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审美与文化阐释

影像审美与文化阐释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0-02
版次: 1
ISBN: 9787309070019
定价: 3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其他
页数: 284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艺术
16人买过
  •   《影像审美与文化阐释》以当下跨文化、后现代语境为背景,从多种视角来阐释电影美学与影视文化的内涵及其各种呈现,通过对电影美学的反省与建设性思考,将电影的文化哲学属性作为电影美学的支撑点,由此对后现代语境下的影视文化和审美转向作出梳理和探讨,并进一步对具体影片作了审美与文化上的剖析和解读。在多元文化碰撞与融合的全球化时代,作者立足本土,放眼国际,不但坚持对影视文本的哲学意义、审美内涵的研究,同时能对文化流变作出美学上的回应,其对电影美学的坚守和探索,在喧嚣浮躁的消费时代尤显珍贵。   金丹元,男,1949年7月生。先后在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大学中文系任教授、学科带头人。现为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上海大学电视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学科组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为中国艺术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教育家学会理事、上海市美学学会理事、上海市比较文学学会理事,先后被载人国家人事部、英国剑桥、美国等编撰的《世界名人录》。1992年被全国青联主办的《中华儿女》杂志作为大陆杰出人物,向世界各地推荐介绍。曾先后到中国香港、泰国、美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发表演讲。1999年获宝钢奖“全国优秀教师”。
      主要承担影视美学与文化、文艺美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已出版专著《禅意与化境》、《儒风化雨》、《影视美学导论》、《比较文化与艺术哲学》、《“后现代语境”与影视审美文化》、《中国艺术思维史》、《电视与审美》,《电影美学导论》、《艺术感悟与审美反思》、《书艺符号的生命流》、《不该流失的碎片》等16部,在《哲学研究》、《文艺研究》、《当代电影》、《电影艺术》、《学术月刊》、《文艺理论研究》、《社会科学》等全国有影响的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20多篇,其中有的被《新华文摘》摘编,有的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有的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一、对“电影美学”的反省与建设性思考
    回归本体
    ——对于当下电影美学研究的质疑
    论中国当代电影与中国美学之关系
    从美学形态观照新中国电影史
    多元语境中电影数字技术的美学与文化反省
    全球化与民族性:关于电影的审美思考
    “十七年”中国电影中的基本美学形态与国家意志
    论“长镜头理论”背后的哲学及其当下意义
    关于当下观影之文化背景和审美接受的思考
    后殖民主义理论及其对电影读解的影响
    “视觉冲击”和“现实主义”一定构成悖论吗?
    ——对当下中国影像消费导向与“现实主义”生存的一种反思
    二、影像中的文化阐释与审美转向
    全球化背景下的解构与建构
    ——处于多重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影视文化
    传统意识与现代性之纠缠
    ——从《小城之春》到《孔雀》的“小城”(镇)情结
    电视审美与身体文化
    飘浮不定的碎片
    ——论全球性后语境影像的一种发展态势
    电视身体文化中的自恋、窥视与“废墟”现象
    ——兼涉对影像的认同与差异性
    关于电视产品的生产与观众接受
    电视审美:文化共享与社会消费
    重识当下电视形态的审美特征
    女性主义、女性电影抑或是女性意识
    ——重识当下中国电影中涉及较多的几个女性话题
    从“超女”到“梦想中国”
    ——对当下电视媒体狂欢娱乐的整体文化反思
    三、比较审视中的影像审美与文化
    对中国文化的不同想象及其缝合
    ——关于第五、六代电影导演之比较研究
    试谈邵氏电影对中国古装片及市场经营的影响与启示
    “颠覆”后的另一种解读
    ——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到《布拉格之恋》的思考
    从“原型意象”之重建看经典理论的恒常性
    ——关于电影《绿野仙踪》与《我心狂野》的比较研究
    类型的重组与审美流变
    ——论香港武打片的当下转型及其给我们的启示
    重识“文革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兼涉对两种极端“女性意识”的反思
    后记
  • 内容简介:
      《影像审美与文化阐释》以当下跨文化、后现代语境为背景,从多种视角来阐释电影美学与影视文化的内涵及其各种呈现,通过对电影美学的反省与建设性思考,将电影的文化哲学属性作为电影美学的支撑点,由此对后现代语境下的影视文化和审美转向作出梳理和探讨,并进一步对具体影片作了审美与文化上的剖析和解读。在多元文化碰撞与融合的全球化时代,作者立足本土,放眼国际,不但坚持对影视文本的哲学意义、审美内涵的研究,同时能对文化流变作出美学上的回应,其对电影美学的坚守和探索,在喧嚣浮躁的消费时代尤显珍贵。
  • 作者简介:
      金丹元,男,1949年7月生。先后在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大学中文系任教授、学科带头人。现为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上海大学电视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学科组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为中国艺术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教育家学会理事、上海市美学学会理事、上海市比较文学学会理事,先后被载人国家人事部、英国剑桥、美国等编撰的《世界名人录》。1992年被全国青联主办的《中华儿女》杂志作为大陆杰出人物,向世界各地推荐介绍。曾先后到中国香港、泰国、美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发表演讲。1999年获宝钢奖“全国优秀教师”。
      主要承担影视美学与文化、文艺美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已出版专著《禅意与化境》、《儒风化雨》、《影视美学导论》、《比较文化与艺术哲学》、《“后现代语境”与影视审美文化》、《中国艺术思维史》、《电视与审美》,《电影美学导论》、《艺术感悟与审美反思》、《书艺符号的生命流》、《不该流失的碎片》等16部,在《哲学研究》、《文艺研究》、《当代电影》、《电影艺术》、《学术月刊》、《文艺理论研究》、《社会科学》等全国有影响的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20多篇,其中有的被《新华文摘》摘编,有的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有的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 目录:
    一、对“电影美学”的反省与建设性思考
    回归本体
    ——对于当下电影美学研究的质疑
    论中国当代电影与中国美学之关系
    从美学形态观照新中国电影史
    多元语境中电影数字技术的美学与文化反省
    全球化与民族性:关于电影的审美思考
    “十七年”中国电影中的基本美学形态与国家意志
    论“长镜头理论”背后的哲学及其当下意义
    关于当下观影之文化背景和审美接受的思考
    后殖民主义理论及其对电影读解的影响
    “视觉冲击”和“现实主义”一定构成悖论吗?
    ——对当下中国影像消费导向与“现实主义”生存的一种反思
    二、影像中的文化阐释与审美转向
    全球化背景下的解构与建构
    ——处于多重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影视文化
    传统意识与现代性之纠缠
    ——从《小城之春》到《孔雀》的“小城”(镇)情结
    电视审美与身体文化
    飘浮不定的碎片
    ——论全球性后语境影像的一种发展态势
    电视身体文化中的自恋、窥视与“废墟”现象
    ——兼涉对影像的认同与差异性
    关于电视产品的生产与观众接受
    电视审美:文化共享与社会消费
    重识当下电视形态的审美特征
    女性主义、女性电影抑或是女性意识
    ——重识当下中国电影中涉及较多的几个女性话题
    从“超女”到“梦想中国”
    ——对当下电视媒体狂欢娱乐的整体文化反思
    三、比较审视中的影像审美与文化
    对中国文化的不同想象及其缝合
    ——关于第五、六代电影导演之比较研究
    试谈邵氏电影对中国古装片及市场经营的影响与启示
    “颠覆”后的另一种解读
    ——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到《布拉格之恋》的思考
    从“原型意象”之重建看经典理论的恒常性
    ——关于电影《绿野仙踪》与《我心狂野》的比较研究
    类型的重组与审美流变
    ——论香港武打片的当下转型及其给我们的启示
    重识“文革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兼涉对两种极端“女性意识”的反思
    后记
查看详情
系列丛书 / 更多
影像审美与文化阐释
华语电影:理论、历史和美学
陈犀禾 著
影像审美与文化阐释
华语电影与泛亚实践
聂伟 著
影像审美与文化阐释
电影经纬:影像空间与文化全球主义
孙绍谊 著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影像审美与文化阐释
禅意与化境
金丹元 著
影像审美与文化阐释
金丹元艺术学美学文集(套装上下册)/中国当代艺术学家五书
金丹元 著
影像审美与文化阐释
新中国电影美学史(1949-2009)
金丹元 著
影像审美与文化阐释
电影美学导论
金丹元 著
影像审美与文化阐释
电视与审美——电视审美文化新论
金丹元 著
影像审美与文化阐释
中国艺术思维史
金丹元
影像审美与文化阐释
新世纪影视理论探索
金丹元 主编
影像审美与文化阐释
后现代语境与影视审美文化
金丹元
影像审美与文化阐释
比较文化与艺术哲学
金丹元
影像审美与文化阐释
影视美学导论
金丹元 著
影像审美与文化阐释
禅意与化境
金丹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