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裂缝:近代中国与幽暗人性

历史的裂缝:近代中国与幽暗人性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07-05
版次: 1
ISBN: 9787563365289
定价: 2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52页
字数: 230千字
分类: 历史
546人买过
  • 《历史的裂缝:近代中国与幽暗人性》讲述历史不曾走远,总有些人让你惦记,总有些事值得回味,总有些伤痛不该遗忘……近代中国的历史大势证明,华洋杂处的上海在近代中国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洋人在中国政治中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谁能掌控上海,谁就财大气粗;谁能与洋人打交道,谁就举足轻重。正是在防卫上海的过程中,李鸿章开始了具体与洋人打交道的漫长生涯,也因此他后来才能在政坛上超过湘系成为近代中国最重要的权臣。——《成大事不能昧于历史大势》。在国与国之间的外交中,“公理”与“实力”是两大重要因素。不过有“理”者未必有“力”,有“力”者未必有“理”,因此“理”与“力”的关系确实复杂难明。在“炮舰外交”横行的19世纪,“力”无疑远较“理”强。在这种背景下,积贫积弱的近代中国往往有“理”而无“力”,在错综复杂、结果难料的外交纷争中究竟是“不自量力”地“据理力争”,还是甘认“无能为力”而“委曲求全”,确难取舍。——《在“理”与“力”之间》。在“天下”“兴”的时候,皇帝们总是“贪天之功据为己有”,从不认为“匹夫有责”、“与有荣焉”,自然也就不许匹夫有参政议政、“参与”国家大事的权利;但每当“天下”将“亡”的时候,皇帝们总是疾呼“匹夫有责”,仿佛事之所以致此人人都要承担一份罪责,匹夫自然就有承担“救亡”重担的责任与义务。——《关于卡夫卡的“另类阅读”》。 雷颐,1956年出生,中学毕业后下乡插队当农民数年,然后当兵,又复员当工人。1978年考入吉林大学历史系,1982年考入吉林大学研究生院历史系中国近代史专业,1985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同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至今,现为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著有《取静集》、《经典与人文》、《被延误的现代化》、《萨特》等,译有《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胡适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选择》等。 历史总会被记起
    曾、赵之辩:清王朝到底还能撑多久
    成大事不能昧于历史大势
    李鸿章与阿思本舰队——清政府初次试办海军的失败
    在“理”与“力”之间——清季的中国外交
    事关全局,全局讨论——晚清海防、塞防之争
    铁路与政争——李鸿章修铁路
    清末企业的官办与商办
    “臣不得不死”——封建专制下的君臣关系
    1905:三种力量角力中国
    学术与政治——1940年中研院院长补选记
    白修德与40年代“中原大饥荒”
    从“起朱楼”到“楼塌了”——国民党的大陆岁月
    斯人已逝
    “一蓑烟雨任平生”——郭嵩焘的崎岖人生
    中国的“百科全书式”巨人——梁启超的现代意义
    胡适晚年政治思想述要——从新近公开的一封胡适致蒋介石信函谈起
     (附:偶贩书记)
    校长当如竺可桢
    “我们都是民众!”——关于顾颉刚
    “寓论断于序事”的陶菊隐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储安平与《英人·法人·中国人》
    风华绝代,终成历史——漫话宋美龄
    历史的余波
    林则徐与“文化安全”
    从李鸿章隐瞒疫情说起
    帽子、辫子与传统的形成
    莫让心灵在黑暗中行走
    文人还会被尊敬么
    臣民·公民·知识分子
    测谎器的哲学原理
    拿伯的葡萄园
    “社会”的意义——任鸿隽与中国科学社的启示
    新词与方言
    “五四”雕塑与“公共记忆”
    忧天下,探世变——柏杨与《中国人史纲》
    复杂暖昧:《走向共和》的价值取向
    “历史”的荧屏书写
    不该遗忘的伤痛
    历史的“伤疤”
    用罪恶证明“存在”
    泪为谁流:海涅的一次心灵震荡
    托斯卡尼尼的洞见和良知
    牢记“昨日”
    历史的“灵感”——读《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约翰·克利斯朵夫”的良知为何瘫痪
    爱伦堡的困境
    关于卡夫卡的“另类阅读”
  • 内容简介:
    《历史的裂缝:近代中国与幽暗人性》讲述历史不曾走远,总有些人让你惦记,总有些事值得回味,总有些伤痛不该遗忘……近代中国的历史大势证明,华洋杂处的上海在近代中国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洋人在中国政治中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谁能掌控上海,谁就财大气粗;谁能与洋人打交道,谁就举足轻重。正是在防卫上海的过程中,李鸿章开始了具体与洋人打交道的漫长生涯,也因此他后来才能在政坛上超过湘系成为近代中国最重要的权臣。——《成大事不能昧于历史大势》。在国与国之间的外交中,“公理”与“实力”是两大重要因素。不过有“理”者未必有“力”,有“力”者未必有“理”,因此“理”与“力”的关系确实复杂难明。在“炮舰外交”横行的19世纪,“力”无疑远较“理”强。在这种背景下,积贫积弱的近代中国往往有“理”而无“力”,在错综复杂、结果难料的外交纷争中究竟是“不自量力”地“据理力争”,还是甘认“无能为力”而“委曲求全”,确难取舍。——《在“理”与“力”之间》。在“天下”“兴”的时候,皇帝们总是“贪天之功据为己有”,从不认为“匹夫有责”、“与有荣焉”,自然也就不许匹夫有参政议政、“参与”国家大事的权利;但每当“天下”将“亡”的时候,皇帝们总是疾呼“匹夫有责”,仿佛事之所以致此人人都要承担一份罪责,匹夫自然就有承担“救亡”重担的责任与义务。——《关于卡夫卡的“另类阅读”》。
  • 作者简介:
    雷颐,1956年出生,中学毕业后下乡插队当农民数年,然后当兵,又复员当工人。1978年考入吉林大学历史系,1982年考入吉林大学研究生院历史系中国近代史专业,1985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同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至今,现为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著有《取静集》、《经典与人文》、《被延误的现代化》、《萨特》等,译有《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胡适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选择》等。
  • 目录:
    历史总会被记起
    曾、赵之辩:清王朝到底还能撑多久
    成大事不能昧于历史大势
    李鸿章与阿思本舰队——清政府初次试办海军的失败
    在“理”与“力”之间——清季的中国外交
    事关全局,全局讨论——晚清海防、塞防之争
    铁路与政争——李鸿章修铁路
    清末企业的官办与商办
    “臣不得不死”——封建专制下的君臣关系
    1905:三种力量角力中国
    学术与政治——1940年中研院院长补选记
    白修德与40年代“中原大饥荒”
    从“起朱楼”到“楼塌了”——国民党的大陆岁月
    斯人已逝
    “一蓑烟雨任平生”——郭嵩焘的崎岖人生
    中国的“百科全书式”巨人——梁启超的现代意义
    胡适晚年政治思想述要——从新近公开的一封胡适致蒋介石信函谈起
     (附:偶贩书记)
    校长当如竺可桢
    “我们都是民众!”——关于顾颉刚
    “寓论断于序事”的陶菊隐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储安平与《英人·法人·中国人》
    风华绝代,终成历史——漫话宋美龄
    历史的余波
    林则徐与“文化安全”
    从李鸿章隐瞒疫情说起
    帽子、辫子与传统的形成
    莫让心灵在黑暗中行走
    文人还会被尊敬么
    臣民·公民·知识分子
    测谎器的哲学原理
    拿伯的葡萄园
    “社会”的意义——任鸿隽与中国科学社的启示
    新词与方言
    “五四”雕塑与“公共记忆”
    忧天下,探世变——柏杨与《中国人史纲》
    复杂暖昧:《走向共和》的价值取向
    “历史”的荧屏书写
    不该遗忘的伤痛
    历史的“伤疤”
    用罪恶证明“存在”
    泪为谁流:海涅的一次心灵震荡
    托斯卡尼尼的洞见和良知
    牢记“昨日”
    历史的“灵感”——读《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约翰·克利斯朵夫”的良知为何瘫痪
    爱伦堡的困境
    关于卡夫卡的“另类阅读”
查看详情
12
相关图书 / 更多
历史的裂缝:近代中国与幽暗人性
历史的镜子
吴晗
历史的裂缝:近代中国与幽暗人性
历史的角落:用有趣的故事带你了解不一样的历史(从吃喝玩乐中看博弈之术)
诗展 著 人天兀鲁思 出品
历史的裂缝:近代中国与幽暗人性
历史之谜少年科学推理小说(全10册)
[法]阿诺克·朱尔诺-杜雷 等
历史的裂缝:近代中国与幽暗人性
历史是扩充心量之学·乐道文库
王汎森
历史的裂缝:近代中国与幽暗人性
历史文化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100讲
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办公室
历史的裂缝:近代中国与幽暗人性
历史上的非洲裔名人
(英) 丹·皮尔
历史的裂缝:近代中国与幽暗人性
历史性突破——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这十年
张卓元、林兆木 主编
历史的裂缝:近代中国与幽暗人性
历史选择了邓小平
高屹 著
历史的裂缝:近代中国与幽暗人性
历史地理信息化理论与实践
潘威
历史的裂缝:近代中国与幽暗人性
历史四季——开国与转型:透视13个长寿王朝开国之初的蓬勃景象
冯敏飞
历史的裂缝:近代中国与幽暗人性
历史的偏见
伊恩·莫里斯
历史的裂缝:近代中国与幽暗人性
历史尘烟中的奇女子
罗倩仪 著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