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电影美学史(1949-2009)

新中国电影美学史(1949-2009)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2013-07
版次: 1
ISBN: 9787542642080
定价: 9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606页
字数: 650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艺术
58人买过
  •   《新中国电影美学史(1949-2009)》共分为六章,主要内容包括: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中国电影美学雏形——兼涉对新、旧中国电影审美的比较分析(1949-1958);风云激荡的新中国电影美学走向(1959-1966)等。 :金丹元 男 1949年7月10日生,现为上海大学影视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带头人,广播电视艺术学重点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学科组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上海戏剧、影视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艺术学学会常务理事、先后被载入国家人事部、英国剑桥等编撰的《世界名人录》。1999年获宝钢奖“全国优秀教师”称号。现已在海内外出版专著16部,大陆有关专家、台湾、香港的报刊杂志对其著作都有较高评价。在《哲学研究》、《文艺研究》、《当代电影》、《电影艺术》、《学术月刊》、《文艺理论研究》等国内一流刊物刊物发表论文130多篇。据国内权威的CSSCI对2000——2004年艺术学发表论文最多的前50位学者的统计,金丹元教授在此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排名全国第13位(上海市进前50位的只有两个学校的两位教授,另一位是上海音乐学院的教授)。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中国电影美学雏形——兼涉对新、旧中国电影审美的比较分析(1949—1958)
    一、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电影美学雏形概观及新的历史文化背景
    二、营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的必然性与成因(1949一1958)
    (一)建国之初的政策与新的一体化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
    (二)知识分子对“改造”的自觉认同与文艺整风运动
    (三)现实主义传统与学习苏联及欧洲的现实主义创作——兼析新、旧中国电影家对现实主义美学的理解
    (四)从“双百”方针到“反右”斗争与“大跃进”——中国式“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学中的政治逻辑
    三、新中国电影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学”的一般特点(20世纪50年代)
    (一)50年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学中的关键词
    1.从“人民电影”到“人民性”
    2.“为工农兵服务”、“小资产阶级”与“教条主义”
    3.“典型”、“蒙太奇”与“电影性”
    (二)新英雄主义色彩与崇高美的确立
    (三)唱响新时代、新生活的主旋律与阶级意识的普世化
    (四)强调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
    四、各类不同的电影中所显现出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学观
    (一)革命、历史题材中所折射出来的美学思想
    1.建国之初的国影厂影片:《白毛女》、《新儿女英雄传》、《中华女儿》、《上饶集中营》等
    2.私营厂拍摄的表现工农兵生活的电影
    3.“双百方针”前后所推出的有代表性的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五更寒》、《柳堡的故事》、《永不消逝的电波》
    4.两部不得不提的历史题材影片:《宋景诗》、《李时珍》
    (二)工业题材、知识青年题材与都市电影中的“社会主义精神”
    1.新中国电影的开山之作:《桥》
    2.都市影像中的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六号门》、《不夜城》
    3.新知识分子形象在银幕上的显现:《护士日记》、《上海姑娘》
    4.一部以都市空间为背景的成功的体育电影:《女篮五号》
    (三)农村题材电影中的新气象及其审美导向
    1.建国之初的农村题材影片:《农家乐》、《葡萄熟了的时候》
    2.有着某种“解放”意味的“现实主义”农村题材:《一场风波》、《土地》
    3.力图有所突破的《凤凰之歌》、《洞箫横吹》
    (四)军事题材电影与体现毛泽东军事思想
    1.准史诗式的战争片:《南征北战》
    2.带有传记色彩的英雄再现:《董存瑞》
    3.抗美援朝中的战地缩影:《上甘岭》
    (五)惊险片、反特片中的“斗争”艺术
    1.军事惊险片的范例:《渡江侦察记》、《平原游击队》
    2.反特惊险片的代表作:《羊城暗哨》、《虎穴追踪》
    3.充满人情味的反特片样板:《英雄虎胆》、《古刹钟声》
    ……
    第二章 风云激荡的新中国电影美学走向(1959—1966)
    第三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新中国电影美学的极端形态及历史背景(1966—1977)
    第四章 从苏醒到重新走向回归与探索(1978—1989)
    第五章 前现代、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相融汇的90年代新中国电影美学风貌(1989—2000)
    第六章 新世纪前十年的中国电影美学演变及其泛美学化倾向(2000—2009)
    结语
    后记
  • 内容简介:
      《新中国电影美学史(1949-2009)》共分为六章,主要内容包括: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中国电影美学雏形——兼涉对新、旧中国电影审美的比较分析(1949-1958);风云激荡的新中国电影美学走向(1959-1966)等。
  • 作者简介:
    :金丹元 男 1949年7月10日生,现为上海大学影视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带头人,广播电视艺术学重点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学科组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上海戏剧、影视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艺术学学会常务理事、先后被载入国家人事部、英国剑桥等编撰的《世界名人录》。1999年获宝钢奖“全国优秀教师”称号。现已在海内外出版专著16部,大陆有关专家、台湾、香港的报刊杂志对其著作都有较高评价。在《哲学研究》、《文艺研究》、《当代电影》、《电影艺术》、《学术月刊》、《文艺理论研究》等国内一流刊物刊物发表论文130多篇。据国内权威的CSSCI对2000——2004年艺术学发表论文最多的前50位学者的统计,金丹元教授在此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排名全国第13位(上海市进前50位的只有两个学校的两位教授,另一位是上海音乐学院的教授)。
  • 目录: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中国电影美学雏形——兼涉对新、旧中国电影审美的比较分析(1949—1958)
    一、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电影美学雏形概观及新的历史文化背景
    二、营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的必然性与成因(1949一1958)
    (一)建国之初的政策与新的一体化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
    (二)知识分子对“改造”的自觉认同与文艺整风运动
    (三)现实主义传统与学习苏联及欧洲的现实主义创作——兼析新、旧中国电影家对现实主义美学的理解
    (四)从“双百”方针到“反右”斗争与“大跃进”——中国式“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学中的政治逻辑
    三、新中国电影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学”的一般特点(20世纪50年代)
    (一)50年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学中的关键词
    1.从“人民电影”到“人民性”
    2.“为工农兵服务”、“小资产阶级”与“教条主义”
    3.“典型”、“蒙太奇”与“电影性”
    (二)新英雄主义色彩与崇高美的确立
    (三)唱响新时代、新生活的主旋律与阶级意识的普世化
    (四)强调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
    四、各类不同的电影中所显现出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学观
    (一)革命、历史题材中所折射出来的美学思想
    1.建国之初的国影厂影片:《白毛女》、《新儿女英雄传》、《中华女儿》、《上饶集中营》等
    2.私营厂拍摄的表现工农兵生活的电影
    3.“双百方针”前后所推出的有代表性的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五更寒》、《柳堡的故事》、《永不消逝的电波》
    4.两部不得不提的历史题材影片:《宋景诗》、《李时珍》
    (二)工业题材、知识青年题材与都市电影中的“社会主义精神”
    1.新中国电影的开山之作:《桥》
    2.都市影像中的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六号门》、《不夜城》
    3.新知识分子形象在银幕上的显现:《护士日记》、《上海姑娘》
    4.一部以都市空间为背景的成功的体育电影:《女篮五号》
    (三)农村题材电影中的新气象及其审美导向
    1.建国之初的农村题材影片:《农家乐》、《葡萄熟了的时候》
    2.有着某种“解放”意味的“现实主义”农村题材:《一场风波》、《土地》
    3.力图有所突破的《凤凰之歌》、《洞箫横吹》
    (四)军事题材电影与体现毛泽东军事思想
    1.准史诗式的战争片:《南征北战》
    2.带有传记色彩的英雄再现:《董存瑞》
    3.抗美援朝中的战地缩影:《上甘岭》
    (五)惊险片、反特片中的“斗争”艺术
    1.军事惊险片的范例:《渡江侦察记》、《平原游击队》
    2.反特惊险片的代表作:《羊城暗哨》、《虎穴追踪》
    3.充满人情味的反特片样板:《英雄虎胆》、《古刹钟声》
    ……
    第二章 风云激荡的新中国电影美学走向(1959—1966)
    第三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新中国电影美学的极端形态及历史背景(1966—1977)
    第四章 从苏醒到重新走向回归与探索(1978—1989)
    第五章 前现代、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相融汇的90年代新中国电影美学风貌(1989—2000)
    第六章 新世纪前十年的中国电影美学演变及其泛美学化倾向(2000—2009)
    结语
    后记
查看详情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新中国电影美学史(1949-2009)
禅意与化境
金丹元 著
新中国电影美学史(1949-2009)
金丹元艺术学美学文集(套装上下册)/中国当代艺术学家五书
金丹元 著
新中国电影美学史(1949-2009)
影像审美与文化阐释
金丹元 著
新中国电影美学史(1949-2009)
电影美学导论
金丹元 著
新中国电影美学史(1949-2009)
电视与审美——电视审美文化新论
金丹元 著
新中国电影美学史(1949-2009)
中国艺术思维史
金丹元
新中国电影美学史(1949-2009)
新世纪影视理论探索
金丹元 主编
新中国电影美学史(1949-2009)
后现代语境与影视审美文化
金丹元
新中国电影美学史(1949-2009)
比较文化与艺术哲学
金丹元
新中国电影美学史(1949-2009)
影视美学导论
金丹元 著
新中国电影美学史(1949-2009)
禅意与化境
金丹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