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的机会?:抗战前后国共谈判实录

失去的机会?:抗战前后国共谈判实录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1992-12
版次: 1
ISBN: 9787563314034
定价: 11.10
装帧: 平装
开本: 大32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47页
字数: 276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军事
102人买过
  •   抗日战争是近代100余年来中华民族首次打败外国侵略者的民族解放战争,是反法西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在全国各族人民,包括各民主党派、各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海外侨胞团结奋斗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热情支持下取得的。中国人民在抗日最前线浴血奋战,英勇牺牲,为国家、为民族,也为世界人民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为了全面反映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之概貌,确立中华民族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促进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的学术进步与繁荣,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们编辑了这套丛书。
      这套丛书是一套学术丛书,丛书规模在50种左右。选题范围,时间上始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迄于1945年9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内容上包括“政治系列”、“经济系列”、“军事系列”、“外交系列”、“人物系列”及“综合系列”等。从1992年开始陆续出版,到1995年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全部出齐。
      本丛书的编辑方针是高举爱国主义旗帜,贯彻忠于历史、实事求是的原则,以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为研究对象。既要反映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和贡献,又要反映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互关系;既要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对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卓越贡献,又要反映国民党中央统帅部广大爱国官兵对抗日战争的贡献;既要反映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状况,又要充分展示此一时期中国的社会、学术、思想、文化情况;既要反映当时决策层的情况,又要反映广大基层人民的情况,等等。总之,我们试图全方位、多视角、多层次地来考察抗日战争,将抗日战争的全貌展示在广大读者面前。
      本丛书在编纂体例上,既照顾丛书的完整性,又兼顾各专题的相对独立性,尽量做到点面结合。在学术观点上,尽量照顾、尊重各作者个人的观点,不做统一要求,只要论从史出、逻辑严密、自圆其说、利于学术之发展与繁荣、符合本丛书的主旨,我们即予承认。
      本丛书在编辑出版过程中,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关照。身经抗日烽火的杨得志将军为本丛书作了序,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专家学者等都关心着本丛书的问世,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对本丛书的编辑出版给予了大力的支持。这样,才使本丛书在政治上、学术上更加全面、完善、健康。   杨奎松,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1953年10月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曾任《党史研究》杂志编辑、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讲师,专著有:《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合著)、《海市蜃楼与大漠绿洲》近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潮研究》(合著)、《中间地带的革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前言
    第一章政治解决两党冲突的尝试
    1.蒋介石的主动与初衷
    2.与莫斯科的秘密接触
    3.数路并进找中共
    4.走向政治解决的初步
    5.高层接洽的开始
    6.出人意外的成功

    第二章不尽如人意的合作谈判
    1.为西北善后而交涉
    2.最初的妥协与协议
    3.周恩来的杭州之行
    4.从西安到庐山
    5.两党合作的形成

    第三章要不要组织一个“大党”
    1.分歧与合作俱来
    2.不约而同的提议
    3.“大党”问题的谈判

    第四章走人绝境的军事谈判
    1.军事磨擦的加剧
    2.制止磨擦的尝试
    3.军事谈判的展开
    4.新四军问题的交涉
    5.划界谈判及其失败

    第五章希望存在于妥协之中
    1.关系缓和的迹象
    2.蒋介石约见毛泽东
    3.林彪的重庆之行
    4.一次失去的机会

    第六章为宣传和舆论而战
    1.重新走回谈判桌
    2.西安初步协议
    3.重庆谈判之激荡
    4.宣传战的演进与中止

    第七章要联合政府还是要解放委员会
    1.美国人的介入
    2.一厢情愿的延安协定
    3.赫尔利功败垂成
    4.毫无希望的再谈判

    第八章在“愉快融洽”的背后
    1.“内战的方向确定了”
    2.“和平”突然降临
    3.艰难的讨价还价
    4.仍旧山重水复
    5.打亦谈来谈亦打

    第九章战争与和平的交响乐
    1.和平机运的再现
    2.破天荒的停战协定
    3.真有民主化的可能吗?
    4.难以调和的矛盾
    5.美国调处名存实亡
    6.战争解决问题

    第十章十年谈判的尾声
    1.反蒋和共的密谋
    2.“和平代表”的和平努力
    3.“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4.意料之中的结局
    附录一人事记
    附录二主要参考文献
  • 内容简介:
      抗日战争是近代100余年来中华民族首次打败外国侵略者的民族解放战争,是反法西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在全国各族人民,包括各民主党派、各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海外侨胞团结奋斗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热情支持下取得的。中国人民在抗日最前线浴血奋战,英勇牺牲,为国家、为民族,也为世界人民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为了全面反映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之概貌,确立中华民族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促进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的学术进步与繁荣,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们编辑了这套丛书。
      这套丛书是一套学术丛书,丛书规模在50种左右。选题范围,时间上始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迄于1945年9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内容上包括“政治系列”、“经济系列”、“军事系列”、“外交系列”、“人物系列”及“综合系列”等。从1992年开始陆续出版,到1995年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全部出齐。
      本丛书的编辑方针是高举爱国主义旗帜,贯彻忠于历史、实事求是的原则,以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为研究对象。既要反映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和贡献,又要反映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互关系;既要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对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卓越贡献,又要反映国民党中央统帅部广大爱国官兵对抗日战争的贡献;既要反映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状况,又要充分展示此一时期中国的社会、学术、思想、文化情况;既要反映当时决策层的情况,又要反映广大基层人民的情况,等等。总之,我们试图全方位、多视角、多层次地来考察抗日战争,将抗日战争的全貌展示在广大读者面前。
      本丛书在编纂体例上,既照顾丛书的完整性,又兼顾各专题的相对独立性,尽量做到点面结合。在学术观点上,尽量照顾、尊重各作者个人的观点,不做统一要求,只要论从史出、逻辑严密、自圆其说、利于学术之发展与繁荣、符合本丛书的主旨,我们即予承认。
      本丛书在编辑出版过程中,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关照。身经抗日烽火的杨得志将军为本丛书作了序,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专家学者等都关心着本丛书的问世,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对本丛书的编辑出版给予了大力的支持。这样,才使本丛书在政治上、学术上更加全面、完善、健康。
  • 作者简介:
      杨奎松,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1953年10月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曾任《党史研究》杂志编辑、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讲师,专著有:《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合著)、《海市蜃楼与大漠绿洲》近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潮研究》(合著)、《中间地带的革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 目录:
    前言
    第一章政治解决两党冲突的尝试
    1.蒋介石的主动与初衷
    2.与莫斯科的秘密接触
    3.数路并进找中共
    4.走向政治解决的初步
    5.高层接洽的开始
    6.出人意外的成功

    第二章不尽如人意的合作谈判
    1.为西北善后而交涉
    2.最初的妥协与协议
    3.周恩来的杭州之行
    4.从西安到庐山
    5.两党合作的形成

    第三章要不要组织一个“大党”
    1.分歧与合作俱来
    2.不约而同的提议
    3.“大党”问题的谈判

    第四章走人绝境的军事谈判
    1.军事磨擦的加剧
    2.制止磨擦的尝试
    3.军事谈判的展开
    4.新四军问题的交涉
    5.划界谈判及其失败

    第五章希望存在于妥协之中
    1.关系缓和的迹象
    2.蒋介石约见毛泽东
    3.林彪的重庆之行
    4.一次失去的机会

    第六章为宣传和舆论而战
    1.重新走回谈判桌
    2.西安初步协议
    3.重庆谈判之激荡
    4.宣传战的演进与中止

    第七章要联合政府还是要解放委员会
    1.美国人的介入
    2.一厢情愿的延安协定
    3.赫尔利功败垂成
    4.毫无希望的再谈判

    第八章在“愉快融洽”的背后
    1.“内战的方向确定了”
    2.“和平”突然降临
    3.艰难的讨价还价
    4.仍旧山重水复
    5.打亦谈来谈亦打

    第九章战争与和平的交响乐
    1.和平机运的再现
    2.破天荒的停战协定
    3.真有民主化的可能吗?
    4.难以调和的矛盾
    5.美国调处名存实亡
    6.战争解决问题

    第十章十年谈判的尾声
    1.反蒋和共的密谋
    2.“和平代表”的和平努力
    3.“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4.意料之中的结局
    附录一人事记
    附录二主要参考文献
查看详情
其他版本 / 全部 (1)
系列丛书 / 更多
失去的机会?:抗战前后国共谈判实录
战争罪责:一个日本学者关于侵华士兵的社会调查
[日]野田正彰 著;朱春立 译
失去的机会?:抗战前后国共谈判实录
历史的怪胎
蔡德金 著
失去的机会?:抗战前后国共谈判实录
华夏向心力
任贵祥 著
失去的机会?:抗战前后国共谈判实录
动荡中的同盟
王真 著
失去的机会?:抗战前后国共谈判实录
血染辉煌
马振犊 著
失去的机会?:抗战前后国共谈判实录
从中立到结盟
王淇 编
失去的机会?:抗战前后国共谈判实录
开发与掠夺
唐凌 著
失去的机会?:抗战前后国共谈判实录
唇枪舌剑
俞辛焞 著
失去的机会?:抗战前后国共谈判实录
历史的毒瘤
解学诗 著
失去的机会?:抗战前后国共谈判实录
鏖兵华北
岳思平 著
失去的机会?:抗战前后国共谈判实录
兵火奇观:武汉保卫战
敖文蔚 著
失去的机会?:抗战前后国共谈判实录
征服之梦:日本侵华战略
徐勇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