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而胜己:源于坚持日常实践变革之伟力(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生命实践教育学合作研究校创建史)

越而胜己:源于坚持日常实践变革之伟力(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生命实践教育学合作研究校创建史)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
2014-10
版次: 1
ISBN: 9787533463564
定价: 32.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27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10人买过
  •   “生命·实践”教育学是华东师大叶澜教授等创立和推动的,常州二实小是当地最早加入“新基础教育”研究共同体的。《越而胜己:源于坚持日常实践变革之伟力(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生命实践教育学合作研究校创建史)》对其十几年来的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以研究阶段为顺序,从学校管理、课程教学、学生工作三方面入手,剖析学校的变革与成长,诠释了“新基础教育”研究对学校发展的价值与作用。   王冬娟,女,汉族,1961年1月出生,江苏省常州市人。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党支部副书记。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会副秘书长、常州市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常州市小学教育名师工作室领衔人。近五年,所带领的学校获常州中小学德育特色学校、教科研先进集体等省市级集体荣誉八十余项。出版专著两本、丛书一套,近六十篇论文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二十多篇论文获国家级、省级、市级论文评比一、二等奖,领衔主持多个国家级、省级、市级课题并获奖,在省内外作专题报告四十多场,为“生命·实践”研究合作校创建和常州市“新基础教育”推广做出了重大贡献。 开篇在改革大时代中学校的诞生和提升
    (1987—1997)
    第一章底色
    以变促进的创业文化
    一、因需而生:以“三千精神”建校,铸就“家”文化根基(1987—1993)
    1.从无到有,艰难起步
    2.剪纸先行,寻求突破
    二、由研而兴:以特色项目崛起,创建省实验小学(1994一1997)
    1.从有到优,特色推展
    2.课题研究,魅力初绽
    3.冷静反思,寻找方向

    第一程创建常州市第一所“新基础教育”基地学校
    (1999—2004)
    第二章启航
    艰难的自我突破(1999—2002)
    一、机遇
    1.一次偶遇:《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2.一鼓作气:把握发展机遇
    二、碰撞
    1.理念“恶补”
    2.课堂“捉虫”
    3.“暗流”涌动
    三、涉入
    1.模仿:构建新模式
    2.反思:内化新理念
    3.抒写:体悟新成长
    四、开拓
    1.发展与挑战
    2.解困与深思
    3.辨析与提升
    4.“新生”与“老生”
    五、夏收
    1.回望走过的历程
    2.盘点发生的改变
    3.把脉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奠基
    指向日常实践(2002—2004)
    一、枝重整——试行管理变革
    1.扁平化组织,提供更多参与
    2.人性化管理,提供更多选择
    3.支持性制度,提供更多帮助
    二、叶渐茂-_骨干队伍初建
    1.在加强学习中更新观念
    2.在主动蜕变中获得“新我”
    3.在专题研究中脱颖而出
    4.在互动交流中共同成长
    三、花渐红——学生成长喜人
    1.“我是班级小主人”
    2.“我是活动小主人”
    3.“我是学校小主人”
    四、木独秀——学校脱颖而出

    第二程创建内涵式的常州市“生命-实践”教育学
    合作研究校(2004—2009)
    第四章核聚
    引领日常研究的学校管理创造
    一、总结反思,清晰目标
    二、回溯研究,迎难而上
    1.责任与担当
    2.使命与奉献
    3.策划与行动l
    三、编织经纬,做强中层
    1.组织变革,清晰职责
    2.管理自育,强己达人
    四、制度革新,导向人文
    五、评价推动,挑战新高
    六、构建机制,保障运行
    1.校长负责与民主参与的治校机制
    2.分工负责与协作推进的实施机制
    3.评价反馈与激励完善的发展机制
    4.常规保证与研究创新的动力机制
    七、提炼文化,彰显个性
    第五章渗透
    深化日常实践的教学改革创造
    一、专注实践研究,系统“成事”
    1.目标清晰:从“散兵游勇”到“聚合提升”
    2.有力推进:从“点的突破”到“面的融通”
    二、创新研修思路,整体“成人”
    1.尊重差异性,关注教研组建设
    2.凸显结构性,创生四大范式
    3.分享学科性,走进学科异域
    第六章成长
    提升日常实践的学生工作创造
    一、把学生当学生
    1.学生立场的认识缺失
    2.学生立场的践行策略
    二、学生的成长,是需要的成长
    1.成长需要认识的内在清晰
    2.成长需要满足的日常实践
    第三程在放飞超越自我中不断前行(2009—)
    第七章扎根
    培育学校自我超越的力量(2009—2011)
    一、生根
    1.追寻根的方向
    2.拓展根的深度
    3.展开根的广度
    4.增加根的密度
    二、新芽
    1.新机制,新秩序
    2.新实践,新创造
    3.新团队,新文化
    4.新活动,新品位
    5.新节点,新高度
    6.新开放,新境界
    第八章自觉
    在生态式推进中焕发活力(2011—)
    一、承融:开启集团大门
    1.点面
    2.承创
    3.文化
    二、自觉:迈入生态建设
    1.越而胜己的集团建设
    2.引领超越的结对共进
    3.同生共长的区域互动
    4.卓尔不群的生命成长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生命·实践”教育学是华东师大叶澜教授等创立和推动的,常州二实小是当地最早加入“新基础教育”研究共同体的。《越而胜己:源于坚持日常实践变革之伟力(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生命实践教育学合作研究校创建史)》对其十几年来的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以研究阶段为顺序,从学校管理、课程教学、学生工作三方面入手,剖析学校的变革与成长,诠释了“新基础教育”研究对学校发展的价值与作用。
  • 作者简介:
      王冬娟,女,汉族,1961年1月出生,江苏省常州市人。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党支部副书记。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会副秘书长、常州市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常州市小学教育名师工作室领衔人。近五年,所带领的学校获常州中小学德育特色学校、教科研先进集体等省市级集体荣誉八十余项。出版专著两本、丛书一套,近六十篇论文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二十多篇论文获国家级、省级、市级论文评比一、二等奖,领衔主持多个国家级、省级、市级课题并获奖,在省内外作专题报告四十多场,为“生命·实践”研究合作校创建和常州市“新基础教育”推广做出了重大贡献。
  • 目录:
    开篇在改革大时代中学校的诞生和提升
    (1987—1997)
    第一章底色
    以变促进的创业文化
    一、因需而生:以“三千精神”建校,铸就“家”文化根基(1987—1993)
    1.从无到有,艰难起步
    2.剪纸先行,寻求突破
    二、由研而兴:以特色项目崛起,创建省实验小学(1994一1997)
    1.从有到优,特色推展
    2.课题研究,魅力初绽
    3.冷静反思,寻找方向

    第一程创建常州市第一所“新基础教育”基地学校
    (1999—2004)
    第二章启航
    艰难的自我突破(1999—2002)
    一、机遇
    1.一次偶遇:《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2.一鼓作气:把握发展机遇
    二、碰撞
    1.理念“恶补”
    2.课堂“捉虫”
    3.“暗流”涌动
    三、涉入
    1.模仿:构建新模式
    2.反思:内化新理念
    3.抒写:体悟新成长
    四、开拓
    1.发展与挑战
    2.解困与深思
    3.辨析与提升
    4.“新生”与“老生”
    五、夏收
    1.回望走过的历程
    2.盘点发生的改变
    3.把脉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奠基
    指向日常实践(2002—2004)
    一、枝重整——试行管理变革
    1.扁平化组织,提供更多参与
    2.人性化管理,提供更多选择
    3.支持性制度,提供更多帮助
    二、叶渐茂-_骨干队伍初建
    1.在加强学习中更新观念
    2.在主动蜕变中获得“新我”
    3.在专题研究中脱颖而出
    4.在互动交流中共同成长
    三、花渐红——学生成长喜人
    1.“我是班级小主人”
    2.“我是活动小主人”
    3.“我是学校小主人”
    四、木独秀——学校脱颖而出

    第二程创建内涵式的常州市“生命-实践”教育学
    合作研究校(2004—2009)
    第四章核聚
    引领日常研究的学校管理创造
    一、总结反思,清晰目标
    二、回溯研究,迎难而上
    1.责任与担当
    2.使命与奉献
    3.策划与行动l
    三、编织经纬,做强中层
    1.组织变革,清晰职责
    2.管理自育,强己达人
    四、制度革新,导向人文
    五、评价推动,挑战新高
    六、构建机制,保障运行
    1.校长负责与民主参与的治校机制
    2.分工负责与协作推进的实施机制
    3.评价反馈与激励完善的发展机制
    4.常规保证与研究创新的动力机制
    七、提炼文化,彰显个性
    第五章渗透
    深化日常实践的教学改革创造
    一、专注实践研究,系统“成事”
    1.目标清晰:从“散兵游勇”到“聚合提升”
    2.有力推进:从“点的突破”到“面的融通”
    二、创新研修思路,整体“成人”
    1.尊重差异性,关注教研组建设
    2.凸显结构性,创生四大范式
    3.分享学科性,走进学科异域
    第六章成长
    提升日常实践的学生工作创造
    一、把学生当学生
    1.学生立场的认识缺失
    2.学生立场的践行策略
    二、学生的成长,是需要的成长
    1.成长需要认识的内在清晰
    2.成长需要满足的日常实践
    第三程在放飞超越自我中不断前行(2009—)
    第七章扎根
    培育学校自我超越的力量(2009—2011)
    一、生根
    1.追寻根的方向
    2.拓展根的深度
    3.展开根的广度
    4.增加根的密度
    二、新芽
    1.新机制,新秩序
    2.新实践,新创造
    3.新团队,新文化
    4.新活动,新品位
    5.新节点,新高度
    6.新开放,新境界
    第八章自觉
    在生态式推进中焕发活力(2011—)
    一、承融:开启集团大门
    1.点面
    2.承创
    3.文化
    二、自觉:迈入生态建设
    1.越而胜己的集团建设
    2.引领超越的结对共进
    3.同生共长的区域互动
    4.卓尔不群的生命成长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越而胜己:源于坚持日常实践变革之伟力(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生命实践教育学合作研究校创建史)
重读鲁迅:荣格的参照视角
卡罗琳·T. 布朗
越而胜己:源于坚持日常实践变革之伟力(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生命实践教育学合作研究校创建史)
两美元过一天 : 美国的福利与贫穷
凯瑟琳·爱丁;卢克·谢弗
越而胜己:源于坚持日常实践变革之伟力(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生命实践教育学合作研究校创建史)
中国龙的发明:近现代中国形象的域外变迁
施爱东 后浪
越而胜己:源于坚持日常实践变革之伟力(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生命实践教育学合作研究校创建史)
重构契丹早期史 新锐学者关于契丹早期历史全新力作 苗润博 北京大学人文学科文库·北大中国史研究丛书
苗润博 著
越而胜己:源于坚持日常实践变革之伟力(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生命实践教育学合作研究校创建史)
我能帮上什么忙?(万镜·现象)
戴维·戈德布卢姆;皮尔·布莱登
越而胜己:源于坚持日常实践变革之伟力(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生命实践教育学合作研究校创建史)
普林斯顿大学生物图鉴 :真菌(地球分解者)
[美]布里特·艾伦·邦亚德 著;陈伟 译;中国国家地理·图书 出品
越而胜己:源于坚持日常实践变革之伟力(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生命实践教育学合作研究校创建史)
克洛德·夏布罗尔 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开创者夏布罗尔导演评传
若埃尔·马尼(Jo.l Magny) 著;谢强 译
越而胜己:源于坚持日常实践变革之伟力(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生命实践教育学合作研究校创建史)
拓地降敌:北宋中叶内臣名将李宪研究
何冠环
越而胜己:源于坚持日常实践变革之伟力(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生命实践教育学合作研究校创建史)
班史:一个大学班级的日常生活(2018—2022)
黄修志 石榴花 著
越而胜己:源于坚持日常实践变革之伟力(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生命实践教育学合作研究校创建史)
另一场新文化运动:五四前后“梁启超系”再造新文明的努力
周月峰 著
越而胜己:源于坚持日常实践变革之伟力(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生命实践教育学合作研究校创建史)
辛弃疾新传
辛更儒 后浪
越而胜己:源于坚持日常实践变革之伟力(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生命实践教育学合作研究校创建史)
无条件投降博物馆
[荷兰]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越而胜己:源于坚持日常实践变革之伟力(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生命实践教育学合作研究校创建史)
新基础教育成型性研究丛书(共3册)
王冬娟、邵兰芳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