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实学探

新实学探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6-02
版次: 1
ISBN: 9787517117049
定价: 32.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167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哲学心理学
12人买过
  •   《新实学探》将实践及其规律问题的探索与传统实学研究结合起来,强调实学体系的构成实际上是对实践及其规律问题的研究,它以“实体”“实用”“实践”“希望”四个基本范畴作为实学构成的细胞,然后从这四个基本范畴的内在联系中揭示出能动活动原理、能动活动的发生学原理、实践逻辑学原理以及希望辩证法原理等四条原理作为实学构成的经络。突破了“实学思想肇始于宋代,在明清之际达到高潮”的传统观点,认为中国实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至少经历了三个阶段:第1个阶段是从诗经时代到战国结束,其思想高峰定格在明德为本、中和为用的实学体系形式中;第二个阶段是从汉至宋的心性义理之学的形成,其思想高峰定格在“明体达用”的实学体系形式中;第三个阶段是从宋到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其高峰定格在以“二论”为内容的实事求是之学这个体系形式中。以上研究基于“中国实学思想的本质、形成与发展问题”的问题,系统回答了“中国实学是什么,它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的问题。  王文虎,笔名问何。湖北随州人,资深媒体人,现为随州市政协委员。已经出版的著作有《大贤季梁》(武汉出版社出版)、《新实学》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桐柏山志》(与明丽合著,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神农氏世与随州史前社会》(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随州文化探源》(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 序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何谓实学
    第二节 实学的性质
    第三节 实学的研究对象
    第四节 实学研究的方法原则
    第五节 实学的新与旧
    第六节 本书的基本结构与思路

    第二章 新实学构成的诸范畴
    第一节 实体
    第二节 实用
    第三节 实践
    第四节 希望

    第三章 实学构成的诸原理
    第一节 能动活动原理
    第二节 能动活动发生学原理
    第三节 实践逻辑学原理
    第四节 希望辩证法原理

    第四章 实学的滥觞:先秦实学思想探源
    第一节 中国哲学结胎时代的实学思想
    第二节 原始实学的反动:道家的玄学思想
    第三节 儒家的实学思想
    第四节 墨家的实学思想
    第五节 明德为本中和为用:《大学》《中庸》里的实学纲领

    第五章 实学的发展:秦汉至宋明实学思想探谜
    第一节 汉代思想的本质:注意于实际
    第二节 魏晋玄学与实学的对立
    第三节 佛教思想在中国实学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第四节 新儒家:中国实学体系的第二个思想高峰

    第六章 实事求是之学:实学发展的第三个高潮
    第一节 明清时期的实学思想
    第二节 五四运动及抗日战争时期的实学思想
    第三节 新的综合:实事求是之学的形成

    第七章 从实事求是之学到新实学
    第一节 实践论:实事求是之学的核心
    第二节 认识实践论:实事求是之学的特色
    第三节 局限性分析:从实事求是之学到新实学
    后记
  • 内容简介:
      《新实学探》将实践及其规律问题的探索与传统实学研究结合起来,强调实学体系的构成实际上是对实践及其规律问题的研究,它以“实体”“实用”“实践”“希望”四个基本范畴作为实学构成的细胞,然后从这四个基本范畴的内在联系中揭示出能动活动原理、能动活动的发生学原理、实践逻辑学原理以及希望辩证法原理等四条原理作为实学构成的经络。突破了“实学思想肇始于宋代,在明清之际达到高潮”的传统观点,认为中国实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至少经历了三个阶段:第1个阶段是从诗经时代到战国结束,其思想高峰定格在明德为本、中和为用的实学体系形式中;第二个阶段是从汉至宋的心性义理之学的形成,其思想高峰定格在“明体达用”的实学体系形式中;第三个阶段是从宋到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其高峰定格在以“二论”为内容的实事求是之学这个体系形式中。以上研究基于“中国实学思想的本质、形成与发展问题”的问题,系统回答了“中国实学是什么,它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的问题。
  • 作者简介:
     王文虎,笔名问何。湖北随州人,资深媒体人,现为随州市政协委员。已经出版的著作有《大贤季梁》(武汉出版社出版)、《新实学》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桐柏山志》(与明丽合著,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神农氏世与随州史前社会》(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随州文化探源》(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
  •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何谓实学
    第二节 实学的性质
    第三节 实学的研究对象
    第四节 实学研究的方法原则
    第五节 实学的新与旧
    第六节 本书的基本结构与思路

    第二章 新实学构成的诸范畴
    第一节 实体
    第二节 实用
    第三节 实践
    第四节 希望

    第三章 实学构成的诸原理
    第一节 能动活动原理
    第二节 能动活动发生学原理
    第三节 实践逻辑学原理
    第四节 希望辩证法原理

    第四章 实学的滥觞:先秦实学思想探源
    第一节 中国哲学结胎时代的实学思想
    第二节 原始实学的反动:道家的玄学思想
    第三节 儒家的实学思想
    第四节 墨家的实学思想
    第五节 明德为本中和为用:《大学》《中庸》里的实学纲领

    第五章 实学的发展:秦汉至宋明实学思想探谜
    第一节 汉代思想的本质:注意于实际
    第二节 魏晋玄学与实学的对立
    第三节 佛教思想在中国实学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第四节 新儒家:中国实学体系的第二个思想高峰

    第六章 实事求是之学:实学发展的第三个高潮
    第一节 明清时期的实学思想
    第二节 五四运动及抗日战争时期的实学思想
    第三节 新的综合:实事求是之学的形成

    第七章 从实事求是之学到新实学
    第一节 实践论:实事求是之学的核心
    第二节 认识实践论:实事求是之学的特色
    第三节 局限性分析:从实事求是之学到新实学
    后记
查看详情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新实学探
四川方言词典(精装)
王文虎、张一舟、周家筠 著
新实学探
随州文化史/历史文化文库
王文虎 著
新实学探
随州文化探源
王文虎 著
新实学探
四川方言词典
王文虎、张一舟、周家筠 著
新实学探
神农氏世与随州史前社会
王文虎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