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力学(上、下册)》第2版

《建筑力学(上、下册)》第2版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2016-02
版次: 2
ISBN: 9787302412991
定价: 54.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54人买过
  • 本教材是根据高职高专院校建筑工程类专业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要求编写的,全书共分为三篇。第一篇为静力学,内容包括:静力学基础、平面汇交力系、力矩及平面力偶系、平面一般力系、空间力系及重心共5章。第二篇为材料力学,内容包括:材料力学基础、轴向拉伸和压缩、剪切、扭转、截面的几何性质、弯曲内力、弯曲应力、弯曲变形、应力状态理论和强度准则、组合变形的强度计算、压杆稳定共11章。第三篇为结构力学,内容包括:结构的计算简图、平面结构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静定结构的内力分析、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力法、位移法、力矩分配法、影响线共8章。本教材在编写中尽量体现“新”和“精”的特色,在内容的组织编写上以“必需、实用、够用”为原则,简化理论推导过程,剔除较为复杂、难以理解的高深内容,注重教材的科学性及实用性。本教材可作为建筑工程类各专业高职高专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普通专科、电大、职大、函大等自学培训的教学用书,还可作为设计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上册   目    录

    绪论1

    第一篇  静  力  学

    第1章  静力学基础5

    1.1  基本概念5

    1.1.1  刚体5

    1.1.2  力5

    1.1.3  平衡6

    1.1.4  力系6

    1.1.5  荷载6

    1.2  静力学公理7

    1.2.1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公理7

    1.2.2  二力平衡公理7

    1.2.3  加减平衡力系公理8

    1.2.4  力的平行四边形公理9

    1.3  约束与约束反力11

    1.3.1  约束与约束反力的概念11

    1.3.2  工程中常见的约束及其约束

    反力11

    1.3.3  支座及其反力14

    1.4  受力图16

    1.4.1  单个物体的受力图16

    1.4.2  物体系统的受力图18

    1.5  小结20

    1.6  思考题20

    1.7  习题22

    第2章  平面汇交力系24

    2.1  力系的类型概述24

    2.2  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的几何法24

    2.3  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几何条件26

    2.4  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的解析法28

    2.4.1  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28

    2.4.2  合力投影定理29

    2.4.3  用解析法求平面汇交力系的

    合力30

    2.5  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解析条件32

    2.6  小结34

    2.7  思考题35

    2.8  习题36

    第3章  力矩及平面力偶系40

    3.1  力对点的矩及合力矩定理40

    3.1.1  力对点的矩40

    3.1.2  合力矩定理42

    3.2  力偶及其特性44

    3.2.1  力偶44

    3.2.2  力偶的性质45

    3.3  平面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47

    3.3.1  平面力偶系的合成47

    3.3.2  平面力偶系的平衡条件48

    3.4  小结49

    3.5  思考题50

    3.6  习题52

    第4章  平面一般力系55

    4.1  力的平移定理56

    4.2  平面一般力系向作用面内任一点

    简化58

    4.2.1  简化方法和结果58

    4.2.2  主矢和主矩58

    4.2.3  结论59

    4.2.4  简化结果的讨论59

    4.2.5  平面一般力系的合力矩定理60

    4.3  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方程60

    4.3.1  平衡方程的基本形式60

    4.3.2  平衡方程的其他形式63

    4.3.3  应用平衡方程的解题步骤64

    4.4  平面平行力系的平衡方程66

    4.5  物体系统的平衡69

    4.6  考虑摩擦时物体的平衡74

    4.6.1  滑动摩擦74

    4.6.2  考虑摩擦时物体的平衡问题77

    4.7  小结80

    4.8  思考题82

    4.9  习题84

    第5章  空间力系及重心93

    5.1  空间汇交力系94

    5.1.1  力在空间直角坐标轴上的

    投影94

    5.1.2  力沿空间直角坐标轴的

    分解96

    5.1.3  空间汇交力系的合成96

    5.1.4  空间汇交力系的平衡条件98

    5.1.5  几种空间约束的类型99

    5.2  空间一般力系101

    5.2.1  力对轴的矩101

    5.2.2  空间一般力系的平衡方程102

    5.3  重心105

    5.3.1  重心的概念105

    5.3.2  重心和形心的坐标公式106

    5.3.3  确定物体重心的几种方法108

    5.4  小结112

    5.5  思考题114

    5.6  习题114

    第二篇  材 料 力 学

    第6章  材料力学基础121

    6.1  材料力学的任务121

    6.1.1  结构材料的基本要求121

    6.1.2  材料力学的研究对象及几何

    特征122

    6.2  变形固体的性质及其基本假设122

    6.2.1  变形固体的概念122

    6.2.2  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122

    6.3  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123

    6.4  内力、截面法及应力的概念124

    6.4.1  内力124

    6.4.2  截面法124

    6.4.3  应力125

    6.5  小结126

    6.6  思考题126

    第7章  轴向拉伸和压缩127

    7.1  轴向拉压的概念127

    7.2  轴向拉压时的内力128

    7.2.1  轴力128

    7.2.2  轴力图129

    7.3  轴向拉(压)杆横截面上的应力131

    7.3.1  轴向拉(压)杆横截面上的应力

    概述131

    7.3.2  正应力公式的使用条件及应力

    集中的概念133

    7.4  轴向拉(压)杆斜截面上的应力134

    7.5  轴向拉压时杆件的强度计算135

    7.6  拉(压)杆的变形及胡克定律140

    7.6.1  纵向变形及线应变140

    7.6.2  胡克定律141

    7.6.3  横向变形及泊松比141

    7.7  材料在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学性能144

    7.7.1  材料拉伸时的力学性能144

    7.7.2  材料在压缩时的力学性能148

    7.7.3  两类材料力学性能的比较150

    7.7.4  许用应力与安全系数152

    7.8  拉压超静定问题152

    7.8.1  超静定的概念152

    7.8.2  超静定问题的解法153

    7.8.3  装配应力及温度应力156

    7.8.4  讨论158

    7.9  小结158

    7.10  思考题158

    7.11  习题160

    第8章  剪切165

    8.1  剪切的概念165

    8.2  剪切与挤压的实用计算166

    8.2.1  剪切强度的实用计算166

    8.2.2  挤压强度的实用计算167

    8.3  小结171

    8.4  思考题171

    8.5  习题172

    第9章  扭转175

    9.1  扭转的概念175

    9.2  外力偶矩的计算和扭转时的内力176

    9.2.1  力偶矩的计算176

    9.2.2  扭转时的内力——扭矩177

    9.2.3  扭矩图178

    9.3  薄壁圆筒的扭转179

    9.3.1  薄壁圆筒扭转时横截面上的

    剪应力180

    9.3.2  剪应力互等定理181

    9.3.3  剪切胡克定律182

    9.4  等直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应力182

    9.4.1  几何变形方面182

    9.4.2  物理关系方面183

    9.4.3  静力学关系方面184

    9.4.4  公式的适用范围185

    9.5  极惯性矩和抗扭截面系数185

    9.6  圆轴扭转时的强度条件和刚度

    条件187

    9.6.1  强度条件187

    9.6.2  圆轴扭转时的变形187

    9.6.3  刚度条件188

    9.6.4  计算举例189

    9.7  小结191

    9.8  思考题192

    9.9  习题193

    第10章  截面的几何性质196

    10.1  静矩和形心196

    10.2  惯性矩与惯性积198

    10.2.1  惯性矩198

    10.2.2  惯性积199

    10.2.3  极惯性矩200

    10.3  平行移轴定理及组合截面惯性矩的

    计算200

    10.3.1  平行移轴定理200

    10.3.2  组合截面惯性矩的计算202

    10.4  转轴定理、主惯性轴及主惯性矩203

    10.4.1  转轴定理203

    10.4.2  形心主轴与形心主惯性矩204

    10.5  小结206

    10.6  思考题208

    10.7  习题208

    第11章  弯曲内力211

    11.1  梁的平面弯曲211

    11.1.1  弯曲变形和平面弯曲211

    11.1.2  梁的基本形式212

    11.2  梁的内力213

    11.2.1  剪力和弯矩213

    11.2.2  剪力和弯矩的正负号

     规定213

    11.2.3  用截面法计算指定截面上的

     剪力和弯矩214

    11.3  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以及梁的

    内力图217

    11.3.1  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217

    11.3.2  剪力图和弯矩图218

    11.4  弯矩、剪力与分布荷载集度三者之间的

     微分关系及其应用223

    11.5  叠加法画弯矩图227

    11.5.1  叠加原理227

    11.5.2  叠加法画弯矩图228

    11.6  小结231

    11.7  思考题232

    11.8  习题233

    第12章  弯曲应力238

    12.1  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238

    12.1.1  纯弯曲时梁横截面上的

     正应力239

    12.1.2  正应力公式的适用条件242

    12.2  梁的正应力强度计算244

    12.2.1  梁的正应力强度条件244

    12.2.2  梁的正应力强度计算245

    12.3  梁横截面上的剪应力248

    12.3.1  矩形截面梁的剪应力248

    12.3.2  工字形截面梁的剪应力249

    12.3.3  圆形截面和圆环形截面梁的

     最大剪应力250

    12.4  梁的剪应力强度计算252

    12.4.1  梁的剪应力强度条件252

    12.4.2  梁的剪应力强度计算252

    12.5  提高梁抗弯强度的措施255

    12.5.1  合理安排梁的受力情况255

    12.5.2  选择合理的截面形状257

    12.5.3  采用变截面梁和等强度梁258

    12.6  弯曲中心的概念258

    12.7  小结259

    12.8  思考题261

    12.9  习题262

    第13章  弯曲变形267

    13.1  弯曲变形的概念267

    13.1.1  挠度和转角267

    13.1.2  梁的挠曲线及挠曲线方程268

    13.1.3  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268

    13.2  积分法计算梁的变形269

    13.3  叠加法计算梁的变形272

    13.4  梁的刚度校核及提高弯曲刚度的

     措施277

    13.4.1  梁的刚度校核277

    13.4.2  提高梁弯曲刚度的措施278

    13.5  小结279

    13.6  思考题280

    13.7  习题281

    第14章  应力状态理论和强度准则284

    14.1  一点的应力状态概述284

    14.1.1  一点应力状态的概念284

    14.1.2  一点的应力状态的描述285

    14.2  平面应力状态分析286

    14.2.1  平面应力状态的数解法286

    14.2.2  平面应力状态的图解法——

     应力圆289

    14.3  主应力与最大剪应力292

    14.3.1  主应力与主平面的位置292

    14.3.2  最大剪应力293

    14.4  平面应力状态下的应力-应变

     关系295

    14.5  强度准则297

    14.5.1  强度准则的概念297

    14.5.2  常用的强度准则297

    14.5.3  强度理论的适用范围及

     应用300

    14.6  小结303

    14.7  思考题305

    14.8  习题305

    第15章  组合变形的强度计算309

    15.1  组合变形309

    15.1.1  组合变形的概念309

    15.1.2  组合变形的解题方法310

    15.2  斜弯曲310

    15.2.1  外力分解310

    15.2.2  内力分析311

    15.2.3  应力计算311

    15.2.4  强度条件311

    15.3  偏心压缩(拉伸)314

    15.3.1  单向偏心压缩(拉伸)时的

     应力和强度条件314

    15.3.2  双向偏心压缩(拉伸)时的

     应力和强度条件318

    15.3.3  截面核心的概念320

    15.4  小结321

    15.5  思考题322

    15.6  习题323

    第16章  压杆稳定326

    16.1  压杆稳定的概念326

    16.1.1  问题的提出326

    16.1.2  平衡状态的稳定性327

    16.2  细长压杆的临界力328

    16.2.1  两端铰支压杆的临界力328

    16.2.2  其他支承情况下细长压杆的

     临界力329

    16.3  欧拉公式的适用范围临界应力

     总图331

    16.3.1  临界应力331

    16.3.2  欧拉公式的适用范围332

    16.3.3  中长杆的临界应力计算333

    16.3.4  临界应力总图334

    16.4  压杆的稳定计算335

    16.4.1  压杆的稳定条件335

    16.4.2  折减系数335

    16.4.3  稳定计算340

    16.5  提高压杆稳定性的措施343

    16.5.1  柔度方面343

    16.5.2  材料方面344

    16.6  小结344

    16.7  思考题345

    16.8  习题346

    附录  型钢规格表349

    下册  目    录

    绪论1

      

    第三篇  结 构 力 学

    第1章  结构的计算简图5

    1.1  结构及其类型5

    1.1.1  结构5

    1.1.2  结构的类型6

    1.1.3  结构、构件的基本要求6

    1.2  荷载的分类6

    1.2.1  按荷载作用范围分类7

    1.2.2  按荷载作用时间的长短分类7

    1.2.3  按荷载作用性质分类7

    1.3  结构的计算简图8

    1.3.1  选择计算简图的原则8

    1.3.2  杆系结构的简化8

    1.3.3  平面杆系结构的分类11

    1.4  小结13

    1.5  思考题13

    第2章  平面结构体系的几何组成

    分析14

    2.1  几何组成分析的目的14

    2.1.1  几何不变体系和几何可变

    体系14

    2.1.2  几何组成分析的目的15

    2.2  平面体系的自由度15

    2.2.1  自由度15

    2.2.2  约束16

    2.3  几何不变体系的组成规则及原理17

    2.3.1  几何不变体系的组成规则17

    2.3.2  几何不变体系组成规则

    原理17

    2.4  几何组成分析举例19

    2.4.1  能直接观察出的几何不变

    部分20

    2.4.2  先拆除不影响几何不变性的

    部分再进行几何组成分析21

    2.4.3  利用等效代换措施进行几何

    组成分析21

    2.5  小结24

    2.6  思考题24

    2.7  习题25

    第3章  静定结构的内力分析28

    3.1  多跨静定梁28

    3.1.1  多跨静定梁的组成28

    3.1.2  多跨静定梁的计算29

    3.2  静定平面刚架32

    3.2.1  刚架的特点及分类32

    3.2.2  刚架的内力计算33

    3.3  静定平面桁架38

    3.3.1  静定平面桁架的组成与分类38

    3.3.2  静定平面桁架的内力计算39

    3.3.3  几种主要桁架受力性能的

    比较43

    3.4  三铰拱44

    3.4.1  三铰拱的组成44

    3.4.2  三铰拱的反力和内力44

    3.4.3  三铰拱的合理拱轴48

    3.5  小结48

    3.6  思考题49

    3.7  习题49

    第4章  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53

    4.1  结构位移计算的目的53

    4.2  变形体的虚功原理54

    4.2.1  功、广义力及广义位移54

    4.2.2  外力实功55

    4.2.3  内力实功(应变能)56

    4.2.4  虚功56

    4.2.5  虚功原理57

    4.3  荷载作用下位移计算的一般公式58

    4.4  静定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位移计算59

    4.5  图乘法62

    4.6  静定结构在支座移动时位移计算66

    4.7  功的互等定理和位移互等定理68

    4.7.1  功的互等定理68

    4.7.2  位移互等定理69

    4.8  小结70

    4.9  思考题70

    4.10  习题71

    第5章  力法74

    5.1  超静定结构概述74

    5.1.1  超静定结构的概念74

    5.1.2  超静定结构的类型75

    5.1.3  超静定次数的确定77

    5.2  力法原理78

    5.3  力法的典型方程80

    5.4  力法的应用举例82

    5.5  利用对称性简化计算89

    5.6  支座移动时超静定结构的计算93

    5.7  单跨超静定梁的杆端弯矩和杆端

    剪力94

    5.8  小结96

    5.9  思考题96

    5.10  习题97

    第6章  位移法101

    6.1  位移法的基本概念101

    6.2  位移法的基本未知量102

    6.2.1  结点转角102

    6.2.2  独立节点线位移103

    6.3  等截面直杆的形常数和载常数104

    6.3.1  杆端位移和杆端力的

    正负号规定104

    6.3.2  等截面直杆杆端位移

    引起的杆端力(形常数)105

    6.3.3  等截面直杆荷载引起的

    杆端力(载常数)105

    6.4  直接平衡法建立位移法方程106

    6.4.1  等截面直杆的转角位移

    方程106

    6.4.2  用直接平衡法计算超静定

    结构107

    6.4.3  有节点线位移的超静定

    结构计算112

    6.5  位移法方程116

    6.5.1  位移法方程的建立116

    6.5.2  位移法方程的典型形式118

    6.6  用位移法计算超静定结构120

    6.6.1  无节点线位移情况下

    超静定结构的计算步骤120

    6.6.2  位移法计算有侧移刚架126

    6.7  小结130

    6.8  思考题130

    6.9  习题131

    第7章  力矩分配法134

    7.1  概述134

    7.2  力矩分配法的基本要素134

    7.2.1  符号规定134

    7.2.2  节点力偶的分配134

    7.2.3  力矩分配法的基本要素136

    7.3  力矩分配法的基本运算139

    7.3.1  单节点的力矩分配139

    7.3.2  多节点的力矩分配法142

    7.4  小结153

    7.5  思考题154

    7.6  习题154

    第8章  影响线158

    8.1  影响线的概念158

    8.2  单跨静定梁的影响线159

    8.2.1  支座反力影响线159

    8.2.2  剪力影响线160

    8.2.3  弯矩影响线161

    8.3  用机动法作梁的影响线163

    8.3.1  用机动法作单跨静定梁的

    影响线163

    8.3.2  用机动法作连续梁的

    影响线164

    8.4  影响线的应用165

    8.4.1  当荷载位置固定时求某

    量值的大小165

    8.4.2  求最不利荷载位置169

    8.5  简支梁的内力包络图和绝对最大

    弯矩173

    8.5.1  简支梁的内力包络图174

    8.5.2  简支梁的绝对最大弯矩174

    8.6  连续梁的内力包络图177

    8.7  小结181

    8.8  思考题181

    8.9  习题182

    参考文献182
  • 内容简介:
    本教材是根据高职高专院校建筑工程类专业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要求编写的,全书共分为三篇。第一篇为静力学,内容包括:静力学基础、平面汇交力系、力矩及平面力偶系、平面一般力系、空间力系及重心共5章。第二篇为材料力学,内容包括:材料力学基础、轴向拉伸和压缩、剪切、扭转、截面的几何性质、弯曲内力、弯曲应力、弯曲变形、应力状态理论和强度准则、组合变形的强度计算、压杆稳定共11章。第三篇为结构力学,内容包括:结构的计算简图、平面结构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静定结构的内力分析、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力法、位移法、力矩分配法、影响线共8章。本教材在编写中尽量体现“新”和“精”的特色,在内容的组织编写上以“必需、实用、够用”为原则,简化理论推导过程,剔除较为复杂、难以理解的高深内容,注重教材的科学性及实用性。本教材可作为建筑工程类各专业高职高专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普通专科、电大、职大、函大等自学培训的教学用书,还可作为设计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 目录:
    上册   目    录

    绪论1

    第一篇  静  力  学

    第1章  静力学基础5

    1.1  基本概念5

    1.1.1  刚体5

    1.1.2  力5

    1.1.3  平衡6

    1.1.4  力系6

    1.1.5  荷载6

    1.2  静力学公理7

    1.2.1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公理7

    1.2.2  二力平衡公理7

    1.2.3  加减平衡力系公理8

    1.2.4  力的平行四边形公理9

    1.3  约束与约束反力11

    1.3.1  约束与约束反力的概念11

    1.3.2  工程中常见的约束及其约束

    反力11

    1.3.3  支座及其反力14

    1.4  受力图16

    1.4.1  单个物体的受力图16

    1.4.2  物体系统的受力图18

    1.5  小结20

    1.6  思考题20

    1.7  习题22

    第2章  平面汇交力系24

    2.1  力系的类型概述24

    2.2  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的几何法24

    2.3  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几何条件26

    2.4  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的解析法28

    2.4.1  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28

    2.4.2  合力投影定理29

    2.4.3  用解析法求平面汇交力系的

    合力30

    2.5  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解析条件32

    2.6  小结34

    2.7  思考题35

    2.8  习题36

    第3章  力矩及平面力偶系40

    3.1  力对点的矩及合力矩定理40

    3.1.1  力对点的矩40

    3.1.2  合力矩定理42

    3.2  力偶及其特性44

    3.2.1  力偶44

    3.2.2  力偶的性质45

    3.3  平面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47

    3.3.1  平面力偶系的合成47

    3.3.2  平面力偶系的平衡条件48

    3.4  小结49

    3.5  思考题50

    3.6  习题52

    第4章  平面一般力系55

    4.1  力的平移定理56

    4.2  平面一般力系向作用面内任一点

    简化58

    4.2.1  简化方法和结果58

    4.2.2  主矢和主矩58

    4.2.3  结论59

    4.2.4  简化结果的讨论59

    4.2.5  平面一般力系的合力矩定理60

    4.3  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方程60

    4.3.1  平衡方程的基本形式60

    4.3.2  平衡方程的其他形式63

    4.3.3  应用平衡方程的解题步骤64

    4.4  平面平行力系的平衡方程66

    4.5  物体系统的平衡69

    4.6  考虑摩擦时物体的平衡74

    4.6.1  滑动摩擦74

    4.6.2  考虑摩擦时物体的平衡问题77

    4.7  小结80

    4.8  思考题82

    4.9  习题84

    第5章  空间力系及重心93

    5.1  空间汇交力系94

    5.1.1  力在空间直角坐标轴上的

    投影94

    5.1.2  力沿空间直角坐标轴的

    分解96

    5.1.3  空间汇交力系的合成96

    5.1.4  空间汇交力系的平衡条件98

    5.1.5  几种空间约束的类型99

    5.2  空间一般力系101

    5.2.1  力对轴的矩101

    5.2.2  空间一般力系的平衡方程102

    5.3  重心105

    5.3.1  重心的概念105

    5.3.2  重心和形心的坐标公式106

    5.3.3  确定物体重心的几种方法108

    5.4  小结112

    5.5  思考题114

    5.6  习题114

    第二篇  材 料 力 学

    第6章  材料力学基础121

    6.1  材料力学的任务121

    6.1.1  结构材料的基本要求121

    6.1.2  材料力学的研究对象及几何

    特征122

    6.2  变形固体的性质及其基本假设122

    6.2.1  变形固体的概念122

    6.2.2  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122

    6.3  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123

    6.4  内力、截面法及应力的概念124

    6.4.1  内力124

    6.4.2  截面法124

    6.4.3  应力125

    6.5  小结126

    6.6  思考题126

    第7章  轴向拉伸和压缩127

    7.1  轴向拉压的概念127

    7.2  轴向拉压时的内力128

    7.2.1  轴力128

    7.2.2  轴力图129

    7.3  轴向拉(压)杆横截面上的应力131

    7.3.1  轴向拉(压)杆横截面上的应力

    概述131

    7.3.2  正应力公式的使用条件及应力

    集中的概念133

    7.4  轴向拉(压)杆斜截面上的应力134

    7.5  轴向拉压时杆件的强度计算135

    7.6  拉(压)杆的变形及胡克定律140

    7.6.1  纵向变形及线应变140

    7.6.2  胡克定律141

    7.6.3  横向变形及泊松比141

    7.7  材料在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学性能144

    7.7.1  材料拉伸时的力学性能144

    7.7.2  材料在压缩时的力学性能148

    7.7.3  两类材料力学性能的比较150

    7.7.4  许用应力与安全系数152

    7.8  拉压超静定问题152

    7.8.1  超静定的概念152

    7.8.2  超静定问题的解法153

    7.8.3  装配应力及温度应力156

    7.8.4  讨论158

    7.9  小结158

    7.10  思考题158

    7.11  习题160

    第8章  剪切165

    8.1  剪切的概念165

    8.2  剪切与挤压的实用计算166

    8.2.1  剪切强度的实用计算166

    8.2.2  挤压强度的实用计算167

    8.3  小结171

    8.4  思考题171

    8.5  习题172

    第9章  扭转175

    9.1  扭转的概念175

    9.2  外力偶矩的计算和扭转时的内力176

    9.2.1  力偶矩的计算176

    9.2.2  扭转时的内力——扭矩177

    9.2.3  扭矩图178

    9.3  薄壁圆筒的扭转179

    9.3.1  薄壁圆筒扭转时横截面上的

    剪应力180

    9.3.2  剪应力互等定理181

    9.3.3  剪切胡克定律182

    9.4  等直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应力182

    9.4.1  几何变形方面182

    9.4.2  物理关系方面183

    9.4.3  静力学关系方面184

    9.4.4  公式的适用范围185

    9.5  极惯性矩和抗扭截面系数185

    9.6  圆轴扭转时的强度条件和刚度

    条件187

    9.6.1  强度条件187

    9.6.2  圆轴扭转时的变形187

    9.6.3  刚度条件188

    9.6.4  计算举例189

    9.7  小结191

    9.8  思考题192

    9.9  习题193

    第10章  截面的几何性质196

    10.1  静矩和形心196

    10.2  惯性矩与惯性积198

    10.2.1  惯性矩198

    10.2.2  惯性积199

    10.2.3  极惯性矩200

    10.3  平行移轴定理及组合截面惯性矩的

    计算200

    10.3.1  平行移轴定理200

    10.3.2  组合截面惯性矩的计算202

    10.4  转轴定理、主惯性轴及主惯性矩203

    10.4.1  转轴定理203

    10.4.2  形心主轴与形心主惯性矩204

    10.5  小结206

    10.6  思考题208

    10.7  习题208

    第11章  弯曲内力211

    11.1  梁的平面弯曲211

    11.1.1  弯曲变形和平面弯曲211

    11.1.2  梁的基本形式212

    11.2  梁的内力213

    11.2.1  剪力和弯矩213

    11.2.2  剪力和弯矩的正负号

     规定213

    11.2.3  用截面法计算指定截面上的

     剪力和弯矩214

    11.3  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以及梁的

    内力图217

    11.3.1  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217

    11.3.2  剪力图和弯矩图218

    11.4  弯矩、剪力与分布荷载集度三者之间的

     微分关系及其应用223

    11.5  叠加法画弯矩图227

    11.5.1  叠加原理227

    11.5.2  叠加法画弯矩图228

    11.6  小结231

    11.7  思考题232

    11.8  习题233

    第12章  弯曲应力238

    12.1  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238

    12.1.1  纯弯曲时梁横截面上的

     正应力239

    12.1.2  正应力公式的适用条件242

    12.2  梁的正应力强度计算244

    12.2.1  梁的正应力强度条件244

    12.2.2  梁的正应力强度计算245

    12.3  梁横截面上的剪应力248

    12.3.1  矩形截面梁的剪应力248

    12.3.2  工字形截面梁的剪应力249

    12.3.3  圆形截面和圆环形截面梁的

     最大剪应力250

    12.4  梁的剪应力强度计算252

    12.4.1  梁的剪应力强度条件252

    12.4.2  梁的剪应力强度计算252

    12.5  提高梁抗弯强度的措施255

    12.5.1  合理安排梁的受力情况255

    12.5.2  选择合理的截面形状257

    12.5.3  采用变截面梁和等强度梁258

    12.6  弯曲中心的概念258

    12.7  小结259

    12.8  思考题261

    12.9  习题262

    第13章  弯曲变形267

    13.1  弯曲变形的概念267

    13.1.1  挠度和转角267

    13.1.2  梁的挠曲线及挠曲线方程268

    13.1.3  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268

    13.2  积分法计算梁的变形269

    13.3  叠加法计算梁的变形272

    13.4  梁的刚度校核及提高弯曲刚度的

     措施277

    13.4.1  梁的刚度校核277

    13.4.2  提高梁弯曲刚度的措施278

    13.5  小结279

    13.6  思考题280

    13.7  习题281

    第14章  应力状态理论和强度准则284

    14.1  一点的应力状态概述284

    14.1.1  一点应力状态的概念284

    14.1.2  一点的应力状态的描述285

    14.2  平面应力状态分析286

    14.2.1  平面应力状态的数解法286

    14.2.2  平面应力状态的图解法——

     应力圆289

    14.3  主应力与最大剪应力292

    14.3.1  主应力与主平面的位置292

    14.3.2  最大剪应力293

    14.4  平面应力状态下的应力-应变

     关系295

    14.5  强度准则297

    14.5.1  强度准则的概念297

    14.5.2  常用的强度准则297

    14.5.3  强度理论的适用范围及

     应用300

    14.6  小结303

    14.7  思考题305

    14.8  习题305

    第15章  组合变形的强度计算309

    15.1  组合变形309

    15.1.1  组合变形的概念309

    15.1.2  组合变形的解题方法310

    15.2  斜弯曲310

    15.2.1  外力分解310

    15.2.2  内力分析311

    15.2.3  应力计算311

    15.2.4  强度条件311

    15.3  偏心压缩(拉伸)314

    15.3.1  单向偏心压缩(拉伸)时的

     应力和强度条件314

    15.3.2  双向偏心压缩(拉伸)时的

     应力和强度条件318

    15.3.3  截面核心的概念320

    15.4  小结321

    15.5  思考题322

    15.6  习题323

    第16章  压杆稳定326

    16.1  压杆稳定的概念326

    16.1.1  问题的提出326

    16.1.2  平衡状态的稳定性327

    16.2  细长压杆的临界力328

    16.2.1  两端铰支压杆的临界力328

    16.2.2  其他支承情况下细长压杆的

     临界力329

    16.3  欧拉公式的适用范围临界应力

     总图331

    16.3.1  临界应力331

    16.3.2  欧拉公式的适用范围332

    16.3.3  中长杆的临界应力计算333

    16.3.4  临界应力总图334

    16.4  压杆的稳定计算335

    16.4.1  压杆的稳定条件335

    16.4.2  折减系数335

    16.4.3  稳定计算340

    16.5  提高压杆稳定性的措施343

    16.5.1  柔度方面343

    16.5.2  材料方面344

    16.6  小结344

    16.7  思考题345

    16.8  习题346

    附录  型钢规格表349

    下册  目    录

    绪论1

      

    第三篇  结 构 力 学

    第1章  结构的计算简图5

    1.1  结构及其类型5

    1.1.1  结构5

    1.1.2  结构的类型6

    1.1.3  结构、构件的基本要求6

    1.2  荷载的分类6

    1.2.1  按荷载作用范围分类7

    1.2.2  按荷载作用时间的长短分类7

    1.2.3  按荷载作用性质分类7

    1.3  结构的计算简图8

    1.3.1  选择计算简图的原则8

    1.3.2  杆系结构的简化8

    1.3.3  平面杆系结构的分类11

    1.4  小结13

    1.5  思考题13

    第2章  平面结构体系的几何组成

    分析14

    2.1  几何组成分析的目的14

    2.1.1  几何不变体系和几何可变

    体系14

    2.1.2  几何组成分析的目的15

    2.2  平面体系的自由度15

    2.2.1  自由度15

    2.2.2  约束16

    2.3  几何不变体系的组成规则及原理17

    2.3.1  几何不变体系的组成规则17

    2.3.2  几何不变体系组成规则

    原理17

    2.4  几何组成分析举例19

    2.4.1  能直接观察出的几何不变

    部分20

    2.4.2  先拆除不影响几何不变性的

    部分再进行几何组成分析21

    2.4.3  利用等效代换措施进行几何

    组成分析21

    2.5  小结24

    2.6  思考题24

    2.7  习题25

    第3章  静定结构的内力分析28

    3.1  多跨静定梁28

    3.1.1  多跨静定梁的组成28

    3.1.2  多跨静定梁的计算29

    3.2  静定平面刚架32

    3.2.1  刚架的特点及分类32

    3.2.2  刚架的内力计算33

    3.3  静定平面桁架38

    3.3.1  静定平面桁架的组成与分类38

    3.3.2  静定平面桁架的内力计算39

    3.3.3  几种主要桁架受力性能的

    比较43

    3.4  三铰拱44

    3.4.1  三铰拱的组成44

    3.4.2  三铰拱的反力和内力44

    3.4.3  三铰拱的合理拱轴48

    3.5  小结48

    3.6  思考题49

    3.7  习题49

    第4章  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53

    4.1  结构位移计算的目的53

    4.2  变形体的虚功原理54

    4.2.1  功、广义力及广义位移54

    4.2.2  外力实功55

    4.2.3  内力实功(应变能)56

    4.2.4  虚功56

    4.2.5  虚功原理57

    4.3  荷载作用下位移计算的一般公式58

    4.4  静定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位移计算59

    4.5  图乘法62

    4.6  静定结构在支座移动时位移计算66

    4.7  功的互等定理和位移互等定理68

    4.7.1  功的互等定理68

    4.7.2  位移互等定理69

    4.8  小结70

    4.9  思考题70

    4.10  习题71

    第5章  力法74

    5.1  超静定结构概述74

    5.1.1  超静定结构的概念74

    5.1.2  超静定结构的类型75

    5.1.3  超静定次数的确定77

    5.2  力法原理78

    5.3  力法的典型方程80

    5.4  力法的应用举例82

    5.5  利用对称性简化计算89

    5.6  支座移动时超静定结构的计算93

    5.7  单跨超静定梁的杆端弯矩和杆端

    剪力94

    5.8  小结96

    5.9  思考题96

    5.10  习题97

    第6章  位移法101

    6.1  位移法的基本概念101

    6.2  位移法的基本未知量102

    6.2.1  结点转角102

    6.2.2  独立节点线位移103

    6.3  等截面直杆的形常数和载常数104

    6.3.1  杆端位移和杆端力的

    正负号规定104

    6.3.2  等截面直杆杆端位移

    引起的杆端力(形常数)105

    6.3.3  等截面直杆荷载引起的

    杆端力(载常数)105

    6.4  直接平衡法建立位移法方程106

    6.4.1  等截面直杆的转角位移

    方程106

    6.4.2  用直接平衡法计算超静定

    结构107

    6.4.3  有节点线位移的超静定

    结构计算112

    6.5  位移法方程116

    6.5.1  位移法方程的建立116

    6.5.2  位移法方程的典型形式118

    6.6  用位移法计算超静定结构120

    6.6.1  无节点线位移情况下

    超静定结构的计算步骤120

    6.6.2  位移法计算有侧移刚架126

    6.7  小结130

    6.8  思考题130

    6.9  习题131

    第7章  力矩分配法134

    7.1  概述134

    7.2  力矩分配法的基本要素134

    7.2.1  符号规定134

    7.2.2  节点力偶的分配134

    7.2.3  力矩分配法的基本要素136

    7.3  力矩分配法的基本运算139

    7.3.1  单节点的力矩分配139

    7.3.2  多节点的力矩分配法142

    7.4  小结153

    7.5  思考题154

    7.6  习题154

    第8章  影响线158

    8.1  影响线的概念158

    8.2  单跨静定梁的影响线159

    8.2.1  支座反力影响线159

    8.2.2  剪力影响线160

    8.2.3  弯矩影响线161

    8.3  用机动法作梁的影响线163

    8.3.1  用机动法作单跨静定梁的

    影响线163

    8.3.2  用机动法作连续梁的

    影响线164

    8.4  影响线的应用165

    8.4.1  当荷载位置固定时求某

    量值的大小165

    8.4.2  求最不利荷载位置169

    8.5  简支梁的内力包络图和绝对最大

    弯矩173

    8.5.1  简支梁的内力包络图174

    8.5.2  简支梁的绝对最大弯矩174

    8.6  连续梁的内力包络图177

    8.7  小结181

    8.8  思考题181

    8.9  习题182

    参考文献182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建筑力学(上、下册)》第2版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图示15K606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建筑力学(上、下册)》第2版
《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55015《建筑环境通用规范》GB55016应用指南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构力科技有限公司
《建筑力学(上、下册)》第2版
《建筑防火通用规范》GB 55037-2022实施指南
规范编制组
《建筑力学(上、下册)》第2版
《建筑工程消防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解读和资料填写示例
李伟 王玉恒 杨丽萍 著
《建筑力学(上、下册)》第2版
《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GB55003-2021应用解读及工程案例分析
魏利金
《建筑力学(上、下册)》第2版
《建设工程计量与计价实务(安装工程)》通关必刷习题集
霍海娥 著
《建筑力学(上、下册)》第2版
《建筑防火封堵应用技术标准》GB/T 51410-2020实施指南
倪照鹏,王宗存 编
《建筑力学(上、下册)》第2版
《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合同纠纷仲裁案件的审理指南》理解与适用
上海市建纬律师事务所;朱树英;韩如波;邵万权;宋仲春
《建筑力学(上、下册)》第2版
《建筑给水排水与节水通用规范》GB55020实施指南
赵锂
《建筑力学(上、下册)》第2版
《建筑与市政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技术细则
中国建筑业协会绿色建造与智能建筑分会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建筑力学(上、下册)》第2版
《建筑物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工程技术标准》理解与应用
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工程定额质监中心 著
《建筑力学(上、下册)》第2版
《建设工程计量与计价实务(土木建筑工程)》通关必刷习题集
王飞 著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建筑力学(上、下册)》第2版
一刀一纸一世界:金坛刻纸(中华传统手工艺文脉与技艺丛书/张毅,赵罡主编)
张毅;赵罡
《建筑力学(上、下册)》第2版
多无人飞行器可飞行航迹自主规划及导引
张毅;杨秀霞
《建筑力学(上、下册)》第2版
工程数学
张毅;阮杰昌;邵文凯
《建筑力学(上、下册)》第2版
经济应用数学
张毅;邵文凯;阮杰昌
《建筑力学(上、下册)》第2版
中国中学生朗诵诗文精品大全
张毅;周方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