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珍本丛刊

四书珍本丛刊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出版社: 北京线装书局
2018-12
ISBN: 9787512035072
定价: 250000.00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   孔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孟子曰:『不可以他求也』。儒者之学,本于六艺经传;道艺之藴,源出五经四子。所谓六艺者,《诗》《书》《礼》《易》《乐》《春秋》也;所谓四子者,孔曾思孟也,其言行则《论语》《孟子》,其神识则《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祖述宪章,则古昔、称先王,传尧舜周孔之志,承先圣往贤之学,上以究天人之际,下以明人伦之本,开启智慧,教化生生。此四子之所以为书者也。前儒唐文治先生有云:『《论语》要义,在学仁政三字,有浅有深,当分类研究,修己治人之道,毕具于是;《孟子》言政治学精至痛切,曰性善,非谓闭户静修也,盖致力于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善己之性,乃可以善国之性,故告滕文公曰可以为善国;《大学》作于曾子,《中庸》传于子思。《大学》注重在格物,当通达人情物理世变,道为体而艺为用,内归于诚意。诚者,人心之生理,诈伪欺罔则其心死矣。』(《唐文治国学演讲録》第一集,第五页)
      科举时代,皇室政府以之为教,熏染人心,拢聚士气,化成凡俗,期以养士择才,寄于良善秩序;士人习焉诵焉,传焉授焉,以为人生之资,以为识字之本,以为先圣之传,以为人生依凭。后科举时代,人民读四书阅五经,可以启迪智慧,以为人生之导引;可作历史之资料,以为研究之依据;抑或以为古董古物,价值尚可也。职是之故,历朝历代,虽有焚书之惨烈不絶于书,班班可考,我国人仍宝之重之,我学者依旧研之习之,而我人民已习以为常也,是以为常道常理,毋庸赘言。
      明隆庆以后至清初康熙时代,即十六世纪后半期至十七世纪,我国四书学书籍大量东渡。日人读朱注《四书》及注疏之书,在明朝诸注疏本上加以取舍,或依据或被规定方向地诵读《四书》白文及朱注,然彼邦并无科举之业,亦无相沿已久且牢不可破之经学传统,故其时儒者所习虽为《四书》,实乃政治、学术、思想和文化,故而有藤原惺窝(一五六一—一六一九)、林罗山(一五八三—一六五七)、山崎暗斋(一六一八—一六八二)、熊泽蕃山(一六一九—一六九一)、伊藤仁斋(一六二七—一〇七五)、中邨惕斋(一六二九—一七〇二)、贝原益轩(一六三〇—一七一四)、荻生徂徕(一六六六—一七二八)、安藤昌益(一七〇三—一七六二)诸儒出,彼邦学者阅读中土儒学典籍,多以《四书》为张本,以时代为依据,以思想为视域,或企图近代化、或寄望日本化、或求之儒教史,与个人生命气质相联,酝酿出新的四书学视野,谓之四子书之海外孑遗亦可,于今日儒学创新亦多有启迪者。除此而外,彼邦学者尚保存有我中华已失传或不易找寻之四书学着作,本编收録日本刊本有承应三年平乐寺刻《连理堂四书存疑》十四卷(缺卷一《大学部》)、日本江户刊《四书经筵直解》二十卷和日本元禄十年刊《四书大全说约合参正解》三十卷等若干种,即可见扶桑学者于四书学的文献保存之功。尝鼎一脔,不亦乐乎。是以为序。
    第一册—第四册
    四书章图纂释    七卷(元)程复心  着    元至元三年德新堂刊 一
    第五册—第七册
    四书辑释(元)倪士毅  辑    元至正二年新书堂刊 一
    ……
  • 内容简介:
      孔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孟子曰:『不可以他求也』。儒者之学,本于六艺经传;道艺之藴,源出五经四子。所谓六艺者,《诗》《书》《礼》《易》《乐》《春秋》也;所谓四子者,孔曾思孟也,其言行则《论语》《孟子》,其神识则《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祖述宪章,则古昔、称先王,传尧舜周孔之志,承先圣往贤之学,上以究天人之际,下以明人伦之本,开启智慧,教化生生。此四子之所以为书者也。前儒唐文治先生有云:『《论语》要义,在学仁政三字,有浅有深,当分类研究,修己治人之道,毕具于是;《孟子》言政治学精至痛切,曰性善,非谓闭户静修也,盖致力于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善己之性,乃可以善国之性,故告滕文公曰可以为善国;《大学》作于曾子,《中庸》传于子思。《大学》注重在格物,当通达人情物理世变,道为体而艺为用,内归于诚意。诚者,人心之生理,诈伪欺罔则其心死矣。』(《唐文治国学演讲録》第一集,第五页)
      科举时代,皇室政府以之为教,熏染人心,拢聚士气,化成凡俗,期以养士择才,寄于良善秩序;士人习焉诵焉,传焉授焉,以为人生之资,以为识字之本,以为先圣之传,以为人生依凭。后科举时代,人民读四书阅五经,可以启迪智慧,以为人生之导引;可作历史之资料,以为研究之依据;抑或以为古董古物,价值尚可也。职是之故,历朝历代,虽有焚书之惨烈不絶于书,班班可考,我国人仍宝之重之,我学者依旧研之习之,而我人民已习以为常也,是以为常道常理,毋庸赘言。
      明隆庆以后至清初康熙时代,即十六世纪后半期至十七世纪,我国四书学书籍大量东渡。日人读朱注《四书》及注疏之书,在明朝诸注疏本上加以取舍,或依据或被规定方向地诵读《四书》白文及朱注,然彼邦并无科举之业,亦无相沿已久且牢不可破之经学传统,故其时儒者所习虽为《四书》,实乃政治、学术、思想和文化,故而有藤原惺窝(一五六一—一六一九)、林罗山(一五八三—一六五七)、山崎暗斋(一六一八—一六八二)、熊泽蕃山(一六一九—一六九一)、伊藤仁斋(一六二七—一〇七五)、中邨惕斋(一六二九—一七〇二)、贝原益轩(一六三〇—一七一四)、荻生徂徕(一六六六—一七二八)、安藤昌益(一七〇三—一七六二)诸儒出,彼邦学者阅读中土儒学典籍,多以《四书》为张本,以时代为依据,以思想为视域,或企图近代化、或寄望日本化、或求之儒教史,与个人生命气质相联,酝酿出新的四书学视野,谓之四子书之海外孑遗亦可,于今日儒学创新亦多有启迪者。除此而外,彼邦学者尚保存有我中华已失传或不易找寻之四书学着作,本编收録日本刊本有承应三年平乐寺刻《连理堂四书存疑》十四卷(缺卷一《大学部》)、日本江户刊《四书经筵直解》二十卷和日本元禄十年刊《四书大全说约合参正解》三十卷等若干种,即可见扶桑学者于四书学的文献保存之功。尝鼎一脔,不亦乐乎。是以为序。
  • 目录:
    第一册—第四册
    四书章图纂释    七卷(元)程复心  着    元至元三年德新堂刊 一
    第五册—第七册
    四书辑释(元)倪士毅  辑    元至正二年新书堂刊 一
    ……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四书珍本丛刊
四书五经名句鉴赏
许登孝
四书珍本丛刊
四书选讲
杨海文 著
四书珍本丛刊
四书 众阅国学馆双色版本 初中生高中生国学经典小说书籍 经典历史人物谋略计谋故事名人传 中小学生经典课外阅读国学读物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典故大全 成人无障碍带注解国学大全
冯慧娟
四书珍本丛刊
四书蒙引(上下册)《儒藏》精华编选刊
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 编;[明]蔡清 撰;陈明 校点;李存山;高海波
四书珍本丛刊
四书解读(共六册)
陈来 王志民 主编
四书珍本丛刊
四书五经(国学典藏线装书系 全4卷)
三读国学馆
四书珍本丛刊
四书释义
钱穆 著
四书珍本丛刊
四书集编(全二册)《儒藏》精华编选刊
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 编
四书珍本丛刊
四书五经全套正版论语易经全书周易道德经原文文学大学中庸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原版原著国学经典书籍全集
[春秋]孔子、佚名、[战国]孟子、[春秋]左丘明、[西汉]戴圣 著
四书珍本丛刊
四书章句集注
[宋]朱熹 著 霍振国 注解;凤凰含章 出品
四书珍本丛刊
四书纂疏(全三册)《儒藏》精华编选刊
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 编;赵顺孙 撰;陈静 校点
四书珍本丛刊
四书五经
孔丘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四书珍本丛刊
周易正解 易领(易学典籍选刊 全2册)
向辉 点校;郝敬 撰
四书珍本丛刊
采采荣木:中国古典书目与现代版本之学
向辉 著
四书珍本丛刊
近代专题文献目录汇刊(共37册)
向辉 著;向辉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