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

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2006-12
版次: 1
ISBN: 9787100049948
定价: 16.00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89页
分类: 社会文化
  • 《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收集的14篇文章是作者近10年来从认知的角度研究汉语语法的成果,都是发表过的,就按各篇发表年份的顺序排列。其中《“N的V”和“参照体一目标”构式》一篇是和王冬梅合作撰写并一起署名的。
    这次重印这些文章,没有作什么大的改动,主要是对一些差错作了订正。有些术语的名称前后不完全一致,也还是保留了原来的样子。《说“偷”和“抢”》一篇在个别段落的表述方式上有所改动。各篇内的小标题这次统一用阿拉伯数字编号。个别篇目附注的方式有所调整,另有三篇在文首增加了“提要”,以跟其他各篇取得一致。原来缺英文提要的一并补齐,附在书后。 沈家煊沈家煊
    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国际汉语学会会长、《中国语文》和《当代语言学》杂志主编。沈家煊研究员受聘为南开大学文学院客座教授。沈家煊,籍贯浙江吴兴,1946年3月生于上海。1968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英语播音专业。“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系,师从赵世开先生。1982年毕业后留社科院语言研究所工作至今。曾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和荷兰莱顿大学进修语言学。现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当代语言学》杂志主编,1999年起担任语言研究所所长。国际《话语研究》杂志(DiscourseStudies)咨询编委,《东亚语言学报》编委。获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研究领域包括英汉比较语法、语法理论、汉语语法的语用和认知研究、口误的心理语言学研究等。国内外发表论文、综述、书评等数十篇,主要有《“有界”与“无界”》、《英汉介词对比》、《口误类例》等,专著《不对称与标记论》,主要译著《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现正从事基础理论课题“认知语法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并主持社科院重大科研项目“现代汉语口语语料库”。
    学术兴趣
    英汉比较语法、语法理论、汉语功能-认知语法、口误的心理语言学研究等。
    学术职务
    《当代语言学》杂志主编之一
    国际话语研究杂志DiscourseStudies名誉编委
    返回
    行政职务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
    返回
    科研项目
    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不对称与标记论》,现正从事基础理论课题《认知语法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返回
    学术论文
    1984,英汉介词对比(AcontrastivestudyofEnglishandChineseprepositions)。《外语教学与研究》(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第2期,1-8页(No.2,1-8)。
    1985,词序与辖域:英汉比较(Scopeandwordorder:comparisonbetweenChineseandEnglish)。《语言教学与研究》(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第1期,96-104页(No.1,96-104)。
    1985,英汉空间概念的表达形式(SpaceexpressionsinChineseandEnglish)。《外国语文教学》(ForeignLanguageTeaching)第4期,33-40页(No.4,33-40)。
    1985,英语中的歧义类型(TypesofambiguityinEnglish)。《现代外语》(ContemporaryForeignLanguages)第1期,26-35页(No.1,26-35)。
    1986,“差不多”和“差点儿”(Chabuduoandchadianr)。《中国语文》(ChineseLanguageandWriting)第4期,442-456页(No.4,442-456)。
    返回
    1988,讯递和认知的相关性(Review:D.SperberandD.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andcognition)。《外语教学与研究》(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第3期,62-65页(No.3,62-65)。
    1989,“判断语词”的语义强度(Thesemanticstrengthof"OpinionWords")。《中国语文》(ChineseLanguageandWriting)第1期,1-8页(No.1,1-8)。
    1989,不带说明的话题(Topicwithoutcomments:"Topic-comment"constructionsapproachedfromconversationalexchanges)。《中国语文》(ChineseLanguageandWriting)第5期,326-333页(No.5,326-333)。
    1990,语用学和语义学的分界(Thedivisionbetweenpragmaticsandsemantics)。《外语教学与研究》(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第2期,26-35页(No.2,26-35)。
    1991,“语义的不确定性”和无法分化的多义句("Indeterminacyofmeaning"andundifferentiatablepolysemoussentences)。《中国语文》(ChineseLanguageandWriting)第4期,241-250页(No.4,241-250)。
    返回
    1992,口误类例(TypesoftheslipsofthetongueinMandarinChinese)。《中国语文》(ChineseLanguageandWriting)第4期,306-316页(No.4,306-316)。
    1993,“语用否定”研究(Astudyof"PragmaticNegation")。《中国语文》(ChineseLanguageandWriting)第5期,321-331页(No.5,321-331)。
    1993,句法的象似性问题(Asurveyofstudyoficonicityingrammar)。《外语教学与研究》(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第1期(No.1)。
    1994,“语法化”研究综述(Asurveyofstudiesongrammaticalization)。《外语教学与研究》(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第4期,17-24页(No.4,17-24)。
    1994,R.W.Langacker的“认知语法”(Review:R.LangackerFoundationsofCognitiveGrammar)。《国外语言学》(LinguisticsAbroad)第5期,321-331页(No.5,321-331)。No.1,12-20.
    1995,正负颠倒和语用等级(Positive-negativereversalandthepragmaticscale)。《语法研究与探索》(StudyandExplorationofGrammar)第7期,237-244页(No.7,237-244)。
    返回
    1995,“有界”与“无界”(Boundednessandunboundedness)。《中国语文》(ChineseLanguageandWriting)第5期,367-380页(No.5,367-380)。.
    1996,英汉对比语法三题(ThreetopicsincontrastiveEnglish-Chinesegrammaticalstudies)。《外语教学与研究》(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第4期,8-13页(No.4,8-13)。
    1997,形容词句法功能的标记模式(Themarkednesspatternofthegrammaticalfunctionsofadjectives)。《中国语文》(ChineseLanguageandWriting)第4期,242-250页(No.4,242-250)。
    1997,词义与认知:《从词源学到语用学》评介(Review:E.SweeesterFromEtymologytoPragmatics)。《外语教学与研究》(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第3期,74-76页(No.3,74-76)。
    1997,语用,认知,言外义(Pragmatics,cognition,andimplicature)。《外语教学与研究》(ForeignLanguagesandTeaching)第4期,10-12页(No.4,10-12)。
    返回
    1998,语用法的语法化(Thegrammaticalizationofpragmaticprinciples)。《福建外语》(ForeignLanguagesinFujian)第2期,1-8页(No.2,1-8)。
    1998,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Review:J.Bybee,etal.TheEvolutionofGrammar)。《当代语言学》(ContemporaryLinguistics)第3期,41-46页(No.3,41-46)。
    1998,二十世纪的话语语言学(DiscourseanalysisandpragmaticsinChinain20thcentury)。《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Chineselinguisticsin20thcentury)刘坚编(ed.byLiuJian),北京大学出版社(PekingUniversityPress)743-774页。
    1999,语法研究中的分析和综合(Analysisandsynthesisinstudyofgrammar)。《外语教学与研究》(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第2期(No.2)。
    1999,“在”字句和“给”字句(Aconstructiongrammarofzai-sentencesandgei-sentences)。《中国语文》(ChineseLanguageandWriting)第2期,94-102页(No.2,94-102)。
    1999,转指和转喻(Ametonymicmodeloftransferreddesignationofde-constructionsinMandarinChinese)。《当代语言学》(ContemporaryLinguistics)第1期,3-15页(No.1,3-15)。 序
    “有界”与“无界”(1995)
    转指和转喻(1999)
    “在”字句和“给”字句(1999)
    说“偷”和“抢”(2000)
    句式和配价(2000)
    “N的V”和“参照体——目标”构式(2000)
    跟副词“还”有关的两个句式(2001)
    如何处置“处置式”?——论把字句的主观性(2002)
    复句三域“行、知、言”(2003)
    再谈“有界”与“无界”(2004)
    动结式“追累”的语法和语义(2004)
    语法研究的目标——预测还是解释(2004)
    说“不过”(2004)
    也谈能性述补结构“V得C”和“V不C”的不对称(2005)
    英文提要
  • 内容简介:
    《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收集的14篇文章是作者近10年来从认知的角度研究汉语语法的成果,都是发表过的,就按各篇发表年份的顺序排列。其中《“N的V”和“参照体一目标”构式》一篇是和王冬梅合作撰写并一起署名的。
    这次重印这些文章,没有作什么大的改动,主要是对一些差错作了订正。有些术语的名称前后不完全一致,也还是保留了原来的样子。《说“偷”和“抢”》一篇在个别段落的表述方式上有所改动。各篇内的小标题这次统一用阿拉伯数字编号。个别篇目附注的方式有所调整,另有三篇在文首增加了“提要”,以跟其他各篇取得一致。原来缺英文提要的一并补齐,附在书后。
  • 作者简介:
    沈家煊沈家煊
    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国际汉语学会会长、《中国语文》和《当代语言学》杂志主编。沈家煊研究员受聘为南开大学文学院客座教授。沈家煊,籍贯浙江吴兴,1946年3月生于上海。1968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英语播音专业。“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系,师从赵世开先生。1982年毕业后留社科院语言研究所工作至今。曾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和荷兰莱顿大学进修语言学。现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当代语言学》杂志主编,1999年起担任语言研究所所长。国际《话语研究》杂志(DiscourseStudies)咨询编委,《东亚语言学报》编委。获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研究领域包括英汉比较语法、语法理论、汉语语法的语用和认知研究、口误的心理语言学研究等。国内外发表论文、综述、书评等数十篇,主要有《“有界”与“无界”》、《英汉介词对比》、《口误类例》等,专著《不对称与标记论》,主要译著《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现正从事基础理论课题“认知语法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并主持社科院重大科研项目“现代汉语口语语料库”。
    学术兴趣
    英汉比较语法、语法理论、汉语功能-认知语法、口误的心理语言学研究等。
    学术职务
    《当代语言学》杂志主编之一
    国际话语研究杂志DiscourseStudies名誉编委
    返回
    行政职务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
    返回
    科研项目
    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不对称与标记论》,现正从事基础理论课题《认知语法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返回
    学术论文
    1984,英汉介词对比(AcontrastivestudyofEnglishandChineseprepositions)。《外语教学与研究》(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第2期,1-8页(No.2,1-8)。
    1985,词序与辖域:英汉比较(Scopeandwordorder:comparisonbetweenChineseandEnglish)。《语言教学与研究》(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第1期,96-104页(No.1,96-104)。
    1985,英汉空间概念的表达形式(SpaceexpressionsinChineseandEnglish)。《外国语文教学》(ForeignLanguageTeaching)第4期,33-40页(No.4,33-40)。
    1985,英语中的歧义类型(TypesofambiguityinEnglish)。《现代外语》(ContemporaryForeignLanguages)第1期,26-35页(No.1,26-35)。
    1986,“差不多”和“差点儿”(Chabuduoandchadianr)。《中国语文》(ChineseLanguageandWriting)第4期,442-456页(No.4,442-456)。
    返回
    1988,讯递和认知的相关性(Review:D.SperberandD.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andcognition)。《外语教学与研究》(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第3期,62-65页(No.3,62-65)。
    1989,“判断语词”的语义强度(Thesemanticstrengthof"OpinionWords")。《中国语文》(ChineseLanguageandWriting)第1期,1-8页(No.1,1-8)。
    1989,不带说明的话题(Topicwithoutcomments:"Topic-comment"constructionsapproachedfromconversationalexchanges)。《中国语文》(ChineseLanguageandWriting)第5期,326-333页(No.5,326-333)。
    1990,语用学和语义学的分界(Thedivisionbetweenpragmaticsandsemantics)。《外语教学与研究》(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第2期,26-35页(No.2,26-35)。
    1991,“语义的不确定性”和无法分化的多义句("Indeterminacyofmeaning"andundifferentiatablepolysemoussentences)。《中国语文》(ChineseLanguageandWriting)第4期,241-250页(No.4,241-250)。
    返回
    1992,口误类例(TypesoftheslipsofthetongueinMandarinChinese)。《中国语文》(ChineseLanguageandWriting)第4期,306-316页(No.4,306-316)。
    1993,“语用否定”研究(Astudyof"PragmaticNegation")。《中国语文》(ChineseLanguageandWriting)第5期,321-331页(No.5,321-331)。
    1993,句法的象似性问题(Asurveyofstudyoficonicityingrammar)。《外语教学与研究》(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第1期(No.1)。
    1994,“语法化”研究综述(Asurveyofstudiesongrammaticalization)。《外语教学与研究》(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第4期,17-24页(No.4,17-24)。
    1994,R.W.Langacker的“认知语法”(Review:R.LangackerFoundationsofCognitiveGrammar)。《国外语言学》(LinguisticsAbroad)第5期,321-331页(No.5,321-331)。No.1,12-20.
    1995,正负颠倒和语用等级(Positive-negativereversalandthepragmaticscale)。《语法研究与探索》(StudyandExplorationofGrammar)第7期,237-244页(No.7,237-244)。
    返回
    1995,“有界”与“无界”(Boundednessandunboundedness)。《中国语文》(ChineseLanguageandWriting)第5期,367-380页(No.5,367-380)。.
    1996,英汉对比语法三题(ThreetopicsincontrastiveEnglish-Chinesegrammaticalstudies)。《外语教学与研究》(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第4期,8-13页(No.4,8-13)。
    1997,形容词句法功能的标记模式(Themarkednesspatternofthegrammaticalfunctionsofadjectives)。《中国语文》(ChineseLanguageandWriting)第4期,242-250页(No.4,242-250)。
    1997,词义与认知:《从词源学到语用学》评介(Review:E.SweeesterFromEtymologytoPragmatics)。《外语教学与研究》(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第3期,74-76页(No.3,74-76)。
    1997,语用,认知,言外义(Pragmatics,cognition,andimplicature)。《外语教学与研究》(ForeignLanguagesandTeaching)第4期,10-12页(No.4,10-12)。
    返回
    1998,语用法的语法化(Thegrammaticalizationofpragmaticprinciples)。《福建外语》(ForeignLanguagesinFujian)第2期,1-8页(No.2,1-8)。
    1998,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Review:J.Bybee,etal.TheEvolutionofGrammar)。《当代语言学》(ContemporaryLinguistics)第3期,41-46页(No.3,41-46)。
    1998,二十世纪的话语语言学(DiscourseanalysisandpragmaticsinChinain20thcentury)。《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Chineselinguisticsin20thcentury)刘坚编(ed.byLiuJian),北京大学出版社(PekingUniversityPress)743-774页。
    1999,语法研究中的分析和综合(Analysisandsynthesisinstudyofgrammar)。《外语教学与研究》(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第2期(No.2)。
    1999,“在”字句和“给”字句(Aconstructiongrammarofzai-sentencesandgei-sentences)。《中国语文》(ChineseLanguageandWriting)第2期,94-102页(No.2,94-102)。
    1999,转指和转喻(Ametonymicmodeloftransferreddesignationofde-constructionsinMandarinChinese)。《当代语言学》(ContemporaryLinguistics)第1期,3-15页(No.1,3-15)。
  • 目录:

    “有界”与“无界”(1995)
    转指和转喻(1999)
    “在”字句和“给”字句(1999)
    说“偷”和“抢”(2000)
    句式和配价(2000)
    “N的V”和“参照体——目标”构式(2000)
    跟副词“还”有关的两个句式(2001)
    如何处置“处置式”?——论把字句的主观性(2002)
    复句三域“行、知、言”(2003)
    再谈“有界”与“无界”(2004)
    动结式“追累”的语法和语义(2004)
    语法研究的目标——预测还是解释(2004)
    说“不过”(2004)
    也谈能性述补结构“V得C”和“V不C”的不对称(2005)
    英文提要
查看详情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