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与常:清末民初商法建构与商事习惯之研究

变与常:清末民初商法建构与商事习惯之研究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0-10
版次: 1
ISBN: 9787500489726
定价: 45.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29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法律
11人买过
  •   《变与常:清末民初商法建构与商事习惯之研究》的对象涵括了近代中国制订的商事法规和商事习惯,前者包括商法通则、公司法、票据法、破产法、保险法、银行法、交易所法、海商法等商事法规及草案,但选择商法通则和票据法作为考察的重点。至于商事习惯,则涉及多个方面,《变与常:清末民初商法建构与商事习惯之研究》主要按照具体的商行为进行考察。通过对前述各对象的考察,探究各对象之间的深层联系,揭示近代法律移植过程中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纠葛关系,何为“变”,何为“不变”,为诠释近代中国的法律变革运动提供一个切入角度,从而最终为现代立法活动提供历史借鉴,是《变与常:清末民初商法建构与商事习惯之研究》的研究目的,也可说是《变与常:清末民初商法建构与商事习惯之研究》研究的现实旨归。   张松,男,安徽潜山人。1996年毕业于安庆师范学院,获法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法律系。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有关概念的解说

    三 研究现状概述

    四 研究理论与方法

    第一章 大势所趋:中国近代商事法律体系的建构

    一 近代中国商法制定的历史条件

    1.经济条件——新式商业的出现

    2.思想条件——重商观念的兴起

    3.社会条件——商人组织的近代化

    二 近代中国商法的制定过程

    1.蹒跚学步——晚清商法的制定

    2.全面移植——民国初年的商法制定

    3.就地取材——近代商事审判法规的制定

    第二章 殊途同归:商事习惯之考察

    一 商事习惯的形成及其近代演变

    1.商事习惯的形成基础

    2.商事习惯的形成路径

    3.商事习惯的近代演变

    二 近代商事习惯概观

    1.合伙习惯

    2.银钱业习惯

    3.倒号(倒闭)习惯

    4.商业使用人和学徒习惯

    5.股份习惯

    6.账簿习惯

    7.担保习惯

    8.借贷及利息习惯

    9.商铺租赁习惯

    10.“居间”习惯

    三 近代商事习惯之分析——以票据习惯为中心

    1.我国票据发展史

    2.各地习用票据种类举凡

    3.票据习惯的法律分析

    第三章 摒弃抑或吸收:商事立法对习惯的考量

    一 商事立法的准备——对民商事习惯的调查

    1.清末的民商事习惯调查

    2.民初的民商事习惯调查

    3.民商事习惯调查评析

    二 商事立法对习惯的考量

    1.近代中国关于变与不变的争执

    2.清末至民国初年立法者的态度

    三 商事立法对商事习惯的吸收——以商法总则和

    票据法草案为例

    1.商法总则的变化

    2.票据法草案的变化

    第四章 必然和偶然:商事司法对习惯的援用

    一 齐头并进:商事裁判机构的设置

    1.官方审判机构——大理院及各级审判厅

    2.“民间”审判机构——商事公断处

    二 权宜之计:商事裁判中习惯的导入机制

    1.习惯的导入机制

    2.司法实践导入习惯之案例

    三 确认和补充:商事裁判中习惯的作用

    1.确认事实

    2.弥补和修正现行法律

    四 肯认和否弃:民初大理院对商事习惯的规制

    1.对商事习惯的肯认

    2.对不良商事习惯的否弃

    3.规制的动因分析

    五 大同小异:民初商事裁判与民事裁判的比较

    第五章 浴火重生:近代中国独立法律意识的养成

    一 中国传统法律意识之内涵

    二 法律人独立法律意识的养成

    1.法律心理及法律观念的转变

    2.法律思想体系的转变

    三 社会独立法律意识的养成——以商会为中心的考察

    1.立法意识的觉醒

    2.司法意识的养成

    四 近代法律意识之内涵

    1.近代法律意识嬗蜕的历史轨迹

    2.近代法律意识的基本内涵

    结语 变与常——近代中国法律制度建构的历史观照

    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变与常:清末民初商法建构与商事习惯之研究》的对象涵括了近代中国制订的商事法规和商事习惯,前者包括商法通则、公司法、票据法、破产法、保险法、银行法、交易所法、海商法等商事法规及草案,但选择商法通则和票据法作为考察的重点。至于商事习惯,则涉及多个方面,《变与常:清末民初商法建构与商事习惯之研究》主要按照具体的商行为进行考察。通过对前述各对象的考察,探究各对象之间的深层联系,揭示近代法律移植过程中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纠葛关系,何为“变”,何为“不变”,为诠释近代中国的法律变革运动提供一个切入角度,从而最终为现代立法活动提供历史借鉴,是《变与常:清末民初商法建构与商事习惯之研究》的研究目的,也可说是《变与常:清末民初商法建构与商事习惯之研究》研究的现实旨归。
  • 作者简介:
      张松,男,安徽潜山人。1996年毕业于安庆师范学院,获法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法律系。
  • 目录: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有关概念的解说

    三 研究现状概述

    四 研究理论与方法

    第一章 大势所趋:中国近代商事法律体系的建构

    一 近代中国商法制定的历史条件

    1.经济条件——新式商业的出现

    2.思想条件——重商观念的兴起

    3.社会条件——商人组织的近代化

    二 近代中国商法的制定过程

    1.蹒跚学步——晚清商法的制定

    2.全面移植——民国初年的商法制定

    3.就地取材——近代商事审判法规的制定

    第二章 殊途同归:商事习惯之考察

    一 商事习惯的形成及其近代演变

    1.商事习惯的形成基础

    2.商事习惯的形成路径

    3.商事习惯的近代演变

    二 近代商事习惯概观

    1.合伙习惯

    2.银钱业习惯

    3.倒号(倒闭)习惯

    4.商业使用人和学徒习惯

    5.股份习惯

    6.账簿习惯

    7.担保习惯

    8.借贷及利息习惯

    9.商铺租赁习惯

    10.“居间”习惯

    三 近代商事习惯之分析——以票据习惯为中心

    1.我国票据发展史

    2.各地习用票据种类举凡

    3.票据习惯的法律分析

    第三章 摒弃抑或吸收:商事立法对习惯的考量

    一 商事立法的准备——对民商事习惯的调查

    1.清末的民商事习惯调查

    2.民初的民商事习惯调查

    3.民商事习惯调查评析

    二 商事立法对习惯的考量

    1.近代中国关于变与不变的争执

    2.清末至民国初年立法者的态度

    三 商事立法对商事习惯的吸收——以商法总则和

    票据法草案为例

    1.商法总则的变化

    2.票据法草案的变化

    第四章 必然和偶然:商事司法对习惯的援用

    一 齐头并进:商事裁判机构的设置

    1.官方审判机构——大理院及各级审判厅

    2.“民间”审判机构——商事公断处

    二 权宜之计:商事裁判中习惯的导入机制

    1.习惯的导入机制

    2.司法实践导入习惯之案例

    三 确认和补充:商事裁判中习惯的作用

    1.确认事实

    2.弥补和修正现行法律

    四 肯认和否弃:民初大理院对商事习惯的规制

    1.对商事习惯的肯认

    2.对不良商事习惯的否弃

    3.规制的动因分析

    五 大同小异:民初商事裁判与民事裁判的比较

    第五章 浴火重生:近代中国独立法律意识的养成

    一 中国传统法律意识之内涵

    二 法律人独立法律意识的养成

    1.法律心理及法律观念的转变

    2.法律思想体系的转变

    三 社会独立法律意识的养成——以商会为中心的考察

    1.立法意识的觉醒

    2.司法意识的养成

    四 近代法律意识之内涵

    1.近代法律意识嬗蜕的历史轨迹

    2.近代法律意识的基本内涵

    结语 变与常——近代中国法律制度建构的历史观照

    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