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学交流史 中国-德国卷

中外文学交流史 中国-德国卷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 ,
2015-12
版次: 1
ISBN: 9787532884896
定价: 72.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51页
字数: 459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文学
30人买过
  •   《中外文学交流史 中国-德国卷》前4章的不少内容,依靠德语原著,或得到补充,或重新修订。《中外文学交流史 中国-德国卷》的叙述大约止于20世纪上半叶。按照原先设想,《中外文学交流史 中国-德国卷》第五章起的主题是“德语文学在中国”,既谈德语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也论中国作家对德语文学的接受。《中外文学交流史 中国-德国卷》这章,可视为对原来“德语文学在中国”这部分内容的替代,也可看作从一个特定角度,讨论新中国建立至今,“德语文学在中国”之传衍的另一种尝试。《中外文学交流史 中国-德国卷》第六至第九章属于个案研究。它们各自通过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例子,或讲述中国文化对德国哲人的影响,或介绍德国文学在中国的接受。第六章谈德国哲学界对辜鸿铭的接受或拒斥。在中国晚清名人中,辜鸿铭的敏锐和机智、率真和怪异,可算独树一帜。撇开以老庄和孔孟等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哲人,他是对现代德国文人影响大的中国学者。但至今为止,国内尚无这方面的专论。第七章讨论德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或接受。我们以茨威格作为举例对象,是因为这个德语作家在中国的德语文学译介史上,具有超常影响力的缘故。第八和第九章论述德国文坛两位负盛名的作家,即歌德和席勒,在中国的接受情况。 总序

    概述

    第一章 冒险的精神与开放的视野-至17世纪德国文学中的中国
    一、罗森施普吕特《葡萄酒赞歌》中的巨富可汗
    二、奥皮茨笔下漫游中国的战神
    三、“痴儿”的中国奇遇
    四、耶稣会教士的《鞑靼战纪》与几部德意志的“中国小说”
    五、小结

    第二章 17和18世纪德语文献或文学中的“中国精神”及中国文学
    一、莱布尼茨的《中国近事》与沃尔夫《关于中国道德学的演讲》
    二、周游世界的中国人眼中的中西世界
    三、德国版的《孝经外传》
    四、瑞士作家哈勒尔的两部“国事小说”与中国的关系
    五、维兰德的《金镜》及中国的教育典范
    六、《赵氏孤儿》在德国的流传
    七、翁策尔笔下“武帝”的浪漫哭诉
    八、小结

    第三章 19世纪德国文学中的中国
    一、中国形象由褒向贬的转变
    二、利希滕贝格及《关于中国人军事禁食学校及其他一些奇闻》
    三、歌德对中国文学的接受
    四、席勒对中国题材的处理
    五、塞肯多夫创作与老庄哲学——兼及“庄生梦蝶”在德国的流传
    六、浪漫主义、青年德意志及毕德迈耶尔文学中的中国
    七、埃利森、霍普芬和古姆彭贝格笔下的“江郎才尽”故事

    第四章 中国文学在德国——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德文学交流的事实及我们的审视
    一、海泽作品中的《诗经》故事和对《三国演义》的改编
    二、蛇女——一篇中国故事在格林和凯勒作品中的变体
    三、冯塔纳《艾菲-布里斯特》中的中国异者
    四、通俗小说家卡尔·迈的创作与中国的关系
    五、道滕代的“中国”小说
    六、《鲍家漂亮姑娘》和《幽王的毁灭》
    ——比尔鲍姆和黑塞笔下的褒姒故事(兼及海涅)
    七、霍夫曼斯塔尔对中国文学及哲学的接受
    八、德布林的《王伦三跳》与老庄哲学及其他
    九、德国作家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改编与仿作——以德默尔为例
    十、中国短篇故事集在德国的译介——以《今古奇观》和《聊斋志异》为例
    十一、哲学的渗透——克拉邦德与中国文学及哲学
    十二、文学的借鉴——埃伦施泰因与《水浒传》
    十三、思想的探讨——以托马斯·曼《魔山》和《绿蒂在魏玛》为例
    十四、故事的借用——勒尔克与“钟馗驱鬼”
    十五、老子的出关——施泰尔与布莱希特
    十六、现实的观察——基希及其《秘密的中国》

    第五章 德语文学在中国——以《世界文学》(1953-2008)中的德语翻译文学为例-
    一、《世界文学》的办刊历程及文学翻译概述
    二、从《世界文学》看中国和德语国家的文化交流关系
    三、德语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译介

    第六章 辜鸿铭在德国——德国哲学界对他的接受
    一、凯瑟琳(Hermann Graf Keyserling,1880-1946)
    二、潘维茨(Rudolf Pannwitz,1881-1969)
    三、莱奥纳德·纳尔逊(Leonard Nelson,1882-1927)
    四、《西方的没落》受了辜鸿铭的影响吗?
    五、哲学史著作中的辜鸿铭
    六、小结

    第七章 斯·茨威格小说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1949-2005)
    一、茨威格小说在中国的译介
    二、茨威格小说研究
    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接受研究

    第八章 歌德在中国
    一、译介初期(1920年以前)
    二、“五四”之后的译介高潮(1920-1937)
    三、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的余波(1937-1949)
    四、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后的低迷(1949-1977)
    五、“文革”后歌德译介的百花齐放(1977-至今)

    第九章 席勒戏剧在中国——从起始到当下的翻译及研究述评
    一、民国时期的译介与研究
    二、1949-1966年问的译介与研究
    三、1978-20lO年间的译介与研究
    四、结语

    附录
    1.中德文学交流大事记
    2.本书撰稿人名单
    参考文献
    编后记
  • 内容简介:
      《中外文学交流史 中国-德国卷》前4章的不少内容,依靠德语原著,或得到补充,或重新修订。《中外文学交流史 中国-德国卷》的叙述大约止于20世纪上半叶。按照原先设想,《中外文学交流史 中国-德国卷》第五章起的主题是“德语文学在中国”,既谈德语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也论中国作家对德语文学的接受。《中外文学交流史 中国-德国卷》这章,可视为对原来“德语文学在中国”这部分内容的替代,也可看作从一个特定角度,讨论新中国建立至今,“德语文学在中国”之传衍的另一种尝试。《中外文学交流史 中国-德国卷》第六至第九章属于个案研究。它们各自通过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例子,或讲述中国文化对德国哲人的影响,或介绍德国文学在中国的接受。第六章谈德国哲学界对辜鸿铭的接受或拒斥。在中国晚清名人中,辜鸿铭的敏锐和机智、率真和怪异,可算独树一帜。撇开以老庄和孔孟等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哲人,他是对现代德国文人影响大的中国学者。但至今为止,国内尚无这方面的专论。第七章讨论德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或接受。我们以茨威格作为举例对象,是因为这个德语作家在中国的德语文学译介史上,具有超常影响力的缘故。第八和第九章论述德国文坛两位负盛名的作家,即歌德和席勒,在中国的接受情况。
  • 目录:
    总序

    概述

    第一章 冒险的精神与开放的视野-至17世纪德国文学中的中国
    一、罗森施普吕特《葡萄酒赞歌》中的巨富可汗
    二、奥皮茨笔下漫游中国的战神
    三、“痴儿”的中国奇遇
    四、耶稣会教士的《鞑靼战纪》与几部德意志的“中国小说”
    五、小结

    第二章 17和18世纪德语文献或文学中的“中国精神”及中国文学
    一、莱布尼茨的《中国近事》与沃尔夫《关于中国道德学的演讲》
    二、周游世界的中国人眼中的中西世界
    三、德国版的《孝经外传》
    四、瑞士作家哈勒尔的两部“国事小说”与中国的关系
    五、维兰德的《金镜》及中国的教育典范
    六、《赵氏孤儿》在德国的流传
    七、翁策尔笔下“武帝”的浪漫哭诉
    八、小结

    第三章 19世纪德国文学中的中国
    一、中国形象由褒向贬的转变
    二、利希滕贝格及《关于中国人军事禁食学校及其他一些奇闻》
    三、歌德对中国文学的接受
    四、席勒对中国题材的处理
    五、塞肯多夫创作与老庄哲学——兼及“庄生梦蝶”在德国的流传
    六、浪漫主义、青年德意志及毕德迈耶尔文学中的中国
    七、埃利森、霍普芬和古姆彭贝格笔下的“江郎才尽”故事

    第四章 中国文学在德国——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德文学交流的事实及我们的审视
    一、海泽作品中的《诗经》故事和对《三国演义》的改编
    二、蛇女——一篇中国故事在格林和凯勒作品中的变体
    三、冯塔纳《艾菲-布里斯特》中的中国异者
    四、通俗小说家卡尔·迈的创作与中国的关系
    五、道滕代的“中国”小说
    六、《鲍家漂亮姑娘》和《幽王的毁灭》
    ——比尔鲍姆和黑塞笔下的褒姒故事(兼及海涅)
    七、霍夫曼斯塔尔对中国文学及哲学的接受
    八、德布林的《王伦三跳》与老庄哲学及其他
    九、德国作家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改编与仿作——以德默尔为例
    十、中国短篇故事集在德国的译介——以《今古奇观》和《聊斋志异》为例
    十一、哲学的渗透——克拉邦德与中国文学及哲学
    十二、文学的借鉴——埃伦施泰因与《水浒传》
    十三、思想的探讨——以托马斯·曼《魔山》和《绿蒂在魏玛》为例
    十四、故事的借用——勒尔克与“钟馗驱鬼”
    十五、老子的出关——施泰尔与布莱希特
    十六、现实的观察——基希及其《秘密的中国》

    第五章 德语文学在中国——以《世界文学》(1953-2008)中的德语翻译文学为例-
    一、《世界文学》的办刊历程及文学翻译概述
    二、从《世界文学》看中国和德语国家的文化交流关系
    三、德语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译介

    第六章 辜鸿铭在德国——德国哲学界对他的接受
    一、凯瑟琳(Hermann Graf Keyserling,1880-1946)
    二、潘维茨(Rudolf Pannwitz,1881-1969)
    三、莱奥纳德·纳尔逊(Leonard Nelson,1882-1927)
    四、《西方的没落》受了辜鸿铭的影响吗?
    五、哲学史著作中的辜鸿铭
    六、小结

    第七章 斯·茨威格小说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1949-2005)
    一、茨威格小说在中国的译介
    二、茨威格小说研究
    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接受研究

    第八章 歌德在中国
    一、译介初期(1920年以前)
    二、“五四”之后的译介高潮(1920-1937)
    三、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的余波(1937-1949)
    四、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后的低迷(1949-1977)
    五、“文革”后歌德译介的百花齐放(1977-至今)

    第九章 席勒戏剧在中国——从起始到当下的翻译及研究述评
    一、民国时期的译介与研究
    二、1949-1966年问的译介与研究
    三、1978-20lO年间的译介与研究
    四、结语

    附录
    1.中德文学交流大事记
    2.本书撰稿人名单
    参考文献
    编后记
查看详情
系列丛书 / 更多
中外文学交流史 中国-德国卷
中外文学交流史 中国-俄苏卷
李明滨、查晓燕 著;钱林森、周宁 编
中外文学交流史 中国-德国卷
中外文学交流史 中国-意大利卷
张西平、马西尼、钱林森 编
中外文学交流史 中国-德国卷
中外文学交流史 中国-阿拉伯卷
郅溥浩、丁淑红、宗笑飞 著;钱林森、周宁 编
中外文学交流史 中国-德国卷
中外文学交流史 中国-加拿大卷
梁丽芳、马佳、钱林森 编
中外文学交流史 中国-德国卷
中外文学交流史 中国-西班牙语国家卷
赵振江、滕威 著;钱林森、周宁 编
中外文学交流史 中国-德国卷
中外文学交流史 中国-法国卷
钱林森 著;周宁 编
中外文学交流史 中国-德国卷
中外文学交流史 中国-朝韩卷
刘顺利 著;钱林森、周宁 编
中外文学交流史 中国-德国卷
中外文学交流史 中国-东南亚卷
郭惠芬 著;钱林森、周宁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