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计算机的现代汉语“得”字研究

面向计算机的现代汉语“得”字研究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6-01
版次: 1
ISBN: 9787568013543
定价: 39.8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16页
字数: 257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社会文化
2人买过
  •   本书首次以为计算机识别服务为目的,立足于面向计算机的自然语言信息处理,使用大规模真实语料作为研究材料,对现代汉语的“得”字进行包括语体分布特征、左右邻接特征、语法结构及语义关系等在内的全方位的观察与研究,借助形式标记的发掘,实现对不同类型“得”字结构的鉴别,以适应计算机对不同“得”字“理解”的要求。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相关研究概况()
    一、 “得”字本体研究概况()
    二、 汉语信息处理研究概况()
    第三节研究范围的确定()
    第四节研究材料的选取()
    一、 语料的选取()
    二、 语言知识库的选取()
    第二章语料的计算机处理和数据统计()
    第一节语料的计算机处理()
    一、 真实文本语料库的产生()
    二、 训练语料的标注及说明()
    第二节数据统计与分析()
    一、 Visual Basic。Net技术()
    二、 数据库的建设()
    三、 前后接续观察和统计系统()
    第三章“得”字结构的分布特征()
    第一节“得”字结构的语体分布()
    一、 “得”字结构在不同文本中的统计分析()
    二、 “得”字述补结构在不同语体中的统计分析()
    第二节“得”字左右邻接特征的分布统计()
    一、 “得”字左右邻接特征分布()
    二、 “得”字左右邻接限制特征考察()
    第三节“得”字的左熵和右熵()
    一、 “得”字左右熵的计算与分析()
    二、 “得”字不同接续关系左右熵的计算()
    第四章“得”字结构的组合特征()
    第一节“得”字邻接特征描述()
    一、 “得1”邻接特征描述()
    二、 “得2”邻接特征描述()
    三、 “得3”邻接特征描述()
    四、“得4”邻接特征描述()
    第二节“得”字左右邻接共现规则描述()
    一、 名词+得(得1、得2)()
    二、 代词+得(得1、得2)()
    三、 连词+得(得1、得2)()
    四、 时间词+得(得1、得2)()
    五、 标点+得(得1、得2)()
    六、 方位词+得(得1、得2)()
    七、 动词+得(得1、得2、得3、得4)()
    八、 副词+得(得1、得2、得4)()
    九、 形容词+得(得1、得3)()
    十、 助词+得(得1、得2)()
    十一、 人名+得(得1、得2)()
    十二、介词+得(得1)()
    十三、结构助词+得(得1、得2)()
    十四、 量词+得(得1、得2)()
    十五、 数词+得(得1、得2)()
    十六、 习用+得(得1、得2、得3)()
    十七、 专有名词+得(得1)()
    十八、语气词+得(得2)()
    十九、 成语+得(得2、得3)()
    第五章“得”字述补结构的语法及语义分析()
    第一节可能式述补结构()
    一、 可能式述补结构的句法模式()
    二、 可能式述补结构的语义选择()
    三、 可能式述补结构的使用禁则()
    第二节非可能式述补结构()
    一、 非可能式述补结构的句法模式()
    二、 非可能式述补结构的语义选择()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本书首次以为计算机识别服务为目的,立足于面向计算机的自然语言信息处理,使用大规模真实语料作为研究材料,对现代汉语的“得”字进行包括语体分布特征、左右邻接特征、语法结构及语义关系等在内的全方位的观察与研究,借助形式标记的发掘,实现对不同类型“得”字结构的鉴别,以适应计算机对不同“得”字“理解”的要求。
  •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相关研究概况()
    一、 “得”字本体研究概况()
    二、 汉语信息处理研究概况()
    第三节研究范围的确定()
    第四节研究材料的选取()
    一、 语料的选取()
    二、 语言知识库的选取()
    第二章语料的计算机处理和数据统计()
    第一节语料的计算机处理()
    一、 真实文本语料库的产生()
    二、 训练语料的标注及说明()
    第二节数据统计与分析()
    一、 Visual Basic。Net技术()
    二、 数据库的建设()
    三、 前后接续观察和统计系统()
    第三章“得”字结构的分布特征()
    第一节“得”字结构的语体分布()
    一、 “得”字结构在不同文本中的统计分析()
    二、 “得”字述补结构在不同语体中的统计分析()
    第二节“得”字左右邻接特征的分布统计()
    一、 “得”字左右邻接特征分布()
    二、 “得”字左右邻接限制特征考察()
    第三节“得”字的左熵和右熵()
    一、 “得”字左右熵的计算与分析()
    二、 “得”字不同接续关系左右熵的计算()
    第四章“得”字结构的组合特征()
    第一节“得”字邻接特征描述()
    一、 “得1”邻接特征描述()
    二、 “得2”邻接特征描述()
    三、 “得3”邻接特征描述()
    四、“得4”邻接特征描述()
    第二节“得”字左右邻接共现规则描述()
    一、 名词+得(得1、得2)()
    二、 代词+得(得1、得2)()
    三、 连词+得(得1、得2)()
    四、 时间词+得(得1、得2)()
    五、 标点+得(得1、得2)()
    六、 方位词+得(得1、得2)()
    七、 动词+得(得1、得2、得3、得4)()
    八、 副词+得(得1、得2、得4)()
    九、 形容词+得(得1、得3)()
    十、 助词+得(得1、得2)()
    十一、 人名+得(得1、得2)()
    十二、介词+得(得1)()
    十三、结构助词+得(得1、得2)()
    十四、 量词+得(得1、得2)()
    十五、 数词+得(得1、得2)()
    十六、 习用+得(得1、得2、得3)()
    十七、 专有名词+得(得1)()
    十八、语气词+得(得2)()
    十九、 成语+得(得2、得3)()
    第五章“得”字述补结构的语法及语义分析()
    第一节可能式述补结构()
    一、 可能式述补结构的句法模式()
    二、 可能式述补结构的语义选择()
    三、 可能式述补结构的使用禁则()
    第二节非可能式述补结构()
    一、 非可能式述补结构的句法模式()
    二、 非可能式述补结构的语义选择()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
系列丛书 / 更多
相关图书 / 更多
面向计算机的现代汉语“得”字研究
面向城乡融合发展的中国乡村空间治理
戈大专
面向计算机的现代汉语“得”字研究
面向汽车造型形态的设计认知机理与方法
卢兆麟
面向计算机的现代汉语“得”字研究
面向共同富裕振兴乡村的土地法制改革之路
耿卓 等
面向计算机的现代汉语“得”字研究
面向共融机器人的自然交互——命名实体识别与关系抽取
徐华、高凯
面向计算机的现代汉语“得”字研究
面向未来 助力增长:构建中国新型能源体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壳牌国际有限公司
面向计算机的现代汉语“得”字研究
面向未来的教育创新与实践
汪建宏、李锋亮
面向计算机的现代汉语“得”字研究
面向大数据的Java程序设计基础(微课版)
吴正江、毋东、王海涛、翟海霞
面向计算机的现代汉语“得”字研究
面向2035的复合材料构件精确制造发展战略研究 单忠德 范聪泽 宋文哲
单忠德 范聪泽 宋文哲
面向计算机的现代汉语“得”字研究
面向客户价值的智能产品概念设计方法(数智化时代产业智联生态系统创新理论研究丛书)
明新国、厉秀珍、张先燏 著
面向计算机的现代汉语“得”字研究
面向核心素养的STEM课程设计
王帆等
面向计算机的现代汉语“得”字研究
面向5G-Advanced的关键技术
张建国 周海骄 杨东来 李伟 曹懿军 芮杰 何华伟
面向计算机的现代汉语“得”字研究
面向未来的管理者 [美]彼得·德鲁克
(美)彼得·德鲁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