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新视点文库:论刑罚轻缓化的实现途径

法学新视点文库:论刑罚轻缓化的实现途径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2-07
版次: 1
ISBN: 9787510904974
定价: 30.00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28页
字数: 240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法律
5人买过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既标志着我国立法工作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也为人民司法事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公民法治意识日益增强,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愿望强烈,依法表达利益诉求的意识普遍提高,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在发展完善这一体系过程中,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结合实际深入研究重大司法理论课题和实践问题。
    任何法律的制定均以规范社会行为为目的,均须以理论研究为先导,要符合民情、国情和社会发展现状。法学理论的研究是制定法律必不可少的环节;适应国情,顺应民意,是制定法律的根本所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中,人民法院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人民法院的责任更加重大,任务更加艰巨,使命更加光荣,更应当有所作为。 引言
    第一章刑罚轻缓化概述
    第一节宽严相济——我国刑事政策的理性选择
    一、我国重刑主义刑事政策的反思
    二、刑罚轻缓化的潮流
    三、宽严相济政策的提出
    第二节刑罚轻缓化的概念辨析
    一、刑罚轻缓化的内涵
    二、刑罚轻缓化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第二章我国推行刑罚轻缓化的根据
    第一节我国推行刑罚轻缓化的理论根据
    一、刑罚轻缓化是实现刑罚人道性的必由之路
    二、刑罚轻缓化是坚持刑罚预防功能有限性科学理念的必然选择
    三、刑罚轻缓化是实现预防犯罪功利目的的理性要求
    四、刑罚轻缓化是达到刑罚经济的必要条件
    五、刑罚轻缓化是建立在对犯罪必然性规律理性认识基础之上的科学选择
    第二节我国推行刑罚轻缓化的政治根据
    一、刑罚轻缓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一、刑罚轻缓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三、刑罚轻缓化是实现政治文明的需要
    四、刑罚轻缓化是树立良好国际形象、加强国际刑事司法合作的需要
    第三节我国推行刑罚轻缓化的司法根据
    一、刑罚轻缓化的内在结构
    一、中国当前犯罪态势的内在结构
    三、刑罚轻缓化趋势与犯罪态势的内在平衡

    第三章我国实现刑罚轻缓化的途径之一:立法从轻的实现
    第一节重刑主义在立法上的体现
    一、1979年以来的刑法改革
    一、1997年以来《刑法修正案(八)》以前的刑法改革
    三、《刑法修正案(八)》体现的刑法改革
    第二节法定刑结构从轻的实现
    一、我国法定刑结构中主刑从轻的实现
    二、我国法定刑结构中附加刑从轻的实现
    第三节法定刑模式从轻的实现
    一、绝对确定模式的评价
    一、法定刑配置相对模式的选择
    第四节法定刑幅度从轻的实现
    一、降低某些罪的法定最高刑和法定最低刑
    一、法定刑量刑档次的细化
    第五节刑罚攀比的禁止
    一、法定刑配置中的刑罚攀比现象
    二、禁止刑罚攀比现象的途径

    第四章我国实现刑罚轻缓化的途径之二:司法宽容的实现
    第五章我国实现刑罚轻缓化的途径之三:行刑宽松的实现
    参考文献
  • 内容简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既标志着我国立法工作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也为人民司法事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公民法治意识日益增强,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愿望强烈,依法表达利益诉求的意识普遍提高,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在发展完善这一体系过程中,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结合实际深入研究重大司法理论课题和实践问题。
    任何法律的制定均以规范社会行为为目的,均须以理论研究为先导,要符合民情、国情和社会发展现状。法学理论的研究是制定法律必不可少的环节;适应国情,顺应民意,是制定法律的根本所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中,人民法院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人民法院的责任更加重大,任务更加艰巨,使命更加光荣,更应当有所作为。
  • 目录:
    引言
    第一章刑罚轻缓化概述
    第一节宽严相济——我国刑事政策的理性选择
    一、我国重刑主义刑事政策的反思
    二、刑罚轻缓化的潮流
    三、宽严相济政策的提出
    第二节刑罚轻缓化的概念辨析
    一、刑罚轻缓化的内涵
    二、刑罚轻缓化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第二章我国推行刑罚轻缓化的根据
    第一节我国推行刑罚轻缓化的理论根据
    一、刑罚轻缓化是实现刑罚人道性的必由之路
    二、刑罚轻缓化是坚持刑罚预防功能有限性科学理念的必然选择
    三、刑罚轻缓化是实现预防犯罪功利目的的理性要求
    四、刑罚轻缓化是达到刑罚经济的必要条件
    五、刑罚轻缓化是建立在对犯罪必然性规律理性认识基础之上的科学选择
    第二节我国推行刑罚轻缓化的政治根据
    一、刑罚轻缓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一、刑罚轻缓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三、刑罚轻缓化是实现政治文明的需要
    四、刑罚轻缓化是树立良好国际形象、加强国际刑事司法合作的需要
    第三节我国推行刑罚轻缓化的司法根据
    一、刑罚轻缓化的内在结构
    一、中国当前犯罪态势的内在结构
    三、刑罚轻缓化趋势与犯罪态势的内在平衡

    第三章我国实现刑罚轻缓化的途径之一:立法从轻的实现
    第一节重刑主义在立法上的体现
    一、1979年以来的刑法改革
    一、1997年以来《刑法修正案(八)》以前的刑法改革
    三、《刑法修正案(八)》体现的刑法改革
    第二节法定刑结构从轻的实现
    一、我国法定刑结构中主刑从轻的实现
    二、我国法定刑结构中附加刑从轻的实现
    第三节法定刑模式从轻的实现
    一、绝对确定模式的评价
    一、法定刑配置相对模式的选择
    第四节法定刑幅度从轻的实现
    一、降低某些罪的法定最高刑和法定最低刑
    一、法定刑量刑档次的细化
    第五节刑罚攀比的禁止
    一、法定刑配置中的刑罚攀比现象
    二、禁止刑罚攀比现象的途径

    第四章我国实现刑罚轻缓化的途径之二:司法宽容的实现
    第五章我国实现刑罚轻缓化的途径之三:行刑宽松的实现
    参考文献
查看详情
系列丛书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