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分析和批判

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分析和批判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德] ,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2011-01
版次: 1
ISBN: 9787100025560
定价: 24.00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30页
字数: 234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哲学心理学
120人买过
  •   《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分析和批判》一书,是费尔巴哈早期的一部重要的哲学史著作,写于1836年,出版于1837年。

      费尔巴哈在著述此书时仍未摆脱唯心主义观点。1847年费尔巴哈在编纂自己的全集时,把这部著作收入《全集》第五卷,并从唯物主义观点补写了第二十一和二十二节以及许多注释。从这里也可看出费尔巴哈思想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发展。1904年,为纪念费尔巴哈诞生一百周年,费尔巴哈的友人博林和信徒约德尔编辑了《费尔巴哈全集》第二版,把这部著作收入第四卷。列宁在1914—15年间根据这个版本阅读了这部著作,并作了详细摘录,写下许多精辟的评语。列宁的《摘要》对于理解费尔巴哈的这部著作极其重要,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译著试图以列宁的评论为指针,对这部著作的基本内容作一简略介绍。 路德维希·安德列斯·费尔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
    1804年7月28日—1872年9月13日
    德国哲学家,出生于拜恩州(巴伐利亚)下拜恩区的首府兰茨胡特,死于同一州的纽伦堡。是德国著名法学家保罗·约翰·安塞姆里特·冯·费尔巴哈的第四个儿子。
    费尔巴哈先在黑森州的海得尔堡学习神学,受到当时教授的影响,对黑格尔的哲学感兴趣,不顾父亲的反对,到柏林跟随黑格尔学习哲学,两年后,他成为“青年黑格尔学派”的成员。
    1828年,他到纽伦堡附近的埃尔兰根学习了两年自然科学,并任大学讲师,1830年匿名发表了第一部著作《论死与不朽》,抨击个人不朽的概念,拥护斯宾诺莎的人死后会被自然重新吸收的哲学。他的这种激进思想加上不善演讲,他一直在学术界无法取得成功,并被永远驱逐出大学讲坛。只能依靠他妻子在一座瓷厂中的股份生活,居住在纽伦堡附近的勃鲁克堡。
    1834年发表了《阿伯拉尔和赫罗伊丝》,1838年发表《比埃尔·拜勒》, 1839年发表了《论哲学和基督教》,宣称“基督教事实上不但早已从理性中消失,而且也从人类生活中消失,它只不过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公开反叛当时的观念。同时发表了《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对黑格尔的唯心论作了分析批判。1841年发表《基督教的实质》,重申对基督教的看法,认为人就是他自己的思考对象,将宗教归结为对无限的认识。宗教“不过是对于知觉的无限性的认识;或者说,在对无限的认识中,有意识的主体以其自身本能的无限性作为认识的对象”。也就是说,上帝不过是人的内在本性的向外投射。这本书的第一部分发挥了“宗教之真正的或人类学的本质”,论及上帝作为“理解的存在”、“道德的存在或法律”、作为“爱”等方面,都是为了适应人类的本性的各种不同的需要。在这本书的第二部分,费尔巴哈分析了“宗教之虚伪的或神学的本质”,认为把上帝看成是离开人的存在而存在,会使人相信启示和奇迹,不仅会“损坏和消除人类的最重要的感觉,对真理的追求”,而且相信宗教仪式的“圣餐”和献祭,导致“必然的结果是迷信和不道德”。他认为基督教的上帝只是一个幻像,论及到其他学科时,尤其是哲学,他认为黑格尔的哲学是伪宗教的,他提出一种机械论的唯物主义。他的这本书被翻译成英语和法语出版。
    费尔巴哈不承认自己是无神论者,但这只是口头的,他的所谓有神论实际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无神论,他称之为人道主义的神学,以人为上帝,是力图应用主观的感觉恢复所谓的神性。
    在1848年到1849年间,德国各公国中出现的革命运动中,由于他对宗教的抨击,使许多革命党人将他看成英雄,但他自己从没有参加过政治活动,只作过一些演讲,全部精力用在写作上。但他明白地反对君主制度,认为“无限制的君主国乃是无道德的国家”,革命失败后,他公开责骂当时欧洲的反动局势,比做“空间略大的监狱”。1857年出版了《神统》。1860年由于他赖以为生的瓷厂倒闭,他只得离开在勃鲁克堡的家,搬到纽伦堡。只是由于朋友们的帮助,他才得以出版最后一本书《上帝、自由和不朽》(1866年)。1870年他加入了德国社会民主党。由于长时间的精力消耗,仅两年后的1872年在纽伦堡去世。
    费尔巴哈对反基督教的政论家有很大的影响,他的某些观点在德国教会和政府的斗争中被一些极端主义者接受。对卡尔·马克思的影响也很大,虽然马克思并不赞同他观点中的机械论,马克思曾写过《费尔巴哈论纲》批判他这种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译者引言

    《费尔巴哈全集》(第二版)第四卷序言

    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分析和批判

    前言

    第一节 近代哲学的发展过程

    第二节 莱布尼茨的性格特点

    第三节 莱布尼茨的哲学原则及其与斯宾诺莎哲学原则的区别

    第四节 莱布尼茨的哲学原则及其斯宾诺落哲学

    第五节 灵魂或单子:莱布尼茨哲学的原则

    第六节 单子的规定性:表象

    第七节 表象的区别

    第八节 模糊表象的作用

    第九节 物质的意义

    第十节 作为表象的对象的物质及

    第十一节 物质本身的非实体性以及单子与肉体的联系

    第十二节 宇宙的普遍联系以及有机生命的无限性和差异性

    第十三节 单子之间相互联系和交往的方式

    第十四节 先定谐和的意义

    第十五节 界限以及派生的单子和原始的、原初的单子的关系

    第十六节 对莱布尼茨神学观点的批判:作为《神正论》一书的导言

    第十七节 《神正论》的最本质的思想

    第十八节 莱布尼茨的灵物学导论:对经验论的批判

    第十九节 对莱布尼茨的灵物学的阐述

    第二十节 对莱布尼茨哲学的阐述和评论

    第二十一节 对莱布尼茨的灵物学的批判(1847年)

    第二十二节 对莱布尼茨的神学和神正论的评论(1847年)

    引文汇编

    注释

    人名索引
  • 内容简介:
      《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分析和批判》一书,是费尔巴哈早期的一部重要的哲学史著作,写于1836年,出版于1837年。

      费尔巴哈在著述此书时仍未摆脱唯心主义观点。1847年费尔巴哈在编纂自己的全集时,把这部著作收入《全集》第五卷,并从唯物主义观点补写了第二十一和二十二节以及许多注释。从这里也可看出费尔巴哈思想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发展。1904年,为纪念费尔巴哈诞生一百周年,费尔巴哈的友人博林和信徒约德尔编辑了《费尔巴哈全集》第二版,把这部著作收入第四卷。列宁在1914—15年间根据这个版本阅读了这部著作,并作了详细摘录,写下许多精辟的评语。列宁的《摘要》对于理解费尔巴哈的这部著作极其重要,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译著试图以列宁的评论为指针,对这部著作的基本内容作一简略介绍。
  • 作者简介:
    路德维希·安德列斯·费尔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
    1804年7月28日—1872年9月13日
    德国哲学家,出生于拜恩州(巴伐利亚)下拜恩区的首府兰茨胡特,死于同一州的纽伦堡。是德国著名法学家保罗·约翰·安塞姆里特·冯·费尔巴哈的第四个儿子。
    费尔巴哈先在黑森州的海得尔堡学习神学,受到当时教授的影响,对黑格尔的哲学感兴趣,不顾父亲的反对,到柏林跟随黑格尔学习哲学,两年后,他成为“青年黑格尔学派”的成员。
    1828年,他到纽伦堡附近的埃尔兰根学习了两年自然科学,并任大学讲师,1830年匿名发表了第一部著作《论死与不朽》,抨击个人不朽的概念,拥护斯宾诺莎的人死后会被自然重新吸收的哲学。他的这种激进思想加上不善演讲,他一直在学术界无法取得成功,并被永远驱逐出大学讲坛。只能依靠他妻子在一座瓷厂中的股份生活,居住在纽伦堡附近的勃鲁克堡。
    1834年发表了《阿伯拉尔和赫罗伊丝》,1838年发表《比埃尔·拜勒》, 1839年发表了《论哲学和基督教》,宣称“基督教事实上不但早已从理性中消失,而且也从人类生活中消失,它只不过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公开反叛当时的观念。同时发表了《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对黑格尔的唯心论作了分析批判。1841年发表《基督教的实质》,重申对基督教的看法,认为人就是他自己的思考对象,将宗教归结为对无限的认识。宗教“不过是对于知觉的无限性的认识;或者说,在对无限的认识中,有意识的主体以其自身本能的无限性作为认识的对象”。也就是说,上帝不过是人的内在本性的向外投射。这本书的第一部分发挥了“宗教之真正的或人类学的本质”,论及上帝作为“理解的存在”、“道德的存在或法律”、作为“爱”等方面,都是为了适应人类的本性的各种不同的需要。在这本书的第二部分,费尔巴哈分析了“宗教之虚伪的或神学的本质”,认为把上帝看成是离开人的存在而存在,会使人相信启示和奇迹,不仅会“损坏和消除人类的最重要的感觉,对真理的追求”,而且相信宗教仪式的“圣餐”和献祭,导致“必然的结果是迷信和不道德”。他认为基督教的上帝只是一个幻像,论及到其他学科时,尤其是哲学,他认为黑格尔的哲学是伪宗教的,他提出一种机械论的唯物主义。他的这本书被翻译成英语和法语出版。
    费尔巴哈不承认自己是无神论者,但这只是口头的,他的所谓有神论实际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无神论,他称之为人道主义的神学,以人为上帝,是力图应用主观的感觉恢复所谓的神性。
    在1848年到1849年间,德国各公国中出现的革命运动中,由于他对宗教的抨击,使许多革命党人将他看成英雄,但他自己从没有参加过政治活动,只作过一些演讲,全部精力用在写作上。但他明白地反对君主制度,认为“无限制的君主国乃是无道德的国家”,革命失败后,他公开责骂当时欧洲的反动局势,比做“空间略大的监狱”。1857年出版了《神统》。1860年由于他赖以为生的瓷厂倒闭,他只得离开在勃鲁克堡的家,搬到纽伦堡。只是由于朋友们的帮助,他才得以出版最后一本书《上帝、自由和不朽》(1866年)。1870年他加入了德国社会民主党。由于长时间的精力消耗,仅两年后的1872年在纽伦堡去世。
    费尔巴哈对反基督教的政论家有很大的影响,他的某些观点在德国教会和政府的斗争中被一些极端主义者接受。对卡尔·马克思的影响也很大,虽然马克思并不赞同他观点中的机械论,马克思曾写过《费尔巴哈论纲》批判他这种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 目录:
    译者引言

    《费尔巴哈全集》(第二版)第四卷序言

    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分析和批判

    前言

    第一节 近代哲学的发展过程

    第二节 莱布尼茨的性格特点

    第三节 莱布尼茨的哲学原则及其与斯宾诺莎哲学原则的区别

    第四节 莱布尼茨的哲学原则及其斯宾诺落哲学

    第五节 灵魂或单子:莱布尼茨哲学的原则

    第六节 单子的规定性:表象

    第七节 表象的区别

    第八节 模糊表象的作用

    第九节 物质的意义

    第十节 作为表象的对象的物质及

    第十一节 物质本身的非实体性以及单子与肉体的联系

    第十二节 宇宙的普遍联系以及有机生命的无限性和差异性

    第十三节 单子之间相互联系和交往的方式

    第十四节 先定谐和的意义

    第十五节 界限以及派生的单子和原始的、原初的单子的关系

    第十六节 对莱布尼茨神学观点的批判:作为《神正论》一书的导言

    第十七节 《神正论》的最本质的思想

    第十八节 莱布尼茨的灵物学导论:对经验论的批判

    第十九节 对莱布尼茨的灵物学的阐述

    第二十节 对莱布尼茨哲学的阐述和评论

    第二十一节 对莱布尼茨的灵物学的批判(1847年)

    第二十二节 对莱布尼茨的神学和神正论的评论(1847年)

    引文汇编

    注释

    人名索引
查看详情
系列丛书 / 更多
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分析和批判
西方哲学史(上卷)
[英]罗素(Russell B.) 著;何兆武、李约瑟 译
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分析和批判
西方哲学史(下卷)
[英]罗素(Russell B.) 著;马元德 译
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分析和批判
理想国
[古希腊]柏拉图 著;郭斌和、张竹明 译
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分析和批判
精神分析引论
[奥地利]弗洛伊德 著;高觉敷 译
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分析和批判
社会契约论
[法]卢梭 著;何兆武 译
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分析和批判
社会契约论
[法]卢梭 著;李平沤 译
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分析和批判
小逻辑
[德]黑格尔 著;贺麟 译
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分析和批判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德]叔本华 著;石冲白 译
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分析和批判
培根论说文集
[英]培根 著;水天同 译
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分析和批判
释梦
[奥地利]弗洛伊德 著;孙名之 译
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分析和批判
逻辑学(上卷)
[德]黑格尔 著;杨之一 译
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分析和批判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约翰·梅纳德·凯恩 著
相关图书 / 更多
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分析和批判
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分析和批判
费尔巴哈 著;涂纪亮 译
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分析和批判
对莱布尼茨哲学的批评性解释
罗素
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分析和批判
对莱布尼茨哲学的批评性解释
罗素 著;段德智、张传有、陈家琪 译
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分析和批判
对莱布尼茨哲学的批评性解释(汉译名著本)
[英]罗素;段德智 张传有 陈家琪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分析和批判
不要挖鼻孔!!
[德]安妮特·朗根 著
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分析和批判
内燃机技术 (原书第8版)
[德]理夏德·范·巴舒伊森(RichardvanBasshuysen)弗雷德·舍费尔(FredSchaefer) 著
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分析和批判
古代遗产:欧洲的源起(贝克欧洲史
[德]哈特穆特·莱平著徐庆(HartmutLeppin) 译
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分析和批判
冷战和福利国家:1945~1989年的欧洲(贝克欧洲史
[德]哈特穆特·克尔布勒著张萍(HartmutKaelble) 译
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分析和批判
德意志人:一部诗人、作家、哲学家和思想家的自传
[德]约翰内斯·弗里德著刘晓编刘晓(JohannesFried) 译
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分析和批判
国家竞争与理性:1648~1789年的欧洲(贝克欧洲史
[德]格里特·瓦尔特著徐庆编徐庆(GerritWalther) 译
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分析和批判
革命与改革:1789~1850年的欧洲(贝克欧洲史
[德]安德里亚斯·法尔迈尔著李昱彤(AndreasFahrmeir) 译
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分析和批判
边境体验和君主秩序:1200~1500年的欧洲(贝克欧洲史
[德]贝恩德·施耐德穆勒著刘博(BerndSchneidmüller) 译
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分析和批判
帝国暴力和民族动员:1914~1945年的欧洲(贝克欧洲史
[德]鲁兹·拉斐尔(LutzRaphael)
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分析和批判
前苏格拉底哲学家残篇:英文
[德]第尔斯(HermannDiels) 编著;[英]弗里曼(
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分析和批判
肝脏弹性成像的临床应用与解读
[德]塞巴斯蒂安·穆勒张波杨筱 主译
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分析和批判
费尔巴哈文集(第1卷):从培根到斯宾诺莎的近代哲学史
[德]费尔巴哈 著;涂纪亮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