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翔老中医临证集录

李鸿翔老中医临证集录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主编
2021-01
版次: 1
ISBN: 9787122374370
定价: 48.00
装帧: 其他
开本: 16开
纸张: 轻型纸
页数: 228页
字数: 248千字
分类: 医药卫生
11人买过
  • 《李鸿翔老中医临证集录》汇集整理了李鸿翔老中医的主要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特色,详解了临证变法论治21则,经验效方27首,临床经验汇要16条,并附详细的诊疗医案和处方用药。此外,还论述了李鸿翔老中医对于中医经典古籍的一些独特见解及救误纠偏医案,全书理论与实践并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中西互参,特色鲜明,可供临床中医师及中医药专业学生参考借鉴。

    无 第一章李鸿翔临证经验概述

    一、幼习经史,儒医风范/1

    二、立志学医,誓救疾苦/1

    三、精研典籍,深测其义/2

    四、博采众长,为己所用/3

    五、细察思辨,善于总结/4

    六、衷中参西,病证并辨/4

    七、知常达变,重整体观/5

    八、药用简明,贵在用量/6

    九、广开思路,多法施治/7

    第二章临证变法论治

    第一节甘温除大热/9

    一、理论依据/9

    二、证治评析/9

    三、临证案例/10

    第二节引火归原/11

    一、理论依据/11

    二、证治评析/11

    三、临证案例/12

    第三节培土生金/13

    一、理论依据/13

    二、证治评析/14

    三、临证案例/15

    第四节泻木安土/15

    一、理论依据/15

    二、证治评析/16

    三、临证案例/17

    第五节通因通用/17

    一、理论依据/17

    二、证治评析/18

    三、临证案例/19

    第六节塞因塞用/20

    一、理论依据/20

    二、证治评析/20

    三、临证案例/21

    第七节寒因寒用/22

    一、理论依据/22

    二、证治评析/22

    三、临证案例/23

    第八节热因热用/23

    一、理论依据/23

    二、证治评析/24

    三、临证案例/24

    第九节提壶揭盖/25

    一、理论依据/25

    二、证治评析/26

    三、临证案例/27

    第十节增水行舟/27

    一、理论依据/27

    二、证治评析/28

    三、临证案例/28

    第十一节逆流挽舟/29

    一、理论依据/29

    二、证治评析/29

    三、临证案例/31

    第十二节祛瘀生新/31

    一、理论依据/31

    二、证治评析/32

    三、临证案例/33

    第十三节滋阴发汗/33

    一、理论依据/33

    二、证治评析/34

    三、临证案例/34

    第十四节急下存阴/35

    一、理论依据/35

    二、证治评析/36

    三、临证案例/36

    第十五节风能胜湿/37

    一、理论依据/37

    二、证治评析/37

    三、临证案例/39

    第十六节济通心肾/39

    一、理论依据/39

    二、证治评析/40

    三、临证案例/41

    第十七节安其未所/42

    一、理论依据/42

    二、证治评析/42

    三、临证案例/43

    第十八节通腑安脏/44

    一、理论依据/44

    二、证治评析/45

    三、临证案例/46

    第十九节治风先治血/46

    一、理论依据/46

    二、证治评析/47

    三、临证案例/48

    第二十节利小便以实

    大便/48

    一、理论依据/48

    二、证治评析/49

    三、临证案例/50

    第二十一节治痰先治气/51

    一、理论依据/51

    二、证治评析/51

    三、临证案例/53

    第三章经验效方

    第一节表里双解汤/54

    一、药物组成/54

    二、适应病证/54

    三、方剂评析/54

    四、临证加减/55

    五、方剂来源/55

    六、案例选载/55

    第二节参防止泻汤/56

    一、药物组成/56

    二、适应病证/56

    三、方剂评析/56

    四、临证加减/57

    五、方剂来源/57

    六、案例选载/57

    第三节参术养胃汤/58

    一、药物组成/58

    二、适应病证/58

    三、方剂评析/58

    四、临证加减/59

    五、方剂来源/60

    六、案例选载/60

    第四节二蓟通淋汤/60

    一、药物组成/60

    二、适应病证/60

    三、方剂评析/61

    四、临证加减/61

    五、方剂来源/61

    六、案例选载/62

    第五节合金利胆汤/62

    一、药物组成/62

    二、适应病证/63

    三、方剂评析/63

    四、临证加减/63

    五、方剂来源/64

    六、案例选载/64

    第六节红藤散结汤/65

    一、药物组成/65

    二、适应病证/65

    三、方剂评析/65

    四、临证加减/65

    五、方剂来源/66

    六、案例选载/66

    第七节利肺止嗽汤/67

    一、药物组成/67

    二、适应病证/67

    三、方剂评析/67

    四、临证加减/67

    五、方剂来源/68

    六、案例选载/68

    第八节凉血退疹饮/69

    一、药物组成/69

    二、适应病证/69

    三、方剂评析/69

    四、临证加减/70

    五、方剂来源/70

    六、案例选载/70

    第九节麦仁安神汤/71

    一、药物组成/71

    二、适应病证/71

    三、方剂评析/71

    四、临证加减/72

    五、方剂来源/72

    六、案例选载/72

    第十节芪味止汗汤/73

    一、药物组成/73

    二、适应病证/73

    三、方剂评析/73

    四、临证加减/74

    五、方剂来源/74

    六、案例选载/74

    第十一节芪泽消肿汤/75

    一、药物组成/75

    二、适应病证/75

    三、方剂评析/75

    四、临证加减/76

    五、方剂来源/76

    六、案例选载/76

    第十二节清肠化浊汤/77

    一、药物组成/77

    二、适应病证/77

    三、方剂评析/77

    四、临证加减/78

    五、方剂来源/78

    六、案例选载/78

    第十三节清渊通窍汤/79

    一、药物组成/79

    二、适应病证/79

    三、方剂评析/79

    四、临证加减/80

    五、方剂来源/80

    六、案例选载/80

    第十四节清中和胃汤/81

    一、药物组成/81

    二、适应病证/81

    三、方剂评析/81

    四、临证加减/82

    五、方剂来源/82

    六、案例选载/82

    第十五节清中化浊汤/83

    一、药物组成/83

    二、适应病证/83

    三、方剂评析/83

    四、临证加减/84

    五、方剂来源/84

    六、案例选载/84

    第十六节仁术健胃汤/85

    一、药物组成/85

    二、适应病证/85

    三、方剂评析/85

    四、临证加减/86

    五、方剂来源/86

    六、案例选载/86

    第十七节润肠顺气汤/87

    一、药物组成/87

    二、适应病证/87

    三、方剂评析/87

    四、临证加减/87

    五、方剂来源/88

    六、案例选载/88

    第十八节三子定喘汤/89

    一、药物组成/89

    二、适应病证/89

    三、方剂评析/89

    四、临证加减/90

    五、方剂来源/90

    六、案例选载/90

    第十九节升柴复肝汤/91

    一、方剂组成/91

    二、适应病证/91

    三、方剂评析/92

    四、临证加减/92

    五、方剂来源/93

    六、案例选载/93

    第二十节升芪清火汤/93

    一、药物组成/93

    二、适应病证/94

    三、方剂评析/94

    四、临证加减/94

    五、方剂来源/95

    六、案例选载/95

    第二十一节疏利梅核汤/95

    一、药物组成/95

    二、适应病证/96

    三、方剂评析/96

    四、临证加减/96

    五、方剂来源/97

    六、案例选载/97

    第二十二节双黄平消汤/97

    一、药物组成/97

    二、适应病证/97

    三、方剂评析/98

    四、临证加减/98

    五、方剂来源/99

    六、案例选载/99

    第二十三节天泽定眩汤/99

    一、药物组成/99

    二、适应病证/100

    三、方剂评析/100

    四、临证加减/100

    五、方剂来源/101

    六、案例选载/101

    第二十四节通络理中汤/101

    一、药物组成/101

    二、适应病证/102

    三、方剂评析/102

    四、临床加减/102

    五、方剂来源/103

    六、案例选载/103

    第二十五节香苏安中汤/103

    一、药物组成/103

    二、适应病证/103

    三、方剂评析/104

    四、临证加减/104

    五、方剂来源/105

    六、案例选载/105

    第二十六节玉屏固表汤/105

    一、药物组成/105

    二、适应病证/105

    三、方剂评析/106

    四、临证加减/106

    五、方剂来源/107

    六、案例选载/107

    第二十七节参麦养心汤/107

    一、药物组成/107

    二、适应病证/108

    三、方剂评析/108

    四、临证加减/108

    五、方剂来源/109

    六、案例选载/109

    第四章临床经验汇要

    第一节参药小议/110

    一、人参/110

    二、西洋参/111

    三、党参/112

    四、太子参/113

    五、北沙参/114

    六、南沙参/115

    七、玄参/116

    八、五加参/117

    九、丹参/117

    十、苦参/118

    十一、拳参/119

    十二、其他/120

    第二节附子的临证运用/120

    一、回阳救脱/121

    二、温肾益脾/121

    三、温化寒湿/122

    四、温肾利水/122

    五、温补命火/123

    六、温寒通络/124

    第三节人参败毒散应用经验/124

    一、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124

    二、腹痛(慢性盆腔炎)/125

    三、头痛(病毒性脑炎)/125

    第四节益气养阴法及运用治验/126

    一、气和阴的关系/126

    二、气阴两虚的病机及证候/127

    三、益气养阴法的组方原则/127

    四、临床运用举例/128

    第五节攻下通腑法/131

    一、咯血案/131

    二、风温案/132

    三、喘嗽案/132

    第六节运用下法治疗中医急症经验/133

    一、清痈泻下疗肠痈/133

    二、温下寒积愈冷痢/134

    三、泻下痰饮平喘嗽/134

    四、逐下瘀结肠梗阻/135

    第七节论治胆腑疾病经验/136

    一、胆腑之生理病理/136

    二、胆腑疾病的病因病机/137

    三、胆腑疾病的证候特点/137

    四、辨病与辨证相结合/139

    五、胆与其他脏腑之间的关系/139

    六、治胆七法/140

    七、手术与保守疗法/144

    第八节治痛九法/144

    一、理气止痛,宜乎轻芳流动/144

    二、和血止痛,贵在药物平和/145

    三、化瘀止痛,求速莫如缓图/146

    四、通络止痛,宜乎辛润走窜/147

    五、温阳止痛,注意阳中求阴/148

    六、敛阴止痛,当宗酸甘之法/149

    七、清热止痛,慎防重阴败阳/150

    八、补虚止痛,分辨阴阳气血/151

    九、驱虫止痛,先后缓急有别/152

    第九节久泻特殊证型的原因及对策/152

    一、每遇寒凉则泻者/152

    二、五更寅卯即泻者/154

    三、胆气怯弱而泻者/155

    四、脾胃劫伤而泻者/156

    第十节论治湿温病临证经验/156

    一、对湿温病证的认识/157

    二、湿温证候的辨析/157

    三、湿温病程中易被忽视的四类证候/158

    四、伤寒病伏邪湿温证诊治思路/159

    五、正确对待古贤湿温治疗“三禁”问题/160

    第十一节胃下垂临证治验/161

    一、脾虚气陷宜举之/161

    二、清阳不升宜提之/162

    三、饮浊停胃宜泄之/162

    四、肝郁脾虚宜调之/163

    五、脾胃阴亏宜润之/163

    六、脾肾阳虚宜煦之 /164

    第十二节小便频数临证治验/164

    一、肺虚不节/164

    二、脾虚不摄/165

    三、心肾不交/166

    四、肾虚不固/166

    第十三节血证诊治经验/167

    一、苦降通腑止呕血/167

    二、抑木清金愈咯血/168

    三、益肾化痛疗血精/169

    四、补肾固冲塞经漏/169

    第十四节痛经证治经验/170

    一、血海虚寒型痛经案/170

    二、肝虚血热型痛经案/171

    三、气滞血瘀型痛经案/172

    四、冲任亏虚型痛经案/173

    第十五节六种急重症治疗经验/174

    一、固脱法:补气纳肾治喘脱/174

    二、开闭法:芳香化浊开痰闭/174

    三、治厥法:酸辛苦温安蛔厥/175

    四、止血法:苦降通腑止呕血/176

    五、镇惊法:三法并进止惊搐/177

    六、退热法:解肌发汗除壮热/178

    第十六节医案书写的若干问题探述/179

    一、知识积累/179

    二、层次分明/180

    三、突出辨证/181

    四、环环连接/182

    五、真实规范/182

    六、医文结合/182

    七、救误纠偏/182

    第五章医经心得

    第一节伤寒论方药运用规则探讨/184

    一、以法制方,秉承岐黄经旨/184

    二、君臣佐使,配伍法度精良/185

    三、少而求精,旨在效专力宏/185

    四、主方不变,随证加减变通/186

    五、寒温并用,深谙阴阳奥义/186

    六、攻补兼施,祛邪不忘扶正/187

    七、注意炮制,更重煎法服法/187

    第二节《内经》胃不和则卧不安的临床探析/189

    第三节《黄帝内经》之“浊邪致病”在临床中的指导意义/190

    第四节“温病法在救阴”的解读和临床运用/193

    第五节《医林改错》中活血逐瘀类的临床运用/196

    第六章救误纠偏医案

    第一节辨证误/203

    一、自汗案/203

    二、水肿案/204

    三、反胃案/205

    四、阴挺案/206

    五、眩晕案/207

    第二节治则误/207

    一、胃痞案/208

    二、口疮案/208

    三、阳痿案/209

    四、崩漏案/210

    五、不寐案/210

    六、齿龈肿痛案/211

    七、水肿案/212

    八、眩晕案/213

    九、肠痈案/213

    十、虚劳案/214

    十一、痞满案/215

    十二、咯血案/216

    十三、淋证案/217

    十四、泄泻案/217

    第三节用药误/218

    一、膨胀案/218

    二、尿血案/219

    三、中风案/220

    四、便秘案/221

    五、产后发热案/222

    六、咳嗽案/223

    七、鼓胀案/223

    八、血精案/224

    九、肺痈案/225

    十、眩晕案/226

    第四节病家误/227

    一、产后鼻衄案/227

    二、泄泻案/228

     
  • 内容简介:
    《李鸿翔老中医临证集录》汇集整理了李鸿翔老中医的主要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特色,详解了临证变法论治21则,经验效方27首,临床经验汇要16条,并附详细的诊疗医案和处方用药。此外,还论述了李鸿翔老中医对于中医经典古籍的一些独特见解及救误纠偏医案,全书理论与实践并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中西互参,特色鲜明,可供临床中医师及中医药专业学生参考借鉴。
  • 作者简介:


  • 目录:
    第一章李鸿翔临证经验概述

    一、幼习经史,儒医风范/1

    二、立志学医,誓救疾苦/1

    三、精研典籍,深测其义/2

    四、博采众长,为己所用/3

    五、细察思辨,善于总结/4

    六、衷中参西,病证并辨/4

    七、知常达变,重整体观/5

    八、药用简明,贵在用量/6

    九、广开思路,多法施治/7

    第二章临证变法论治

    第一节甘温除大热/9

    一、理论依据/9

    二、证治评析/9

    三、临证案例/10

    第二节引火归原/11

    一、理论依据/11

    二、证治评析/11

    三、临证案例/12

    第三节培土生金/13

    一、理论依据/13

    二、证治评析/14

    三、临证案例/15

    第四节泻木安土/15

    一、理论依据/15

    二、证治评析/16

    三、临证案例/17

    第五节通因通用/17

    一、理论依据/17

    二、证治评析/18

    三、临证案例/19

    第六节塞因塞用/20

    一、理论依据/20

    二、证治评析/20

    三、临证案例/21

    第七节寒因寒用/22

    一、理论依据/22

    二、证治评析/22

    三、临证案例/23

    第八节热因热用/23

    一、理论依据/23

    二、证治评析/24

    三、临证案例/24

    第九节提壶揭盖/25

    一、理论依据/25

    二、证治评析/26

    三、临证案例/27

    第十节增水行舟/27

    一、理论依据/27

    二、证治评析/28

    三、临证案例/28

    第十一节逆流挽舟/29

    一、理论依据/29

    二、证治评析/29

    三、临证案例/31

    第十二节祛瘀生新/31

    一、理论依据/31

    二、证治评析/32

    三、临证案例/33

    第十三节滋阴发汗/33

    一、理论依据/33

    二、证治评析/34

    三、临证案例/34

    第十四节急下存阴/35

    一、理论依据/35

    二、证治评析/36

    三、临证案例/36

    第十五节风能胜湿/37

    一、理论依据/37

    二、证治评析/37

    三、临证案例/39

    第十六节济通心肾/39

    一、理论依据/39

    二、证治评析/40

    三、临证案例/41

    第十七节安其未所/42

    一、理论依据/42

    二、证治评析/42

    三、临证案例/43

    第十八节通腑安脏/44

    一、理论依据/44

    二、证治评析/45

    三、临证案例/46

    第十九节治风先治血/46

    一、理论依据/46

    二、证治评析/47

    三、临证案例/48

    第二十节利小便以实

    大便/48

    一、理论依据/48

    二、证治评析/49

    三、临证案例/50

    第二十一节治痰先治气/51

    一、理论依据/51

    二、证治评析/51

    三、临证案例/53

    第三章经验效方

    第一节表里双解汤/54

    一、药物组成/54

    二、适应病证/54

    三、方剂评析/54

    四、临证加减/55

    五、方剂来源/55

    六、案例选载/55

    第二节参防止泻汤/56

    一、药物组成/56

    二、适应病证/56

    三、方剂评析/56

    四、临证加减/57

    五、方剂来源/57

    六、案例选载/57

    第三节参术养胃汤/58

    一、药物组成/58

    二、适应病证/58

    三、方剂评析/58

    四、临证加减/59

    五、方剂来源/60

    六、案例选载/60

    第四节二蓟通淋汤/60

    一、药物组成/60

    二、适应病证/60

    三、方剂评析/61

    四、临证加减/61

    五、方剂来源/61

    六、案例选载/62

    第五节合金利胆汤/62

    一、药物组成/62

    二、适应病证/63

    三、方剂评析/63

    四、临证加减/63

    五、方剂来源/64

    六、案例选载/64

    第六节红藤散结汤/65

    一、药物组成/65

    二、适应病证/65

    三、方剂评析/65

    四、临证加减/65

    五、方剂来源/66

    六、案例选载/66

    第七节利肺止嗽汤/67

    一、药物组成/67

    二、适应病证/67

    三、方剂评析/67

    四、临证加减/67

    五、方剂来源/68

    六、案例选载/68

    第八节凉血退疹饮/69

    一、药物组成/69

    二、适应病证/69

    三、方剂评析/69

    四、临证加减/70

    五、方剂来源/70

    六、案例选载/70

    第九节麦仁安神汤/71

    一、药物组成/71

    二、适应病证/71

    三、方剂评析/71

    四、临证加减/72

    五、方剂来源/72

    六、案例选载/72

    第十节芪味止汗汤/73

    一、药物组成/73

    二、适应病证/73

    三、方剂评析/73

    四、临证加减/74

    五、方剂来源/74

    六、案例选载/74

    第十一节芪泽消肿汤/75

    一、药物组成/75

    二、适应病证/75

    三、方剂评析/75

    四、临证加减/76

    五、方剂来源/76

    六、案例选载/76

    第十二节清肠化浊汤/77

    一、药物组成/77

    二、适应病证/77

    三、方剂评析/77

    四、临证加减/78

    五、方剂来源/78

    六、案例选载/78

    第十三节清渊通窍汤/79

    一、药物组成/79

    二、适应病证/79

    三、方剂评析/79

    四、临证加减/80

    五、方剂来源/80

    六、案例选载/80

    第十四节清中和胃汤/81

    一、药物组成/81

    二、适应病证/81

    三、方剂评析/81

    四、临证加减/82

    五、方剂来源/82

    六、案例选载/82

    第十五节清中化浊汤/83

    一、药物组成/83

    二、适应病证/83

    三、方剂评析/83

    四、临证加减/84

    五、方剂来源/84

    六、案例选载/84

    第十六节仁术健胃汤/85

    一、药物组成/85

    二、适应病证/85

    三、方剂评析/85

    四、临证加减/86

    五、方剂来源/86

    六、案例选载/86

    第十七节润肠顺气汤/87

    一、药物组成/87

    二、适应病证/87

    三、方剂评析/87

    四、临证加减/87

    五、方剂来源/88

    六、案例选载/88

    第十八节三子定喘汤/89

    一、药物组成/89

    二、适应病证/89

    三、方剂评析/89

    四、临证加减/90

    五、方剂来源/90

    六、案例选载/90

    第十九节升柴复肝汤/91

    一、方剂组成/91

    二、适应病证/91

    三、方剂评析/92

    四、临证加减/92

    五、方剂来源/93

    六、案例选载/93

    第二十节升芪清火汤/93

    一、药物组成/93

    二、适应病证/94

    三、方剂评析/94

    四、临证加减/94

    五、方剂来源/95

    六、案例选载/95

    第二十一节疏利梅核汤/95

    一、药物组成/95

    二、适应病证/96

    三、方剂评析/96

    四、临证加减/96

    五、方剂来源/97

    六、案例选载/97

    第二十二节双黄平消汤/97

    一、药物组成/97

    二、适应病证/97

    三、方剂评析/98

    四、临证加减/98

    五、方剂来源/99

    六、案例选载/99

    第二十三节天泽定眩汤/99

    一、药物组成/99

    二、适应病证/100

    三、方剂评析/100

    四、临证加减/100

    五、方剂来源/101

    六、案例选载/101

    第二十四节通络理中汤/101

    一、药物组成/101

    二、适应病证/102

    三、方剂评析/102

    四、临床加减/102

    五、方剂来源/103

    六、案例选载/103

    第二十五节香苏安中汤/103

    一、药物组成/103

    二、适应病证/103

    三、方剂评析/104

    四、临证加减/104

    五、方剂来源/105

    六、案例选载/105

    第二十六节玉屏固表汤/105

    一、药物组成/105

    二、适应病证/105

    三、方剂评析/106

    四、临证加减/106

    五、方剂来源/107

    六、案例选载/107

    第二十七节参麦养心汤/107

    一、药物组成/107

    二、适应病证/108

    三、方剂评析/108

    四、临证加减/108

    五、方剂来源/109

    六、案例选载/109

    第四章临床经验汇要

    第一节参药小议/110

    一、人参/110

    二、西洋参/111

    三、党参/112

    四、太子参/113

    五、北沙参/114

    六、南沙参/115

    七、玄参/116

    八、五加参/117

    九、丹参/117

    十、苦参/118

    十一、拳参/119

    十二、其他/120

    第二节附子的临证运用/120

    一、回阳救脱/121

    二、温肾益脾/121

    三、温化寒湿/122

    四、温肾利水/122

    五、温补命火/123

    六、温寒通络/124

    第三节人参败毒散应用经验/124

    一、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124

    二、腹痛(慢性盆腔炎)/125

    三、头痛(病毒性脑炎)/125

    第四节益气养阴法及运用治验/126

    一、气和阴的关系/126

    二、气阴两虚的病机及证候/127

    三、益气养阴法的组方原则/127

    四、临床运用举例/128

    第五节攻下通腑法/131

    一、咯血案/131

    二、风温案/132

    三、喘嗽案/132

    第六节运用下法治疗中医急症经验/133

    一、清痈泻下疗肠痈/133

    二、温下寒积愈冷痢/134

    三、泻下痰饮平喘嗽/134

    四、逐下瘀结肠梗阻/135

    第七节论治胆腑疾病经验/136

    一、胆腑之生理病理/136

    二、胆腑疾病的病因病机/137

    三、胆腑疾病的证候特点/137

    四、辨病与辨证相结合/139

    五、胆与其他脏腑之间的关系/139

    六、治胆七法/140

    七、手术与保守疗法/144

    第八节治痛九法/144

    一、理气止痛,宜乎轻芳流动/144

    二、和血止痛,贵在药物平和/145

    三、化瘀止痛,求速莫如缓图/146

    四、通络止痛,宜乎辛润走窜/147

    五、温阳止痛,注意阳中求阴/148

    六、敛阴止痛,当宗酸甘之法/149

    七、清热止痛,慎防重阴败阳/150

    八、补虚止痛,分辨阴阳气血/151

    九、驱虫止痛,先后缓急有别/152

    第九节久泻特殊证型的原因及对策/152

    一、每遇寒凉则泻者/152

    二、五更寅卯即泻者/154

    三、胆气怯弱而泻者/155

    四、脾胃劫伤而泻者/156

    第十节论治湿温病临证经验/156

    一、对湿温病证的认识/157

    二、湿温证候的辨析/157

    三、湿温病程中易被忽视的四类证候/158

    四、伤寒病伏邪湿温证诊治思路/159

    五、正确对待古贤湿温治疗“三禁”问题/160

    第十一节胃下垂临证治验/161

    一、脾虚气陷宜举之/161

    二、清阳不升宜提之/162

    三、饮浊停胃宜泄之/162

    四、肝郁脾虚宜调之/163

    五、脾胃阴亏宜润之/163

    六、脾肾阳虚宜煦之 /164

    第十二节小便频数临证治验/164

    一、肺虚不节/164

    二、脾虚不摄/165

    三、心肾不交/166

    四、肾虚不固/166

    第十三节血证诊治经验/167

    一、苦降通腑止呕血/167

    二、抑木清金愈咯血/168

    三、益肾化痛疗血精/169

    四、补肾固冲塞经漏/169

    第十四节痛经证治经验/170

    一、血海虚寒型痛经案/170

    二、肝虚血热型痛经案/171

    三、气滞血瘀型痛经案/172

    四、冲任亏虚型痛经案/173

    第十五节六种急重症治疗经验/174

    一、固脱法:补气纳肾治喘脱/174

    二、开闭法:芳香化浊开痰闭/174

    三、治厥法:酸辛苦温安蛔厥/175

    四、止血法:苦降通腑止呕血/176

    五、镇惊法:三法并进止惊搐/177

    六、退热法:解肌发汗除壮热/178

    第十六节医案书写的若干问题探述/179

    一、知识积累/179

    二、层次分明/180

    三、突出辨证/181

    四、环环连接/182

    五、真实规范/182

    六、医文结合/182

    七、救误纠偏/182

    第五章医经心得

    第一节伤寒论方药运用规则探讨/184

    一、以法制方,秉承岐黄经旨/184

    二、君臣佐使,配伍法度精良/185

    三、少而求精,旨在效专力宏/185

    四、主方不变,随证加减变通/186

    五、寒温并用,深谙阴阳奥义/186

    六、攻补兼施,祛邪不忘扶正/187

    七、注意炮制,更重煎法服法/187

    第二节《内经》胃不和则卧不安的临床探析/189

    第三节《黄帝内经》之“浊邪致病”在临床中的指导意义/190

    第四节“温病法在救阴”的解读和临床运用/193

    第五节《医林改错》中活血逐瘀类的临床运用/196

    第六章救误纠偏医案

    第一节辨证误/203

    一、自汗案/203

    二、水肿案/204

    三、反胃案/205

    四、阴挺案/206

    五、眩晕案/207

    第二节治则误/207

    一、胃痞案/208

    二、口疮案/208

    三、阳痿案/209

    四、崩漏案/210

    五、不寐案/210

    六、齿龈肿痛案/211

    七、水肿案/212

    八、眩晕案/213

    九、肠痈案/213

    十、虚劳案/214

    十一、痞满案/215

    十二、咯血案/216

    十三、淋证案/217

    十四、泄泻案/217

    第三节用药误/218

    一、膨胀案/218

    二、尿血案/219

    三、中风案/220

    四、便秘案/221

    五、产后发热案/222

    六、咳嗽案/223

    七、鼓胀案/223

    八、血精案/224

    九、肺痈案/225

    十、眩晕案/226

    第四节病家误/227

    一、产后鼻衄案/227

    二、泄泻案/228

     
查看详情
12
相关图书 / 更多
李鸿翔老中医临证集录
李鸿琦医案医话
李鸿琦
李鸿翔老中医临证集录
李鸿章家书(名人家书典藏系列)
[清]李鸿章 著;董丛林 评析
李鸿翔老中医临证集录
李鸿章家族
宋路霞 著
李鸿翔老中医临证集录
李鸿章与晚清铁路
夏永丽 著
李鸿翔老中医临证集录
李鸿章·袁世凯
[日]冈本隆司 著
李鸿翔老中医临证集录
李鸿章及其时代:中西方世界的历史撞击
张明林 著
李鸿翔老中医临证集录
李鸿章在晚清
冯杰
李鸿翔老中医临证集录
李鸿章(全三册 全新修订珍藏版-长篇历史小说经典书系)
张鸿福 著
李鸿翔老中医临证集录
李鸿章:全五册(肖仁福十年心血打造历史小说鸿篇巨作。名家手笔,非同一般!历史大家唐浩明强烈推荐阅读!名家王跃文、阎真联袂推荐!)
肖仁福 著;新华先锋 出品
李鸿翔老中医临证集录
李鸿章画传
许昭堂 著
李鸿翔老中医临证集录
李鸿章传
梁启超 著
李鸿翔老中医临证集录
李鸿章传(世界名人名传典藏系列)
梁启超 著;李玲玲 译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李鸿翔老中医临证集录
单兆伟医疗经验集
李大卓 主编;沈洪;周春祥
李鸿翔老中医临证集录
Eclipse核心编程
李大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