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原书第5版)

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原书第5版)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2009-06
版次: 5
ISBN: 9787111268314
定价: 55.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47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60人买过
  •   《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原书第5版)》围绕手绘设计表现这一主题,将内容分为三大部分:基础篇、演示篇、实例篇。基础篇介绍了手绘设计表现中基本工具、线条应用及色彩应用等基础知识;演示篇着重介绍了室内、建筑、园林景观设计效果图的绘制方法和步骤;实例篇则精选了作者长期教学和实践所积累的大量作品,同时也收集了数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设计师的不同风格的手绘精品,涵盖了家居空间、公共空间、建筑外观和园林景观的设计表现作品,风格丰富、内容充实、示范性强。
      《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原书第5版)》可作为本专科室内设计、装饰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建筑设计等专业的教材,也适合于手绘表现爱好者学习、临摹和设计工作者参考借鉴之用。 Douglas E.Comer美国普度大学教授,著名的网络技术专家。他每年都要向学生、专业人士等讲授计算机网络和I nfemet课程。他编写的《TCP/IP网络互联》(3卷本)、《计算机网络和因特网》等都是非常受欢迎的著作。他是对20世纪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因特网的形成有杰出贡献的研究 出版者的话
    对本书的热情评价
    译者序
    前言
    第一部分引论及因特网应用
    第1章导论和概述2
    1.1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2
    1.2联网为何显得复杂2
    1.3联网的5个关键方面3
    1.4因特网的公网和专网5
    1.5网络、可互操作性和标准6
    1.6协议组和分层模型6
    1.7数据如何通过各个层次7
    1.8头部和各层8
    1.9ISO与OSI七层参考模型9
    1.10关于模型的内情点滴9
    1.11本书内容简介9
    1.12本章小结10
    练习题10

    第2章因特网的发展趋势11
    2.1引言11
    2.2资源共享11
    2.3因特网的成长11
    2.4从资源共享到通信13
    2.5从文本到多媒体13
    2.6目前的发展趋势13
    2.7本章小结14
    练习题14

    第3章因特网应用与网络编程16
    3.1引言16
    3.2因特网的基本通信模式16
    3.3面向连接的通信17
    3.4客户-服务器交互模式17
    3.5客户和服务器特征18
    3.6服务器程序和服务器类计算机18
    3.7请求、响应和数据流方向19
    3.8多客户与多服务器19
    3.9服务器的标识与识别20
    3.10并发服务器20
    3.11服务器间的循环依赖21
    3.12P2P交互21
    3.13网络编程与套接字API21
    3.14套接字、描述符和网络I/O22
    3.15参数与套接字API22
    3.16客户和服务器中的套接字调用22
    3.17客户和服务器共用的套接字函数23
    3.18仅供客户使用的connect函数24
    3.19仅供服务器使用的套接字函数24
    3.20采用报文模式的套接字函数26
    3.21其他套接字函数27
    3.22套接字、线程和继承性27
    3.23本章小结28
    练习题28

    第4章传统的因特网应用30
    4.1引言30
    4.2应用层协议30
    4.3表示与传输30
    4.4Web协议31
    4.5HTML文档表示法31
    4.6统一资源定位符和超级链接33
    4.7用HTTP传输Web文档33
    4.8浏览器中的高速缓存35
    4.9浏览器结构36
    4.10文件传输协议36
    4.11FTP通信模式37
    4.12电子邮件38
    4.13简单邮件传输协议39
    4.14ISP、邮件服务器和邮件访问40
    4.15邮件访问协议41
    4.16电子邮件表示标准41
    4.17域名系统42
    4.18www开头的域名43
    4.19DNS层次结构和服务器模型44
    4.20域名解析45
    4.21DNS服务器中的缓存处理45
    4.22DNS记录项的类型46
    4.23别名和CNAME资源记录46
    4.24缩写与DNS47
    4.25国际化域名47
    4.26可扩展表示48
    4.27本章小结48
    练习题49

    第二部分数据传输
    第5章数据通信概述52
    5.1引言52
    5.2数据通信所涉及的学科52
    5.3课题动机与范围52
    5.4通信系统的构成53
    5.5通信系统各子课题54
    5.6本章小结55
    练习题55

    第6章信息源和信号56
    6.1引言56
    6.2信息源56
    6.3模拟与数字信号56
    6.4周期信号与非周期信号57
    6.5正弦波与信号特征57
    6.6复合信号58
    6.7复合信号和正弦函数的重要性58
    6.8时域与频域表示法58
    6.9模拟信号的带宽59
    6.10数字信号与信号电平59
    6.11波特率与比特率60
    6.12数字-模拟信号转换61
    6.13数字信号的带宽61
    6.14信号的同步与协调62
    6.15线路编码62
    6.16曼彻斯特编码63
    6.17模拟-数字信号转换64
    6.18奈奎斯特定理与抽样率65
    6.19奈奎斯特定理与电话系统传输65
    6.20编码与数据压缩65
    6.21本章小结66
    练习题66

    第7章传输介质68
    7.1引言68
    7.2导向传输与非导向传输68
    7.3按能量形式分类68
    7.4背景辐射和电气噪声69
    7.5双绞线69
    7.6屏蔽:同轴电缆和屏蔽双绞线70
    7.7双绞线分类71
    7.8使用光能的介质及光纤71
    7.9光纤类型及光传输72
    7.10光纤与铜导线的比较73
    7.11红外通信技术73
    7.12点对点激光通信73
    7.13电磁波(无线电)通信74
    7.14信号传播74
    7.15卫星类型75
    7.16GEO通信卫星75
    7.17GEO对地球的覆盖76
    7.18LEO卫星与群集76
    7.19介质类型之间的权衡77
    7.20对传输介质的度量77
    7.21噪声对通信的影响77
    7.22信道容量的重要性78
    7.23本章小结78
    练习题79

    第8章可靠性与信道编码80
    8.1引言80
    8.2传输差错的3个主要源头80
    8.3传输差错对数据的影响81
    8.4处理信道差错的两种策略81
    8.5分组码和卷积码82
    8.6分组差错编码举例:单奇偶校验82
    8.7分组码数学与(n,k)表示83
    8.8汉明距离:编码强度的测量83
    8.9码簿中码字之间的汉明距离84
    8.10差错检测与代价之间的权衡84
    8.11采用纵横奇偶校验的纠错84
    8.12用于因特网的16位校验和85
    8.13循环冗余校验码86
    8.14用硬件高效实现CRC87
    8.15自动重传请求(ARQ)机制88
    8.16本章小结88
    练习题88

    第9章传输模式90
    9.1引言90
    9.2传输模式分类90
    9.3并行传输90
    9.4串行传输91
    9.5传输顺序:码元与字节91
    9.6串行传输的定时92
    9.7异步传输92
    9.8RS-232异步字符传输92
    9.9同步传输93
    9.10字节、块和帧93
    9.11等时传输94
    9.12单工、半双工与全双工传输94
    9.13DCE和DTE设备95
    9.14本章小结96
    练习题96

    第10章调制与调制解调器97
    10.1引言97
    10.2载波、频率和传播97
    10.3模拟调制方案97
    10.4振幅调制97
    10.5频率调制98
    10.6相位调制98
    10.7调幅与香农定理99
    10.8调制、数字输入和键控99
    10.9移相键控99
    10.10相移与星座图100
    10.11正交调幅101
    10.12调制解调器硬件101
    10.13光纤和射频调制解调器102
    10.14拨号调制解调器102
    10.15应用于拨号的QAM103
    10.16V.32与V.32bis拨号modem103
    10.17本章小结103
    练习题104

    第11章复用与解复用105
    11.1引言105
    11.2复用的概念105
    11.3复用的基本类型105
    11.4频分多路复用106
    11.5每个信道使用一个频率范围107
    11.6分级FDM108
    11.7波分多路复用108
    11.8时分多路复用109
    11.9同步TDM109
    11.10电话系统中TDM的成帧技术109
    11.11分级TDM110
    11.12同步TDM的问题:空闲时隙111
    11.13统计TDM111
    11.14逆转复用112
    11.15码分多路复用112
    11.16本章小结113
    练习题114

    第12章接入与互连技术115
    12.1引言115
    12.2因特网接入技术:上行与下行115
    12.3窄带与宽带接入技术115
    12.4本地环路及ISDN116
    12.5数字用户线技术117
    12.6本地环路特征及适配117
    12.7ADSL的数据速率118
    12.8ADSL安装和分离器118
    12.9电缆调制解调器技术119
    12.10电缆调制解调器的速率119
    12.11电缆调制解调器的安装120
    12.12光纤与同轴电缆混合使用120
    12.13采用光纤的接入技术120
    12.14头端与尾端调制解调器技术121
    12.15无线接入技术121
    12.16因特网核心区的高容量连接122
    12.17线路终端、DSU/CSU及NIU122
    12.18数字线路的电话标准123
    12.19DS术语及数据速率123
    12.20最高容量线路124
    12.21光载波标准124
    12.22C后缀124
    12.23同步光网络124
    12.24本章小结125
    练习题126

    第三部分分组交换及网络技术
    第13章局域网:分组、帧和拓扑128
    13.1引言128
    13.2线路交换128
    13.3分组交换129
    13.4局域的和广域的分组网络130
    13.5分组标识及其格式标准130
    13.6IEEE802模型与标准131
    13.7点对点与多址接入网络132
    13.8LAN拓扑132
    13.9分组标识、解复用、MAC地址133
    13.10单播、广播和组播地址134
    13.11广播、组播和高效的多点传递134
    13.12帧与成帧135
    13.13字节插入与位插入136
    13.14本章小结137
    练习题137

    第14章IEEEMAC子层138
    14.1引言138
    14.2多址接入机制的分类138
    14.3静态与动态信道分配138
    14.4信道分配协议139
    14.5受控接入协议140
    14.6随机接入协议141
    14.7本章小结145
    练习题145

    第15章有线局域网技术146
    15.1引言146
    15.2最早的以太网146
    15.3以太网帧格式146
    15.4以太网的类型域147
    15.5以太网的IEEE版本147
    15.6LAN连接和网络接口卡148
    15.7粗缆布线的以太网148
    15.8细缆布线的以太网148
    15.9双绞线布线的以太网和集线器149
    15.10以太网的物理和逻辑拓扑149
    15.11办公大楼内的布线150
    15.12双绞线以太网的变种及其速率151
    15.13双绞线连接器与缆线151
    15.14本章小结152
    练习题152

    第16章无线联网技术153
    16.1引言153
    16.2无线网络的分类153
    16.3个域网153
    16.4LAN和PAN使用的ISM无线频带154
    16.5无线LAN技术与Wi-Fi154
    16.6扩频技术154
    16.7其他无线LAN标准155
    16.8无线LAN体系结构155
    16.9重叠、关联和802.11帧格式156
    16.10接入点之间的协调157
    16.11竞争与无竞争接入157
    16.12无线MAN技术与WiMAX158
    16.13PAN技术与标准159
    16.14其他短距离通信技术160
    16.15无线WAN技术161
    16.16基站集群和频率重用162
    16.17蜂窝技术的更新换代163
    16.18VSAT卫星技术164
    16.19GPS卫星165
    16.20软件无线电和无线电的未来165
    16.21本章小结166
    练习题167

    第17章局域网扩展技术168
    17.1引言168
    17.2距离限制与LAN设计168
    17.3光纤调制解调器扩展168
    17.4中继器169
    17.5网桥与桥接169
    17.6自学习网桥与帧过滤170
    17.7为什么桥接能行170
    17.8分布式生成树171
    17.9交换与第二层交换机172
    17.10虚拟局域网交换机173
    17.11使用其他设备实现桥接173
    17.12本章小结174
    练习题174

    第18章广域网技术与动态路由175
    18.1引言175
    18.2大型广域网络175
    18.3传统的广域网体系结构175
    18.4广域网的构成176
    18.5存储/转发模式177
    18.6广域网的编址与寻址177
    18.7下一跳转发178
    18.8源点独立性179
    18.9广域网动态路由更新180
    18.10默认路径181
    18.11转发表的计算181
    18.12分布式路径计算181
    18.13图中最短路径的计算184
    18.14路由问题185
    18.15本章小结185
    练习题186

    第19章网络技术的过去与现在187
    19.1引言187
    19.2连接与接入技术187
    19.3LAN技术188
    19.4WAN技术189
    19.5本章小结191
    练习题191

    第四部分网络互联
    第20章网络互联:概念、结构与协议194
    20.1引言194
    20.2网络互联的动机194
    20.3全局服务概念194
    20.4异构网络中的全局服务195
    20.5网络互联195
    20.6用路由器连接物理网络195
    20.7互联网体系结构196
    20.8实现全局服务196
    20.9虚拟网络196
    20.10网络互联协议197
    20.11TCP/IP分层结构综述197
    20.12主机、路由器及协议层198
    20.13本章小结198
    练习题199

    第21章网际协议编址200
    21.1引言200
    21.2虚拟因特网的地址200
    21.3IP编址方案200
    21.4IP地址的层次结构201
    21.5IP地址的原分类201
    21.6点分十进制数表示法202
    21.7地址空间的划分203
    21.8地址的授权203
    21.9子网与无类编址203
    21.10地址掩码204
    21.11CIDR表示法205
    21.12CIDR举例206
    21.13CIDR主机地址206
    21.14特殊的IP地址207
    21.15小结特殊IP地址208
    21.16伯克利广播地址形式208
    21.17路由器与IP寻址原理208
    21.18多穴主机209
    21.19本章小结209
    练习题210

    第22章数据报转发211
    22.1引言211
    22.2无连接服务211
    22.3虚拟分组211
    22.4IP数据报212
    22.5IP数据报头部格式212
    22.6IP数据报转发213
    22.7网络前缀提取与数据报转发214
    22.8最长前缀匹配214
    22.9目的地与下一站地址215
    22.10尽力传递215
    22.11IP封装216
    22.12通过因特网传输216
    22.13MTU和数据报分片217
    22.14分片数据的重装218
    22.15分片数据报的收集219
    22.16片丢失的后果219
    22.17分片再分片219
    22.18本章小结219
    练习题220

    第23章支持协议与相关技术221
    23.1引言221
    23.2地址解析221
    23.3地址解析协议222
    23.4ARP报文格式222
    23.5ARP封装223
    23.6ARP缓存与报文处理224
    23.7概念地址边界225
    23.8因特网控制报文协议225
    23.9ICMP报文格式与封装226
    23.10协议软件、参数与配置227
    23.11动态主机配置协议227
    23.12DHCP协议操作与优化228
    23.13DHCP报文格式229
    23.14通过中继间接访问DHCP服务器230
    23.15网络地址转换230
    23.16NAT操作与私有地址231
    23.17传输层NAT232
    23.18NAT与服务器233
    23.19家用NAT软件和系统233
    23.20本章小结233
    进一步的阅读资料234
    练习题234

    第24章未来的IP:IPv6236
    24.1引言236
    24.2IP成功之处236
    24.3改革的动机236
    24.4沙漏模型与改革的难点237
    24.5名称和版本号237
    24.6IPv6的特性238
    24.7IPv6数据报格式238
    24.8IPv6基本头部的格式239
    24.9隐式和显式头部长度240
    24.10分片、重装和通路MTU240
    24.11采用多重头部的目的241
    24.12IPv6编址241
    24.13IPv6冒分十六进制数表示法242
    24.14本章小结243
    练习题243

    第25章UDP:数据报传输服务244
    25.1引言244
    25.2传输协议与端到端通信244
    25.3用户数据报协议244
    25.4无连接的通信模式245
    25.5面向报文的接口245
    25.6UDP通信语义246
    25.7交互模式和广播传递246
    25.8用协议端口号标识端点247
    25.9UDP数据报格式247
    25.10UDP校验和伪头部247
    25.11UDP封装248
    25.12本章小结248
    练习题249

    第26章TCP:可靠的传输服务250
    26.1引言250
    26.2传输控制协议250
    26.3TCP为应用提供的服务250
    26.4端到端服务与虚拟连接251
    26.5传输协议所采用的技术251
    26.6避免网络拥塞的技术254
    26.7协议设计技巧255
    26.8用来对付分组丢失的技术255
    26.9自适应重传技术256
    26.10重传时间的比较257
    26.11缓冲、流控与窗口257
    26.12TCP的三次握手258
    26.13TCP拥塞控制259
    26.14TCP段格式260
    26.15本章小结260
    练习题261

    第27章因特网路由与路由协议262
    27.1引言262
    27.2静态与动态路由262
    27.3主机静态路由与默认路径262
    27.4动态路由与路由器263
    27.5全球因特网的路由技术264
    27.6自治系统概念264
    27.7两类因特网路由协议264
    27.8路径与数据业务266
    27.9边界网关协议266
    27.10路由信息协议267
    27.11RIP分组格式268
    27.12开放最短路径优先协议268
    27.13OSPF图的例子269
    27.14OSPF区域270
    27.15中间系统到中间系统协议270
    27.16组播路由技术270
    27.17本章小结273
    练习题273

    第五部分其他网络概念与技术
    第28章网络性能276
    28.1引言276
    28.2性能度量276
    28.3延迟276
    28.4吞吐率、容量、实际吞吐量277
    28.5理解吞吐率与延迟278
    28.6抖动279
    28.7延迟与吞吐率的关系279
    28.8测量延迟、吞吐率与抖动281
    28.9被动测量、小分组及网流监测282
    28.10服务质量282
    28.11细粒度与粗粒度QoS283
    28.12QoS的实现284
    28.13因特网QoS技术286
    28.14本章小结286
    练习题287

    第29章多媒体与IP电话289
    29.1引言289
    29.2实时数据传输和尽力而为传递289
    29.3延迟重播与抖动缓冲289
    29.4实时传输协议290
    29.5RTP封装291
    29.6IP电话291
    29.7信令与VoIP信令标准292
    29.8IP电话系统的组成部件292
    29.9协议及所在层次归纳295
    29.10H.323特性295
    29.11H.323分层295
    29.12SIP特性和方法296
    29.13SIP会话举例296
    29.14电话号码映射及路由297
    29.15本章小结297
    进一步的阅读资料298
    练习题298

    第30章网络安全299
    30.1引言299
    30.2网络犯罪与攻击299
    30.3安全策略301
    30.4安全责任与控制302
    30.5安全技术302
    30.6散列法:完整性与鉴别机制302
    30.7访问控制与口令303
    30.8加密:基本的安全技术303
    30.9私有密钥加密304
    30.10公开密钥加密304
    30.11用数字签名的鉴别305
    30.12密钥分发和数字证书305
    30.13防火墙306
    30.14包过滤防火墙的实现307
    30.15入侵检测系统308
    30.16内容扫描和深度包检查309
    30.17虚拟专网309
    30.18VPN技术应用于远程办公310
    30.19数据包加密与隧道技术311
    30.20安全技术313
    30.21本章小结313
    练习题314

    第31章网络管理316
    31.1引言316
    31.2管理内部网316
    31.3FCAPS:行业标准模型316
    31.4典型的网络元素317
    31.5网络管理工具318
    31.6网络管理应用319
    31.7简单网络管理协议319
    31.8SNMP的取/存操作模式320
    31.9管理信息库和对象名320
    31.10MIB变量的种类321
    31.11对应于数组的MIB变量321
    31.12本章小结322
    练习题322

    第32章网络技术及应用发展趋势324
    32.1引言324
    32.2可扩展网络服务的需求324
    32.3内容缓存加速324
    32.4Web负载均衡器325
    32.5服务器虚拟化325
    32.6P2P通信325
    32.7分布式数据中心326
    32.8通用表示326
    32.9社区网络326
    32.10移动性及无线联网326
    32.11数字视频327
    32.12多播传递327
    32.13高速接入与交换327
    32.14光交换328
    32.15网络的商务应用328
    32.16传感器普遍应用328
    32.17AdHoc网络328
    32.18多核CPU和网络处理器328
    32.19IPv6329
    32.20本章小结329
    练习题329
    附录 一种简化的应用编程接口331
  • 内容简介:
      《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原书第5版)》围绕手绘设计表现这一主题,将内容分为三大部分:基础篇、演示篇、实例篇。基础篇介绍了手绘设计表现中基本工具、线条应用及色彩应用等基础知识;演示篇着重介绍了室内、建筑、园林景观设计效果图的绘制方法和步骤;实例篇则精选了作者长期教学和实践所积累的大量作品,同时也收集了数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设计师的不同风格的手绘精品,涵盖了家居空间、公共空间、建筑外观和园林景观的设计表现作品,风格丰富、内容充实、示范性强。
      《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原书第5版)》可作为本专科室内设计、装饰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建筑设计等专业的教材,也适合于手绘表现爱好者学习、临摹和设计工作者参考借鉴之用。
  • 作者简介:
    Douglas E.Comer美国普度大学教授,著名的网络技术专家。他每年都要向学生、专业人士等讲授计算机网络和I nfemet课程。他编写的《TCP/IP网络互联》(3卷本)、《计算机网络和因特网》等都是非常受欢迎的著作。他是对20世纪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因特网的形成有杰出贡献的研究
  • 目录:
    出版者的话
    对本书的热情评价
    译者序
    前言
    第一部分引论及因特网应用
    第1章导论和概述2
    1.1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2
    1.2联网为何显得复杂2
    1.3联网的5个关键方面3
    1.4因特网的公网和专网5
    1.5网络、可互操作性和标准6
    1.6协议组和分层模型6
    1.7数据如何通过各个层次7
    1.8头部和各层8
    1.9ISO与OSI七层参考模型9
    1.10关于模型的内情点滴9
    1.11本书内容简介9
    1.12本章小结10
    练习题10

    第2章因特网的发展趋势11
    2.1引言11
    2.2资源共享11
    2.3因特网的成长11
    2.4从资源共享到通信13
    2.5从文本到多媒体13
    2.6目前的发展趋势13
    2.7本章小结14
    练习题14

    第3章因特网应用与网络编程16
    3.1引言16
    3.2因特网的基本通信模式16
    3.3面向连接的通信17
    3.4客户-服务器交互模式17
    3.5客户和服务器特征18
    3.6服务器程序和服务器类计算机18
    3.7请求、响应和数据流方向19
    3.8多客户与多服务器19
    3.9服务器的标识与识别20
    3.10并发服务器20
    3.11服务器间的循环依赖21
    3.12P2P交互21
    3.13网络编程与套接字API21
    3.14套接字、描述符和网络I/O22
    3.15参数与套接字API22
    3.16客户和服务器中的套接字调用22
    3.17客户和服务器共用的套接字函数23
    3.18仅供客户使用的connect函数24
    3.19仅供服务器使用的套接字函数24
    3.20采用报文模式的套接字函数26
    3.21其他套接字函数27
    3.22套接字、线程和继承性27
    3.23本章小结28
    练习题28

    第4章传统的因特网应用30
    4.1引言30
    4.2应用层协议30
    4.3表示与传输30
    4.4Web协议31
    4.5HTML文档表示法31
    4.6统一资源定位符和超级链接33
    4.7用HTTP传输Web文档33
    4.8浏览器中的高速缓存35
    4.9浏览器结构36
    4.10文件传输协议36
    4.11FTP通信模式37
    4.12电子邮件38
    4.13简单邮件传输协议39
    4.14ISP、邮件服务器和邮件访问40
    4.15邮件访问协议41
    4.16电子邮件表示标准41
    4.17域名系统42
    4.18www开头的域名43
    4.19DNS层次结构和服务器模型44
    4.20域名解析45
    4.21DNS服务器中的缓存处理45
    4.22DNS记录项的类型46
    4.23别名和CNAME资源记录46
    4.24缩写与DNS47
    4.25国际化域名47
    4.26可扩展表示48
    4.27本章小结48
    练习题49

    第二部分数据传输
    第5章数据通信概述52
    5.1引言52
    5.2数据通信所涉及的学科52
    5.3课题动机与范围52
    5.4通信系统的构成53
    5.5通信系统各子课题54
    5.6本章小结55
    练习题55

    第6章信息源和信号56
    6.1引言56
    6.2信息源56
    6.3模拟与数字信号56
    6.4周期信号与非周期信号57
    6.5正弦波与信号特征57
    6.6复合信号58
    6.7复合信号和正弦函数的重要性58
    6.8时域与频域表示法58
    6.9模拟信号的带宽59
    6.10数字信号与信号电平59
    6.11波特率与比特率60
    6.12数字-模拟信号转换61
    6.13数字信号的带宽61
    6.14信号的同步与协调62
    6.15线路编码62
    6.16曼彻斯特编码63
    6.17模拟-数字信号转换64
    6.18奈奎斯特定理与抽样率65
    6.19奈奎斯特定理与电话系统传输65
    6.20编码与数据压缩65
    6.21本章小结66
    练习题66

    第7章传输介质68
    7.1引言68
    7.2导向传输与非导向传输68
    7.3按能量形式分类68
    7.4背景辐射和电气噪声69
    7.5双绞线69
    7.6屏蔽:同轴电缆和屏蔽双绞线70
    7.7双绞线分类71
    7.8使用光能的介质及光纤71
    7.9光纤类型及光传输72
    7.10光纤与铜导线的比较73
    7.11红外通信技术73
    7.12点对点激光通信73
    7.13电磁波(无线电)通信74
    7.14信号传播74
    7.15卫星类型75
    7.16GEO通信卫星75
    7.17GEO对地球的覆盖76
    7.18LEO卫星与群集76
    7.19介质类型之间的权衡77
    7.20对传输介质的度量77
    7.21噪声对通信的影响77
    7.22信道容量的重要性78
    7.23本章小结78
    练习题79

    第8章可靠性与信道编码80
    8.1引言80
    8.2传输差错的3个主要源头80
    8.3传输差错对数据的影响81
    8.4处理信道差错的两种策略81
    8.5分组码和卷积码82
    8.6分组差错编码举例:单奇偶校验82
    8.7分组码数学与(n,k)表示83
    8.8汉明距离:编码强度的测量83
    8.9码簿中码字之间的汉明距离84
    8.10差错检测与代价之间的权衡84
    8.11采用纵横奇偶校验的纠错84
    8.12用于因特网的16位校验和85
    8.13循环冗余校验码86
    8.14用硬件高效实现CRC87
    8.15自动重传请求(ARQ)机制88
    8.16本章小结88
    练习题88

    第9章传输模式90
    9.1引言90
    9.2传输模式分类90
    9.3并行传输90
    9.4串行传输91
    9.5传输顺序:码元与字节91
    9.6串行传输的定时92
    9.7异步传输92
    9.8RS-232异步字符传输92
    9.9同步传输93
    9.10字节、块和帧93
    9.11等时传输94
    9.12单工、半双工与全双工传输94
    9.13DCE和DTE设备95
    9.14本章小结96
    练习题96

    第10章调制与调制解调器97
    10.1引言97
    10.2载波、频率和传播97
    10.3模拟调制方案97
    10.4振幅调制97
    10.5频率调制98
    10.6相位调制98
    10.7调幅与香农定理99
    10.8调制、数字输入和键控99
    10.9移相键控99
    10.10相移与星座图100
    10.11正交调幅101
    10.12调制解调器硬件101
    10.13光纤和射频调制解调器102
    10.14拨号调制解调器102
    10.15应用于拨号的QAM103
    10.16V.32与V.32bis拨号modem103
    10.17本章小结103
    练习题104

    第11章复用与解复用105
    11.1引言105
    11.2复用的概念105
    11.3复用的基本类型105
    11.4频分多路复用106
    11.5每个信道使用一个频率范围107
    11.6分级FDM108
    11.7波分多路复用108
    11.8时分多路复用109
    11.9同步TDM109
    11.10电话系统中TDM的成帧技术109
    11.11分级TDM110
    11.12同步TDM的问题:空闲时隙111
    11.13统计TDM111
    11.14逆转复用112
    11.15码分多路复用112
    11.16本章小结113
    练习题114

    第12章接入与互连技术115
    12.1引言115
    12.2因特网接入技术:上行与下行115
    12.3窄带与宽带接入技术115
    12.4本地环路及ISDN116
    12.5数字用户线技术117
    12.6本地环路特征及适配117
    12.7ADSL的数据速率118
    12.8ADSL安装和分离器118
    12.9电缆调制解调器技术119
    12.10电缆调制解调器的速率119
    12.11电缆调制解调器的安装120
    12.12光纤与同轴电缆混合使用120
    12.13采用光纤的接入技术120
    12.14头端与尾端调制解调器技术121
    12.15无线接入技术121
    12.16因特网核心区的高容量连接122
    12.17线路终端、DSU/CSU及NIU122
    12.18数字线路的电话标准123
    12.19DS术语及数据速率123
    12.20最高容量线路124
    12.21光载波标准124
    12.22C后缀124
    12.23同步光网络124
    12.24本章小结125
    练习题126

    第三部分分组交换及网络技术
    第13章局域网:分组、帧和拓扑128
    13.1引言128
    13.2线路交换128
    13.3分组交换129
    13.4局域的和广域的分组网络130
    13.5分组标识及其格式标准130
    13.6IEEE802模型与标准131
    13.7点对点与多址接入网络132
    13.8LAN拓扑132
    13.9分组标识、解复用、MAC地址133
    13.10单播、广播和组播地址134
    13.11广播、组播和高效的多点传递134
    13.12帧与成帧135
    13.13字节插入与位插入136
    13.14本章小结137
    练习题137

    第14章IEEEMAC子层138
    14.1引言138
    14.2多址接入机制的分类138
    14.3静态与动态信道分配138
    14.4信道分配协议139
    14.5受控接入协议140
    14.6随机接入协议141
    14.7本章小结145
    练习题145

    第15章有线局域网技术146
    15.1引言146
    15.2最早的以太网146
    15.3以太网帧格式146
    15.4以太网的类型域147
    15.5以太网的IEEE版本147
    15.6LAN连接和网络接口卡148
    15.7粗缆布线的以太网148
    15.8细缆布线的以太网148
    15.9双绞线布线的以太网和集线器149
    15.10以太网的物理和逻辑拓扑149
    15.11办公大楼内的布线150
    15.12双绞线以太网的变种及其速率151
    15.13双绞线连接器与缆线151
    15.14本章小结152
    练习题152

    第16章无线联网技术153
    16.1引言153
    16.2无线网络的分类153
    16.3个域网153
    16.4LAN和PAN使用的ISM无线频带154
    16.5无线LAN技术与Wi-Fi154
    16.6扩频技术154
    16.7其他无线LAN标准155
    16.8无线LAN体系结构155
    16.9重叠、关联和802.11帧格式156
    16.10接入点之间的协调157
    16.11竞争与无竞争接入157
    16.12无线MAN技术与WiMAX158
    16.13PAN技术与标准159
    16.14其他短距离通信技术160
    16.15无线WAN技术161
    16.16基站集群和频率重用162
    16.17蜂窝技术的更新换代163
    16.18VSAT卫星技术164
    16.19GPS卫星165
    16.20软件无线电和无线电的未来165
    16.21本章小结166
    练习题167

    第17章局域网扩展技术168
    17.1引言168
    17.2距离限制与LAN设计168
    17.3光纤调制解调器扩展168
    17.4中继器169
    17.5网桥与桥接169
    17.6自学习网桥与帧过滤170
    17.7为什么桥接能行170
    17.8分布式生成树171
    17.9交换与第二层交换机172
    17.10虚拟局域网交换机173
    17.11使用其他设备实现桥接173
    17.12本章小结174
    练习题174

    第18章广域网技术与动态路由175
    18.1引言175
    18.2大型广域网络175
    18.3传统的广域网体系结构175
    18.4广域网的构成176
    18.5存储/转发模式177
    18.6广域网的编址与寻址177
    18.7下一跳转发178
    18.8源点独立性179
    18.9广域网动态路由更新180
    18.10默认路径181
    18.11转发表的计算181
    18.12分布式路径计算181
    18.13图中最短路径的计算184
    18.14路由问题185
    18.15本章小结185
    练习题186

    第19章网络技术的过去与现在187
    19.1引言187
    19.2连接与接入技术187
    19.3LAN技术188
    19.4WAN技术189
    19.5本章小结191
    练习题191

    第四部分网络互联
    第20章网络互联:概念、结构与协议194
    20.1引言194
    20.2网络互联的动机194
    20.3全局服务概念194
    20.4异构网络中的全局服务195
    20.5网络互联195
    20.6用路由器连接物理网络195
    20.7互联网体系结构196
    20.8实现全局服务196
    20.9虚拟网络196
    20.10网络互联协议197
    20.11TCP/IP分层结构综述197
    20.12主机、路由器及协议层198
    20.13本章小结198
    练习题199

    第21章网际协议编址200
    21.1引言200
    21.2虚拟因特网的地址200
    21.3IP编址方案200
    21.4IP地址的层次结构201
    21.5IP地址的原分类201
    21.6点分十进制数表示法202
    21.7地址空间的划分203
    21.8地址的授权203
    21.9子网与无类编址203
    21.10地址掩码204
    21.11CIDR表示法205
    21.12CIDR举例206
    21.13CIDR主机地址206
    21.14特殊的IP地址207
    21.15小结特殊IP地址208
    21.16伯克利广播地址形式208
    21.17路由器与IP寻址原理208
    21.18多穴主机209
    21.19本章小结209
    练习题210

    第22章数据报转发211
    22.1引言211
    22.2无连接服务211
    22.3虚拟分组211
    22.4IP数据报212
    22.5IP数据报头部格式212
    22.6IP数据报转发213
    22.7网络前缀提取与数据报转发214
    22.8最长前缀匹配214
    22.9目的地与下一站地址215
    22.10尽力传递215
    22.11IP封装216
    22.12通过因特网传输216
    22.13MTU和数据报分片217
    22.14分片数据的重装218
    22.15分片数据报的收集219
    22.16片丢失的后果219
    22.17分片再分片219
    22.18本章小结219
    练习题220

    第23章支持协议与相关技术221
    23.1引言221
    23.2地址解析221
    23.3地址解析协议222
    23.4ARP报文格式222
    23.5ARP封装223
    23.6ARP缓存与报文处理224
    23.7概念地址边界225
    23.8因特网控制报文协议225
    23.9ICMP报文格式与封装226
    23.10协议软件、参数与配置227
    23.11动态主机配置协议227
    23.12DHCP协议操作与优化228
    23.13DHCP报文格式229
    23.14通过中继间接访问DHCP服务器230
    23.15网络地址转换230
    23.16NAT操作与私有地址231
    23.17传输层NAT232
    23.18NAT与服务器233
    23.19家用NAT软件和系统233
    23.20本章小结233
    进一步的阅读资料234
    练习题234

    第24章未来的IP:IPv6236
    24.1引言236
    24.2IP成功之处236
    24.3改革的动机236
    24.4沙漏模型与改革的难点237
    24.5名称和版本号237
    24.6IPv6的特性238
    24.7IPv6数据报格式238
    24.8IPv6基本头部的格式239
    24.9隐式和显式头部长度240
    24.10分片、重装和通路MTU240
    24.11采用多重头部的目的241
    24.12IPv6编址241
    24.13IPv6冒分十六进制数表示法242
    24.14本章小结243
    练习题243

    第25章UDP:数据报传输服务244
    25.1引言244
    25.2传输协议与端到端通信244
    25.3用户数据报协议244
    25.4无连接的通信模式245
    25.5面向报文的接口245
    25.6UDP通信语义246
    25.7交互模式和广播传递246
    25.8用协议端口号标识端点247
    25.9UDP数据报格式247
    25.10UDP校验和伪头部247
    25.11UDP封装248
    25.12本章小结248
    练习题249

    第26章TCP:可靠的传输服务250
    26.1引言250
    26.2传输控制协议250
    26.3TCP为应用提供的服务250
    26.4端到端服务与虚拟连接251
    26.5传输协议所采用的技术251
    26.6避免网络拥塞的技术254
    26.7协议设计技巧255
    26.8用来对付分组丢失的技术255
    26.9自适应重传技术256
    26.10重传时间的比较257
    26.11缓冲、流控与窗口257
    26.12TCP的三次握手258
    26.13TCP拥塞控制259
    26.14TCP段格式260
    26.15本章小结260
    练习题261

    第27章因特网路由与路由协议262
    27.1引言262
    27.2静态与动态路由262
    27.3主机静态路由与默认路径262
    27.4动态路由与路由器263
    27.5全球因特网的路由技术264
    27.6自治系统概念264
    27.7两类因特网路由协议264
    27.8路径与数据业务266
    27.9边界网关协议266
    27.10路由信息协议267
    27.11RIP分组格式268
    27.12开放最短路径优先协议268
    27.13OSPF图的例子269
    27.14OSPF区域270
    27.15中间系统到中间系统协议270
    27.16组播路由技术270
    27.17本章小结273
    练习题273

    第五部分其他网络概念与技术
    第28章网络性能276
    28.1引言276
    28.2性能度量276
    28.3延迟276
    28.4吞吐率、容量、实际吞吐量277
    28.5理解吞吐率与延迟278
    28.6抖动279
    28.7延迟与吞吐率的关系279
    28.8测量延迟、吞吐率与抖动281
    28.9被动测量、小分组及网流监测282
    28.10服务质量282
    28.11细粒度与粗粒度QoS283
    28.12QoS的实现284
    28.13因特网QoS技术286
    28.14本章小结286
    练习题287

    第29章多媒体与IP电话289
    29.1引言289
    29.2实时数据传输和尽力而为传递289
    29.3延迟重播与抖动缓冲289
    29.4实时传输协议290
    29.5RTP封装291
    29.6IP电话291
    29.7信令与VoIP信令标准292
    29.8IP电话系统的组成部件292
    29.9协议及所在层次归纳295
    29.10H.323特性295
    29.11H.323分层295
    29.12SIP特性和方法296
    29.13SIP会话举例296
    29.14电话号码映射及路由297
    29.15本章小结297
    进一步的阅读资料298
    练习题298

    第30章网络安全299
    30.1引言299
    30.2网络犯罪与攻击299
    30.3安全策略301
    30.4安全责任与控制302
    30.5安全技术302
    30.6散列法:完整性与鉴别机制302
    30.7访问控制与口令303
    30.8加密:基本的安全技术303
    30.9私有密钥加密304
    30.10公开密钥加密304
    30.11用数字签名的鉴别305
    30.12密钥分发和数字证书305
    30.13防火墙306
    30.14包过滤防火墙的实现307
    30.15入侵检测系统308
    30.16内容扫描和深度包检查309
    30.17虚拟专网309
    30.18VPN技术应用于远程办公310
    30.19数据包加密与隧道技术311
    30.20安全技术313
    30.21本章小结313
    练习题314

    第31章网络管理316
    31.1引言316
    31.2管理内部网316
    31.3FCAPS:行业标准模型316
    31.4典型的网络元素317
    31.5网络管理工具318
    31.6网络管理应用319
    31.7简单网络管理协议319
    31.8SNMP的取/存操作模式320
    31.9管理信息库和对象名320
    31.10MIB变量的种类321
    31.11对应于数组的MIB变量321
    31.12本章小结322
    练习题322

    第32章网络技术及应用发展趋势324
    32.1引言324
    32.2可扩展网络服务的需求324
    32.3内容缓存加速324
    32.4Web负载均衡器325
    32.5服务器虚拟化325
    32.6P2P通信325
    32.7分布式数据中心326
    32.8通用表示326
    32.9社区网络326
    32.10移动性及无线联网326
    32.11数字视频327
    32.12多播传递327
    32.13高速接入与交换327
    32.14光交换328
    32.15网络的商务应用328
    32.16传感器普遍应用328
    32.17AdHoc网络328
    32.18多核CPU和网络处理器328
    32.19IPv6329
    32.20本章小结329
    练习题329
    附录 一种简化的应用编程接口331
查看详情
系列丛书 / 更多
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原书第5版)
Java编程思想(第4版)
[美]Bruce Eckel 著;陈昊鹏 译
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原书第5版)
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原书第3版)
[美]Jiawei、[美]Micheling、[美]Jian Pei 著;范明、孟小峰 译
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原书第5版)
算法导论(原书第3版)
[美]Thomas、[美]Charles、[美]Ronald、[美]Clifford Stein 著;殷建平、徐云、王刚 译
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原书第5版)
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Java语言描述
[美]马克·艾伦·维斯 著;陈越 译
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原书第5版)
C程序设计语言(第二版)
[美]Brian(布莱恩·克尼汉)、[美]Dennis M.Ritchie(丹尼斯·里奇) 著;徐宝文、李志 译
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原书第5版)
C程序设计语言(第2版·新版) 习题解答
吉米拜尔 著;杨涛 译;[美]汤朵
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原书第5版)
计算机科学丛书·云计算:概念、技术与架构
[美]Thomas、[英]Zaigham、[巴西]Ricardo Puttini 著;龚奕利、贺莲、胡创 译
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原书第5版)
数据库系统概念:(原书第6版)
[美]Abraham、Henry、S.Sudarshan 著;杨冬青、李红燕、唐世渭 译
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原书第5版)
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原书第3版)
[美]兰德尔 E.布莱恩特(Randal E.·Bryant) 著;龚奕利、贺莲 译
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原书第5版)
编译原理:原理、技术与工具
[美]阿霍 著;赵建华 译
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原书第5版)
计算机科学导论:原书第3版
[美]Behrouz Forouzan 著;刘艺 译
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原书第5版)
软件工程:实践者的研究方法(原书第8版 本科教学版)
[美]罗杰 S. 普莱斯曼 著;郑人杰、马素霞 译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原书第5版)
语体、语类和风格(国外语言学译丛·经典教材)
Douglas Biber
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原书第5版)
警察伦理学(原书第二版)——关于品格的问题
Douglas W. Perez;J. Alan Moore 道格拉斯.佩雷斯;艾伦.摩尔
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原书第5版)
法语在英格兰的六百年史(1000—1600)(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名著译丛)
Douglas A. Kibbee
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原书第5版)
美国国家地理史前动物大百科
Douglas、Palmer 著
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原书第5版)
词库音系学中的声调(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名著译丛)
Douglas Pulleyblank
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原书第5版)
Battle of Britain 1940 (Air Campaign):The Luftwaffe’s ‘Eagle Attack’
Douglas C. Dildy;Graham Turner
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原书第5版)
Reengineering Retail: The Future of Selling in a Post-Digital World
Doug Stephens
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原书第5版)
The Classroom Teacher's Technology Survival Guide (Jossey-Bass Teacher Survival Guide)
Doug Johnson 著
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原书第5版)
Life, the Universe and Everything
Douglas Adams
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原书第5版)
Disney Princess Movie Theater Storybook & Movie Projector
Dougherty;Brandi
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原书第5版)
Wintrobe's Atlas of Clinical Hematology [With DVD-ROM]
Douglas C. Tkachuk、Jan V. Hirschmann 编
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原书第5版)
Old Turtle[老乌龟]
Douglas Wood 著;Cheng-Khee Chee 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