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

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08-08
版次: 1
ISBN: 9787301141229
定价: 2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30页
字数: 256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社会文化
26人买过
  • 谈论“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必须兼及建筑、历史、世相、风物、作家、作品等,在政治史、文化史与文学史的多重视野中展开论述。若汉唐长安、汉魏洛阳、六朝金陵、北宋开封、南宋临安、明清的苏州与扬州、晚清的广州与上海、近现代的天津与香港及台北,以及八百年古都北京,还有抗战中的重庆与昆明等,都值得研究者认真关注。如此“关注”,自然不会局限于传统的“风物记载”与“掌故之学”,对城市形态、历史、精神的把握,需要跨学科的视野以及坚实的学术训练;因此,希望综合学者的严谨、文入的温情以及旅行者好奇的目光,关注、体贴、描述、发掘自己感兴趣的“这一个”城市。
    关于都市的论述,完全可以、而且必须有多种角度与方法。就像所有的回忆,永远是不完整的,既可能无限接近目标。也可能渐行渐远——正是在这遗忘(误解)与记忆(再创造)的巨大张力中,人类精神得以不断向前延伸。总有忘不掉的,也总有记不起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使得我们不断谈论这座城市、这段历史。在这个意义上,记忆不仅仅是工具,也不仅仅是过程,它本身也可以成为舞台,甚至构成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
    既然我们对于城市的“记忆”,可能凭借文字、图像、声音,乃至各种实物形态,今入之谈论“都市想象”,尽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无言的建筑、遥远的记忆、严谨的实录、夸饰的漫画、怪诞的传说、歧义的诠释……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珍惜,并努力去寻幽探微深入辨析。相对于诗人的感伤、客子的怀旧或者斗士的抗争,学院派对于曾流光溢彩的“都市生活”的描述与阐释,细针密缝,冷静而客观,或许不太热闹,也不太好看,但却是我们进入历史乃至畅想未来的重要通道,必须给予足够的理解与欣赏。
    本丛书充分尊重研究者的眼光、趣味与学术个性,可以是正宗的“城市研究”,也可以是“文学中的城市”;可以兼及古今,也可以比较中外;可以专注某一城市,也可以城城联姻或城乡对峙;可以阐释建筑与景观,也可以讨论舆论环境或文学生产;可以侧重史学,也可以偏于艺术或文化。一句话,只要是对于“都市”的精彩解读,不讲家法,无论流派,我们全都“虚位以待”。 杨早,1995年于中山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2001、2005年先后于北大获文学硕士、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助理研究员。近年主要关注中国近现代舆论史与文化览、当代文化研究等。曾发表京沪白话《沪报的白话报:启蒙的两种路向》、《五四时期北大学生刊物比较、《北报纸对日俄战争的报道与评论》,《新世纪文学:困境与生机》等论文。著有《纸墨勾当》《野史记-传说中的近代中国》。编有《话题2005》《话题2006》。《话题2007》《沈从文集》,《汪曾祺集》等,译薯《合肥四姐妹》。 《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丛书》总序陈平原
    导论
    第一节作为“舆论环境”的北京
    第二节北京舆论环境在清末民初的变化
    第三节新文化的“登场”
    第四节基本思路与研究布局

    第一章“眼光向下”:《京话日报》与启蒙运动
    第一节“一个公众的言论机关”
    第二节“以报纸推进社会运动”
    第三节“叫人人知道爱国”
    第四节京沪白话报比较:启蒙的不同路向

    第二章日本报纸在北京:《顺天时报》的启示
    第一节《顺天时报》的崛起
    第二节个案分析:报道方式与版面编排
    第三节启示:“介乎高级报纸与大众报纸之间”

    第三章民初知识分子的身份转型与集团重组
    第一节政党报纸:“所争在两派势力之消长”
    第二节身份转型:“超然各党之间,主持一团舆论”
    第三节集团重组:新文化运动的源流

    第四章校园内外:新文化的登场
    第一节从启蒙到自启蒙
    第二节舆论参与与空间拓展
    第三节“崇新”与“重少”:文化的权势转移

    第五章五四前夕:新旧论争与多方博弈
    第一节“保存机关”的苦心
    第二节“新旧论争”的意义转换
    第三节舆论心态:政治抗争与文化立场
    结语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 内容简介:
    谈论“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必须兼及建筑、历史、世相、风物、作家、作品等,在政治史、文化史与文学史的多重视野中展开论述。若汉唐长安、汉魏洛阳、六朝金陵、北宋开封、南宋临安、明清的苏州与扬州、晚清的广州与上海、近现代的天津与香港及台北,以及八百年古都北京,还有抗战中的重庆与昆明等,都值得研究者认真关注。如此“关注”,自然不会局限于传统的“风物记载”与“掌故之学”,对城市形态、历史、精神的把握,需要跨学科的视野以及坚实的学术训练;因此,希望综合学者的严谨、文入的温情以及旅行者好奇的目光,关注、体贴、描述、发掘自己感兴趣的“这一个”城市。
    关于都市的论述,完全可以、而且必须有多种角度与方法。就像所有的回忆,永远是不完整的,既可能无限接近目标。也可能渐行渐远——正是在这遗忘(误解)与记忆(再创造)的巨大张力中,人类精神得以不断向前延伸。总有忘不掉的,也总有记不起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使得我们不断谈论这座城市、这段历史。在这个意义上,记忆不仅仅是工具,也不仅仅是过程,它本身也可以成为舞台,甚至构成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
    既然我们对于城市的“记忆”,可能凭借文字、图像、声音,乃至各种实物形态,今入之谈论“都市想象”,尽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无言的建筑、遥远的记忆、严谨的实录、夸饰的漫画、怪诞的传说、歧义的诠释……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珍惜,并努力去寻幽探微深入辨析。相对于诗人的感伤、客子的怀旧或者斗士的抗争,学院派对于曾流光溢彩的“都市生活”的描述与阐释,细针密缝,冷静而客观,或许不太热闹,也不太好看,但却是我们进入历史乃至畅想未来的重要通道,必须给予足够的理解与欣赏。
    本丛书充分尊重研究者的眼光、趣味与学术个性,可以是正宗的“城市研究”,也可以是“文学中的城市”;可以兼及古今,也可以比较中外;可以专注某一城市,也可以城城联姻或城乡对峙;可以阐释建筑与景观,也可以讨论舆论环境或文学生产;可以侧重史学,也可以偏于艺术或文化。一句话,只要是对于“都市”的精彩解读,不讲家法,无论流派,我们全都“虚位以待”。
  • 作者简介:
    杨早,1995年于中山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2001、2005年先后于北大获文学硕士、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助理研究员。近年主要关注中国近现代舆论史与文化览、当代文化研究等。曾发表京沪白话《沪报的白话报:启蒙的两种路向》、《五四时期北大学生刊物比较、《北报纸对日俄战争的报道与评论》,《新世纪文学:困境与生机》等论文。著有《纸墨勾当》《野史记-传说中的近代中国》。编有《话题2005》《话题2006》。《话题2007》《沈从文集》,《汪曾祺集》等,译薯《合肥四姐妹》。
  • 目录:
    《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丛书》总序陈平原
    导论
    第一节作为“舆论环境”的北京
    第二节北京舆论环境在清末民初的变化
    第三节新文化的“登场”
    第四节基本思路与研究布局

    第一章“眼光向下”:《京话日报》与启蒙运动
    第一节“一个公众的言论机关”
    第二节“以报纸推进社会运动”
    第三节“叫人人知道爱国”
    第四节京沪白话报比较:启蒙的不同路向

    第二章日本报纸在北京:《顺天时报》的启示
    第一节《顺天时报》的崛起
    第二节个案分析:报道方式与版面编排
    第三节启示:“介乎高级报纸与大众报纸之间”

    第三章民初知识分子的身份转型与集团重组
    第一节政党报纸:“所争在两派势力之消长”
    第二节身份转型:“超然各党之间,主持一团舆论”
    第三节集团重组:新文化运动的源流

    第四章校园内外:新文化的登场
    第一节从启蒙到自启蒙
    第二节舆论参与与空间拓展
    第三节“崇新”与“重少”:文化的权势转移

    第五章五四前夕:新旧论争与多方博弈
    第一节“保存机关”的苦心
    第二节“新旧论争”的意义转换
    第三节舆论心态:政治抗争与文化立场
    结语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查看详情
系列丛书 / 更多
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
北京的舆论环境与文人团体:1920-1928
颜浩 著
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
西安: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
陈平原、王德威、陈学超 编
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
开封: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
陈平原、王德威、关爱和 编
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
香港: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
陈平原、陈国球、王德威 编
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
五四前后湖南的文化氛围和新文学
凌云岚 著
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
戏剧、革命与都市漩涡:1930年代左翼剧运、剧人在上海
葛飞 著
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
士林交游与风气变迁
魏泉 著
相关图书 / 更多
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
清末中日文人交游录(精)/新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
张伟雄 著;佟若瑶、李桂华、高照慧 译
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
清末民初《说部丛书》叙录
付建舟 编著
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
清末社会调查资料丛编·初编·习惯卷(全4册)
邱志红 点校;黄兴涛 夏明方 总主编
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
清末福州东文学堂藏书研究(平装单册)
胡彩云 著
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
清末民初女作家社会文化身份构建研究
杜若松 著
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
清末民国时期教育思想中的人文向度——自由教育思想旨趣及其演化
程从柱 著
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
清末教科书与近代术语厘定研究
彭雷霆著
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
清末法国汉学家沃德斯卡尔《汉语基础学习》整理与研究
《汉语基础学习》整理与研究
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
清末白话报刊与文学革命
张向东 著
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
清末社会调查资料丛编·初编·文教卷
李章鹏 点校;黄兴涛 夏明方 总主编
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
清末民国京剧批评的观念与形态研究
简贵灯
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
清末民初的国葬报道与民族国家建构
董书华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
闲趣坊·酒人酒事
杨早 编;夏晓虹
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
说史记:小说一样的历史
杨早 后浪
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
城史记: 我读过的十座城市
杨早 后浪
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
杨早讲史3册套装:城史记+说史记+野史记“活的近代史”
杨早 后浪
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
小说现代中国
杨早 孟岳
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
元周记(《民国了》续篇)
杨早 著
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
传媒时代的文学重生
杨早 著
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
中国通史墙书(附放大镜)/时间图谱百科全书
杨早 著;绿茶、林欣 绘
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
民国了:另类又真实的辛亥革命,一本打破对辛亥革命刻板印象的作品
杨早 著
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
早读过了
杨早 著
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
惊天恸地:世界大空难秘闻
杨早 著
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
民国了
杨早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