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应用型通信技术系列教材:通信电子线路

高等学校应用型通信技术系列教材:通信电子线路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08-05
版次: 1
ISBN: 9787302167877
定价: 24.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49页
字数: 365千字
1人买过
  • 《高等学校应用型通信技术系列教材:通信电子线路》言简意赅、系统全面地介绍了通信电子线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关键技术及高频电子应用电路。全书共分10章,主要介绍了无线电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的工作原理和系统组成、高频小信号放大器、高频功率放大器、正弦波振荡器、振幅调制电路、调幅信号的解调电路、角度调制电路、调角信号的解调电路、变频电路和反馈控制电路。每章都附有思考题与习题,以指导读者加深对《高等学校应用型通信技术系列教材:通信电子线路》主要内容的理解。
    《高等学校应用型通信技术系列教材:通信电子线路》注重选材,内容丰富,层次分明,难易适中。在清楚阐述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的同时,也给出了非常实用的典型高频电子电路。
    《高等学校应用型通信技术系列教材:通信电子线路》可以作为应用型本科、高职高专、广播电视大学电子信息和通信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以供从事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阅读参考。 第1章绪论
    1.1无线电信号的传输原理
    无线电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是建立在电磁场与电磁波的理论、实践的坚实基础之上的。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无线电技术仍然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有力工具,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分不开,比如数字移动通信、高速无线电通信等。英国物理学家J.C.麦克斯韦(J.ClerkMaxwell)于1864年发表了著名论文“电磁场的动力理论”,在总结了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得出了电磁场方程,并从理论上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他认为,电磁波在自由空间的传播速度、折射和反射等特性与光波相同。麦克斯韦的这一发现,为人们证实电磁波的存在的实践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后来无线电的发明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H.赫兹(H.Hertz)在实验中证实了电磁波的客观存在。他在实验中还证明电磁波在自由空间的传播速度与光速相同,并能产生反射、折射、驻波等与光波性质相同的特性。这个著名的赫兹实验证明了麦克斯韦理论的正确性。从此以后,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都努力研究如何利用电磁波来传输信息,即无线电通信,有著名的英国科学家0.J.罗吉(0.J.Lodge)、法国的勃兰利(Branly)、俄国的A.C.波波夫(A.C.IlonoB)和意大利的G.马可尼(GugliemoMarconi)等。其中,马可尼的贡献最大。他在1895年首次在几百米的距离,用电磁波进行通信获得成功,l901年又首次完成了横渡大西洋的无线电通信。马可尼首次无线电通信的成功让无线电通信进入实用阶段,无线电技术也就蓬勃发展起来了。
    从无线电发明开始,直到今天的信息社会,传输信号成了无线电技术的首要任务,而且在有些场合,无线电通信比有线通信更适合或者是惟一的选择。通信电子线路所涉及的功能电路都将从传输与处理信号这一基本点出发。因此,有必要先从无线电信号的传输原理开始阐述。
  • 内容简介:
    《高等学校应用型通信技术系列教材:通信电子线路》言简意赅、系统全面地介绍了通信电子线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关键技术及高频电子应用电路。全书共分10章,主要介绍了无线电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的工作原理和系统组成、高频小信号放大器、高频功率放大器、正弦波振荡器、振幅调制电路、调幅信号的解调电路、角度调制电路、调角信号的解调电路、变频电路和反馈控制电路。每章都附有思考题与习题,以指导读者加深对《高等学校应用型通信技术系列教材:通信电子线路》主要内容的理解。
    《高等学校应用型通信技术系列教材:通信电子线路》注重选材,内容丰富,层次分明,难易适中。在清楚阐述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的同时,也给出了非常实用的典型高频电子电路。
    《高等学校应用型通信技术系列教材:通信电子线路》可以作为应用型本科、高职高专、广播电视大学电子信息和通信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以供从事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阅读参考。
  • 目录:
    第1章绪论
    1.1无线电信号的传输原理
    无线电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是建立在电磁场与电磁波的理论、实践的坚实基础之上的。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无线电技术仍然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有力工具,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分不开,比如数字移动通信、高速无线电通信等。英国物理学家J.C.麦克斯韦(J.ClerkMaxwell)于1864年发表了著名论文“电磁场的动力理论”,在总结了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得出了电磁场方程,并从理论上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他认为,电磁波在自由空间的传播速度、折射和反射等特性与光波相同。麦克斯韦的这一发现,为人们证实电磁波的存在的实践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后来无线电的发明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H.赫兹(H.Hertz)在实验中证实了电磁波的客观存在。他在实验中还证明电磁波在自由空间的传播速度与光速相同,并能产生反射、折射、驻波等与光波性质相同的特性。这个著名的赫兹实验证明了麦克斯韦理论的正确性。从此以后,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都努力研究如何利用电磁波来传输信息,即无线电通信,有著名的英国科学家0.J.罗吉(0.J.Lodge)、法国的勃兰利(Branly)、俄国的A.C.波波夫(A.C.IlonoB)和意大利的G.马可尼(GugliemoMarconi)等。其中,马可尼的贡献最大。他在1895年首次在几百米的距离,用电磁波进行通信获得成功,l901年又首次完成了横渡大西洋的无线电通信。马可尼首次无线电通信的成功让无线电通信进入实用阶段,无线电技术也就蓬勃发展起来了。
    从无线电发明开始,直到今天的信息社会,传输信号成了无线电技术的首要任务,而且在有些场合,无线电通信比有线通信更适合或者是惟一的选择。通信电子线路所涉及的功能电路都将从传输与处理信号这一基本点出发。因此,有必要先从无线电信号的传输原理开始阐述。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高等学校应用型通信技术系列教材:通信电子线路
高等代数(第三版)
黄廷祝 何军华 李永彬
高等学校应用型通信技术系列教材:通信电子线路
高等数学解题方法技巧精讲教程 李兴华
李兴华
高等学校应用型通信技术系列教材:通信电子线路
高等数学作业集(下册)
主编 陈亚丽 陈乾 涂道兴
高等学校应用型通信技术系列教材:通信电子线路
高等数学(下册)精选750题
宋浩
高等学校应用型通信技术系列教材:通信电子线路
高等数学 同济第八版上册 穿透辅导与习题全解
主编:张天德,张卫,副主编:孙钦福,尉伟
高等学校应用型通信技术系列教材:通信电子线路
高等数学习题册(下)(第3版)
同济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高等学校应用型通信技术系列教材:通信电子线路
高等数学(经管类)
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 组编;扈志明 主编
高等学校应用型通信技术系列教材:通信电子线路
高等数学解析大全:高等数学解析大全
陆子芬
高等学校应用型通信技术系列教材:通信电子线路
高等数学(职业本科版)(下册)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 组编,主编 侯风波
高等学校应用型通信技术系列教材:通信电子线路
高等职业教育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指导方案
赵志强 程明智 赖晶亮 胡小强
高等学校应用型通信技术系列教材:通信电子线路
高等代数
陈小山 彭小飞 黎稳
高等学校应用型通信技术系列教材:通信电子线路
高等院校摄影摄像丛书——新闻摄影:媒介、技术与社会
任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