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版)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版)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2017-06
版次: 2
ISBN: 9787030528100
定价: 34.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183页
字数: 338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医药卫生
22人买过
  •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版)》除绪论外,可概括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中医学对病因、病机及防治的认识,中医学对养生与康复的认识四部分。第一章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包括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是学习中医学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和说理工具。第二、三、四章为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包括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是中医学的理论核心。第五章为体质。第六、七章为中医学对病因、病机的认识,阐述了中医病因的分类、致病特点以及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制。第八章为防治原则,包括预防、治则。第九章为养生与康复,主要介绍了中医养生与康复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版)》针对第一版教材使用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修订与完善,并对所有中医专业名词术语进一步进行了规范。 总序
    第二版前言
    绪论 1
    一、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 1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2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6
    四、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与学习方法 12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4
    第一节 精气学说 14
    一、精气的概念 14
    二、精气是宇宙本原 15
    三、精气运动与变化 16
    四、精气产生物质间感应与联系 16
    五、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7
    第二节 阴阳学说 18
    一、阴阳的概念 18
    二、阴阳的划分 19
    三、阴阳的特性 19
    四、阴阳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20
    五、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4
    第三节 五行学说 27
    一、五行的概念 27
    二、五行的特性 27
    三、五行属性推演 28
    四、五行相互关系与作用 28
    五、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0
    第二章 藏象 34
    第一节 概论 34
    一、藏象的概念 34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35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36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36
    第二节 五脏 37
    一、心 37
    附:心包络 39
    二、肺 40
    三、脾 42
    四、肝 44
    五、肾 47
    附:命门 50
    第三节 六腑 51
    一、胆 51
    二、胃 52
    三、小肠 53
    四、大肠 53
    五、膀胱 54
    六、三焦 54
    第四节 奇恒之腑 55
    一、脑 55
    二、女子胞 56
    附:精室 57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57
    一、五脏之间的关系 58
    二、六腑之间的关系 61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61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 64
    第一节 精 64
    一、精的概念 64
    二、精的生成 65
    三、精的功能 65
    第二节 气 66
    一、气的概念 66
    二、气的生成 67
    三、气的运动 67
    四、气的功能 69
    五、气的分类 70
    第三节 血 73
    一、血的概念 73
    二、血的生成 73
    三、血的运行 74
    四、血的功能 75
    第四节 津液 75
    一、津液的概念 75
    二、津液的代谢 75
    三、津液的功能 77
    第五节 精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 77
    一、气与血的关系 78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78
    三、气与精的关系 79
    四、血与津液的关系 80
    五、血与精的关系 80
    第四章 经络 81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 81
    一、经络的概念 81
    二、经络系统 81
    第二节 十二经脉 82
    一、 十二经脉的名称 82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83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与表里关系 83
    四、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84
    五、十二经脉的循行 84
    第三节 奇经八脉 89
    一、奇经八脉的概念 89
    二、奇经八脉循行特点 89
    三、奇经八脉功能特点 89
    四、奇经八脉的循行及功能 90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92
    一、经别 92
    二、别络 94
    三、经筋 95
    四、皮部 96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 96
    一、联络沟通作用 96
    二、运输气血作用 97
    三、感应传导作用 97
    四、调节 平衡作用 98
    第六节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98
    一、阐释病理变化 98
    二、指导疾病的诊断 98
    三、指导疾病的治疗 99
    第五章 体质 100
    第一节 体质和体质学说的概念 100
    一、体质的概念 100
    二、体质的构成 101
    三、体质的特性 102
    第二节 体质的分类 102
    一、传统分类法 103
    二、现代临床分类法 103
    第三节 体质的形成因素 105
    一、先天禀赋 105
    二、年龄因素 105
    三、性别因素 105
    四、饮食因素 106
    五、劳逸因素 106
    六、情志因素 106
    七、地理因素 106
    八、疾病与治疗因素 107
    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临床应用 107
    一、预测发病倾向 107
    二、阐释发病机制 107
    三、阐释病理变化 108
    四、指导临床辨证 108
    五、指导临床治疗 108
    六、指导养生防病 110
    第六章 病因 111
    第一节 外感病因 112
    一、六淫 112
    二、疠气 117
    第二节 内伤病因 118
    一、七情内伤 118
    二、饮食失宜 120
    三、劳逸过度 121
    第三节 病理产物性病因 122
    一、痰饮 122
    二、瘀血 124
    三、结石 125
    第四节 其他病因 126
    一、外伤 126
    二、寄生虫 127
    三、药邪 128
    四、医过 128
    五、胎传 129
    六、环境毒邪 130
    第七章 病机 132
    第一节 发病 132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132
    二、发病类型 135
    第二节 基本病机 138
    一、邪正盛衰 138
    二、阴阳失调 140
    三、气血津液失常 143
    第三节 内生“五邪” 148
    一、风气内动 148
    二、寒从中生 149
    三、湿浊内生 149
    四、津伤化燥 150
    五、火热内生 150
    第四节 脏腑病机 151
    一、五脏病机 151
    二、六腑病机 156
    第五节 经络病机 157
    一、经络气血偏盛偏衰 158
    二、经络气血逆乱 158
    三、经络气血运行不畅 158
    四、经络气血衰竭 158
    第六节 疾病的传变与转归 159
    一、传变的含义 159
    二、传变的形式 159
    三、转归的概念 162
    四、转归的形式 162
    第八章 防治原则 164
    第一节 预防 164
    一、未病先防 164
    二、既病防变 166
    第二节 治则 166
    一、治则与治法的基本概念 166
    二、基本治则 167
    第九章 养生与康复 174
    第一节 养生 174
    一、基本原则 174
    二、主要方法 176
    第二节 康复 179
    一、基本原则 180
    二、主要方法 181
    主要参考书目 183
  • 内容简介: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版)》除绪论外,可概括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中医学对病因、病机及防治的认识,中医学对养生与康复的认识四部分。第一章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包括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是学习中医学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和说理工具。第二、三、四章为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包括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是中医学的理论核心。第五章为体质。第六、七章为中医学对病因、病机的认识,阐述了中医病因的分类、致病特点以及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制。第八章为防治原则,包括预防、治则。第九章为养生与康复,主要介绍了中医养生与康复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版)》针对第一版教材使用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修订与完善,并对所有中医专业名词术语进一步进行了规范。
  • 目录:
    总序
    第二版前言
    绪论 1
    一、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 1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2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6
    四、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与学习方法 12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4
    第一节 精气学说 14
    一、精气的概念 14
    二、精气是宇宙本原 15
    三、精气运动与变化 16
    四、精气产生物质间感应与联系 16
    五、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7
    第二节 阴阳学说 18
    一、阴阳的概念 18
    二、阴阳的划分 19
    三、阴阳的特性 19
    四、阴阳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20
    五、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4
    第三节 五行学说 27
    一、五行的概念 27
    二、五行的特性 27
    三、五行属性推演 28
    四、五行相互关系与作用 28
    五、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0
    第二章 藏象 34
    第一节 概论 34
    一、藏象的概念 34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35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36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36
    第二节 五脏 37
    一、心 37
    附:心包络 39
    二、肺 40
    三、脾 42
    四、肝 44
    五、肾 47
    附:命门 50
    第三节 六腑 51
    一、胆 51
    二、胃 52
    三、小肠 53
    四、大肠 53
    五、膀胱 54
    六、三焦 54
    第四节 奇恒之腑 55
    一、脑 55
    二、女子胞 56
    附:精室 57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57
    一、五脏之间的关系 58
    二、六腑之间的关系 61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61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 64
    第一节 精 64
    一、精的概念 64
    二、精的生成 65
    三、精的功能 65
    第二节 气 66
    一、气的概念 66
    二、气的生成 67
    三、气的运动 67
    四、气的功能 69
    五、气的分类 70
    第三节 血 73
    一、血的概念 73
    二、血的生成 73
    三、血的运行 74
    四、血的功能 75
    第四节 津液 75
    一、津液的概念 75
    二、津液的代谢 75
    三、津液的功能 77
    第五节 精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 77
    一、气与血的关系 78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78
    三、气与精的关系 79
    四、血与津液的关系 80
    五、血与精的关系 80
    第四章 经络 81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 81
    一、经络的概念 81
    二、经络系统 81
    第二节 十二经脉 82
    一、 十二经脉的名称 82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83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与表里关系 83
    四、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84
    五、十二经脉的循行 84
    第三节 奇经八脉 89
    一、奇经八脉的概念 89
    二、奇经八脉循行特点 89
    三、奇经八脉功能特点 89
    四、奇经八脉的循行及功能 90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92
    一、经别 92
    二、别络 94
    三、经筋 95
    四、皮部 96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 96
    一、联络沟通作用 96
    二、运输气血作用 97
    三、感应传导作用 97
    四、调节 平衡作用 98
    第六节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98
    一、阐释病理变化 98
    二、指导疾病的诊断 98
    三、指导疾病的治疗 99
    第五章 体质 100
    第一节 体质和体质学说的概念 100
    一、体质的概念 100
    二、体质的构成 101
    三、体质的特性 102
    第二节 体质的分类 102
    一、传统分类法 103
    二、现代临床分类法 103
    第三节 体质的形成因素 105
    一、先天禀赋 105
    二、年龄因素 105
    三、性别因素 105
    四、饮食因素 106
    五、劳逸因素 106
    六、情志因素 106
    七、地理因素 106
    八、疾病与治疗因素 107
    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临床应用 107
    一、预测发病倾向 107
    二、阐释发病机制 107
    三、阐释病理变化 108
    四、指导临床辨证 108
    五、指导临床治疗 108
    六、指导养生防病 110
    第六章 病因 111
    第一节 外感病因 112
    一、六淫 112
    二、疠气 117
    第二节 内伤病因 118
    一、七情内伤 118
    二、饮食失宜 120
    三、劳逸过度 121
    第三节 病理产物性病因 122
    一、痰饮 122
    二、瘀血 124
    三、结石 125
    第四节 其他病因 126
    一、外伤 126
    二、寄生虫 127
    三、药邪 128
    四、医过 128
    五、胎传 129
    六、环境毒邪 130
    第七章 病机 132
    第一节 发病 132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132
    二、发病类型 135
    第二节 基本病机 138
    一、邪正盛衰 138
    二、阴阳失调 140
    三、气血津液失常 143
    第三节 内生“五邪” 148
    一、风气内动 148
    二、寒从中生 149
    三、湿浊内生 149
    四、津伤化燥 150
    五、火热内生 150
    第四节 脏腑病机 151
    一、五脏病机 151
    二、六腑病机 156
    第五节 经络病机 157
    一、经络气血偏盛偏衰 158
    二、经络气血逆乱 158
    三、经络气血运行不畅 158
    四、经络气血衰竭 158
    第六节 疾病的传变与转归 159
    一、传变的含义 159
    二、传变的形式 159
    三、转归的概念 162
    四、转归的形式 162
    第八章 防治原则 164
    第一节 预防 164
    一、未病先防 164
    二、既病防变 166
    第二节 治则 166
    一、治则与治法的基本概念 166
    二、基本治则 167
    第九章 养生与康复 174
    第一节 养生 174
    一、基本原则 174
    二、主要方法 176
    第二节 康复 179
    一、基本原则 180
    二、主要方法 181
    主要参考书目 183
查看详情
系列丛书 / 更多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版)
中西医临床医学导论(第二版)
赵春妮、贺松其 编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版)
推拿学(第二版)
李义凯、蒋松鹤 编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版)
中医各家学说(第二版)
张星平、张再康 编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版)
中医内科学(第二版)
罗仁、曹文富 编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版)
内经选读(第二版)
王滨、王四平 编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版)
中医外科学(第二版)
杨柳、徐武清 编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版)
中医学
杨硕平、李继安、冯志成 编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中医药类系列教材:中西医临床医学导论
赵春妮、贺松其 编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中医药类系列教材:推拿学
李义凯、翟伟 著;李义凯、翟伟 编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版)
中医药文化学
洪蕾、陈建萍 编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中医药类系列教材:针灸学
贾春生、黄泳 编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版)
中医急诊学
安冬青、周迎春 编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版)
基础中医学(第2版)
吕志平、赵春妮 著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版)
中医基础理论
吕志平;董尚朴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版)
大地测量学基础(第二版)
吕志平、乔书波 著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版)
快速筛检发热性疾病的新方法:红外体温检测技术
吕志平 编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版)
大地测量学基础/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吕志平、乔书波 著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版)
数字城市建设规划与方案
吕志平 编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版)
基础中医学(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康复、药学、护理等专业使用)/21世纪高等医药院校教材
吕志平、赵春妮 编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版)
炭疽与生物恐怖
吕志平、邓旭旗 编;胡龙飞 主编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版)
胃肠病调养与康复
吕志平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