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发达国家的国际科技合作研究

主要发达国家的国际科技合作研究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5-04
版次: 1
ISBN: 9787302392781
定价: 4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152页
字数: 175千字
分类: 社会文化
13人买过
  •   《主要发达国家的国际科技合作研究》主要围绕发达国家和地区国际科技合作政策及演变历史,涉及三块核心研究内容:(1)梳理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历年来的国际科技合作政策,重点放在比较分析这些国家和地区国际科技合作的战略、运作模式及管理机制上,并介绍这些国家和地区与我国的科技合作开展情况。(2)从时间维度对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科技合作进行归纳和总结,提炼其每一阶段的共同特征和特殊之处,分析全球化大背景下国际科技合作发展趋势和政策演变历程;从空间维度研究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国家特征、资源禀赋及社会结构等对其国际科技合作的影响,探析其国际科技合作理念及其演变路径。(3)对我国政府层面各科技主管部门的国际科技合作执行和运作情况进行考察和分析,指出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分析我国国际科技合作的机遇和挑战,并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提出相应的合作策略。
      《主要发达国家的国际科技合作研究》既可以作为高等学校科技管理及相近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或专业学位学员的教学用书,也可以作为科技管理领域教学、研究及管理人员的参考用书。
    第一章 引    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美国的国际科技合作

     第一节 国际科技合作概述

      一、美国的科技管理系统

      二、美国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

     第二节 国际科技合作政策演变

      一、国际科技合作政策演变

      二、国际科技合作总体趋势

     第三节 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的主要机构

      一、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三、美国能源部

      四、美国商务部

      五、美国民间基金会

     第四节 科技合作资源的全球配置

      一、国际科技合作经费来源广泛

      二、吸收全球优秀科技人才

      三、国际科技合作相关保障措施

     第五节 对华开展国际科技合作

      一、美国在中美科技合作中的立场和视角

      二、中国对美科技合作现状及对策

     第六节 案例:美国STEM项目

      一、STEM项目概况

      二、关于STEM签证的两项议案

      三、中国和印度在美留学生情况

    第三章 欧盟及主要欧洲国家的国际科技合作

     第一节 欧盟的国际科技合作

      一、欧盟国际科技合作概况

      二、欧盟的国际科技合作政策演变历程及趋势

      三、欧盟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的主要机构

      四、欧盟主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的实施情况

      五、欧盟在ICT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

      六、欧盟与中国的国际科技合作

     第二节 英国的国际科技合作

      一、英国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

      二、英国国际科技合作的具体政策

     第三节 德国的国际科技合作

      一、德国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

      二、德国主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_一一以DFG、IB计划为例

      三、德国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的主要方式

     第四节 芬兰的国际科技合作

      一、芬兰的国际科技合作概况

      二、芬兰国际科技合作政策的发展历程

      三、芬兰参与的主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和合作领域

      四、芬兰负责实施国际科技合作的主要机构

     第五节   法国和俄罗斯的国际科技合作

      一、法国

      二、俄罗斯

    第四章 主要亚洲国家的国际科技合作

     第一节   日本的国际科技合作

      一、日本的国际科技合作概况

      二、日本的科技外交战略

     ……

    第五章 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分析

    参考文献
  • 内容简介:
      《主要发达国家的国际科技合作研究》主要围绕发达国家和地区国际科技合作政策及演变历史,涉及三块核心研究内容:(1)梳理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历年来的国际科技合作政策,重点放在比较分析这些国家和地区国际科技合作的战略、运作模式及管理机制上,并介绍这些国家和地区与我国的科技合作开展情况。(2)从时间维度对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科技合作进行归纳和总结,提炼其每一阶段的共同特征和特殊之处,分析全球化大背景下国际科技合作发展趋势和政策演变历程;从空间维度研究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国家特征、资源禀赋及社会结构等对其国际科技合作的影响,探析其国际科技合作理念及其演变路径。(3)对我国政府层面各科技主管部门的国际科技合作执行和运作情况进行考察和分析,指出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分析我国国际科技合作的机遇和挑战,并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提出相应的合作策略。
      《主要发达国家的国际科技合作研究》既可以作为高等学校科技管理及相近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或专业学位学员的教学用书,也可以作为科技管理领域教学、研究及管理人员的参考用书。
  • 目录:
    第一章 引    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美国的国际科技合作

     第一节 国际科技合作概述

      一、美国的科技管理系统

      二、美国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

     第二节 国际科技合作政策演变

      一、国际科技合作政策演变

      二、国际科技合作总体趋势

     第三节 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的主要机构

      一、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三、美国能源部

      四、美国商务部

      五、美国民间基金会

     第四节 科技合作资源的全球配置

      一、国际科技合作经费来源广泛

      二、吸收全球优秀科技人才

      三、国际科技合作相关保障措施

     第五节 对华开展国际科技合作

      一、美国在中美科技合作中的立场和视角

      二、中国对美科技合作现状及对策

     第六节 案例:美国STEM项目

      一、STEM项目概况

      二、关于STEM签证的两项议案

      三、中国和印度在美留学生情况

    第三章 欧盟及主要欧洲国家的国际科技合作

     第一节 欧盟的国际科技合作

      一、欧盟国际科技合作概况

      二、欧盟的国际科技合作政策演变历程及趋势

      三、欧盟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的主要机构

      四、欧盟主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的实施情况

      五、欧盟在ICT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

      六、欧盟与中国的国际科技合作

     第二节 英国的国际科技合作

      一、英国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

      二、英国国际科技合作的具体政策

     第三节 德国的国际科技合作

      一、德国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

      二、德国主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_一一以DFG、IB计划为例

      三、德国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的主要方式

     第四节 芬兰的国际科技合作

      一、芬兰的国际科技合作概况

      二、芬兰国际科技合作政策的发展历程

      三、芬兰参与的主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和合作领域

      四、芬兰负责实施国际科技合作的主要机构

     第五节   法国和俄罗斯的国际科技合作

      一、法国

      二、俄罗斯

    第四章 主要亚洲国家的国际科技合作

     第一节   日本的国际科技合作

      一、日本的国际科技合作概况

      二、日本的科技外交战略

     ……

    第五章 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分析

    参考文献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主要发达国家的国际科技合作研究
主要人工林高效培育新技术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 编著
主要发达国家的国际科技合作研究
主要农作物农业气象观测规范解析
刘银秀 著
主要发达国家的国际科技合作研究
主要发达国家农机化与农机市场发展形势研究
张萌 著
主要发达国家的国际科技合作研究
主要经济林树种生态高效栽培技术
浙江省林业局 著
主要发达国家的国际科技合作研究
主要粮经作物水肥一体化理论与实践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编
主要发达国家的国际科技合作研究
主要速生与珍贵树种生态栽培技术/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行动技术指导丛书
吴鸿 编
主要发达国家的国际科技合作研究
主要经济作物优质丰产高效生产技术(二)
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 编
主要发达国家的国际科技合作研究
主要有色金属矿产供需及开发趋势分析
胡永达 著
主要发达国家的国际科技合作研究
主要农作物肥料配方制定与推广
杜森、徐晶莹、钟永红、徐洋 编
主要发达国家的国际科技合作研究
主要国家的公私合作创新
郭铁成 张志娟 程如烟
主要发达国家的国际科技合作研究
主要作物钾肥高效施用技术规程
王火焰、鲁剑巍 著
主要发达国家的国际科技合作研究
主要国家和地区农业生物技术发展(2016)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著;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