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教学——新课程教师必读丛书·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

参与教学——新课程教师必读丛书·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主编
2005-04
版次: 1
ISBN: 9787533441050
定价: 1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其他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193页
字数: 199千字
14人买过
  •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参与教学》一书终于能够交稿付梓了。作为时代精神之一的“参与”,受到了当今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关注。而倡导与精神的教学——参与教育,是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一个落脚点,参与教学既可看作为渗透在教学各环节的理念,也可看作为可供操作的教学模式;它的实施既对学生提出了挑战,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它的开展既需要理论的支撑,又需要师生、制度、环境等方面的支持。
      
      
      认识参与教学,必先要明白参与教学的意义所在、参与教学的含义所在和参与教学的理论基础(见第一章参与教学概述)。在此基础上,要了解参与教学对教师(见第二章参与教学与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对学生的要求(见第三章参与教学与学生的参与)。有了这些前提性的认识,也就能较为容易地进行参与教学的实践(见第四章参考与教学的操作)。此外,要开展好参与教学,还要研究、建设参与教学的支持性条件(见第五章参与教学的支持条件)。当然,阅读、评析一些渗透参与教学精神的课堂教学实例,对于实施参与教学也是有所帮助的。(见附录) 郑金洲,男,河北泊头人,1965年11月生,教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全国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出版了多部专著。先后获全国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 一、参与教学概述

     (一)参与教学的意义

     (二)参与教学的界定

    二、参与教学与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参与教学对教师的角色要求

     (二)实现教师角色转变的策略

    三、参与教学与学生的参与

     (一)参与教学的学生观

     (二)学生参与教学的方式

     (三)学生适应参与教学的举措

    四、参与教学的操作

     (一)参与教学的环节

     (二)参与教学的模式

    五、参与教学的支持条件

     (一)开发人力资源

     (二)建设教学制度

     (三)营造良好氛围

    附录一 无需举手,自由发言

    附录二 让学生参与课堂辩论:参与教学的第一次尝试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 内容简介: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参与教学》一书终于能够交稿付梓了。作为时代精神之一的“参与”,受到了当今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关注。而倡导与精神的教学——参与教育,是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一个落脚点,参与教学既可看作为渗透在教学各环节的理念,也可看作为可供操作的教学模式;它的实施既对学生提出了挑战,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它的开展既需要理论的支撑,又需要师生、制度、环境等方面的支持。
      
      
      认识参与教学,必先要明白参与教学的意义所在、参与教学的含义所在和参与教学的理论基础(见第一章参与教学概述)。在此基础上,要了解参与教学对教师(见第二章参与教学与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对学生的要求(见第三章参与教学与学生的参与)。有了这些前提性的认识,也就能较为容易地进行参与教学的实践(见第四章参考与教学的操作)。此外,要开展好参与教学,还要研究、建设参与教学的支持性条件(见第五章参与教学的支持条件)。当然,阅读、评析一些渗透参与教学精神的课堂教学实例,对于实施参与教学也是有所帮助的。(见附录)
  • 作者简介:
    郑金洲,男,河北泊头人,1965年11月生,教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全国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出版了多部专著。先后获全国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
  • 目录:
    一、参与教学概述

     (一)参与教学的意义

     (二)参与教学的界定

    二、参与教学与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参与教学对教师的角色要求

     (二)实现教师角色转变的策略

    三、参与教学与学生的参与

     (一)参与教学的学生观

     (二)学生参与教学的方式

     (三)学生适应参与教学的举措

    四、参与教学的操作

     (一)参与教学的环节

     (二)参与教学的模式

    五、参与教学的支持条件

     (一)开发人力资源

     (二)建设教学制度

     (三)营造良好氛围

    附录一 无需举手,自由发言

    附录二 让学生参与课堂辩论:参与教学的第一次尝试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