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边疆桥头堡经济:基于空间经济学的分析

中国边疆桥头堡经济:基于空间经济学的分析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5-11
版次: 1
ISBN: 9787509779422
定价: 65.00
装帧: 平装
开本: 20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20页
字数: 269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经济
2人买过
  • 本书从桥头堡经济的内涵、功能和特征界定出发,立足于空间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基础模型,探讨了中国边疆桥头堡经济功能发挥的基础、条件、背景,研究了桥头堡经济的形成机理,从产业集群这一新国际产业合作模式出发,探讨了中国边疆桥头堡经济的重点合作产业,以案例形式深入分析了沿中老铁路布局产业集群的思路与构想,又进一步探讨了中国边疆桥头堡经济的特殊性与脆弱性,最后提出推进边疆桥头堡经济成长的环境、体制与政策。
    梁双陆,男,1970年7月出生,彝族,云南石屏人。经济学博士,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云南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人才,云南大学“青年英才”人选者。曾任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云南省经济研究所区域经济研究室助理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主要从事云南农村经济、区域开发研究;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云南省经济研究所经济运行研究室,助理研究员,任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云南经济运行研究;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金融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先后任研究生秘书、副所长、所长、院长助理、副院长,主要从事金融经济问题研究、边疆经济理论、中国西部经济周期研究、云南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国民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副院长,主要从事次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边疆经济理论、工业经济与新型工业化、地区经济运行研究。主要研究兴趣为空间经济理论与沿边开放、经济运行分析、云南经济发展研究。主持项目、省级项目等10余项。研究成果获“中国发展研究奖”一等奖、省社科优秀成果奖等多项奖励。
    1 导论/1
      1.1 研究背景/2
      1.2 相关文献评述/4
      1.3 桥头堡经济的形成条件/20
      1.4 沿边开放的新阶段与新特点/24
      1.5 路桥经济时代正在到来/29
    2 中国边疆大通道与大陆桥发展态势/36
      2.1 中国西南边疆大通道与大陆桥发展态势/36
      2.2 中国西北边疆大通道与大陆桥发展态势/50
      2.3 中国东北边疆大通道与大陆桥发展态势/62
      2.4 结论与启示/73
    3 中国沿边开放的内陆边疆一体化效应/75
      3.1 三地区一般均衡模型/75
      3.2 国内市场分割下的沿边开放效应/82
      3.3 封闭经济下的国内市场一体化效应/84
      3.4 沿边开放下的国内市场一体化效应/87
      3.5 结论与启示/96
    4 中国边疆桥头堡经济形成机理/98
      4.1 对边缘区要素聚集与扩散理论的评/论98
      4.2 中国沿边开放中的交通枢纽与城市区位/112
      4.3 中国沿边桥头堡经济中心形成机制/127
      4.4 桥头堡经济中心的产业扩散/134
      4.5 结论与启示/141
    5 中国边疆桥头堡的重点合作产业选择/142
      5.1 西南边疆桥头堡的重点合作产业/143
      5.2 西北边疆桥头堡的重点合作产业/167
      5.3 东北边疆桥头堡的重点合作产业/184
      5.4 结论与启示/197
    6 案例:沿中老铁路的产业集群空间布局/198
      6.1 国际经济合作中的产业集群/198
      6.2 中老铁路沿线各地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201
      6.3 产业空间布局思路/209
      6.4 重点产业集群/213
      6.5 结论与启示/232
    7 推进边疆桥头堡经济成长的环境、体制与政策研究/234
      7.1 环境优化/234
      7.2 体制障碍消解/249
      7.3 政策支持/252
      7.4 加快推进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257
    参考文献/262
    附 表/277

    图目录
    图2.1-1 三座亚欧大陆桥对比示意图/37
    图2.2-1 第一和第二亚欧大陆桥示意图/52
    图3.2-1 国内市场分割下的沿边开放效应与制造业集聚(t=18)/84
    图3.3-1 封闭条件下低度内陆边疆一体化与制造业集聚(t=1.8)/85
    图3.3-2 封闭条件下中度内陆边疆一体化与制造业集聚(t=1.5)/86
    图3.3-3 封闭条件下高度内陆边疆一体化与制造业集聚(t=1.46)/86
    图3.4-1 高度开放条件下低度国内市场一体化水平与制造业聚集(t=2.55)/88
    图3.4-2 高度开放条件下中度国内市场一体化水平与制造业聚集(t=1.8)/89
    图3.4-3 高度开放条件下高度国内市场一体化水平与制造业聚集(t=1.01)/89
    图3.4-4 中度开放条件下高度国内市场一体化水平与制造业聚集(t=1.01~1.5)/91
    图3.4-5 中度开放条件下中度国内市场一体化水平与制造业聚集(t=1.8~2.15)/92
    图3.4-6 中度开放条件下低度国内市场一体化水平与制造业聚集(t=3)/93
    图3.4-7 低度开放条件下高度国内市场一体化与制造业聚集(t=1.01)/94
    图3.4-8 低度开放条件下中度国内市场一体化与制造业聚集(t=1.8)/95
    图3.4-9 低度开放条件下低度国内市场一体化与制造业聚集(t=3)/95
    图4.2-1 交通枢纽的演化示意图/115
    图4.2-2 分支线数量对枢纽城市稳定性的影响/120
    图4.2-3 运输成本对枢纽城市稳定性的影响/122
    图5.1-1 2003~2012年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综合GL指数/147
    图5.2-1 2003~2012年中国与中亚各国综合GL指数/171
    图5.2-2 2003~2012年中哈各产业竞争力指数及贸易比重/174
    图5.2-3 2003~2012年中土各产业竞争力指数及贸易比重/175
    图5.2-4 2003~2012年中吉各产业竞争力指数及贸易比重/177
    图5.2-5 2003~2012年中塔各产业竞争力指数及贸易比重/179
    图5.2-6 2003~2012年中乌各产业竞争力指数及贸易比重/180
    图5.3-1 2003~2012年中国与东北亚各国综合GL指数/189
    图6.1-1 产业集群的基本形态/200
    图6.4-1 中老铁路(境内段)沿线生物医药产业带构建示意图/214
    图6.4-2 中老铁路(境内段)沿线生物化工产业带构建示意图/215
    图6.4-3 中老铁路(境内段)沿线生物育种产业带构建示意图/216
    图6.4-4 中老铁路(境内段)沿线食品加工产业带构建示意图/218
    图6.4-5 中老铁路(境内段)沿线物流产业集群构建示意图/219
    图6.4-6 中老铁路(境内段)沿线矿冶产业集群构建示意图/221
    图6.4-7 中老铁路(境内段)沿线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构建示意图/224
    图6.4-8 中老铁路(境内段)沿线橡胶产业集群构建示意图/227
    图6.4-9 中老铁路(境内段)沿线林产业集群构建示意图/229
    表目录
    表1.5-1 基础设施更新与技术革命/31
    表4.2-1 市场潜力回归结果/124
    表4.2-2 中国边疆省份枢纽城市的支线与城市规模/125
    表5.1-1 2003年、2012年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贸易额/147
    表5.1-2 2003年、2012年中国及东南亚南亚各国人均GDP/148
    表5.1-3 2003年、2011年中国及东南亚南亚各国三次产业结构/149
    表5.1-4 2003~2012年中新GL指数和贸易比重较高的产业/151
    表5.1-5 2003~2012年中泰GL指数和贸易比重较高的产业/152
    表5.1-6 2003~2012年中马GL指数和贸易比重较高的产业/153
    表5.1-7 2003~2012年中菲GL指数和贸易比重较高的产业/154
    表5.1-8 2003~2012年中越GL指数和贸易比重较高的产业/154
    表5.1-9 2003~2012年中印尼GL指数和贸易比重较高的产业/155
    表5.1-10 2003~2012年中印GL指数和贸易比重较高的产业/156
    表5.1-11 2003~2012年中巴GL指数和贸易比重较高的产业/157
    表5.1-12 中国与各国矿产业链的贸易份额/158
    表5.2-1 2003年、2012年中国与中亚各国总贸易额/171
    表5.2-2 2003年、2012年中国及中亚各国人均GDP(现价美元)/172
    表5.2-3 2003年、2011年中国及中亚各国的三次产业结构/172
    表5.3-1 2003年、2012年中国与东北亚各国总贸易额/190
    表5.3-2 2003年、2012年中国及东北亚各国人均GDP/190
    表5.3-3 2003年、2011年中国及东北亚各国的三次产业结构/190
    表5.3-4 2003~2012年中日GL指数和贸易比重较高的产业/191
    表5.3-5 2003~2012年中俄GL指数和贸易比重较高的产业/193
    表5.3-6 2003~2012年中蒙GL指数和贸易比重较高的产业/194
    附表目录
    附表1 2012年中国与周边国家的GL指数商品代码/277
    附表2 2012年中国与周边国家的GL指数(一)/280
    附表3 2012年中国与周边国家的GL指数(二)/283
    附表4 2012年中国与周边国家的GL指数(三)/286
    附表5 中国边疆省份部分交通枢纽城市市场潜力测算数据/289
    附表6 中国边疆地区城市交通支线数/291
    附表7 2003~2012年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综合GL指数/292
    附表8 中新、中泰、中马、中菲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指数和贸易份额/292
    附表9 中越、中尼、中老、中缅、中印矿产业竞争力指数和贸易份额/293
    附表10 中新、中泰、中马机电产品与仪器仪表竞争力指数和贸易份额/293
    附表11 中越、中缅矿产品竞争力指数和贸易份额/294
    附表12 中印、中老贱金属及其制品竞争力指数和贸易份额/295
    附表13 2003~2012年中国与中亚各国综合GL指数/295
    附表14 2003~2012年中哈竞争力指数和贸易份额(按行业分)/296
    附表15 2003~2012年中哈竞争力指数和贸易份额(按22类分)/296
    附表16 2003~2012年中哈竞争力指数和贸易份额(按两位数分)/296
    附表17 2003~2012年中土竞争力指数和贸易份额(按行业分)/297
    附表18 2003~2012年中土竞争力指数和贸易份额(按22类分)/298
    附表19 2003~2012年中土竞争力指数和贸易份额(按两位数分)/298
    附表20 2003~2012年中吉竞争力指数和贸易份额(按行业分)/298
    附表21 2003~2012年中吉竞争力指数和贸易份额(按22类分)/299
    附表22 2003~2012年中吉竞争力指数和贸易份额(按两位数分)/299
    附表23 2003~2012年中塔竞争力指数和贸易份额(按行业分)/300
    附表24 2003~2012年中塔竞争力指数和贸易份额(按22类分)/300
    附表25 2003~2012年中塔竞争力指数和贸易份额(按两位数分)/301
    附表26 2003~2012年中乌竞争力指数和贸易份额(按行业分)/302
    附表27 2003~2012年中乌竞争力指数和贸易份额(按22类分)/302
    附表28 2003~2012年中乌竞争力指数和贸易份额(按两位数分)/303
    附表29 2003~2012年中国与东北亚各国综合GL指数/303
    附表30 2003~2012年中日竞争力指数和贸易份额(按22类分)/304
    附表31 2003~2012年中日竞争力指数和贸易份额(按两位数分)/304
    附表32 2003~2012年中俄竞争力指数和贸易份额(按22类分)/305
    附表33 2003~2012年中俄竞争力指数和贸易份额(按两位数分)/306
    附表34 2003~2012年中蒙竞争力指数和贸易份额(按22类分)/307
    附表35 2003~2012年中蒙竞争力指数和贸易份额(按两位数分)/307
  • 内容简介:
    本书从桥头堡经济的内涵、功能和特征界定出发,立足于空间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基础模型,探讨了中国边疆桥头堡经济功能发挥的基础、条件、背景,研究了桥头堡经济的形成机理,从产业集群这一新国际产业合作模式出发,探讨了中国边疆桥头堡经济的重点合作产业,以案例形式深入分析了沿中老铁路布局产业集群的思路与构想,又进一步探讨了中国边疆桥头堡经济的特殊性与脆弱性,最后提出推进边疆桥头堡经济成长的环境、体制与政策。
  • 作者简介:
    梁双陆,男,1970年7月出生,彝族,云南石屏人。经济学博士,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云南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人才,云南大学“青年英才”人选者。曾任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云南省经济研究所区域经济研究室助理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主要从事云南农村经济、区域开发研究;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云南省经济研究所经济运行研究室,助理研究员,任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云南经济运行研究;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金融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先后任研究生秘书、副所长、所长、院长助理、副院长,主要从事金融经济问题研究、边疆经济理论、中国西部经济周期研究、云南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国民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副院长,主要从事次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边疆经济理论、工业经济与新型工业化、地区经济运行研究。主要研究兴趣为空间经济理论与沿边开放、经济运行分析、云南经济发展研究。主持项目、省级项目等10余项。研究成果获“中国发展研究奖”一等奖、省社科优秀成果奖等多项奖励。
  • 目录:
    1 导论/1
      1.1 研究背景/2
      1.2 相关文献评述/4
      1.3 桥头堡经济的形成条件/20
      1.4 沿边开放的新阶段与新特点/24
      1.5 路桥经济时代正在到来/29
    2 中国边疆大通道与大陆桥发展态势/36
      2.1 中国西南边疆大通道与大陆桥发展态势/36
      2.2 中国西北边疆大通道与大陆桥发展态势/50
      2.3 中国东北边疆大通道与大陆桥发展态势/62
      2.4 结论与启示/73
    3 中国沿边开放的内陆边疆一体化效应/75
      3.1 三地区一般均衡模型/75
      3.2 国内市场分割下的沿边开放效应/82
      3.3 封闭经济下的国内市场一体化效应/84
      3.4 沿边开放下的国内市场一体化效应/87
      3.5 结论与启示/96
    4 中国边疆桥头堡经济形成机理/98
      4.1 对边缘区要素聚集与扩散理论的评/论98
      4.2 中国沿边开放中的交通枢纽与城市区位/112
      4.3 中国沿边桥头堡经济中心形成机制/127
      4.4 桥头堡经济中心的产业扩散/134
      4.5 结论与启示/141
    5 中国边疆桥头堡的重点合作产业选择/142
      5.1 西南边疆桥头堡的重点合作产业/143
      5.2 西北边疆桥头堡的重点合作产业/167
      5.3 东北边疆桥头堡的重点合作产业/184
      5.4 结论与启示/197
    6 案例:沿中老铁路的产业集群空间布局/198
      6.1 国际经济合作中的产业集群/198
      6.2 中老铁路沿线各地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201
      6.3 产业空间布局思路/209
      6.4 重点产业集群/213
      6.5 结论与启示/232
    7 推进边疆桥头堡经济成长的环境、体制与政策研究/234
      7.1 环境优化/234
      7.2 体制障碍消解/249
      7.3 政策支持/252
      7.4 加快推进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257
    参考文献/262
    附 表/277

    图目录
    图2.1-1 三座亚欧大陆桥对比示意图/37
    图2.2-1 第一和第二亚欧大陆桥示意图/52
    图3.2-1 国内市场分割下的沿边开放效应与制造业集聚(t=18)/84
    图3.3-1 封闭条件下低度内陆边疆一体化与制造业集聚(t=1.8)/85
    图3.3-2 封闭条件下中度内陆边疆一体化与制造业集聚(t=1.5)/86
    图3.3-3 封闭条件下高度内陆边疆一体化与制造业集聚(t=1.46)/86
    图3.4-1 高度开放条件下低度国内市场一体化水平与制造业聚集(t=2.55)/88
    图3.4-2 高度开放条件下中度国内市场一体化水平与制造业聚集(t=1.8)/89
    图3.4-3 高度开放条件下高度国内市场一体化水平与制造业聚集(t=1.01)/89
    图3.4-4 中度开放条件下高度国内市场一体化水平与制造业聚集(t=1.01~1.5)/91
    图3.4-5 中度开放条件下中度国内市场一体化水平与制造业聚集(t=1.8~2.15)/92
    图3.4-6 中度开放条件下低度国内市场一体化水平与制造业聚集(t=3)/93
    图3.4-7 低度开放条件下高度国内市场一体化与制造业聚集(t=1.01)/94
    图3.4-8 低度开放条件下中度国内市场一体化与制造业聚集(t=1.8)/95
    图3.4-9 低度开放条件下低度国内市场一体化与制造业聚集(t=3)/95
    图4.2-1 交通枢纽的演化示意图/115
    图4.2-2 分支线数量对枢纽城市稳定性的影响/120
    图4.2-3 运输成本对枢纽城市稳定性的影响/122
    图5.1-1 2003~2012年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综合GL指数/147
    图5.2-1 2003~2012年中国与中亚各国综合GL指数/171
    图5.2-2 2003~2012年中哈各产业竞争力指数及贸易比重/174
    图5.2-3 2003~2012年中土各产业竞争力指数及贸易比重/175
    图5.2-4 2003~2012年中吉各产业竞争力指数及贸易比重/177
    图5.2-5 2003~2012年中塔各产业竞争力指数及贸易比重/179
    图5.2-6 2003~2012年中乌各产业竞争力指数及贸易比重/180
    图5.3-1 2003~2012年中国与东北亚各国综合GL指数/189
    图6.1-1 产业集群的基本形态/200
    图6.4-1 中老铁路(境内段)沿线生物医药产业带构建示意图/214
    图6.4-2 中老铁路(境内段)沿线生物化工产业带构建示意图/215
    图6.4-3 中老铁路(境内段)沿线生物育种产业带构建示意图/216
    图6.4-4 中老铁路(境内段)沿线食品加工产业带构建示意图/218
    图6.4-5 中老铁路(境内段)沿线物流产业集群构建示意图/219
    图6.4-6 中老铁路(境内段)沿线矿冶产业集群构建示意图/221
    图6.4-7 中老铁路(境内段)沿线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构建示意图/224
    图6.4-8 中老铁路(境内段)沿线橡胶产业集群构建示意图/227
    图6.4-9 中老铁路(境内段)沿线林产业集群构建示意图/229
    表目录
    表1.5-1 基础设施更新与技术革命/31
    表4.2-1 市场潜力回归结果/124
    表4.2-2 中国边疆省份枢纽城市的支线与城市规模/125
    表5.1-1 2003年、2012年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贸易额/147
    表5.1-2 2003年、2012年中国及东南亚南亚各国人均GDP/148
    表5.1-3 2003年、2011年中国及东南亚南亚各国三次产业结构/149
    表5.1-4 2003~2012年中新GL指数和贸易比重较高的产业/151
    表5.1-5 2003~2012年中泰GL指数和贸易比重较高的产业/152
    表5.1-6 2003~2012年中马GL指数和贸易比重较高的产业/153
    表5.1-7 2003~2012年中菲GL指数和贸易比重较高的产业/154
    表5.1-8 2003~2012年中越GL指数和贸易比重较高的产业/154
    表5.1-9 2003~2012年中印尼GL指数和贸易比重较高的产业/155
    表5.1-10 2003~2012年中印GL指数和贸易比重较高的产业/156
    表5.1-11 2003~2012年中巴GL指数和贸易比重较高的产业/157
    表5.1-12 中国与各国矿产业链的贸易份额/158
    表5.2-1 2003年、2012年中国与中亚各国总贸易额/171
    表5.2-2 2003年、2012年中国及中亚各国人均GDP(现价美元)/172
    表5.2-3 2003年、2011年中国及中亚各国的三次产业结构/172
    表5.3-1 2003年、2012年中国与东北亚各国总贸易额/190
    表5.3-2 2003年、2012年中国及东北亚各国人均GDP/190
    表5.3-3 2003年、2011年中国及东北亚各国的三次产业结构/190
    表5.3-4 2003~2012年中日GL指数和贸易比重较高的产业/191
    表5.3-5 2003~2012年中俄GL指数和贸易比重较高的产业/193
    表5.3-6 2003~2012年中蒙GL指数和贸易比重较高的产业/194
    附表目录
    附表1 2012年中国与周边国家的GL指数商品代码/277
    附表2 2012年中国与周边国家的GL指数(一)/280
    附表3 2012年中国与周边国家的GL指数(二)/283
    附表4 2012年中国与周边国家的GL指数(三)/286
    附表5 中国边疆省份部分交通枢纽城市市场潜力测算数据/289
    附表6 中国边疆地区城市交通支线数/291
    附表7 2003~2012年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综合GL指数/292
    附表8 中新、中泰、中马、中菲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指数和贸易份额/292
    附表9 中越、中尼、中老、中缅、中印矿产业竞争力指数和贸易份额/293
    附表10 中新、中泰、中马机电产品与仪器仪表竞争力指数和贸易份额/293
    附表11 中越、中缅矿产品竞争力指数和贸易份额/294
    附表12 中印、中老贱金属及其制品竞争力指数和贸易份额/295
    附表13 2003~2012年中国与中亚各国综合GL指数/295
    附表14 2003~2012年中哈竞争力指数和贸易份额(按行业分)/296
    附表15 2003~2012年中哈竞争力指数和贸易份额(按22类分)/296
    附表16 2003~2012年中哈竞争力指数和贸易份额(按两位数分)/296
    附表17 2003~2012年中土竞争力指数和贸易份额(按行业分)/297
    附表18 2003~2012年中土竞争力指数和贸易份额(按22类分)/298
    附表19 2003~2012年中土竞争力指数和贸易份额(按两位数分)/298
    附表20 2003~2012年中吉竞争力指数和贸易份额(按行业分)/298
    附表21 2003~2012年中吉竞争力指数和贸易份额(按22类分)/299
    附表22 2003~2012年中吉竞争力指数和贸易份额(按两位数分)/299
    附表23 2003~2012年中塔竞争力指数和贸易份额(按行业分)/300
    附表24 2003~2012年中塔竞争力指数和贸易份额(按22类分)/300
    附表25 2003~2012年中塔竞争力指数和贸易份额(按两位数分)/301
    附表26 2003~2012年中乌竞争力指数和贸易份额(按行业分)/302
    附表27 2003~2012年中乌竞争力指数和贸易份额(按22类分)/302
    附表28 2003~2012年中乌竞争力指数和贸易份额(按两位数分)/303
    附表29 2003~2012年中国与东北亚各国综合GL指数/303
    附表30 2003~2012年中日竞争力指数和贸易份额(按22类分)/304
    附表31 2003~2012年中日竞争力指数和贸易份额(按两位数分)/304
    附表32 2003~2012年中俄竞争力指数和贸易份额(按22类分)/305
    附表33 2003~2012年中俄竞争力指数和贸易份额(按两位数分)/306
    附表34 2003~2012年中蒙竞争力指数和贸易份额(按22类分)/307
    附表35 2003~2012年中蒙竞争力指数和贸易份额(按两位数分)/307
查看详情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中国边疆桥头堡经济:基于空间经济学的分析
云南跨越式发展
梁双陆 著
中国边疆桥头堡经济:基于空间经济学的分析
模型中的世界:经济学家如何工作和思考
梁双陆 刘燕 译;玛丽·S.摩根
中国边疆桥头堡经济:基于空间经济学的分析
为赶超构建自我发展能力——以西部为例
梁双陆 著
中国边疆桥头堡经济:基于空间经济学的分析
云南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研究
梁双陆、李娅 著
中国边疆桥头堡经济:基于空间经济学的分析
云南产业发展研究(第一辑)
梁双陆、蒋兴明、赵鑫铖、李娅 著
中国边疆桥头堡经济:基于空间经济学的分析
次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与实践(L)
梁双陆 著
中国边疆桥头堡经济:基于空间经济学的分析
中国西部经济周期研究
梁双陆 著
中国边疆桥头堡经济:基于空间经济学的分析
边疆经济学: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中国边疆经济发展
梁双陆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