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巴蜀学术研究

民国巴蜀学术研究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21-11
版次: 1
ISBN: 9787569049756
定价: 8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368页
分类: 社会文化
7人买过
  • 本书所考察、所论述的主题与范围,是民国时期(时间)、巴蜀之地(空间)的学术,以及与“巴蜀之学”有关的学术,包括学校与机构、学科与学会、学刊与出版、旧学与新学、国学与西学、学人与学术、本土与外来等。所涉及的学科,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语文学、历史学、哲学、宗教学、考古学、民族学等),少量文字旁及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本书对“民国时期的巴蜀学术”的面向与面貌做了梳理与勾勒,揭示了近代巴蜀学术的内涵与特色。本书所做的工作带有基础性与系统性、全面性与综合性,是了解和认识民国巴蜀学术的―部学术专著。 彭华,字印川,1969年生,四川丹棱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中国先秦史学会常务理事。
        主要从事先秦秦汉史、近现代学术史以及中国儒学、巴蜀文化研究。发表学术文章160余篇,出版著作12部,参编著作5部,主编著作3部。
        著有《燕国八百年》《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中国文化探秘・先秦篇:“北京人”的头盖骨去了哪里?》《印川集:蜀学散论》等,编有《王国维儒学论集》,参编《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等。 引言
      一、关于近代四川的基本情况
      二、影响民国巴蜀学术的因素
      三、关于本书的交代与说明
    第一章  旧学与新知:由近代转型到走向繁荣
      一、新学与教育
      二、学会与学刊
      三、报刊与出版
      四、学科与成果
    第二章  由地方而走向全国:以四川大学为例
      一、由地方逐渐走向全国
      二、机构与学刊
      三、学科与学人
    第三章  由西化到融汇:以华西协合大学为例
      一、由西化到融汇的历程与特色
      二、“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
    第四章  战时高校内迁:助力巴蜀教育与学术
      一、战时高校内迁四川综览
      二、战时内迁四川著名高校
      三、对高校内迁的几点评价
    第五章  李庄:抗战时期的重要文化中心
      一、中央研究院
      二、中央博物院
      三、中国营造学社
      四、同济大学
      五、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
      六、其他机构
    第六章  莲花重光:近代佛教的复兴
      一、佛教院校的创建
      二、佛教社团的组建
      三、佛教报刊的创办
      四、文化交流的进行
      五、重要人物与著述
    第七章  蜀学人物论:以宋育仁、谢无量等人为例
      一、宋育仁的经世之功与蜀学情怀
      二、谢无量的学术成就与蜀学情缘
    结语近代巴蜀学术的特色
      一、经史为基,国学为本
      二、熔铸古今,会通中西
      三、但开风气,经世致用
    附录一  巴蜀学术编年(1911―1950)
    附录二  主要参考资料
    后记
  • 内容简介:
    本书所考察、所论述的主题与范围,是民国时期(时间)、巴蜀之地(空间)的学术,以及与“巴蜀之学”有关的学术,包括学校与机构、学科与学会、学刊与出版、旧学与新学、国学与西学、学人与学术、本土与外来等。所涉及的学科,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语文学、历史学、哲学、宗教学、考古学、民族学等),少量文字旁及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本书对“民国时期的巴蜀学术”的面向与面貌做了梳理与勾勒,揭示了近代巴蜀学术的内涵与特色。本书所做的工作带有基础性与系统性、全面性与综合性,是了解和认识民国巴蜀学术的―部学术专著。
  • 作者简介:
    彭华,字印川,1969年生,四川丹棱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中国先秦史学会常务理事。
        主要从事先秦秦汉史、近现代学术史以及中国儒学、巴蜀文化研究。发表学术文章160余篇,出版著作12部,参编著作5部,主编著作3部。
        著有《燕国八百年》《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中国文化探秘・先秦篇:“北京人”的头盖骨去了哪里?》《印川集:蜀学散论》等,编有《王国维儒学论集》,参编《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等。
  • 目录:
    引言
      一、关于近代四川的基本情况
      二、影响民国巴蜀学术的因素
      三、关于本书的交代与说明
    第一章  旧学与新知:由近代转型到走向繁荣
      一、新学与教育
      二、学会与学刊
      三、报刊与出版
      四、学科与成果
    第二章  由地方而走向全国:以四川大学为例
      一、由地方逐渐走向全国
      二、机构与学刊
      三、学科与学人
    第三章  由西化到融汇:以华西协合大学为例
      一、由西化到融汇的历程与特色
      二、“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
    第四章  战时高校内迁:助力巴蜀教育与学术
      一、战时高校内迁四川综览
      二、战时内迁四川著名高校
      三、对高校内迁的几点评价
    第五章  李庄:抗战时期的重要文化中心
      一、中央研究院
      二、中央博物院
      三、中国营造学社
      四、同济大学
      五、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
      六、其他机构
    第六章  莲花重光:近代佛教的复兴
      一、佛教院校的创建
      二、佛教社团的组建
      三、佛教报刊的创办
      四、文化交流的进行
      五、重要人物与著述
    第七章  蜀学人物论:以宋育仁、谢无量等人为例
      一、宋育仁的经世之功与蜀学情怀
      二、谢无量的学术成就与蜀学情缘
    结语近代巴蜀学术的特色
      一、经史为基,国学为本
      二、熔铸古今,会通中西
      三、但开风气,经世致用
    附录一  巴蜀学术编年(1911―1950)
    附录二  主要参考资料
    后记
查看详情
12
相关图书 / 更多
民国巴蜀学术研究
民国中医医案钩玄
陈婷;张秋霞
民国巴蜀学术研究
民国时期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1927—1937)
谭玉秀著
民国巴蜀学术研究
民国江山县志稿点校本
编者:江山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江山市档案馆//江山市博物馆|责编:王文运
民国巴蜀学术研究
民国女性生命如歌
王开林 著
民国巴蜀学术研究
民国传奇杂剧史论(上下册)
姚大怀
民国巴蜀学术研究
民国枭雄:杜月笙(公允客观、完整翔实的杜月笙传记 再现杜月笙纵横上海滩的权术与谋略)
巫解
民国巴蜀学术研究
民国报纸与作家佚文考释
刘涛著
民国巴蜀学术研究
民国文献研究(2022年第1辑总第1辑)
国家图书馆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办公室 编
民国巴蜀学术研究
民国十年官僚腐败史
沃邱仲子 著;徐嘉 注释
民国巴蜀学术研究
民国时期全国司法会议记录汇编
刘昕杰 陈佳文整理
民国巴蜀学术研究
民国书籍文化杂记
荣杰
民国巴蜀学术研究
民国时期的冰雪文化【中华冰雪文化图典】
张小军,杨宇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