中国土壤分类系统”(发生分类)和“中国土壤系统分类”(诊断分类)两大体系并存,而诊断分类已成为国际土壤分类发展的主要趋势。然而,考虑到土壤发生分类系统曾作为国家的分类系统指导过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我们目前所接触到的土壤资料数据大都是以此为基础获得的(发生分类仍然是我国现行的主要土壤分类系统),这是本书仍然采用“中国土壤分类系统”(发生分类)的主要原因。
      
      
      (3)章节结构问题土壤资源的区域性很强,各高校一般是针对所在地区有选择地讲授土壤类型。为了更好地适应不同地区的教学特点,本教材(主体土壤类型部分)原计划按区域进行编写,计有:寒温带针叶林区的土壤;温带针阔混交林区的土壤;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与干旱森林灌丛区的土壤;亚热带林区的土壤;热带雨林季雨林区土壤和热带稀树草原土壤;温带西部森林土壤;青藏高原边缘山地森林土壤;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农业区及温带西部半干旱、干旱草原区的土壤;海岸与岛屿土壤;人为土壤。但后来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非地带性土壤不好安排,况且“区域”划分易招致争议,故只好忍痛放弃。现在按“中国土壤分类系统”(发生分类)中的土纲和土类安排各有关章节,却又有过于强调发生分类之嫌。为此,在介绍各土类时我们尽量说明其在诊断分类系统(“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和“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所处的位置。
      
      
      为弥补未能按区域编写的缺憾,同时也是为了充分反映近年来我国土壤资源科学和森林土壤科学的新成就,本书特别增设了“我国区域土壤资源及其林业利用”一章(第10章)。但限于篇幅,很多内容难以详尽,各高校可根据需要自编补充教材。
      
      
      (4)人为土问题农业所涉及人为土主要是各种耕作人为土,如水稻土、灌淤土、菜园土等。而林业类各行业(包括城市绿化)所涉及的人为土则主要是各种人为搅动土或堆积土,这在教材甲理应有所反映,但限于篇幅,终未能如愿。读者可参阅有关的专业书籍。 前言

    绪论

    第1篇 土壤分类与分布

     第1章 土壤分类

      1.1 土壤分类的概念

       1.1.1 土壤分类与土壤分类学

       1.1.2 土壤分类的最小单位——土壤个体

       1.1.3 分类等级与分类单元

       1.1.4 土壤分类的依据

      1.2 世界主要土壤分类学派

       1.2.1 B.B.道库恰耶夫土壤发生分类——近代土壤分类的奠基

       1.2.2 前苏联的土壤地理发生学分类和土壤历史发生学分类

       1.2.3 西欧土壤形态发生学分类

       1.2.4 美国土壤诊断分类

       1.2.5 FA0/uNEsc0世界土壤图例系统和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

      1.3 我国的土壤分类系统

       1.3.1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

       1.3.2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1.4 不同土壤分类系统间的参比

     第2章 土壤分布规律

      2.1 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2.1.1 土壤地带性的地理成因及表现形式

       2.1.2 土壤水平地带性

       2.1.3 土壤垂直地带性

      2.2 土壤的地域性分布规律

       2.2.1 土壤地域性分异与土壤分布的地域性

       2.2.2 我国土壤中域和微域分布规律的主要表现形式

       2.2.3 研究一个地区土壤分布规律时应注意的问题

      2.3 以诊断分类为基础的我国土壤分布规律

       2.3.1 土壤规则性连续分布

       2.3.2 土壤地域性间断分布

       2.3.3 土壤垂直分布

    第2篇 土壤类型

     第3章 铁铝土

        3.1 砖红壤

       3.1.1 分布与成土条件

       3.1.2 成土过程

       3.1.3 剖面形态特征与基本理化性质

       3.1.4 亚类划分及其特征

       3.1.5 合理利用

      3.2 赤红壤

       3.2.1 分布与成土条件

       3.2.2 成土过程与主要亚类

       3.2.3 剖面形态特征与基本理化性质

       3.2.4 改良利用途径

      3.3 红壤

       3.3.1 分布与成土条件

       3.3.2 成土过程与主要亚类

       3.3.3 剖面形态特征与基本理化性质

       3.3.4 改良利用途径

      3.4 黄壤

       3.4.1 分布与成土条件

       3.4.2 成土过程

       3.4.3 剖面形态特征与基本理化性质

       3.4.4 亚类划分及各亚类特征

       3.4.5 合理利用

     第4章 淋溶土

      4.1 黄棕壤

       4.1.1 分布与成土条件

       4.1.2 成土过程

       4.1.3 剖面形态特征与基本理化性质

       4.1.4 亚类划分及各亚类特征

      第5章 半淋溶土和钙层土

      第6章 干旱土、漠土及高山土土

      第7章 初育土

      第8章 半水成土和水成土

      第9章 盐碱土

    第3篇 土壤资源

      第10章 我国区域土壤资源及其林业利用

      第11章 土壤调查与土壤资源评价

      第12章 土壤退化与土壤资源保护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国森林土壤分类系统
  • 内容简介:
    本书是针对全国高等农林院校林学、水土保持、森林资源环境类各专业学生编写的教科书,由土壤分类与分布、土壤类型、土壤资源三部分构成。这本教材的前身,是由中国林业出版社于1980年出版,并一直沿用至今的全国高等林业院校试用教材《土壤学》(下册)。根据大多数同类专业教师的建议,经过内容的更新与扩充后更名为《土壤资源学》,以强化资源意识。
      
      
      我们深知,从土壤学专业角度编写一部系统性的土壤资源学教材绝非易事,在这方面我们颇感自己的资历和能力之不足。好在这是一本林学类各专业的教科书,所以在编写中我们并未追求土壤资源学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而只是想把必要的知识以资源概念为核心介绍给学生。关于具体内容,现有如下几点需说明:
      
      
      (1)突出林学类各专业特色这一意识始终贯穿全书。由于林业所涉土壤多在山区,土壤组合复杂多变,所以在第2章中特别对土壤分布规律进行了较详细介绍。在第3~9章的土壤类型介绍中,尤其各类土壤的利用改良方面,都对林业有所侧重;而且,还特别增加了“我国区域土壤资源及其林业利用”一章(第10章)。第11章在概括介绍土壤调查与土壤资源评价的同时,也尽量照顾到林业土壤的特点。第12章针对林业特点,分述了人工林地力衰退的原因和机理,以及大气酸沉降、林火、采伐等干扰因素对森林土壤的不良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2)土壤分类问题与本书采用的分类系统本书第1章以较大篇幅介绍了古今中外的土壤分类,这似乎超出了林学类本科生应该掌握的知识范围。但考虑到土壤分类的重要性和复杂性,而林学类师生获取系统的土壤分类知识的机会又十分有限,所以应许多有关高校教师的要求,编者还是有意加重了这部分内容。遵循的原则是:突出现代,但适当掌握知识的“超前度”,历史与现代并重。众所周知,我国目前有“中国土壤分类系统”(发生分类)和“中国土壤系统分类”(诊断分类)两大体系并存,而诊断分类已成为国际土壤分类发展的主要趋势。然而,考虑到土壤发生分类系统曾作为国家的分类系统指导过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我们目前所接触到的土壤资料数据大都是以此为基础获得的(发生分类仍然是我国现行的主要土壤分类系统),这是本书仍然采用“中国土壤分类系统”(发生分类)的主要原因。
      
      
      (3)章节结构问题土壤资源的区域性很强,各高校一般是针对所在地区有选择地讲授土壤类型。为了更好地适应不同地区的教学特点,本教材(主体土壤类型部分)原计划按区域进行编写,计有:寒温带针叶林区的土壤;温带针阔混交林区的土壤;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与干旱森林灌丛区的土壤;亚热带林区的土壤;热带雨林季雨林区土壤和热带稀树草原土壤;温带西部森林土壤;青藏高原边缘山地森林土壤;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农业区及温带西部半干旱、干旱草原区的土壤;海岸与岛屿土壤;人为土壤。但后来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非地带性土壤不好安排,况且“区域”划分易招致争议,故只好忍痛放弃。现在按“中国土壤分类系统”(发生分类)中的土纲和土类安排各有关章节,却又有过于强调发生分类之嫌。为此,在介绍各土类时我们尽量说明其在诊断分类系统(“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和“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所处的位置。
      
      
      为弥补未能按区域编写的缺憾,同时也是为了充分反映近年来我国土壤资源科学和森林土壤科学的新成就,本书特别增设了“我国区域土壤资源及其林业利用”一章(第10章)。但限于篇幅,很多内容难以详尽,各高校可根据需要自编补充教材。
      
      
      (4)人为土问题农业所涉及人为土主要是各种耕作人为土,如水稻土、灌淤土、菜园土等。而林业类各行业(包括城市绿化)所涉及的人为土则主要是各种人为搅动土或堆积土,这在教材甲理应有所反映,但限于篇幅,终未能如愿。读者可参阅有关的专业书籍。
  • 目录:
    前言

    绪论

    第1篇 土壤分类与分布

     第1章 土壤分类

      1.1 土壤分类的概念

       1.1.1 土壤分类与土壤分类学

       1.1.2 土壤分类的最小单位——土壤个体

       1.1.3 分类等级与分类单元

       1.1.4 土壤分类的依据

      1.2 世界主要土壤分类学派

       1.2.1 B.B.道库恰耶夫土壤发生分类——近代土壤分类的奠基

       1.2.2 前苏联的土壤地理发生学分类和土壤历史发生学分类

       1.2.3 西欧土壤形态发生学分类

       1.2.4 美国土壤诊断分类

       1.2.5 FA0/uNEsc0世界土壤图例系统和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

      1.3 我国的土壤分类系统

       1.3.1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

       1.3.2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1.4 不同土壤分类系统间的参比

     第2章 土壤分布规律

      2.1 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2.1.1 土壤地带性的地理成因及表现形式

       2.1.2 土壤水平地带性

       2.1.3 土壤垂直地带性

      2.2 土壤的地域性分布规律

       2.2.1 土壤地域性分异与土壤分布的地域性

       2.2.2 我国土壤中域和微域分布规律的主要表现形式

       2.2.3 研究一个地区土壤分布规律时应注意的问题

      2.3 以诊断分类为基础的我国土壤分布规律

       2.3.1 土壤规则性连续分布

       2.3.2 土壤地域性间断分布

       2.3.3 土壤垂直分布

    第2篇 土壤类型

     第3章 铁铝土

        3.1 砖红壤

       3.1.1 分布与成土条件

       3.1.2 成土过程

       3.1.3 剖面形态特征与基本理化性质

       3.1.4 亚类划分及其特征

       3.1.5 合理利用

      3.2 赤红壤

       3.2.1 分布与成土条件

       3.2.2 成土过程与主要亚类

       3.2.3 剖面形态特征与基本理化性质

       3.2.4 改良利用途径

      3.3 红壤

       3.3.1 分布与成土条件

       3.3.2 成土过程与主要亚类

       3.3.3 剖面形态特征与基本理化性质

       3.3.4 改良利用途径

      3.4 黄壤

       3.4.1 分布与成土条件

       3.4.2 成土过程

       3.4.3 剖面形态特征与基本理化性质

       3.4.4 亚类划分及各亚类特征

       3.4.5 合理利用

     第4章 淋溶土

      4.1 黄棕壤

       4.1.1 分布与成土条件

       4.1.2 成土过程

       4.1.3 剖面形态特征与基本理化性质

       4.1.4 亚类划分及各亚类特征

      第5章 半淋溶土和钙层土

      第6章 干旱土、漠土及高山土土

      第7章 初育土

      第8章 半水成土和水成土

      第9章 盐碱土

    第3篇 土壤资源

      第10章 我国区域土壤资源及其林业利用

      第11章 土壤调查与土壤资源评价

      第12章 土壤退化与土壤资源保护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国森林土壤分类系统
查看详情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土壤资源学
土壤环境指标测定方法与分析指导
卜耀军 著;王小林、徐伟洲、王小林、徐伟洲、卜耀军 编
土壤资源学
土壤退化与修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贾汉忠
土壤资源学
土壤基础养分及重金属污染物统计分析(2014-2020)
庞荣丽 等
土壤资源学
土壤学(第3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普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谢英荷
土壤资源学
土壤生态学
张震,马超
土壤资源学
土壤矿物界面有机反应
高娟
土壤资源学
土壤肥料(第2版)
王立河 田春丽
土壤资源学
土壤环境科学与工程—关联气-水-生-地-人的枢纽
赵烨
土壤资源学
土壤、心灵、社会
萨提斯.库马尔
土壤资源学
土壤污染的生物修复及毒性表征
姜博
土壤资源学
土壤学实验及实习指导
曹靖主编 郭瑞英 副主编
土壤资源学
土壤肥料学实验实习教程
张保仁
系列丛书 / 更多
土壤资源学
土壤环境指标测定方法与分析指导
卜耀军 著;王小林、徐伟洲、王小林、徐伟洲、卜耀军 编
土壤资源学
土壤退化与修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贾汉忠
土壤资源学
土壤基础养分及重金属污染物统计分析(2014-2020)
庞荣丽 等
土壤资源学
土壤学(第3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普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谢英荷
土壤资源学
土壤生态学
张震,马超
土壤资源学
土壤矿物界面有机反应
高娟
土壤资源学
土壤肥料(第2版)
王立河 田春丽
土壤资源学
土壤环境科学与工程—关联气-水-生-地-人的枢纽
赵烨
土壤资源学
土壤、心灵、社会
萨提斯.库马尔
土壤资源学
土壤污染的生物修复及毒性表征
姜博
土壤资源学
土壤学实验及实习指导
曹靖主编 郭瑞英 副主编
土壤资源学
土壤肥料学实验实习教程
张保仁
相关图书 / 更多
土壤资源学
土壤环境指标测定方法与分析指导
卜耀军 著;王小林、徐伟洲、王小林、徐伟洲、卜耀军 编
土壤资源学
土壤退化与修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贾汉忠
土壤资源学
土壤基础养分及重金属污染物统计分析(2014-2020)
庞荣丽 等
土壤资源学
土壤学(第3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普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谢英荷
土壤资源学
土壤生态学
张震,马超
土壤资源学
土壤矿物界面有机反应
高娟
土壤资源学
土壤肥料(第2版)
王立河 田春丽
土壤资源学
土壤环境科学与工程—关联气-水-生-地-人的枢纽
赵烨
土壤资源学
土壤、心灵、社会
萨提斯.库马尔
土壤资源学
土壤污染的生物修复及毒性表征
姜博
土壤资源学
土壤学实验及实习指导
曹靖主编 郭瑞英 副主编
土壤资源学
土壤肥料学实验实习教程
张保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