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质学概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海洋地质学概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08-11
版次: 1
ISBN: 9787560837970
定价: 35.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99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海洋地质学概论》系2006年由教育部审定出版的“十一五”高等院校规划教材之一。书中对海洋地质学科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文字简练、图表清晰,吸收了本学科前沿领域的最新发展资料,内容新颖、丰富,并紧密与当前海洋开发相结合。   吕炳全,1939年9月生,江西铅山人。1961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系。同济大学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投资咨询公司专家成员,长庆石油局勘探开发研究院高级技术顾问。主要成果:1981年合编的我国第一本《海洋地质学》由地质出版社出版,1997年写成的《海洋环境与地质》由同济出版社出版,1995年出版专著《蒸发边缘海相的储层分析》,1989年合译的《海底岩石学》由海洋出版社出版。先后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海洋学报》、《同济学报》等刊物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4篇被美国《SCI》收录,1篇被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摘登。1975-1977年参加原地矿部组织的“中国东部岛屿地质调查”,成果获上海市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1989年至今先后在塔里木盆地、珠江口盆地、辽河盆地、鄂尔多斯盆地、苏北盆地、民和盆地及黄、渤海盆地和部庐断裂区从事构造应力场和石油地质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多次被评为国际先进水平。主要论文有《大陆边缘地壳构造波动性的特征》(《中国科学》)、《北部湾涠洲岛晚更新世风暴沉积》(《科学通报》)、《珠江口盆地构造应力场与油气聚集的关系》(《中国海上油气》)。 序言
    第一章绪论
    1.1海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1.2海洋地质学研究的历史回顾
    1.321世纪是全面开发海洋的世纪
    1.4我国海洋研究和开发前瞻

    第二章海水的基本性质及其起源
    2.1海水的状态和颜色
    2.1.1海水的状态
    2.1.2海水的颜色
    2.2海水的盐度、温度和密度
    2.2.1海水的盐度
    2.2.2海水的温度
    2.2.3大洋暖池
    2.2.4海水的密度
    2.3海水的起源
    2.3.1水的聚集事件
    2.3.2原始水的形成和存在状态
    2.3.3太阳系中水的再分配
    2.3.4水圈的形成和补充

    第三章海水的运动及其能源
    3.1波浪及其能源
    3.1.1波浪要素与分类
    3.1.2深水波
    3.1.3浅水波
    3.1.4涌的传播
    3.1.5中国海的波浪
    3.1.6波浪的折射、绕射和反射
    3.1.7波浪能源的开发、利用
    3.2潮汐及其能源
    3.2.1潮汐的定义与要素
    3.2.2潮汐分类和它的不等现象
    3.2.3引潮力
    3.2.4潮汐椭球与潮汐规律
    3.2.5中国近海潮汐
    3.2.6潮汐能源的开发、利用
    3.3海(洋)流及其能源
    3.3.1海流及其分类
    3.3.2风海流
    3.3.3全球主要表层环流系统
    3.3.4深海洋流系统
    3.3.5海流能源的开发利用

    第四章海洋沉积生物
    4.1海洋生物生产力
    4.1.1海洋初级生产力
    4.1.2海洋动物生产力
    4.1.3海洋生物生产力的分布
    4.2海洋食物链
    4.2.1海洋食物链的定义和特征
    4.2.2海洋食物链的类别
    4.2.3食物网
    4.3海洋沉积生物
    4.3.1大型个体海洋沉积生物
    4.3.2钙质微体生物
    4.3.3硅质沉积生物
    4.4深海生态
    4.4.1深海生态的基本特点
    4.4.2海底热泉生物群落
    4.5海底深部细菌的沉积作用
    第五章大洋地壳的构造与岩石组成
    第六章全球变化与海面变化
    第七章海岸带
    第八章海洋地球化学
    第九章三角洲
    第十章大陆边缘
    第十一章现代浅海碳酸盐沉积与珊瑚礁
    第十二章大洋沉积作用和沉积物性质
    第十三章陨击事件与生物灭绝
    第十四章海洋缺氧事件
    第十五章海洋灾害和污染及其防治
    第十六章海洋矿产资源
    主要参考文献
  • 内容简介:
      《海洋地质学概论》系2006年由教育部审定出版的“十一五”高等院校规划教材之一。书中对海洋地质学科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文字简练、图表清晰,吸收了本学科前沿领域的最新发展资料,内容新颖、丰富,并紧密与当前海洋开发相结合。
  • 作者简介:
      吕炳全,1939年9月生,江西铅山人。1961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系。同济大学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投资咨询公司专家成员,长庆石油局勘探开发研究院高级技术顾问。主要成果:1981年合编的我国第一本《海洋地质学》由地质出版社出版,1997年写成的《海洋环境与地质》由同济出版社出版,1995年出版专著《蒸发边缘海相的储层分析》,1989年合译的《海底岩石学》由海洋出版社出版。先后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海洋学报》、《同济学报》等刊物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4篇被美国《SCI》收录,1篇被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摘登。1975-1977年参加原地矿部组织的“中国东部岛屿地质调查”,成果获上海市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1989年至今先后在塔里木盆地、珠江口盆地、辽河盆地、鄂尔多斯盆地、苏北盆地、民和盆地及黄、渤海盆地和部庐断裂区从事构造应力场和石油地质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多次被评为国际先进水平。主要论文有《大陆边缘地壳构造波动性的特征》(《中国科学》)、《北部湾涠洲岛晚更新世风暴沉积》(《科学通报》)、《珠江口盆地构造应力场与油气聚集的关系》(《中国海上油气》)。
  • 目录:
    序言
    第一章绪论
    1.1海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1.2海洋地质学研究的历史回顾
    1.321世纪是全面开发海洋的世纪
    1.4我国海洋研究和开发前瞻

    第二章海水的基本性质及其起源
    2.1海水的状态和颜色
    2.1.1海水的状态
    2.1.2海水的颜色
    2.2海水的盐度、温度和密度
    2.2.1海水的盐度
    2.2.2海水的温度
    2.2.3大洋暖池
    2.2.4海水的密度
    2.3海水的起源
    2.3.1水的聚集事件
    2.3.2原始水的形成和存在状态
    2.3.3太阳系中水的再分配
    2.3.4水圈的形成和补充

    第三章海水的运动及其能源
    3.1波浪及其能源
    3.1.1波浪要素与分类
    3.1.2深水波
    3.1.3浅水波
    3.1.4涌的传播
    3.1.5中国海的波浪
    3.1.6波浪的折射、绕射和反射
    3.1.7波浪能源的开发、利用
    3.2潮汐及其能源
    3.2.1潮汐的定义与要素
    3.2.2潮汐分类和它的不等现象
    3.2.3引潮力
    3.2.4潮汐椭球与潮汐规律
    3.2.5中国近海潮汐
    3.2.6潮汐能源的开发、利用
    3.3海(洋)流及其能源
    3.3.1海流及其分类
    3.3.2风海流
    3.3.3全球主要表层环流系统
    3.3.4深海洋流系统
    3.3.5海流能源的开发利用

    第四章海洋沉积生物
    4.1海洋生物生产力
    4.1.1海洋初级生产力
    4.1.2海洋动物生产力
    4.1.3海洋生物生产力的分布
    4.2海洋食物链
    4.2.1海洋食物链的定义和特征
    4.2.2海洋食物链的类别
    4.2.3食物网
    4.3海洋沉积生物
    4.3.1大型个体海洋沉积生物
    4.3.2钙质微体生物
    4.3.3硅质沉积生物
    4.4深海生态
    4.4.1深海生态的基本特点
    4.4.2海底热泉生物群落
    4.5海底深部细菌的沉积作用
    第五章大洋地壳的构造与岩石组成
    第六章全球变化与海面变化
    第七章海岸带
    第八章海洋地球化学
    第九章三角洲
    第十章大陆边缘
    第十一章现代浅海碳酸盐沉积与珊瑚礁
    第十二章大洋沉积作用和沉积物性质
    第十三章陨击事件与生物灭绝
    第十四章海洋缺氧事件
    第十五章海洋灾害和污染及其防治
    第十六章海洋矿产资源
    主要参考文献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