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之红(北川重生羊皮书)

羌之红(北川重生羊皮书)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1-04
ISBN: 9787220083167
定价: 4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分类: 文学
4人买过
  •   2008年5月12日特大地震中,四川北川羌族自治县以其惨烈灾难引起了举世关注。弹指三年,遍体鳞伤的北川是如何站起来、走过来的?这片土地上又发生了怎样的沧桑之变?作为北川重生史诗零距离、全方位的记录。见证与解读,《羌之红(北川重生羊皮书)》为读者奉献出后“5·12”至今关于新北川的首部全景报告文学力作。《羌之红(北川重生羊皮书)》系统梳理了北川三年重生的轨迹。再现了在薪北川三千平方公里土地上激动人心的新故事,凸显了世界瞩目的北川新县城从选址、规划、建设直至“开城”的全过程,展示了社会各界欲知而未知的北川新奇迹。作者伍松桥系四川资深媒体人、巴蜀文化学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历时近两年,屡进北川,遍访现场,潜心写作。真实的客观体察、深刻的宏观把握与个性化文学表达,使全书在具有强烈时代意义的同时,兼备了充分的历史感与可读性。   伍松乔,四川日报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大学新闻传播研究员,四川省社科院巴蜀文化研究员。

      系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省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省文艺评论家学会副主席、省文化传播促进会副会长。

      1970年开始文学创作,1980年从业媒体文化。长期担任四川日报副刊主编。

      著有《随遇而乐》、《记者行吟》、《媒体上的文化庄稼》、《成都》、《四川三十年》等散文、评论、报告文学专著十余部,编著《离离原上草》、《应变与超越》、《中国艺术节》、《大爱长歌》等二十余部。

      个人获中国报纸副刊特殊贡献者称号。

      作品获中国新闻奖、文化部文化新闻奖、冰心散文奖、四川省巴蜀文艺奖、四川省文学奖、四川省社会科学成果奖、成都金芙蓉文学奖等。 引子 穿越与见证

    23公里路上的“三城演义”

    大难之后,N种可能

    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

    国在山河破,春天会把它缝起

    春节故事:一年一年又一年

    第一章 国家行动:“再造一个新北川”

    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

    高分之后再大考

    城市规划“国家队”的北川缘分

    择城记:众里寻她千百度

    建什么样的城?安昌河边一锤定音

    第二章 拔河:光明与黑暗的角力

    尘埃未落,废墟上响起集结号

    非常之时的队伍重组

    安昌:独一无二的临时县城

    倒计时:“三年变两年”

    悲而壮:难以承受却必须承受之重

    黄土地,春天里的拆迁

    “新县城建设无小事”

    第三章 复苏,当春乃发生

    拼图,从一张张碎片开始

    生者为大,“人”字就是相互支撑

    从头再来,草根的力量

    文化在人:把根留住

    第四章 山之东、川之北,“山”“川”交融

    天降大任于齐鲁

    每座乡镇,都有一个山东城市在托举

    “223”工程:最久远的援建

    新县城:点睛之笔重如泰山

    让北川“在自己的骨头上长肉”

    山东好汉,到底有多少崔学选

    大爱无痕,人心有丰碑

    落地,不仅仅是建筑

    逛新城,画图一篇篇

    铸魂:“此心安处即吾乡”

    文化:不可或缺之“皮”

    第六章 “玛德惹不舍”,掀起盖头来

    美丽可以被摧毁吗?

    北川尚未亮剑,便已名动江湖

    “吉娜”即“最美”:一个寨子的神奇转身

    朝拜大禹,找得着“北(川)”

    大美北川,风景这边独好

    第七章 2011,新北川元年

    点点滴滴到心头

    重生之城:承载梦想

    无疆之域:盛满大爱

    而今迈步:开卷与破题

    不结束语 他们

    北川羌族自治县恢复重建大事记(2008.5.12—2011.2.1)
  • 内容简介:
      2008年5月12日特大地震中,四川北川羌族自治县以其惨烈灾难引起了举世关注。弹指三年,遍体鳞伤的北川是如何站起来、走过来的?这片土地上又发生了怎样的沧桑之变?作为北川重生史诗零距离、全方位的记录。见证与解读,《羌之红(北川重生羊皮书)》为读者奉献出后“5·12”至今关于新北川的首部全景报告文学力作。《羌之红(北川重生羊皮书)》系统梳理了北川三年重生的轨迹。再现了在薪北川三千平方公里土地上激动人心的新故事,凸显了世界瞩目的北川新县城从选址、规划、建设直至“开城”的全过程,展示了社会各界欲知而未知的北川新奇迹。作者伍松桥系四川资深媒体人、巴蜀文化学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历时近两年,屡进北川,遍访现场,潜心写作。真实的客观体察、深刻的宏观把握与个性化文学表达,使全书在具有强烈时代意义的同时,兼备了充分的历史感与可读性。
  • 作者简介:
      伍松乔,四川日报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大学新闻传播研究员,四川省社科院巴蜀文化研究员。

      系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省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省文艺评论家学会副主席、省文化传播促进会副会长。

      1970年开始文学创作,1980年从业媒体文化。长期担任四川日报副刊主编。

      著有《随遇而乐》、《记者行吟》、《媒体上的文化庄稼》、《成都》、《四川三十年》等散文、评论、报告文学专著十余部,编著《离离原上草》、《应变与超越》、《中国艺术节》、《大爱长歌》等二十余部。

      个人获中国报纸副刊特殊贡献者称号。

      作品获中国新闻奖、文化部文化新闻奖、冰心散文奖、四川省巴蜀文艺奖、四川省文学奖、四川省社会科学成果奖、成都金芙蓉文学奖等。
  • 目录:
    引子 穿越与见证

    23公里路上的“三城演义”

    大难之后,N种可能

    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

    国在山河破,春天会把它缝起

    春节故事:一年一年又一年

    第一章 国家行动:“再造一个新北川”

    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

    高分之后再大考

    城市规划“国家队”的北川缘分

    择城记:众里寻她千百度

    建什么样的城?安昌河边一锤定音

    第二章 拔河:光明与黑暗的角力

    尘埃未落,废墟上响起集结号

    非常之时的队伍重组

    安昌:独一无二的临时县城

    倒计时:“三年变两年”

    悲而壮:难以承受却必须承受之重

    黄土地,春天里的拆迁

    “新县城建设无小事”

    第三章 复苏,当春乃发生

    拼图,从一张张碎片开始

    生者为大,“人”字就是相互支撑

    从头再来,草根的力量

    文化在人:把根留住

    第四章 山之东、川之北,“山”“川”交融

    天降大任于齐鲁

    每座乡镇,都有一个山东城市在托举

    “223”工程:最久远的援建

    新县城:点睛之笔重如泰山

    让北川“在自己的骨头上长肉”

    山东好汉,到底有多少崔学选

    大爱无痕,人心有丰碑

    落地,不仅仅是建筑

    逛新城,画图一篇篇

    铸魂:“此心安处即吾乡”

    文化:不可或缺之“皮”

    第六章 “玛德惹不舍”,掀起盖头来

    美丽可以被摧毁吗?

    北川尚未亮剑,便已名动江湖

    “吉娜”即“最美”:一个寨子的神奇转身

    朝拜大禹,找得着“北(川)”

    大美北川,风景这边独好

    第七章 2011,新北川元年

    点点滴滴到心头

    重生之城:承载梦想

    无疆之域:盛满大爱

    而今迈步:开卷与破题

    不结束语 他们

    北川羌族自治县恢复重建大事记(2008.5.12—2011.2.1)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羌之红(北川重生羊皮书)
重读鲁迅:荣格的参照视角
卡罗琳·T. 布朗
羌之红(北川重生羊皮书)
两美元过一天 : 美国的福利与贫穷
凯瑟琳·爱丁;卢克·谢弗
羌之红(北川重生羊皮书)
中国龙的发明:近现代中国形象的域外变迁
施爱东 后浪
羌之红(北川重生羊皮书)
重构契丹早期史 新锐学者关于契丹早期历史全新力作 苗润博 北京大学人文学科文库·北大中国史研究丛书
苗润博 著
羌之红(北川重生羊皮书)
我能帮上什么忙?(万镜·现象)
戴维·戈德布卢姆;皮尔·布莱登
羌之红(北川重生羊皮书)
普林斯顿大学生物图鉴 :真菌(地球分解者)
[美]布里特·艾伦·邦亚德 著;陈伟 译;中国国家地理·图书 出品
羌之红(北川重生羊皮书)
克洛德·夏布罗尔 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开创者夏布罗尔导演评传
若埃尔·马尼(Jo.l Magny) 著;谢强 译
羌之红(北川重生羊皮书)
拓地降敌:北宋中叶内臣名将李宪研究
何冠环
羌之红(北川重生羊皮书)
班史:一个大学班级的日常生活(2018—2022)
黄修志 石榴花 著
羌之红(北川重生羊皮书)
另一场新文化运动:五四前后“梁启超系”再造新文明的努力
周月峰 著
羌之红(北川重生羊皮书)
辛弃疾新传
辛更儒 后浪
羌之红(北川重生羊皮书)
无条件投降博物馆
[荷兰]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羌之红(北川重生羊皮书)
天下古成都
伍松乔 著
羌之红(北川重生羊皮书)
应变与超越:世纪之交的四川日报副刊
伍松乔 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