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水文学前沿

生态水文学前沿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2015-03
版次: 1
ISBN: 9787030435484
定价: 98.00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88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自然科学
14人买过
  •   《生态水文学前沿》立足于生态水文学最新理论研究和学科前沿,分别介绍了区域环境变化的水文生态响应、湿地生态系统水文生态过程、河流生态系统水文生态过程、森林植被对流域径流的影响等10个方面的内容,系统地阐述了当今生态水文学的新方法、新技术,为今后生态水文学的学科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余新晓,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院长,教育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林业局水土保持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 丛书序
    前言
    第1章 区域环境变化的水文生态响应1
    1.2环境变化的水文生态响应2
    1.2.1气候变化与植被变化的生态水文响应2
    1.2.2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生态水文响应32
    1.2.3结语与讨论51
    参考文献52
    第2章湿地生态系统水文生态过程53
    2.1引言53
    2.2湿地水文生态过程的关键科学问题54
    2.2.1湿地生态系统水文特征55
    2.2.2湿地水文生态作用及反馈机制59
    2.2.3环境变化对地水文的影响64
    2.3结语与展望66
    参考文献67
    第3章河流生态系统水文生态过程71
    3.1引言71
    3.2河流物理、化学、水文过程,3
    3.2.1水流的侵蚀、运输和再分配过程73
    3.2.2陆地水的化学特征及溶液运输74
    3.2.3河流基质对水生生物的影响75
    3.2.4物理环境对水生生物的影响77
    3.3河流生态过程78
    3.3.1河流有机体及生态系统78
    3.3.2河流的生产量79
    3.3.3河流能量传输80
    3.3.4养分动态及循环81
    3.4重要河流生态学舰及酿前沿84
    3.4.1养分螺旋84
    3.4.2河流连续统概念85
    3.4.3河流廊道86
    3.4.4生态水力学87
    参考文献88
    第4章森林植被对流域径流的影响90
    4.1引言90
    4.2相关研究的争议性结果91
    4.2.1国内外研究进展91
    4.2.2争议性结果92
    4.3流域被对流域径流的影响95
    4.3.1相关舰原理95
    4.3.2森林植被对流域蒸散发的影响96
    4.3.3森林植被对流域径流的影响98
    4.4模型讨论99
    4.4.1相关模型99
    4.4.2Zhang模型简介101
    4.5讨论102
    参考文献103
    第5章生态水文模型参数敏感性和不确定性分析106
    5.1引言106
    5.1.1研究背景与意义106
    5.1.2生态水文模型发展与应用前景106
    5.1.3生态水文模型不确定性来源107
    5.1.4生态水文模型不确定性分析的必要性108
    5.2参数每敏性分析方法109
    5.2.1敏感性分析方法分类109
    5.2.2常用的敏感性分析方法110
    5.3参数不确定性分析方法112
    5.4参数优化分析方法113
    5.4.1水文模型参数优化的主要特点113
    5.4.2水文模型常用的优化方法114
    5.5潮白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模拟115
    5.5.1SWAT数据库的建立115
    5.5.2基于DEM的水文参数的提取119
    5.5.3参数灵敏度分析120
    5.5.4参数率定及校核验证124
    5.6结论与展望128
    5.6.1主要结论128
    5.6.2研究展望129
    参考文献130
    第6章降雨径流水文模型132
    6.1引言132
    6.2降雨径流模型构建133
    6.2.1流域蒸散发计算133
    6.2.2流域产流模型130
    6.2.3流域汇流模型135
    6.3新安江模型及其进展137
    6.3.1引言137
    6.3.2模型的结构、原理及模型中的差分误差处理137
    6.3.3模型的参数和率定W1
    6.3.4模型应用实例103
    6.3.5应用经验147
    6.3.6新安江模型的其他形式150
    6.4分布式水文模型及其进展151
    6.4.1HMS模型的发展151
    6.4.2地表水模块152
    6.4.3土壤水模块150
    6.4.4地下水模块150
    6.4.5河流-地下水相互作用模块155
    6.4.6次洪模拟实例155
    6.5新安江模型与HMS模型的应用156
    6.5.1新安江模型在淮河流域洪水预报中的应用156
    6.5.2HMS模型在淮河流域水循环模拟中的应用159
    参考文献161
    第7章流域生态水文过程模拟理与方法163
    7.1引言163
    7.2遥感-三水源新安江产汇流模型163
    7.2.1模型原理163
    7.2.2产流计算165
    7.2.3汇流计算168
    7.3RS-DTVGM产汇流模型170
    7.3.1DTVGM原理170
    7.3.2DTVGM模型遥感驱动172
    7.3.3RS-DTVGM模型结构173
    7.3.4蒸散发计算170
    7.3.5产流计算176
    7.3.6汇流计算178
    7.3.7模型参数获取180
    7.4大尺度非点源污染模型181
    7.4.1模型原理181
    7.4.2模型优点及局限性分析184
    7.4.3大尺度非点源污染模型修正185
    7.4.4溶解态农村居民点、畜禽养殖计算187
    7.4.5植被生长养分吸收计算187
    7.4.6氮迁移计算188
    7.4.7磷迁移计算190
    7.5岸边带非点源污染控制模型192
    7.5.1模型原理193
    7.5.2岸边带对氮的控制效应194
    7.5.3岸边带对磷的控制效应195
    7.6土壤酸化空间信息模型195
    7.6.1模型原理196
    7.6.2模型实施197
    7.7林被营养元素循环空间信息莫型198
    7.7.1模型原理200
    7.7.2模型实施202
    7.8植被生态需水与农田耗水模型203
    7.8.1植被生态需水与农田耗水计算原理203
    7.8.2植被生态需水与农田耗水模型结构205
    7.9森林生态效应评价模型205
    7.9.1 7尺土保持效益206
    7.9.2森林保肥效益207
    7.9.3森林固碳效益207
    7.9.4森林涵养水源效益208
    第8章生态水文学稳定同位素技术应用原理与方法210
    8.1引言210
    8.1.1同位素含义210
    8.1.2同位素组成的表示方法212
    8.1.3同位素分馏213
    8.1.4同位素测量213
    8.22H和18O同位素在水循环过程中的应用214
    8.2.1大气降水中的2H和18O214
    8.2.2 2H和18O在流域水循环中的应用217
    8.2.3 2H和18O在土壤-植物-大气系统水循环过程中的应用220
    8.3 13C和15N同位素在淡水生态系统有机物质示踪中的应用223
    8.3.1淡水生态系统有机质13C和15N同位素的来源224
    8.3.213C和15N同位素在水生生物食物链和营养结构中的应用226
    8.4 15N和180在淡水生态系统氮循环示踪的应用228
    8.4.1淡水生态系统中氮素潜在来源的同位素特征229
    8.4.2氮循环转化中的同位素分馏229
    8.4.3 15N和180在水体硝态氮污染源示踪中的应用231
    8.5总结与展望232
    参考文献234
    第9章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奮水耦合循环过程236
    9.1引言236
    9.1.1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氮-水耦合循环理论基础237
    9.2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氮-水耦合循环生物机制及其关键过程241
    9.2.1森林生态系统碳-氮-水耦合循环的关键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过程241
    9.2.2森林生态系统碳-氮-水耦合循环生物控制机制研究进展243
    9.3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氮水循环耦合模型酿247
    9.3.1模型介绍247
    9.3.2模型构建与评价249
    9.4结论与展望249
    参考文献250
    第10章森林生态系统水-碳耦合过程与机制252
    10.1引言252
    10.2森林生态系统水-麵合循环酿的舰和实践意义254
    10.2.1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水-碳耦合循环机制254
    10.2.2典型森林生态系统水-碳耦合循环254
    10.2.3研究区域尺度生态系统的碳-水循环耦合关系255
    10.2.4全球尺度生态系统的碳-水耦合循环研究255
    10.3森林生态系统水-麵合循环过程与模拟256
    10.3.1森林生态系统水-碳耦合循环的基本过程256
    10.3.2陆地生态系统碳-水耦合基本机制257
    10.3.3森林生态系统水-碳耦合的模拟研究259
    10.4森林生态系统水-麵合循环酿的技术途径和方法269
    参考文献269
  • 内容简介:
      《生态水文学前沿》立足于生态水文学最新理论研究和学科前沿,分别介绍了区域环境变化的水文生态响应、湿地生态系统水文生态过程、河流生态系统水文生态过程、森林植被对流域径流的影响等10个方面的内容,系统地阐述了当今生态水文学的新方法、新技术,为今后生态水文学的学科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 作者简介:
      余新晓,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院长,教育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林业局水土保持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
  • 目录:
    丛书序
    前言
    第1章 区域环境变化的水文生态响应1
    1.2环境变化的水文生态响应2
    1.2.1气候变化与植被变化的生态水文响应2
    1.2.2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生态水文响应32
    1.2.3结语与讨论51
    参考文献52
    第2章湿地生态系统水文生态过程53
    2.1引言53
    2.2湿地水文生态过程的关键科学问题54
    2.2.1湿地生态系统水文特征55
    2.2.2湿地水文生态作用及反馈机制59
    2.2.3环境变化对地水文的影响64
    2.3结语与展望66
    参考文献67
    第3章河流生态系统水文生态过程71
    3.1引言71
    3.2河流物理、化学、水文过程,3
    3.2.1水流的侵蚀、运输和再分配过程73
    3.2.2陆地水的化学特征及溶液运输74
    3.2.3河流基质对水生生物的影响75
    3.2.4物理环境对水生生物的影响77
    3.3河流生态过程78
    3.3.1河流有机体及生态系统78
    3.3.2河流的生产量79
    3.3.3河流能量传输80
    3.3.4养分动态及循环81
    3.4重要河流生态学舰及酿前沿84
    3.4.1养分螺旋84
    3.4.2河流连续统概念85
    3.4.3河流廊道86
    3.4.4生态水力学87
    参考文献88
    第4章森林植被对流域径流的影响90
    4.1引言90
    4.2相关研究的争议性结果91
    4.2.1国内外研究进展91
    4.2.2争议性结果92
    4.3流域被对流域径流的影响95
    4.3.1相关舰原理95
    4.3.2森林植被对流域蒸散发的影响96
    4.3.3森林植被对流域径流的影响98
    4.4模型讨论99
    4.4.1相关模型99
    4.4.2Zhang模型简介101
    4.5讨论102
    参考文献103
    第5章生态水文模型参数敏感性和不确定性分析106
    5.1引言106
    5.1.1研究背景与意义106
    5.1.2生态水文模型发展与应用前景106
    5.1.3生态水文模型不确定性来源107
    5.1.4生态水文模型不确定性分析的必要性108
    5.2参数每敏性分析方法109
    5.2.1敏感性分析方法分类109
    5.2.2常用的敏感性分析方法110
    5.3参数不确定性分析方法112
    5.4参数优化分析方法113
    5.4.1水文模型参数优化的主要特点113
    5.4.2水文模型常用的优化方法114
    5.5潮白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模拟115
    5.5.1SWAT数据库的建立115
    5.5.2基于DEM的水文参数的提取119
    5.5.3参数灵敏度分析120
    5.5.4参数率定及校核验证124
    5.6结论与展望128
    5.6.1主要结论128
    5.6.2研究展望129
    参考文献130
    第6章降雨径流水文模型132
    6.1引言132
    6.2降雨径流模型构建133
    6.2.1流域蒸散发计算133
    6.2.2流域产流模型130
    6.2.3流域汇流模型135
    6.3新安江模型及其进展137
    6.3.1引言137
    6.3.2模型的结构、原理及模型中的差分误差处理137
    6.3.3模型的参数和率定W1
    6.3.4模型应用实例103
    6.3.5应用经验147
    6.3.6新安江模型的其他形式150
    6.4分布式水文模型及其进展151
    6.4.1HMS模型的发展151
    6.4.2地表水模块152
    6.4.3土壤水模块150
    6.4.4地下水模块150
    6.4.5河流-地下水相互作用模块155
    6.4.6次洪模拟实例155
    6.5新安江模型与HMS模型的应用156
    6.5.1新安江模型在淮河流域洪水预报中的应用156
    6.5.2HMS模型在淮河流域水循环模拟中的应用159
    参考文献161
    第7章流域生态水文过程模拟理与方法163
    7.1引言163
    7.2遥感-三水源新安江产汇流模型163
    7.2.1模型原理163
    7.2.2产流计算165
    7.2.3汇流计算168
    7.3RS-DTVGM产汇流模型170
    7.3.1DTVGM原理170
    7.3.2DTVGM模型遥感驱动172
    7.3.3RS-DTVGM模型结构173
    7.3.4蒸散发计算170
    7.3.5产流计算176
    7.3.6汇流计算178
    7.3.7模型参数获取180
    7.4大尺度非点源污染模型181
    7.4.1模型原理181
    7.4.2模型优点及局限性分析184
    7.4.3大尺度非点源污染模型修正185
    7.4.4溶解态农村居民点、畜禽养殖计算187
    7.4.5植被生长养分吸收计算187
    7.4.6氮迁移计算188
    7.4.7磷迁移计算190
    7.5岸边带非点源污染控制模型192
    7.5.1模型原理193
    7.5.2岸边带对氮的控制效应194
    7.5.3岸边带对磷的控制效应195
    7.6土壤酸化空间信息模型195
    7.6.1模型原理196
    7.6.2模型实施197
    7.7林被营养元素循环空间信息莫型198
    7.7.1模型原理200
    7.7.2模型实施202
    7.8植被生态需水与农田耗水模型203
    7.8.1植被生态需水与农田耗水计算原理203
    7.8.2植被生态需水与农田耗水模型结构205
    7.9森林生态效应评价模型205
    7.9.1 7尺土保持效益206
    7.9.2森林保肥效益207
    7.9.3森林固碳效益207
    7.9.4森林涵养水源效益208
    第8章生态水文学稳定同位素技术应用原理与方法210
    8.1引言210
    8.1.1同位素含义210
    8.1.2同位素组成的表示方法212
    8.1.3同位素分馏213
    8.1.4同位素测量213
    8.22H和18O同位素在水循环过程中的应用214
    8.2.1大气降水中的2H和18O214
    8.2.2 2H和18O在流域水循环中的应用217
    8.2.3 2H和18O在土壤-植物-大气系统水循环过程中的应用220
    8.3 13C和15N同位素在淡水生态系统有机物质示踪中的应用223
    8.3.1淡水生态系统有机质13C和15N同位素的来源224
    8.3.213C和15N同位素在水生生物食物链和营养结构中的应用226
    8.4 15N和180在淡水生态系统氮循环示踪的应用228
    8.4.1淡水生态系统中氮素潜在来源的同位素特征229
    8.4.2氮循环转化中的同位素分馏229
    8.4.3 15N和180在水体硝态氮污染源示踪中的应用231
    8.5总结与展望232
    参考文献234
    第9章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奮水耦合循环过程236
    9.1引言236
    9.1.1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氮-水耦合循环理论基础237
    9.2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氮-水耦合循环生物机制及其关键过程241
    9.2.1森林生态系统碳-氮-水耦合循环的关键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过程241
    9.2.2森林生态系统碳-氮-水耦合循环生物控制机制研究进展243
    9.3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氮水循环耦合模型酿247
    9.3.1模型介绍247
    9.3.2模型构建与评价249
    9.4结论与展望249
    参考文献250
    第10章森林生态系统水-碳耦合过程与机制252
    10.1引言252
    10.2森林生态系统水-麵合循环酿的舰和实践意义254
    10.2.1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水-碳耦合循环机制254
    10.2.2典型森林生态系统水-碳耦合循环254
    10.2.3研究区域尺度生态系统的碳-水循环耦合关系255
    10.2.4全球尺度生态系统的碳-水耦合循环研究255
    10.3森林生态系统水-麵合循环过程与模拟256
    10.3.1森林生态系统水-碳耦合循环的基本过程256
    10.3.2陆地生态系统碳-水耦合基本机制257
    10.3.3森林生态系统水-碳耦合的模拟研究259
    10.4森林生态系统水-麵合循环酿的技术途径和方法269
    参考文献269
查看详情
系列丛书 / 更多
生态水文学前沿
水源涵养林-技术、研究、示范
余新晓、陈丽华、张志强 著
生态水文学前沿
生态系统蒸散
余新晓 著
生态水文学前沿
生态水文学研究系列专著:中国典型区域森林生态水文过程与机制
余新晓、王彦辉、王玉杰 著
生态水文学前沿
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的流域生态水文响应
余新晓、郑江坤、王友生 著
生态水文学前沿
生态水文学研究系列专著:森林植被-土壤-大气连续体水分传输过程与机制
余新晓、朱建刚、李轶涛、贾国栋、贾剑波 著
生态水文学前沿
生态水文学研究系列专著:森林生态系统水文过程与功能
余新晓、史宇、王贺年 著
相关图书 / 更多
生态水文学前沿
生态文艺学
鲁枢元
生态水文学前沿
生态家园:我们往何处去
苗德岁
生态水文学前沿
生态学透视:化学生态学
闫凤鸣 主编
生态水文学前沿
生态农田实践与展望
蒋高明,郭立月
生态水文学前沿
生态格网结构技术规程 CECS 353:2013
本社 编著
生态水文学前沿
生态伦理十日谈
刘兵,雷毅,刘天天
生态水文学前沿
生态安全绿皮书:中国林业和草原生态安全评价报告(2022~2023)
袁继明,张大红
生态水文学前沿
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培训教程
刘德全,张雪容 著
生态水文学前沿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研究——以甘肃省为例
沈满洪顾光同、钱志权、陈真亮 等
生态水文学前沿
生态保护补偿条例
法律出版社
生态水文学前沿
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人员持证上岗考核理论试题集
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生态水文学前沿
生态文明视域下牧区草地承包经营法律制度研究
王天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