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

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1997-03
版次: 1
ISBN: 9787801272843
定价: 3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其他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547页
字数: 380千字
分类: 社会文化
44人买过
  • 本书作者从糖这种人人日常所用而又微不足道的东西的发展中,向世人揭示出一部十分具体、生动的中外文化交流史。作者用数年时间,翻阅了自周秦以来浩如烟海的中外群籍,从“糖”字的演变到甘蔗种植、制糖业的发展,引用了大量例证,用以说明:文化交流而使科技得以发展,人类必须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能不断进步,这是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 季羡林:1911年生,山东临清人。1934年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1935年就学于德国哥廷根大学,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和东方语言文学系系主任。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南亚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东方文化集成》编辑委员会

    《东方文化集成》总序

    《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自序

    引言

    第一章 飴

    第二章 周秦至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飴以及甘蔗和蔗浆

    第三章 石蜜

    第四章 蔗糖的制造在中国始于何时

    第五章 唐代的甘蔗种植和制糖术(618-907年)

        附 关于唐代制糖法的一点小考证

    第六章 宋代的甘蔗种植和沙糖制造(1960-1279年 辽金附)

    第七章 元代的甘蔗种植和沙糖制造(1206-1368年)

    第八章 明代的甘蔗种植和沙糖制造(1368-1644年)

    第九章 白糖问题

    第十章 清代的甘蔗种植和制糖术(1616-1911年)

    附录一 清代糖史部分资料索引

    附录二 浅述明朝清前期广东的甘蔗种植业和制糖业
  •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从糖这种人人日常所用而又微不足道的东西的发展中,向世人揭示出一部十分具体、生动的中外文化交流史。作者用数年时间,翻阅了自周秦以来浩如烟海的中外群籍,从“糖”字的演变到甘蔗种植、制糖业的发展,引用了大量例证,用以说明:文化交流而使科技得以发展,人类必须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能不断进步,这是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
  •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年生,山东临清人。1934年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1935年就学于德国哥廷根大学,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和东方语言文学系系主任。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南亚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 目录:
    《东方文化集成》编辑委员会

    《东方文化集成》总序

    《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自序

    引言

    第一章 飴

    第二章 周秦至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飴以及甘蔗和蔗浆

    第三章 石蜜

    第四章 蔗糖的制造在中国始于何时

    第五章 唐代的甘蔗种植和制糖术(618-907年)

        附 关于唐代制糖法的一点小考证

    第六章 宋代的甘蔗种植和沙糖制造(1960-1279年 辽金附)

    第七章 元代的甘蔗种植和沙糖制造(1206-1368年)

    第八章 明代的甘蔗种植和沙糖制造(1368-1644年)

    第九章 白糖问题

    第十章 清代的甘蔗种植和制糖术(1616-1911年)

    附录一 清代糖史部分资料索引

    附录二 浅述明朝清前期广东的甘蔗种植业和制糖业
查看详情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
民国那些先生
季羡林 著
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
季羡林东西方文化沉思录/季羡林沉思录
季羡林 著
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季羡林 著
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
季羡林谈智慧人生(套装共4册)
季羡林 著
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
不喜亦不惧/中华国学大系·季羡林
季羡林 著
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
季羡林谈文化
季羡林 著
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
季羡林谈中国人
季羡林 著
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
季羡林谈公德
季羡林 著
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
阅世心语:季羡林经典散文新结集
季羡林 著
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
病榻杂记
季羡林 著
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
季羡林谈读书治学
季羡林 著
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
季羡林学术精粹(第1卷):中国思想与跨文化卷
季羡林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