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寿命增长与均等化研究

人口寿命增长与均等化研究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2022-09
版次: 1
ISBN: 978754732047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20页
字数: 179.000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社会文化
  •   《人口寿命增长与均等化研究》将深入研究中国人口寿命均等的变化历程,利用中国人口普查资料和世界人口死亡率及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考察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寿命改善的历程、特征及影响因素,并探讨相关的政策启示。
      《人口寿命增长与均等化研究》章节安排如下:
      第一章导论主要介绍寿命不均等的概念、内涵及其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从人口不确定性的角度讨论人口寿命均等的形成机制和基本特征,并对其政策内涵进行阐述。
      第二章对健康公平和寿命均等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简要评述,然后介绍几种常见的寿命均等衡量指标及其特点。基于该书使用的度量指标,阐述寿命均等变化的人口学机制,即死亡率下降对寿命均等的影响取决于一个临界年龄:在这个年龄之前的死亡率下降会提高寿命均等,而这个年龄之后的死亡率下降却会降低寿命均等,两种情况合起来看才是寿命均等的真实变化。
      第三章介绍用于修匀中国人口死亡率的二维死亡率模型。中国人口死亡率数据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漏报误报,以往研究在数据修匀上做了很多尝试和努力。这里我们从模型函数构造、经验系数的差异和拟合效果三个角度考察了二维死亡率模型对于中国人口死亡率的适用性,并将之用于处理中国死亡率数据。
      第四章在人类历史的背景中考察中国死亡率转变历程,以历史纵向和横向跨国比较更清晰地呈现中国在改善健康和提高预期寿命上的成就,并且还特别关注中国公共卫生和全民健康战略在健康促进中的重要作用。
      第五章分析19世纪中叶以来人类预期寿命与寿命不均等的演变历程,揭示了同时实现预期寿命增长与寿命均等改善的双重目标的内在机制,即降低年轻人死亡率。这也是过去150多年来人类生存状况改善的主要途径。
      第六章分析中国寿命均等的区域差异。中国人口预期寿命的持续增长伴随着增长速度的区域差异,这也同样构成了我国寿命均等化的区域差异。我们使用核密度函数对我国人口寿命均等分布的位置、形态和延展性进行了分析,揭示其地理分布特征,最后对寿命均等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第七章考察我国预期寿命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的现象,并对预期寿命超前度的省际差异进行分析。实证分析发现,我国人口预期寿命超前度的省际变化差异与中央政府财政补助的地区偏向存在显著的关联性,是中国全面健康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
      第八章考察中国老年人预期寿命在社会经济地位方面的差异。通过详细的梳理,我们发现城乡居住地和工作类型对老年人预期寿命有重要影响,从这两个因素与老年社会保障有紧密的联系可以看出,社会保障对于缩小老年人生存状况差异的重要性。
      第九章介绍一个度量寿命均等的新指标。从寿命均等的变化机制出发,分析传统度量指标存在的内在缺陷,这个缺陷在预期寿命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尤为突出。对此提出一个解决方案,即使用早期寿命均等与晚期寿命均等之比,这个比值能使寿命不均等的历史比较得出一致的结论。
      第十章对该书进行扼要的总结和梳理。人类对健康与长寿的不懈追求都无法回避一个基本的矛盾,即在有限技术和资源条件下,如何才能在改进健康的同时保证健康公平。由于中国发展中所秉承的整体福祉改善的理念,即使在物资、技术极度短缺的时期,中国人口预期寿命也实现了惊人的增长,这在所有发展中国家中是从没有的。正是因为发展理念与人口健康改善的内在逻辑相契合,中国能在过去70多年中预期寿命和寿命均等方面同时实现了相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的超前发展。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200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人口学博士学位。2004-2012年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人口研究所担任博士后及研究员。2013年回国后在复旦大学工作。主要从事的研究方向有人口学、老年学、人口与健康、社会学研究方法等。现任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副所长,国际人口科学联盟(IUSSP)会员、美国人口学会(PAA)会员。 前言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与定义
    1.2 寿命均等的内在价值
    1.3   寿命均等的工具价值
    1.4 人口不确定性与寿命不均等
    1. 4.1   社会学基础
    1.4.2 人口学机制
    1. 4.3 人口异质性
    1.5 寿命均等的政策启示

    第二章 寿命不均等的度量
    2.1 健康和寿命公平的目标
    2.2 寿命不均等的度量指标
    2.2.1   死亡导致的寿命损失
    2.2.2   其他寿命不均等指标
    2.3   临界年龄:寿命不均等变化的关键

    第三章 中国人口死亡率数据调整
    3.1   以往的死亡率数据调整
    3.2 二维死亡率模型
    3.2.1   模型构造的适用性
    3.2.2 经验系数的差异
    3.2.3   拟合效果的比较
    3.3 小结

    第四章 中国人口死亡率转变历程
    4.1   历史视野中的中国人口死亡率转变
    4.2 中国人口死亡率转变的原因
    4.2.1   医疗技术
    4.2.2   经济增长
    4.2.3 公共卫生
    4.2.4 教育
    4.2.5   多策略组合的选择
    4.3   中国人口死亡率下降的原因
    4.3.1   公共卫生的集体主义逻辑
    4.3.2 基于全民健康的社会治理
    4.4 小结

    第五章 人类寿命不均等的演变历程
    5.1   预期寿命与寿命不均等的负相关
    5.2 前期寿命不均等下降的关键作用
    ……

    第六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寿命均等化

    第七章 中国预期寿命超前发展

    第八章 社会经济地位对老人预期寿命的影响

    第九章 寿命不均等指标的新发展

    第十章 结语
    参考文献
  • 内容简介:
      《人口寿命增长与均等化研究》将深入研究中国人口寿命均等的变化历程,利用中国人口普查资料和世界人口死亡率及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考察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寿命改善的历程、特征及影响因素,并探讨相关的政策启示。
      《人口寿命增长与均等化研究》章节安排如下:
      第一章导论主要介绍寿命不均等的概念、内涵及其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从人口不确定性的角度讨论人口寿命均等的形成机制和基本特征,并对其政策内涵进行阐述。
      第二章对健康公平和寿命均等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简要评述,然后介绍几种常见的寿命均等衡量指标及其特点。基于该书使用的度量指标,阐述寿命均等变化的人口学机制,即死亡率下降对寿命均等的影响取决于一个临界年龄:在这个年龄之前的死亡率下降会提高寿命均等,而这个年龄之后的死亡率下降却会降低寿命均等,两种情况合起来看才是寿命均等的真实变化。
      第三章介绍用于修匀中国人口死亡率的二维死亡率模型。中国人口死亡率数据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漏报误报,以往研究在数据修匀上做了很多尝试和努力。这里我们从模型函数构造、经验系数的差异和拟合效果三个角度考察了二维死亡率模型对于中国人口死亡率的适用性,并将之用于处理中国死亡率数据。
      第四章在人类历史的背景中考察中国死亡率转变历程,以历史纵向和横向跨国比较更清晰地呈现中国在改善健康和提高预期寿命上的成就,并且还特别关注中国公共卫生和全民健康战略在健康促进中的重要作用。
      第五章分析19世纪中叶以来人类预期寿命与寿命不均等的演变历程,揭示了同时实现预期寿命增长与寿命均等改善的双重目标的内在机制,即降低年轻人死亡率。这也是过去150多年来人类生存状况改善的主要途径。
      第六章分析中国寿命均等的区域差异。中国人口预期寿命的持续增长伴随着增长速度的区域差异,这也同样构成了我国寿命均等化的区域差异。我们使用核密度函数对我国人口寿命均等分布的位置、形态和延展性进行了分析,揭示其地理分布特征,最后对寿命均等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第七章考察我国预期寿命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的现象,并对预期寿命超前度的省际差异进行分析。实证分析发现,我国人口预期寿命超前度的省际变化差异与中央政府财政补助的地区偏向存在显著的关联性,是中国全面健康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
      第八章考察中国老年人预期寿命在社会经济地位方面的差异。通过详细的梳理,我们发现城乡居住地和工作类型对老年人预期寿命有重要影响,从这两个因素与老年社会保障有紧密的联系可以看出,社会保障对于缩小老年人生存状况差异的重要性。
      第九章介绍一个度量寿命均等的新指标。从寿命均等的变化机制出发,分析传统度量指标存在的内在缺陷,这个缺陷在预期寿命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尤为突出。对此提出一个解决方案,即使用早期寿命均等与晚期寿命均等之比,这个比值能使寿命不均等的历史比较得出一致的结论。
      第十章对该书进行扼要的总结和梳理。人类对健康与长寿的不懈追求都无法回避一个基本的矛盾,即在有限技术和资源条件下,如何才能在改进健康的同时保证健康公平。由于中国发展中所秉承的整体福祉改善的理念,即使在物资、技术极度短缺的时期,中国人口预期寿命也实现了惊人的增长,这在所有发展中国家中是从没有的。正是因为发展理念与人口健康改善的内在逻辑相契合,中国能在过去70多年中预期寿命和寿命均等方面同时实现了相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的超前发展。
  • 作者简介: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200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人口学博士学位。2004-2012年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人口研究所担任博士后及研究员。2013年回国后在复旦大学工作。主要从事的研究方向有人口学、老年学、人口与健康、社会学研究方法等。现任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副所长,国际人口科学联盟(IUSSP)会员、美国人口学会(PAA)会员。
  •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与定义
    1.2 寿命均等的内在价值
    1.3   寿命均等的工具价值
    1.4 人口不确定性与寿命不均等
    1. 4.1   社会学基础
    1.4.2 人口学机制
    1. 4.3 人口异质性
    1.5 寿命均等的政策启示

    第二章 寿命不均等的度量
    2.1 健康和寿命公平的目标
    2.2 寿命不均等的度量指标
    2.2.1   死亡导致的寿命损失
    2.2.2   其他寿命不均等指标
    2.3   临界年龄:寿命不均等变化的关键

    第三章 中国人口死亡率数据调整
    3.1   以往的死亡率数据调整
    3.2 二维死亡率模型
    3.2.1   模型构造的适用性
    3.2.2 经验系数的差异
    3.2.3   拟合效果的比较
    3.3 小结

    第四章 中国人口死亡率转变历程
    4.1   历史视野中的中国人口死亡率转变
    4.2 中国人口死亡率转变的原因
    4.2.1   医疗技术
    4.2.2   经济增长
    4.2.3 公共卫生
    4.2.4 教育
    4.2.5   多策略组合的选择
    4.3   中国人口死亡率下降的原因
    4.3.1   公共卫生的集体主义逻辑
    4.3.2 基于全民健康的社会治理
    4.4 小结

    第五章 人类寿命不均等的演变历程
    5.1   预期寿命与寿命不均等的负相关
    5.2 前期寿命不均等下降的关键作用
    ……

    第六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寿命均等化

    第七章 中国预期寿命超前发展

    第八章 社会经济地位对老人预期寿命的影响

    第九章 寿命不均等指标的新发展

    第十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