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建筑场所的重生:论历史建筑“再利用”的场所构建

历史建筑场所的重生:论历史建筑“再利用”的场所构建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5-11
版次: 1
ISBN: 9787561246306
定价: 30.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151页
字数: 154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历史
  •   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发展,受到了现象学、场所理论等现代哲学和建筑理论的影响。而这些理论的发展研究本身又在很大范围中将历史环境的“再利用”实践作为分析对象,形成一种互相渗透融合的倾向。《历史建筑场所的重生:论历史建筑“再利用”的场所构建》试图借助“场所理论”确定历史建筑“再利用”的目标,并以新时代场所精神为一定评价标尺,选择场所塑造方式,从而帮助人们完整理解人与建筑环境间的复杂联系及其意义,认识到建筑物质功能与自然环境、社会文化动态结合的重要性。《历史建筑场所的重生:论历史建筑“再利用”的场所构建》利用相关资料并结合作者亲身实践的项目进行了再利用设计的详细分析;以“场所构建”作为主要目标和方法,特别提出了历史建筑再利用的一种新概念;提倡任何场所都是有精神的,建筑师的职责就是守护和延续这种精神。   杨字峤,1972年生,河北鹿泉人。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长安大学建筑学院教师,主要从事传统建筑理论与设计的研究。2004年德国勃兰登堡工业大学留学。2011年德国洛特林根大学交流访问。指导学生曾获2011年Revit杯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二等奖;2011年陕西高校建筑学专业优秀毕业设计三等奖;2014年UIA国际建筑设计竞赛第七名;2015年中国建筑院校境外交流学生作业优秀奖。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相关研究动态
    1.2.1 国外相关发展动态
    1.2.2 我国相关保护法规

    第2章 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2.1 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的概念
    2.1.1 相关概念辨析
    2.1.2 定义及范围
    2.2 历史建筑再利用的发展概况
    2.2.1 国外历史建筑再利用的发展概况
    2.2.2 我国历史建筑再利用的实践与现实问题
    2.3 历史建筑再利用的价值再认识
    2.3.1 缓解三种危机
    2.3.2 解决三种矛盾

    第3章 场所理论在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中的内涵与作用
    3.1 场所理论的来源及其研究内容
    3.1.1 场所理论的来源
    3.1.2 主要研究内容
    3.2 场所精神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3.2.1 场所精神的概念与价值
    3.2.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特征
    3.3 在历史建筑再利用中的作用与运用模式
    3.3.1 作为其他科学方法的一种补充
    3.3.2 场所理论的运用模式
    3.2.3 场所精神的标尺作用

    第4章 历史建筑保护性再利用中对自然特征的利用与塑造
    4.1 对场所生态环境的分析与利用
    4.1.1 对场所自然生态条件的分析
    4.1.2 对自然特征的利用与塑造
    4.2 生态环境与人文特征的结合
    4.2.1 与场所人文特征的关系
    4.2.2 生态环境与人文特征的结合
    4.2.3 生态环境中的感知与认同
    4.3 实证研究一:丰图义仓的保护性再利用
    4.3.1 对自然特征的利用
    4.3.3 保护性再利用的措施
    4.4 实证研究二:峨眉山白龙洞景区中场所的利用与塑造
    4.4.1 对场所特征的利用与塑造
    4.4.2 场所精神的感知与认同
    4.4.3 白龙洞景区场所的建构
    4.4.4 白龙洞景区场所精神的营造

    第5章 城市建设中场所精神的延续与再生
    5.1 对城市场所精神的诠释
    5.1.1 城市变迁中的历史建筑再利用
    5.1.2 城市中场所精神的体验与感知
    5.1.3 对城市认知意象的延续
    5.2 历史建筑场所的塑造方式及手段
    5.2.1 历史建筑的修复与复原——场所精神的延续
    5.2.2 历史建筑改扩建——场所精神的复兴
    5.2.3 历史建筑内外部空间改造——场所精神的再生
    5.3 城市历史建筑的利用与塑造
    5.3.1 历史建筑再利用带来的场所启示
    5.3.2 历史建筑再利用中的场所与活动
    5.4 实证研究:如皋东大街历史街区市井文化的复兴
    5.4.1 场所现状及街区结构分析
    5.4.2 历史变迁与市井文化缺失的关系
    5.4.3 复兴市井文化的地方潜力与解决策略

    第6章 历史建筑场所构建的策略与原则
    6.1 历史建筑场所构建的策略
    6.1.1 场所现状调研
    6.1.2 场所精神的发现与创造
    6.1.3 场所质量的把握
    6.1.4 经济效益的带动作用
    6.1.5 公众参与和技术支持
    6.2 历史建筑场所构建的原则与程序
    6.2.1 场所构建的原则
    6.2.2 场所构建的程序
    6.3 场所理论在普陀山多宝塔复原研究中的运用
    6.3.1 历史沿革及现状调研
    6.3.2 场所特征的分析
    6.3.3 价值冲突的分析
    6.3.4 修缮保护的原则与措施
    6.3.5 场所重生的方式

    第7章 我国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的完善与发展
    7.1 我国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工作的加强与完善
    7.1.1 相关法规制度的加强与完善
    7.1.2 资金保障体系的加强与完善
    7.1.3 专业学科的加强与完善
    7.2 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的发展趋势
    结语
    图表索引
    附录A 历史性建筑再利用20世纪重要实践年表
    附录B 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主要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发展,受到了现象学、场所理论等现代哲学和建筑理论的影响。而这些理论的发展研究本身又在很大范围中将历史环境的“再利用”实践作为分析对象,形成一种互相渗透融合的倾向。《历史建筑场所的重生:论历史建筑“再利用”的场所构建》试图借助“场所理论”确定历史建筑“再利用”的目标,并以新时代场所精神为一定评价标尺,选择场所塑造方式,从而帮助人们完整理解人与建筑环境间的复杂联系及其意义,认识到建筑物质功能与自然环境、社会文化动态结合的重要性。《历史建筑场所的重生:论历史建筑“再利用”的场所构建》利用相关资料并结合作者亲身实践的项目进行了再利用设计的详细分析;以“场所构建”作为主要目标和方法,特别提出了历史建筑再利用的一种新概念;提倡任何场所都是有精神的,建筑师的职责就是守护和延续这种精神。
  • 作者简介:
      杨字峤,1972年生,河北鹿泉人。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长安大学建筑学院教师,主要从事传统建筑理论与设计的研究。2004年德国勃兰登堡工业大学留学。2011年德国洛特林根大学交流访问。指导学生曾获2011年Revit杯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二等奖;2011年陕西高校建筑学专业优秀毕业设计三等奖;2014年UIA国际建筑设计竞赛第七名;2015年中国建筑院校境外交流学生作业优秀奖。
  •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相关研究动态
    1.2.1 国外相关发展动态
    1.2.2 我国相关保护法规

    第2章 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2.1 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的概念
    2.1.1 相关概念辨析
    2.1.2 定义及范围
    2.2 历史建筑再利用的发展概况
    2.2.1 国外历史建筑再利用的发展概况
    2.2.2 我国历史建筑再利用的实践与现实问题
    2.3 历史建筑再利用的价值再认识
    2.3.1 缓解三种危机
    2.3.2 解决三种矛盾

    第3章 场所理论在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中的内涵与作用
    3.1 场所理论的来源及其研究内容
    3.1.1 场所理论的来源
    3.1.2 主要研究内容
    3.2 场所精神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3.2.1 场所精神的概念与价值
    3.2.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特征
    3.3 在历史建筑再利用中的作用与运用模式
    3.3.1 作为其他科学方法的一种补充
    3.3.2 场所理论的运用模式
    3.2.3 场所精神的标尺作用

    第4章 历史建筑保护性再利用中对自然特征的利用与塑造
    4.1 对场所生态环境的分析与利用
    4.1.1 对场所自然生态条件的分析
    4.1.2 对自然特征的利用与塑造
    4.2 生态环境与人文特征的结合
    4.2.1 与场所人文特征的关系
    4.2.2 生态环境与人文特征的结合
    4.2.3 生态环境中的感知与认同
    4.3 实证研究一:丰图义仓的保护性再利用
    4.3.1 对自然特征的利用
    4.3.3 保护性再利用的措施
    4.4 实证研究二:峨眉山白龙洞景区中场所的利用与塑造
    4.4.1 对场所特征的利用与塑造
    4.4.2 场所精神的感知与认同
    4.4.3 白龙洞景区场所的建构
    4.4.4 白龙洞景区场所精神的营造

    第5章 城市建设中场所精神的延续与再生
    5.1 对城市场所精神的诠释
    5.1.1 城市变迁中的历史建筑再利用
    5.1.2 城市中场所精神的体验与感知
    5.1.3 对城市认知意象的延续
    5.2 历史建筑场所的塑造方式及手段
    5.2.1 历史建筑的修复与复原——场所精神的延续
    5.2.2 历史建筑改扩建——场所精神的复兴
    5.2.3 历史建筑内外部空间改造——场所精神的再生
    5.3 城市历史建筑的利用与塑造
    5.3.1 历史建筑再利用带来的场所启示
    5.3.2 历史建筑再利用中的场所与活动
    5.4 实证研究:如皋东大街历史街区市井文化的复兴
    5.4.1 场所现状及街区结构分析
    5.4.2 历史变迁与市井文化缺失的关系
    5.4.3 复兴市井文化的地方潜力与解决策略

    第6章 历史建筑场所构建的策略与原则
    6.1 历史建筑场所构建的策略
    6.1.1 场所现状调研
    6.1.2 场所精神的发现与创造
    6.1.3 场所质量的把握
    6.1.4 经济效益的带动作用
    6.1.5 公众参与和技术支持
    6.2 历史建筑场所构建的原则与程序
    6.2.1 场所构建的原则
    6.2.2 场所构建的程序
    6.3 场所理论在普陀山多宝塔复原研究中的运用
    6.3.1 历史沿革及现状调研
    6.3.2 场所特征的分析
    6.3.3 价值冲突的分析
    6.3.4 修缮保护的原则与措施
    6.3.5 场所重生的方式

    第7章 我国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的完善与发展
    7.1 我国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工作的加强与完善
    7.1.1 相关法规制度的加强与完善
    7.1.2 资金保障体系的加强与完善
    7.1.3 专业学科的加强与完善
    7.2 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的发展趋势
    结语
    图表索引
    附录A 历史性建筑再利用20世纪重要实践年表
    附录B 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主要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历史建筑场所的重生:论历史建筑“再利用”的场所构建
历史的镜子
吴晗
历史建筑场所的重生:论历史建筑“再利用”的场所构建
历史的角落:用有趣的故事带你了解不一样的历史(从吃喝玩乐中看博弈之术)
诗展 著 人天兀鲁思 出品
历史建筑场所的重生:论历史建筑“再利用”的场所构建
历史文化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100讲
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办公室
历史建筑场所的重生:论历史建筑“再利用”的场所构建
历史性突破——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这十年
张卓元、林兆木 主编
历史建筑场所的重生:论历史建筑“再利用”的场所构建
历史选择了邓小平
高屹 著
历史建筑场所的重生:论历史建筑“再利用”的场所构建
历史地理信息化理论与实践
潘威
历史建筑场所的重生:论历史建筑“再利用”的场所构建
历史四季——开国与转型:透视13个长寿王朝开国之初的蓬勃景象
冯敏飞
历史建筑场所的重生:论历史建筑“再利用”的场所构建
历史的偏见
伊恩·莫里斯
系列丛书 / 更多
历史建筑场所的重生:论历史建筑“再利用”的场所构建
历史的镜子
吴晗
历史建筑场所的重生:论历史建筑“再利用”的场所构建
历史的角落:用有趣的故事带你了解不一样的历史(从吃喝玩乐中看博弈之术)
诗展 著 人天兀鲁思 出品
历史建筑场所的重生:论历史建筑“再利用”的场所构建
历史文化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100讲
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办公室
历史建筑场所的重生:论历史建筑“再利用”的场所构建
历史性突破——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这十年
张卓元、林兆木 主编
历史建筑场所的重生:论历史建筑“再利用”的场所构建
历史选择了邓小平
高屹 著
历史建筑场所的重生:论历史建筑“再利用”的场所构建
历史地理信息化理论与实践
潘威
历史建筑场所的重生:论历史建筑“再利用”的场所构建
历史四季——开国与转型:透视13个长寿王朝开国之初的蓬勃景象
冯敏飞
历史建筑场所的重生:论历史建筑“再利用”的场所构建
历史的偏见
伊恩·莫里斯
相关图书 / 更多
历史建筑场所的重生:论历史建筑“再利用”的场所构建
历史的镜子
吴晗
历史建筑场所的重生:论历史建筑“再利用”的场所构建
历史的角落:用有趣的故事带你了解不一样的历史(从吃喝玩乐中看博弈之术)
诗展 著 人天兀鲁思 出品
历史建筑场所的重生:论历史建筑“再利用”的场所构建
历史文化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100讲
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办公室
历史建筑场所的重生:论历史建筑“再利用”的场所构建
历史性突破——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这十年
张卓元、林兆木 主编
历史建筑场所的重生:论历史建筑“再利用”的场所构建
历史选择了邓小平
高屹 著
历史建筑场所的重生:论历史建筑“再利用”的场所构建
历史地理信息化理论与实践
潘威
历史建筑场所的重生:论历史建筑“再利用”的场所构建
历史四季——开国与转型:透视13个长寿王朝开国之初的蓬勃景象
冯敏飞
历史建筑场所的重生:论历史建筑“再利用”的场所构建
历史的偏见
伊恩·莫里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