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语文教育论争

当代语文教育论争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 ,
2006-06
版次: 1
ISBN: 9787540663049
定价: 21.00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18页
字数: 260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社会文化
34人买过
  •   《当代语文教育论争》讲述如何认识文道关系的演变是理解语文教育论争的关键、20世纪50年代的文学课程改革对后来文学教育思想的发展、母语教材的编写,以及具体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众所周知,20世纪工具理性占据了主导地位,科学主义对20世纪的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选择20世纪末语文教育论争,这四个问题《当代语文教育论争》都有所研究,课题组采取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力争从整体上把握每个问题的同时,又努力作具体、详细的探讨。例如,为了对20世纪50年代文学改革在文本方面所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我们把当时的所有课文与后来教材的课文一一作了比对分析,来证实其影响。其他部分也运用了这种实证研究方法,例如选择不同时期同一篇课文的课后习题设计,来分析文章解读方面的变化和变化中所隐含的理念。毫无疑问,这种研究方法需要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是从中也发现了很多宏观论述无法得到的认识和观点。 引言
    第一章当代语文教学文道关系的演变
    第一节构建公共话语模式(1949-1966年)
    一、为政治服务环境中的“文以载道”
    二、课后习题的“公共话语模式”
    三、对“公共话语模式”的再认识
    第二节办倡“文道统一”(1978-1991年)
    一、承前启后的“文道统一”
    二、文道兼顾的课后习题
    三、对“文道统一”的思考
    第三节凸显工具理性(1992-2000年)
    一、“工具理性”的强化
    二、“工具理性”色彩鲜明的课后习题
    三、对凸显“工具理性”的反思
    第四节融会于主体精神(2001年至今)
    一、主体精神的回归
    二、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后习题
    三、对融会于主体精神的思考

    第二章20世纪50年代文学课程改革的价值
    第一节文学课程单独设立在语文教育理念层面的价值
    一、文学课程单独设立的时代背景
    二、文学课程单独设立的学科内在原因
    三、文学课程单独设计的意议
    四、文学单独设科对文学教育的地位、价值与功能的影响
    五、文学单独设科对“语文”概念阐释的影响
    第二节20世纪50年代文学课程在语文教材文本层面的价值
    一、1956年文学教材研究概况
    二、1956年文学教材的鲜明特色
    三、教材容量的增加
    四、选文中名人名篇的增多
    五、题材的“人情之美”与“自然之美”
    六、编排体系的探索
    七、助读系统的开拓
    第三节20世纪50年代文学课程在语文教学层面的价值
    一、当前研究者对50年代文学教学所做的评论
    二、50年代文学教学方法的探索
    三、50年代文学教学方法探索的启示
    四、50年代文学课程改革对以后语文教学流派的影响
    五、50年代文学课程改革中师资水平的提高
    附录:
    (一)20世纪50年代文学课程改革相关大事记
    (二)20世纪50年代有关文学教学重要论著的主要内容
    (三)《最后一课》授课教案

    第三章科学主义背影中的语文教育
    第一节科学主义与语文教育
    一、科学主义溯源
    二、科学主义的教育图景
    三、科学主义与语文教学
    第二节语文教学目标的精确化
    一、语文教学大纲目标指向的明确化
    二、语文教科书目标设置的细化
    第三节语文教学内容中的科学主义倾向
    一、语文教科书的单元编排体例
    二、语文教科书能力训练点的序列化
    三、语文教学内容的“知识中心论”
    第四节语文教学方法中的科学主义倾向
    一、语文教学训练的机械化
    二、语文教学的控制化
    三、语文教学的程序化
    第五节语文教学评价的标准化
    一、试题取向的静态化、形式化
    二、试题答案的标准化
    三、作文评价标准的量化

    第四章20世纪末语文教育论争
    第一节论争发生的背景
    一、多元文化的话语背景
    二、文学的失落与寻找文学教育
    三、语文学科自身蓄积的问题
    第二节文学研究者视野中的语文教育
    一、文学研究者与语文学科教育
    二、文学研究者视野中的语文教科书
    三、文学研究者视野中的语文试题
    第三节语文大讨论之后语文教育的变化
    一、语文教科书的变化
    二、语文试题的变化
  • 内容简介:
      《当代语文教育论争》讲述如何认识文道关系的演变是理解语文教育论争的关键、20世纪50年代的文学课程改革对后来文学教育思想的发展、母语教材的编写,以及具体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众所周知,20世纪工具理性占据了主导地位,科学主义对20世纪的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选择20世纪末语文教育论争,这四个问题《当代语文教育论争》都有所研究,课题组采取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力争从整体上把握每个问题的同时,又努力作具体、详细的探讨。例如,为了对20世纪50年代文学改革在文本方面所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我们把当时的所有课文与后来教材的课文一一作了比对分析,来证实其影响。其他部分也运用了这种实证研究方法,例如选择不同时期同一篇课文的课后习题设计,来分析文章解读方面的变化和变化中所隐含的理念。毫无疑问,这种研究方法需要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是从中也发现了很多宏观论述无法得到的认识和观点。
  • 目录:
    引言
    第一章当代语文教学文道关系的演变
    第一节构建公共话语模式(1949-1966年)
    一、为政治服务环境中的“文以载道”
    二、课后习题的“公共话语模式”
    三、对“公共话语模式”的再认识
    第二节办倡“文道统一”(1978-1991年)
    一、承前启后的“文道统一”
    二、文道兼顾的课后习题
    三、对“文道统一”的思考
    第三节凸显工具理性(1992-2000年)
    一、“工具理性”的强化
    二、“工具理性”色彩鲜明的课后习题
    三、对凸显“工具理性”的反思
    第四节融会于主体精神(2001年至今)
    一、主体精神的回归
    二、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后习题
    三、对融会于主体精神的思考

    第二章20世纪50年代文学课程改革的价值
    第一节文学课程单独设立在语文教育理念层面的价值
    一、文学课程单独设立的时代背景
    二、文学课程单独设立的学科内在原因
    三、文学课程单独设计的意议
    四、文学单独设科对文学教育的地位、价值与功能的影响
    五、文学单独设科对“语文”概念阐释的影响
    第二节20世纪50年代文学课程在语文教材文本层面的价值
    一、1956年文学教材研究概况
    二、1956年文学教材的鲜明特色
    三、教材容量的增加
    四、选文中名人名篇的增多
    五、题材的“人情之美”与“自然之美”
    六、编排体系的探索
    七、助读系统的开拓
    第三节20世纪50年代文学课程在语文教学层面的价值
    一、当前研究者对50年代文学教学所做的评论
    二、50年代文学教学方法的探索
    三、50年代文学教学方法探索的启示
    四、50年代文学课程改革对以后语文教学流派的影响
    五、50年代文学课程改革中师资水平的提高
    附录:
    (一)20世纪50年代文学课程改革相关大事记
    (二)20世纪50年代有关文学教学重要论著的主要内容
    (三)《最后一课》授课教案

    第三章科学主义背影中的语文教育
    第一节科学主义与语文教育
    一、科学主义溯源
    二、科学主义的教育图景
    三、科学主义与语文教学
    第二节语文教学目标的精确化
    一、语文教学大纲目标指向的明确化
    二、语文教科书目标设置的细化
    第三节语文教学内容中的科学主义倾向
    一、语文教科书的单元编排体例
    二、语文教科书能力训练点的序列化
    三、语文教学内容的“知识中心论”
    第四节语文教学方法中的科学主义倾向
    一、语文教学训练的机械化
    二、语文教学的控制化
    三、语文教学的程序化
    第五节语文教学评价的标准化
    一、试题取向的静态化、形式化
    二、试题答案的标准化
    三、作文评价标准的量化

    第四章20世纪末语文教育论争
    第一节论争发生的背景
    一、多元文化的话语背景
    二、文学的失落与寻找文学教育
    三、语文学科自身蓄积的问题
    第二节文学研究者视野中的语文教育
    一、文学研究者与语文学科教育
    二、文学研究者视野中的语文教科书
    三、文学研究者视野中的语文试题
    第三节语文大讨论之后语文教育的变化
    一、语文教科书的变化
    二、语文试题的变化
查看详情
系列丛书 / 更多
当代语文教育论争
台湾中学国文教学研究
蔡美惠 著
当代语文教育论争
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
王泉根 著
当代语文教育论争
近现代中学语文教育的发展
饶杰腾、王富仁、郑国民 著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当代语文教育论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郑国民 李宇明
当代语文教育论争
2020年全国中高考语文试题研究报告 高考
郑国民 谭霞 张旭 编著
当代语文教育论争
语文教师对高考的理解与回应
郑国民、谢锡金 著
当代语文教育论争
2018年全国中高考语文试题研究报告中考
郑国民 著
当代语文教育论争
2018年全国中高考语文试题研究报告 高考
郑国民
当代语文教育论争
2017年全国中高考语文试题研究报告 高考
郑国民
当代语文教育论争
学科核心素养丛书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语文学科能力研究
郑国民 著
当代语文教育论争
中学经典古文课·人格修养卷
郑国民
当代语文教育论争
2016年全国中高考语文试题研究报告:高考
郑国民、任明满、尹芳 著
当代语文教育论争
2016年全国中高考语文试题研究报告:中考
郑国民、陈沛、王轩蕊 著
当代语文教育论争
二十一世纪文学课堂.一年级
郑国民、陈晖 主编
当代语文教育论争
语文:基础模块.下
郑国民、赵君虎 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