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药学

生药学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2022-05
版次: 1
ISBN: 9787568080491
定价: 79.8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424页
字数: 759千字
  • 本书是高等院校药学类专业创新型系列教材。本教材涵盖内容主要有生药的化学成分、鉴定、加工炮制、质量标准及其资源开发与利用等,在各论中对重点生药详尽介绍。为更好地“培养药品生产、检验、经营与管理和临床合理用药及开展药学服务等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于行业发展。本教材的编写更注重教材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介绍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适当引入案例,并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各章节设置“学习导引”“案例解析”“知识链接”“知识拓展”“练习题”等编写模块,可强化学习内容。本教材还建设有配套的在线学习平台电子资源,包括电子教材、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指南、课程视频、课件、题库、图片等,使得教材内容立体化、生动化。适用于高等院校药学相关专业本科学生使用。 王晓琴博士,教授,是内蒙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层次人选。在学校药学院中药资源与开发教研室工作,任教研室主任兼中蒙药资源实验中心主任,生药学硕士学位点负责人,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中蒙药活性成分、质量控制与资源的研究。主持和参加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上篇总论章绪论/3

    节生药及生药学/3

    一、生药的概念/3

    二、生药学的研究内容/4

    第二节生药学的发展简史/6

    一、古代药物学时期/6

    二、生药学科的诞生/7

    三、我国生药学的发展/8

    第二章生药的分类和记载/12

    节生药的分类/12

    第二节生药的记载/13

    一、生药记载项目/13

    二、生药拉丁名/14

    第三章生药的化学成分/17

    一、糖和苷/17

    二、黄酮类化合物/21

    三、醌类化合物/24

    四、香豆素类化合物/27

    五、木脂素类化合物/29

    六、萜类化合物/31

    七、环烯醚萜类化合物/33

    八、挥发油/34

    九、皂苷类化合物/35

    十、强心苷/37

    十一、生物碱/39

    十二、鞣质/42

    十三、有机酸/43第四章生药的鉴定/46

    节生药鉴定的内容与方法/46

    一、生药鉴定的意义/46

    二、生药鉴定的内容/47

    三、生药鉴定的方法/47

    第二节生药的基源鉴定/50

    一、基源鉴定的定义/50

    二、基源鉴定的方法/51

    第三节生药的性状鉴定/51

    一、性状鉴定的方法/51

    二、性状鉴定的要点/52

    第四节生药的显微鉴定/54

    一、显微鉴定的方法/54

    二、显微鉴定的要点/55

    三、显微鉴定技术和应用/60

    第五节生药的理化鉴定/60

    一、一般理化鉴定/61

    二、分光光度法/62

    三、色谱法/63

    四、化学成分指纹图谱/64

    第六节DNA分子遗传标记鉴定/66

    一、DNA分子标记技术的方法与原理/66

    二、DNA分子标记技术在生药鉴定中的应用/68

    第五章生药的采收、产地加工与贮藏/71

    节生药的采收/71

    一、采收期的确定/71

    二、一般采收原则/72

    三、采收方法/73

    四、采收注意事项/73

    第二节生药的产地加工/73

    一、产地加工的目的/73

    二、产地加工的方法/73

    第三节生药的贮藏与养护/75

    一、生药变异的常见外界因素/75

    二、贮藏中常见的生药变异现象/75

    三、常用的生药贮藏与养护方法/76

    第六章中药的炮制/80

    节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80

    一、中药炮制的起源/80

    二、中药炮制的发展/80

    第二节中药炮制的目的与方法/82

    一、中药炮制的目的/82

    二、中药炮制的方法/83第三节中药炮制的机制/87

    一、影响药物性味功能的机制/87

    二、影响药物疗效的机制/88

    三、降低药物毒性的机理/88

    第七章生药的质量/92

    节生药的质量评价/92

    一、生药的有效性评价/92

    二、生药的安全性评价/96

    第二节影响生药质量的因素/102

    一、自然因素对生药质量的影响/102

    二、人为因素对生药质量的影响/105

    第三节生药的质量标准/106

    一、生药质量控制的依据/106

    二、生药质量标准的制定/107

    第四节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109

    一、产地生态环境/110

    二、种质与繁殖材料/110

    三、栽培与养殖管理/110

    四、采收与初加工/111

    五、包装、储存、运输/112

    六、质量管理/112

    第八章生药的资源/115

    节我国生药资源概况/115

    第二节生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117

    一、生药资源开发的途径/117

    二、生药资源的综合利用/119

    三、生药资源的保护策略/120

    第三节现代生物技术在生药资源开发中的应用/122

    一、生药品种的繁育和品质改良/122

    二、生药活性成分的生产/123

    三、保护珍稀濒危药用动植物种质资源/124

    下篇各论

    第九章藻、菌类生药/129

    冬虫夏草*(130)、灵芝*(131)、茯苓(133)、猪苓(134)、

    昆布(134)、海藻(135)

    第十章蕨类生药/137

    绵马贯众*(138)、

    骨碎补(140)、

    石杉(141)第十一章裸子植物类生药/142

    麻黄*(附:麻黄根)(143)、

    银杏叶(附:白果)(146)、

    松花粉(附:松香)146、红豆杉(146)、

    侧柏叶(附:柏子仁)(147)、三尖杉(147)第十二章被子植物类生药/150

    节双子叶植物类生药/150

    一、桑科Moraceae/150

    桑白皮(附:桑椹)(151)、

    火麻仁(附:大麻)(151)二、马兜铃科 Aristolochiaceae/152

    细辛(152)三、蓼科*Polygonaceae/153

    大黄*(153)、

    何首乌*(157)、

    虎杖(159)四、苋科Amaranthaceae/161

    牛膝(附:川牛膝)(161)五、石竹科Caryophyllaceae/162

    银柴胡(162)、

    王不留行(162)、

    太子参(163)六、毛茛科*Ranunculaceae/164

    川乌*(附:附子、草乌)(164)、

    黄连*(168)、

    白芍*(170)、威灵仙(172)、

    牡丹皮(173)七、小檗科Berberidaceae/175

    淫羊藿*(附:巫山淫羊藿)(175)、

    三颗针(178)八、木通科Lardizabalaceae/178

    木通(附:川木通、预知子)(179)九、防己科Menispermaceae/180

    防己*(附:木防己)(180)、

    北豆根(182)十、木兰科*Magnoliaceae/183

    厚朴*(附:厚朴花)(184)、五味子*(附:南五味子)(187)、

    辛夷(189)

    十一、樟科 Lauraceae/191

    肉桂*(附:桂枝)(191)、

    乌药(194)十二、罂粟科Papaveraceae/194

    延胡索*(195)十三、十字花科 Cruciferae(Brassicaceae)/198芥子(200)、

    莱菔子(200)十四、景天科 Crassulaceae/201

    红景天(201)十五、杜仲科 Eucommiaceae/202

    杜仲*(附:杜仲叶)(202)

    十六、蔷薇科Rosaceae/203

    山楂*(附:野山楂)(204)、

    苦杏仁*(附:甜杏仁)(205)、桃仁(208)、

    木瓜(208)、

    枇杷叶(208)十七、豆科*Leguminosae/210

    黄芪*Astragali Radix(附:红芪)(210)、

    甘草*(213)、番泻叶*(216)、

    葛根(218)、

    山豆根(218)、

    苦参(218)、决明子(219)、

    补骨脂(219)、

    鸡血藤(219)十八、芸香科*Rutaceae/221

    黄柏*(附:关黄柏)(221)、

    枳实(附:枳壳)(223)、吴茱萸(224)、

    白鲜皮(224)、陈皮(附:青皮、化橘红)(225)、

    佛手(225)十九、橄榄科Burseraceae/226

    乳香(227)、

    没药(227)

    二十、楝科Meliaceae/227

    川楝子(附:苦楝皮)(228)

    二十一、苦木科 Simaroubaceae/228

    鸦胆子(228)

    二十二、远志科 Polygalaceae/229

    远志(229)

    二十三、大戟科Euphorbiaceae/229

    京大戟(230)、巴豆(230)、狼毒(230)二十四、漆树科Anacardiaceae/231

    五倍子(231)二十五、卫矛科Celastraceae/231

    雷公藤(231)二十六、鼠李科Rhamnaceae/232

    大枣(232)、酸枣仁(232)二十七、藤黄科 Guttiferae/233

    贯叶金丝桃(233)二十八、瑞香科 Thymelaeaceae/233

    沉香*(附:进口沉香)(234)、

    芫花(236)二十九、使君子科Combretaceae/238

    诃子(238)、使君子(238)三十、桃金娘科Myrtaceae/238

    丁香*(附:母丁香、丁香油)(239)三十一、五加科*Araliaceae/242

    人参*(附:西洋参)(243)、

    三七*(247)、

    五加皮(250)、刺五加(250)三十二、伞形科*Apiaceae/252

    当归*(253)、

    柴胡*(255)、

    小茴香*(258)、

    川芎(259)、防风(260)、

    白芷(261)、

    北沙参(261)、

    前胡(262)三十三、山茱萸科Cornaceae/264

    山茱萸(264)三十四、木犀科Oleaceae/264

    秦皮(265)、

    连翘(265)、

    女贞子(266)三十五、马钱科Loganiaceae/267

    马钱子*(267)三十六、龙胆科Gentianaceae/269

    龙胆*(270)、

    秦艽(272)

    三十七、萝藦科 Asclepiadaceae/273

    香加皮(273)、

    白薇(273)、

    白前(274)

    三十八、旋花科Convolvulaceae/275

    菟丝子(275)、

    牵牛子(275)

    三十九、紫草科Boraginaceae/277

    紫草(277)

    四十、唇形科*Labiatae/278

    薄荷*(附:薄荷油)(278)、

    丹参*(281)、

    黄芩*(283)、益母草(286)、

    紫苏叶(286)、

    广藿香(287)、

    荆芥(287)、

    夏枯草(288)四十一、茄科*Solanaceae/289

    洋金花*(附:曼陀罗叶、阿托品)(289)、枸杞子(附:地骨皮)(291)

    四十二、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292

    地黄*(附:熟地)(292)、玄参(295)、

    毛花洋地黄叶(附:洋地黄叶)(295)四十三、列当科 Orobanchaceae/296

    肉苁蓉(296)

    四十四、爵床科 Acanthaceae/297

    穿心莲(297)四十五、茜草科Rubiaceae/298

    栀子*(299)、

    钩藤*(300)、

    巴戟天(301)、

    茜草(301)四十六、忍冬科 Caprifoliaceae/302

    金银花*(附:忍冬藤、山银花)(302)

    四十七、葫芦科 Cucurbitaceae/304

    天花粉*(305)、

    瓜蒌(306)、

    罗汉果(306)四十八、桔梗科*Campanulaceae/307

    桔梗*(307)、

    党参*(309)、

    南沙参(310)

    四十九、菊科*Compositae/311

    青蒿*(312)、

    红花*(314)、

    苍术*(315)、

    白术(317)、木香*(318)、

    茵陈(319)、

    菊花(320)、

    艾叶(321)、蒲公英(321)、

    苍耳子(322)第二节单子叶植物类生药/323

    五十、香蒲科Typhaceae/323

    蒲黄(323)

    五十一、泽泻科 Alismataceae/324

    泽泻(324)

    五十二、禾本科 Gramineae/324

    薏苡仁(325)、

    白茅根(325)五十三、莎草科 Cyperaceae/326

    香附(326)五十四、棕榈科 Palmae/326

    槟榔(附:大腹皮)(327)、

    血竭(327)五十五、天南星科 Aracea/328

    半夏*(328)、

    天南星(330)

    五十六、百部科 Stemonaceae/332

    百部(332)

    五十七、百合科*Liliaceae/333

    川贝母*(附:浙贝母、伊贝母、平贝母、湖北贝母)(333)、

    麦冬(336)、芦荟(337)、知母(337)、土茯苓(337)、

    黄精(338)、玉竹(338)五十八、薯蓣科 Dioscoreaceae/340

    穿山龙(340)、山药(340)五十九、鸢尾科 Iridaceae/341

    西红花*(341)六十、姜科*Zingiberaceae/345

    砂仁*(345)、

    莪术*(附:姜黄、郁金)(348)、豆蔻(附:草豆蔻、红豆蔻)(350)、

    草果(352)、

    干姜(附:生姜)(352)、

    益智(353)六十一、兰科*Orchidaceae/355

    天麻*(356)、

    石斛(附:铁皮石斛(358)、

    白及(359)第十三章动物类生药/362

    节动物类生药概述/362

    一、动物体的基本结构/362

    二、动物的学名/363

    三、药用动物的分类/363

    四、动物类生药的分类/365

    五、动物类生药的活性成分/366

    六、动物类生药的鉴定/367

    七、动物类生药的质量评价/368

    第二节动物类常用生药/369

    鹿茸*(369)、

    麝香*(373)、

    牛黄*(附:人工牛黄、

    体外培育牛黄)(376)、

    蟾酥*(378)、

    阿胶(380)、

    全蝎(381)、

    水蛭(381)、

    斑蝥(382)、

    地龙(382)、

    蛤蚧(383)、

    蕲蛇(384)、

    鸡内金(384)、

    珍珠(附:珍珠母)(385)、

    蜂蜜(附:蜂蜡、蜂房、蜂胶)(386)

    第十四章矿物类生药/391

    节矿物类生药概述/391

    一、矿物的性质/391

    二、矿物类生药的分类/394

    三、矿物类生药的鉴定/394

    四、矿物类生药的安全性检测/395第二节矿物类常用生药/395

    朱砂*(395)、

    雄黄*(397)、

    石膏*(附:煅石膏)(398)、信石(附:砒霜)(399)、

    芒硝(附:玄明粉)(399)、炉甘石(400)

    生药中文名索引/403

    生药原植(动)物学名索引/407

    参考文献/412下篇各论第九章藻、菌类生药/129第十章蕨类生药/137

    第十一章裸子植物类生药/142

    第十二章被子植物类生药/150

    节双子叶植物类生药/150

    一、桑科Moraceae/150

    二、马兜铃科 Aristolochiaceae/152

    三、蓼科*Polygonaceae/153

    四、苋科Amaranthaceae/161

    五、石竹科Caryophyllaceae/162

    六、毛茛科*Ranunculaceae/164

    七、小檗科Berberidaceae/175

    八、木通科Lardizabalaceae/178

    九、防己科Menispermaceae/180

    十、木兰科*Magnoliaceae/183

    十一、樟科 Lauraceae/191

    十二、罂粟科Papaveraceae/194

    十三、十字花科 Cruciferae(Brassicaceae)/198

    十四、景天科 Crassulaceae/201

    中文名红景天/201

    十五、杜仲科 Eucommiaceae/202

    中文名杜仲/202

    十六、蔷薇科Rosaceae/203

    十七、豆科*Leguminosae/210

    十八、芸香科*Rutaceae/221

    十九、橄榄科Burseraceae/226

    二十、楝科Meliaceae/227

    二十一、苦木科 Simaroubaceae/228

    二十二、远志科 Polygalaceae/229

    二十三、大戟科Euphorbiaceae/229

    二十四、漆树科Anacardiaceae/231

    二十五、卫矛科Celastraceae/231

    二十六、鼠李科Rhamnaceae/232

    二十七、藤黄科 Guttiferae/233

    二十八、瑞香科 Thymelaeaceae/233

    二十九、使君子科Combretaceae/238

    三十、桃金娘科Myrtaceae/238

    三十一、五加科*Araliaceae/242

    三十二、伞形科*Apiaceae/252

    三十三、山茱萸科Cornaceae/264

    三十四、木犀科Oleaceae/264

    三十五、马钱科Loganiaceae/267

    三十六、龙胆科Gentianaceae/269

    三十七、萝藦科 Asclepiadaceae/273

    三十八、旋花科Convolvulaceae/275

    三十九、紫草科Boraginaceae/277

    四十、唇形科*Labiatae/278

    四十一、茄科*Solanaceae/289

    四十二、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292

    四十三、列当科 Orobanchaceae/296

    四十四、爵床科 Acanthaceae/297

    四十五、茜草科Rubiaceae/298

    四十六、忍冬科 Caprifoliaceae/302

    四十七、葫芦科 Cucurbitaceae/304

    四十八、桔梗科*Campanulaceae/307

    四十九、菊科*Compositae/311

    第二节单子叶植物类生药/323

    五十、香蒲科Typhaceae/323

    五十一、泽泻科 Alismataceae/324

    五十二、禾本科 Gramineae/324

    五十三、莎草科 Cyperaceae/326

    五十四、棕榈科 Palmae/326

    五十五、天南星科 Aracea/328

    五十六、百部科 Stemonaceae/332

    五十七、百合科*Liliaceae/333

    五十八、薯蓣科 Dioscoreaceae/340

    五十九、鸢尾科 Iridaceae/341

    六十、姜科*Zingiberaceae/345

    六十一、兰科*Orchidaceae/355

    第十三章动物类生药/362

    节动物类生药概述/362

    一、动物体的基本结构/362

    二、动物的学名/363

    三、药用动物的分类/363

    四、动物类生药的分类/365

    五、动物类生药的活性成分/366

    六、动物类生药的鉴定/367

    七、动物类生药的质量评价/368

    第二节动物类常用生药/369

    第十四章矿物类生药/391

    节矿物类生药概述/391

    一、矿物的性质/391

    二、矿物类生药的分类/394

    三、矿物类生药的鉴定/394

    四、矿物类生药的安全性检测/395

    第二节矿物类常用生药/395

    生药中文名索引/403

    生药原植(动)物学名索引/407

    参考文献/412
  • 内容简介:
    本书是高等院校药学类专业创新型系列教材。本教材涵盖内容主要有生药的化学成分、鉴定、加工炮制、质量标准及其资源开发与利用等,在各论中对重点生药详尽介绍。为更好地“培养药品生产、检验、经营与管理和临床合理用药及开展药学服务等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于行业发展。本教材的编写更注重教材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介绍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适当引入案例,并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各章节设置“学习导引”“案例解析”“知识链接”“知识拓展”“练习题”等编写模块,可强化学习内容。本教材还建设有配套的在线学习平台电子资源,包括电子教材、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指南、课程视频、课件、题库、图片等,使得教材内容立体化、生动化。适用于高等院校药学相关专业本科学生使用。
  • 作者简介:
    王晓琴博士,教授,是内蒙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层次人选。在学校药学院中药资源与开发教研室工作,任教研室主任兼中蒙药资源实验中心主任,生药学硕士学位点负责人,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中蒙药活性成分、质量控制与资源的研究。主持和参加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 目录:
    上篇总论章绪论/3

    节生药及生药学/3

    一、生药的概念/3

    二、生药学的研究内容/4

    第二节生药学的发展简史/6

    一、古代药物学时期/6

    二、生药学科的诞生/7

    三、我国生药学的发展/8

    第二章生药的分类和记载/12

    节生药的分类/12

    第二节生药的记载/13

    一、生药记载项目/13

    二、生药拉丁名/14

    第三章生药的化学成分/17

    一、糖和苷/17

    二、黄酮类化合物/21

    三、醌类化合物/24

    四、香豆素类化合物/27

    五、木脂素类化合物/29

    六、萜类化合物/31

    七、环烯醚萜类化合物/33

    八、挥发油/34

    九、皂苷类化合物/35

    十、强心苷/37

    十一、生物碱/39

    十二、鞣质/42

    十三、有机酸/43第四章生药的鉴定/46

    节生药鉴定的内容与方法/46

    一、生药鉴定的意义/46

    二、生药鉴定的内容/47

    三、生药鉴定的方法/47

    第二节生药的基源鉴定/50

    一、基源鉴定的定义/50

    二、基源鉴定的方法/51

    第三节生药的性状鉴定/51

    一、性状鉴定的方法/51

    二、性状鉴定的要点/52

    第四节生药的显微鉴定/54

    一、显微鉴定的方法/54

    二、显微鉴定的要点/55

    三、显微鉴定技术和应用/60

    第五节生药的理化鉴定/60

    一、一般理化鉴定/61

    二、分光光度法/62

    三、色谱法/63

    四、化学成分指纹图谱/64

    第六节DNA分子遗传标记鉴定/66

    一、DNA分子标记技术的方法与原理/66

    二、DNA分子标记技术在生药鉴定中的应用/68

    第五章生药的采收、产地加工与贮藏/71

    节生药的采收/71

    一、采收期的确定/71

    二、一般采收原则/72

    三、采收方法/73

    四、采收注意事项/73

    第二节生药的产地加工/73

    一、产地加工的目的/73

    二、产地加工的方法/73

    第三节生药的贮藏与养护/75

    一、生药变异的常见外界因素/75

    二、贮藏中常见的生药变异现象/75

    三、常用的生药贮藏与养护方法/76

    第六章中药的炮制/80

    节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80

    一、中药炮制的起源/80

    二、中药炮制的发展/80

    第二节中药炮制的目的与方法/82

    一、中药炮制的目的/82

    二、中药炮制的方法/83第三节中药炮制的机制/87

    一、影响药物性味功能的机制/87

    二、影响药物疗效的机制/88

    三、降低药物毒性的机理/88

    第七章生药的质量/92

    节生药的质量评价/92

    一、生药的有效性评价/92

    二、生药的安全性评价/96

    第二节影响生药质量的因素/102

    一、自然因素对生药质量的影响/102

    二、人为因素对生药质量的影响/105

    第三节生药的质量标准/106

    一、生药质量控制的依据/106

    二、生药质量标准的制定/107

    第四节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109

    一、产地生态环境/110

    二、种质与繁殖材料/110

    三、栽培与养殖管理/110

    四、采收与初加工/111

    五、包装、储存、运输/112

    六、质量管理/112

    第八章生药的资源/115

    节我国生药资源概况/115

    第二节生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117

    一、生药资源开发的途径/117

    二、生药资源的综合利用/119

    三、生药资源的保护策略/120

    第三节现代生物技术在生药资源开发中的应用/122

    一、生药品种的繁育和品质改良/122

    二、生药活性成分的生产/123

    三、保护珍稀濒危药用动植物种质资源/124

    下篇各论

    第九章藻、菌类生药/129

    冬虫夏草*(130)、灵芝*(131)、茯苓(133)、猪苓(134)、

    昆布(134)、海藻(135)

    第十章蕨类生药/137

    绵马贯众*(138)、

    骨碎补(140)、

    石杉(141)第十一章裸子植物类生药/142

    麻黄*(附:麻黄根)(143)、

    银杏叶(附:白果)(146)、

    松花粉(附:松香)146、红豆杉(146)、

    侧柏叶(附:柏子仁)(147)、三尖杉(147)第十二章被子植物类生药/150

    节双子叶植物类生药/150

    一、桑科Moraceae/150

    桑白皮(附:桑椹)(151)、

    火麻仁(附:大麻)(151)二、马兜铃科 Aristolochiaceae/152

    细辛(152)三、蓼科*Polygonaceae/153

    大黄*(153)、

    何首乌*(157)、

    虎杖(159)四、苋科Amaranthaceae/161

    牛膝(附:川牛膝)(161)五、石竹科Caryophyllaceae/162

    银柴胡(162)、

    王不留行(162)、

    太子参(163)六、毛茛科*Ranunculaceae/164

    川乌*(附:附子、草乌)(164)、

    黄连*(168)、

    白芍*(170)、威灵仙(172)、

    牡丹皮(173)七、小檗科Berberidaceae/175

    淫羊藿*(附:巫山淫羊藿)(175)、

    三颗针(178)八、木通科Lardizabalaceae/178

    木通(附:川木通、预知子)(179)九、防己科Menispermaceae/180

    防己*(附:木防己)(180)、

    北豆根(182)十、木兰科*Magnoliaceae/183

    厚朴*(附:厚朴花)(184)、五味子*(附:南五味子)(187)、

    辛夷(189)

    十一、樟科 Lauraceae/191

    肉桂*(附:桂枝)(191)、

    乌药(194)十二、罂粟科Papaveraceae/194

    延胡索*(195)十三、十字花科 Cruciferae(Brassicaceae)/198芥子(200)、

    莱菔子(200)十四、景天科 Crassulaceae/201

    红景天(201)十五、杜仲科 Eucommiaceae/202

    杜仲*(附:杜仲叶)(202)

    十六、蔷薇科Rosaceae/203

    山楂*(附:野山楂)(204)、

    苦杏仁*(附:甜杏仁)(205)、桃仁(208)、

    木瓜(208)、

    枇杷叶(208)十七、豆科*Leguminosae/210

    黄芪*Astragali Radix(附:红芪)(210)、

    甘草*(213)、番泻叶*(216)、

    葛根(218)、

    山豆根(218)、

    苦参(218)、决明子(219)、

    补骨脂(219)、

    鸡血藤(219)十八、芸香科*Rutaceae/221

    黄柏*(附:关黄柏)(221)、

    枳实(附:枳壳)(223)、吴茱萸(224)、

    白鲜皮(224)、陈皮(附:青皮、化橘红)(225)、

    佛手(225)十九、橄榄科Burseraceae/226

    乳香(227)、

    没药(227)

    二十、楝科Meliaceae/227

    川楝子(附:苦楝皮)(228)

    二十一、苦木科 Simaroubaceae/228

    鸦胆子(228)

    二十二、远志科 Polygalaceae/229

    远志(229)

    二十三、大戟科Euphorbiaceae/229

    京大戟(230)、巴豆(230)、狼毒(230)二十四、漆树科Anacardiaceae/231

    五倍子(231)二十五、卫矛科Celastraceae/231

    雷公藤(231)二十六、鼠李科Rhamnaceae/232

    大枣(232)、酸枣仁(232)二十七、藤黄科 Guttiferae/233

    贯叶金丝桃(233)二十八、瑞香科 Thymelaeaceae/233

    沉香*(附:进口沉香)(234)、

    芫花(236)二十九、使君子科Combretaceae/238

    诃子(238)、使君子(238)三十、桃金娘科Myrtaceae/238

    丁香*(附:母丁香、丁香油)(239)三十一、五加科*Araliaceae/242

    人参*(附:西洋参)(243)、

    三七*(247)、

    五加皮(250)、刺五加(250)三十二、伞形科*Apiaceae/252

    当归*(253)、

    柴胡*(255)、

    小茴香*(258)、

    川芎(259)、防风(260)、

    白芷(261)、

    北沙参(261)、

    前胡(262)三十三、山茱萸科Cornaceae/264

    山茱萸(264)三十四、木犀科Oleaceae/264

    秦皮(265)、

    连翘(265)、

    女贞子(266)三十五、马钱科Loganiaceae/267

    马钱子*(267)三十六、龙胆科Gentianaceae/269

    龙胆*(270)、

    秦艽(272)

    三十七、萝藦科 Asclepiadaceae/273

    香加皮(273)、

    白薇(273)、

    白前(274)

    三十八、旋花科Convolvulaceae/275

    菟丝子(275)、

    牵牛子(275)

    三十九、紫草科Boraginaceae/277

    紫草(277)

    四十、唇形科*Labiatae/278

    薄荷*(附:薄荷油)(278)、

    丹参*(281)、

    黄芩*(283)、益母草(286)、

    紫苏叶(286)、

    广藿香(287)、

    荆芥(287)、

    夏枯草(288)四十一、茄科*Solanaceae/289

    洋金花*(附:曼陀罗叶、阿托品)(289)、枸杞子(附:地骨皮)(291)

    四十二、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292

    地黄*(附:熟地)(292)、玄参(295)、

    毛花洋地黄叶(附:洋地黄叶)(295)四十三、列当科 Orobanchaceae/296

    肉苁蓉(296)

    四十四、爵床科 Acanthaceae/297

    穿心莲(297)四十五、茜草科Rubiaceae/298

    栀子*(299)、

    钩藤*(300)、

    巴戟天(301)、

    茜草(301)四十六、忍冬科 Caprifoliaceae/302

    金银花*(附:忍冬藤、山银花)(302)

    四十七、葫芦科 Cucurbitaceae/304

    天花粉*(305)、

    瓜蒌(306)、

    罗汉果(306)四十八、桔梗科*Campanulaceae/307

    桔梗*(307)、

    党参*(309)、

    南沙参(310)

    四十九、菊科*Compositae/311

    青蒿*(312)、

    红花*(314)、

    苍术*(315)、

    白术(317)、木香*(318)、

    茵陈(319)、

    菊花(320)、

    艾叶(321)、蒲公英(321)、

    苍耳子(322)第二节单子叶植物类生药/323

    五十、香蒲科Typhaceae/323

    蒲黄(323)

    五十一、泽泻科 Alismataceae/324

    泽泻(324)

    五十二、禾本科 Gramineae/324

    薏苡仁(325)、

    白茅根(325)五十三、莎草科 Cyperaceae/326

    香附(326)五十四、棕榈科 Palmae/326

    槟榔(附:大腹皮)(327)、

    血竭(327)五十五、天南星科 Aracea/328

    半夏*(328)、

    天南星(330)

    五十六、百部科 Stemonaceae/332

    百部(332)

    五十七、百合科*Liliaceae/333

    川贝母*(附:浙贝母、伊贝母、平贝母、湖北贝母)(333)、

    麦冬(336)、芦荟(337)、知母(337)、土茯苓(337)、

    黄精(338)、玉竹(338)五十八、薯蓣科 Dioscoreaceae/340

    穿山龙(340)、山药(340)五十九、鸢尾科 Iridaceae/341

    西红花*(341)六十、姜科*Zingiberaceae/345

    砂仁*(345)、

    莪术*(附:姜黄、郁金)(348)、豆蔻(附:草豆蔻、红豆蔻)(350)、

    草果(352)、

    干姜(附:生姜)(352)、

    益智(353)六十一、兰科*Orchidaceae/355

    天麻*(356)、

    石斛(附:铁皮石斛(358)、

    白及(359)第十三章动物类生药/362

    节动物类生药概述/362

    一、动物体的基本结构/362

    二、动物的学名/363

    三、药用动物的分类/363

    四、动物类生药的分类/365

    五、动物类生药的活性成分/366

    六、动物类生药的鉴定/367

    七、动物类生药的质量评价/368

    第二节动物类常用生药/369

    鹿茸*(369)、

    麝香*(373)、

    牛黄*(附:人工牛黄、

    体外培育牛黄)(376)、

    蟾酥*(378)、

    阿胶(380)、

    全蝎(381)、

    水蛭(381)、

    斑蝥(382)、

    地龙(382)、

    蛤蚧(383)、

    蕲蛇(384)、

    鸡内金(384)、

    珍珠(附:珍珠母)(385)、

    蜂蜜(附:蜂蜡、蜂房、蜂胶)(386)

    第十四章矿物类生药/391

    节矿物类生药概述/391

    一、矿物的性质/391

    二、矿物类生药的分类/394

    三、矿物类生药的鉴定/394

    四、矿物类生药的安全性检测/395第二节矿物类常用生药/395

    朱砂*(395)、

    雄黄*(397)、

    石膏*(附:煅石膏)(398)、信石(附:砒霜)(399)、

    芒硝(附:玄明粉)(399)、炉甘石(400)

    生药中文名索引/403

    生药原植(动)物学名索引/407

    参考文献/412下篇各论第九章藻、菌类生药/129第十章蕨类生药/137

    第十一章裸子植物类生药/142

    第十二章被子植物类生药/150

    节双子叶植物类生药/150

    一、桑科Moraceae/150

    二、马兜铃科 Aristolochiaceae/152

    三、蓼科*Polygonaceae/153

    四、苋科Amaranthaceae/161

    五、石竹科Caryophyllaceae/162

    六、毛茛科*Ranunculaceae/164

    七、小檗科Berberidaceae/175

    八、木通科Lardizabalaceae/178

    九、防己科Menispermaceae/180

    十、木兰科*Magnoliaceae/183

    十一、樟科 Lauraceae/191

    十二、罂粟科Papaveraceae/194

    十三、十字花科 Cruciferae(Brassicaceae)/198

    十四、景天科 Crassulaceae/201

    中文名红景天/201

    十五、杜仲科 Eucommiaceae/202

    中文名杜仲/202

    十六、蔷薇科Rosaceae/203

    十七、豆科*Leguminosae/210

    十八、芸香科*Rutaceae/221

    十九、橄榄科Burseraceae/226

    二十、楝科Meliaceae/227

    二十一、苦木科 Simaroubaceae/228

    二十二、远志科 Polygalaceae/229

    二十三、大戟科Euphorbiaceae/229

    二十四、漆树科Anacardiaceae/231

    二十五、卫矛科Celastraceae/231

    二十六、鼠李科Rhamnaceae/232

    二十七、藤黄科 Guttiferae/233

    二十八、瑞香科 Thymelaeaceae/233

    二十九、使君子科Combretaceae/238

    三十、桃金娘科Myrtaceae/238

    三十一、五加科*Araliaceae/242

    三十二、伞形科*Apiaceae/252

    三十三、山茱萸科Cornaceae/264

    三十四、木犀科Oleaceae/264

    三十五、马钱科Loganiaceae/267

    三十六、龙胆科Gentianaceae/269

    三十七、萝藦科 Asclepiadaceae/273

    三十八、旋花科Convolvulaceae/275

    三十九、紫草科Boraginaceae/277

    四十、唇形科*Labiatae/278

    四十一、茄科*Solanaceae/289

    四十二、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292

    四十三、列当科 Orobanchaceae/296

    四十四、爵床科 Acanthaceae/297

    四十五、茜草科Rubiaceae/298

    四十六、忍冬科 Caprifoliaceae/302

    四十七、葫芦科 Cucurbitaceae/304

    四十八、桔梗科*Campanulaceae/307

    四十九、菊科*Compositae/311

    第二节单子叶植物类生药/323

    五十、香蒲科Typhaceae/323

    五十一、泽泻科 Alismataceae/324

    五十二、禾本科 Gramineae/324

    五十三、莎草科 Cyperaceae/326

    五十四、棕榈科 Palmae/326

    五十五、天南星科 Aracea/328

    五十六、百部科 Stemonaceae/332

    五十七、百合科*Liliaceae/333

    五十八、薯蓣科 Dioscoreaceae/340

    五十九、鸢尾科 Iridaceae/341

    六十、姜科*Zingiberaceae/345

    六十一、兰科*Orchidaceae/355

    第十三章动物类生药/362

    节动物类生药概述/362

    一、动物体的基本结构/362

    二、动物的学名/363

    三、药用动物的分类/363

    四、动物类生药的分类/365

    五、动物类生药的活性成分/366

    六、动物类生药的鉴定/367

    七、动物类生药的质量评价/368

    第二节动物类常用生药/369

    第十四章矿物类生药/391

    节矿物类生药概述/391

    一、矿物的性质/391

    二、矿物类生药的分类/394

    三、矿物类生药的鉴定/394

    四、矿物类生药的安全性检测/395

    第二节矿物类常用生药/395

    生药中文名索引/403

    生药原植(动)物学名索引/407

    参考文献/412
查看详情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生药学
土木工程施工
王晓琴;周楚兵;韩阳
生药学
档案管理基础理论与实践研究
王晓琴;芦静;任丽丽;责编:王运哲
生药学
建设法规(第3版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互联网+创新教材)
王晓琴、赵冬梅 编
生药学
中药资源与开发综合实验指导
王晓琴;包保全;薛培凤
生药学
麻黄生产加工适宜技术(中药材生产加工适宜技术丛书)
王晓琴;李旻辉
生药学
桔梗生产加工适宜技术(中药材生产加工适宜技术丛书)
王晓琴
生药学
防风生产加工适宜技术(中药材生产加工适宜技术丛书)
王晓琴
生药学
北沙参生产加工适宜技术/中药材生产加工适宜技术丛书
王晓琴、李旻辉、黄璐琦 编
生药学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反思与重构
王晓琴 著
生药学
炼焦工艺
王晓琴、贾风军、谷丽琴 主编
生药学
炼焦工艺
王晓琴 编
生药学
焦炉煤气制甲醇技术(李建锁)
王晓琴 主编;李建锁;王宪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