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传统鉴定技术

中药传统鉴定技术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主编 ,
2018-09
版次: 1
ISBN: 9787122323125
定价: 80.00
装帧: 其他
开本: 16开
纸张: 铜版纸
页数: 305页
字数: 1千字
分类: 医药卫生
  • 《中药传统鉴定技术》一书分上篇和下篇。上篇分六章,主要介绍中药鉴定基本知识、中药鉴定技术发展简史、中药材资源概况、中药材的采收与产地加工、中药鉴定技术、中药的质量。下篇按药材入药部位分十章论述,主要介绍各类中药材的鉴别方法,分为藻类、真菌类中药,花类中药,叶类中药,果实和种子类中药,茎木树脂类中药,皮类中药,根及根茎类中药,全草类中药,其他类中药,动物类中药,矿物类中药。
      
      《中药传统鉴定技术》可作为本科、高职高专中药及相关专业的教材,还可供从事中医、制药等专业的师生以及爱好中药的社会人士参考使用。 梁永枢,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教研室主任  副主任中药师,1997年7月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学士学位。副主任中药师,执业中药师,广州医药行业协会中药鉴定委员会专家委员,广东中药鉴评师,全国中药技能优 秀指导教师,国家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曾先后任职于广州市药材公司、广东省中医院药学部、香港医院管理局仁济医院。从事中药质量管理和业务工作20年。现就职于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从事“中药鉴定技术”、“中药炮制技术”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多年担任全国中药传统技能大赛指导老师,历年取得佳绩。 上篇:总论

    第一章 中药鉴定基本知识

    第一节 中药的含义、名称与分类 / 002

    一、中药的含义 / 002

    二、中药的命名 / 002

    三、中药的分类 / 005

    第二节 中药鉴定的概念、依据与任务 / 006

    一、中药鉴定的概念 / 006

    二、中药鉴定的依据 / 006

    三、中药鉴定的任务 / 006

    第三节 中药鉴定技术学习方法 / 008

    第二章 中药鉴定技术发展简史

    第一节 药物的起源 / 009

    第二节 本草的沿革 / 009

    第三节 近代中药鉴定技术的发展 / 010

    第三章 中药材资源概况

    第一节 中药材的来源 / 012

    一、植物来源 / 012

    二、动物来源 / 012

    三、矿物来源 / 012

    第二节 中药材资源分布 / 013

    一、东北产区 / 013

    二、华北产区 / 013

    三、华东产区 / 013

    四、西南产区 / 014

    五、西北产区 / 014

    六、华南产区 / 014

    七、内蒙古产区 / 014

    八、青藏产区 / 015

    九、海洋产区 / 015

    第三节 道地药材 / 015

    第四节 中药材资源可持续发展与保护 / 016

    一、中药材资源可持续发展 / 016

    二、中药材资源保护 / 017

    第四章 中药材的采收与产地加工

    第一节 中药材的采收 / 020

    一、根及根茎类药材 / 020

    二、茎木类药材 / 020

    三、皮类药材 / 021

    四、叶类药材 / 021

    五、花类药材 / 021

    六、果实和种子类药材 / 021

    七、全草类药材 / 021

    八、动物类药材 / 021

    九、矿物类药材 / 022

    第二节 中药材的产地加工 / 022

    一、药材产地加工的通则 / 022

    二、常用的产地加工方法 / 023

    第五章 中药鉴定技术

    第一节 中药鉴定的一般程序 / 025

    第二节 中药鉴定的方法 / 026

    一、基原鉴定 / 026

    二、性状鉴定 / 027

    三、显微鉴定 / 029

    四、理化鉴定 / 030

    第六章 中药的质量

    第一节 中药质量的概念 / 034

    第二节 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 / 034

    一、动物、植物的生长环境 / 034

    二、药材的采收 / 034

    三、药材的加工 / 035

    四、药材的包装贮存 / 035

    第三节 中药质量鉴定方法 / 035

    一、杂质检查法 / 035

    二、水分测定法 / 036

    三、灰分测定法 / 036

    四、浸出物测定法 / 036

    五、物理常数测定法 / 037

    六、膨胀度测定法 / 037

    七、酸败度的测定 / 037

    八、色度检查 / 037

    九、有害物质的检查 / 037

    十、含量测定 / 038

    下篇:各论

    第七章 藻类、真菌类中药

    第一节 藻类中药 / 040

    第二节 真菌类中药 / 040

    昆布 / 040

    海藻 / 041

    冬虫夏草 / 042

    灵芝 / 044

    云芝 / 045

    茯苓 / 045

    猪苓 / 047

    雷丸 / 048

    马勃 / 049

    第八章 花类中药

    丁香 / 050

    母丁香 / 051

    辛夷 / 052

    金银花 / 052

    山银花 / 054

    菊花 / 055

    红花 / 056

    西红花 / 057

    款冬花 / 058

    厚朴花 / 058

    蒲黄 / 059

    洋金花 / 060

    本章其他药材 / 061

    野菊花、槐花、旋覆花、谷精草、合欢花、木棉花、鸡冠花、玫瑰花、月季花、梅花、密蒙花、凌霄花、松花粉、芫花、闹羊花

    第九章 叶类中药

    银杏叶 / 063

    番泻叶 / 064

    大青叶 / 065

    蓼大青叶 / 066

    侧柏叶 / 066

    艾叶 / 067

    淫羊藿 / 068

    本章其他药材 / 069

    石韦、罗布麻叶、枇杷叶、紫苏叶、桑叶、人参叶、布渣叶、枸骨叶、荷叶、杜仲叶、龙脷叶、山楂叶、西河柳

    第十章 果实和种子类中药

    第一节 果实类中药概述 / 071

    一、性状鉴定 / 071

    二、显微鉴定 / 071

    第二节 种子类中药概述 / 072

    一、性状鉴定 / 072

    二、显微鉴定 / 072

    八角茴香 / 073

    小茴香 / 074

    吴茱萸 / 076

    陈皮 / 077

    青皮 / 078

    枳壳 / 079

    枳实 / 080

    化橘红 / 081

    佛手 / 082

    砂仁 / 082

    益智 / 084

    五味子 / 085

    南五味子 / 086

    山楂 / 087

    苦杏仁 / 088

    桃仁 / 089

    郁李仁 / 090

    乌梅 / 090

    金樱子 / 091

    木瓜 / 092

    连翘 / 093

    栀子 / 094

    枸杞子 / 095

    酸枣仁 / 096

    菟丝子 / 097

    紫苏子 / 098

    胖大海 / 098

    瓜蒌 / 099

    地肤子 / 100

    车前子 / 101

    大枣 / 101

    女贞子 / 102

    决明子 / 103

    苍耳子 / 103

    蔓荆子 / 104

    槟榔 / 105

    补骨脂 / 106

    本章其他药材 / 107

    豆蔻、肉豆蔻、草豆蔻、毛诃子、西青果、薏苡仁、柏子仁、牛蒡子、芥子、莱菔子、覆盆子、川楝子、沙苑子、葶苈子、王不留行、茺蔚子、楮实子、南鹤虱、鹤虱、胡芦巴、马兜铃、木蝴蝶、火麻仁、亚麻子、水红花子、韭菜子、青葙子、龙眼肉、荔枝核、罗汉果、使君子、淡豆豉、黑芝麻、白果、白扁豆、芡实、莲子、莲子心、莲房、莲须、娑罗子、预知子、柿蒂、牵牛子、鸦胆子、急性子、香橼、刀豆、赤小豆、沙棘、余甘子、槐角、大皂角、猪牙皂、丝瓜络、大腹皮、石榴皮、核桃仁、冬瓜皮、甜瓜子、榧子、榼藤子、蕤仁、路路通、锦灯笼、橘红、橘络、红豆蔻、花椒、胡椒、荜茇、荜澄茄、麦芽、稻芽、谷芽、苘麻子、冬葵果、广枣、夏枯草

    第十一章 茎木树脂类中药

    第一节 茎木类中药概述 / 111

    鸡血藤 / 111

    大血藤 / 112

    木通 / 113

    川木通 / 113

    络石藤 / 114

    海风藤 / 115

    钩藤 / 115

    沉香 / 116

    苏木 / 117

    第二节 树脂类中药概述 / 118

    乳香 / 118

    没药 / 119

    血竭 / 120

    本章其他药材 / 121

    丁公藤、桑寄生、槲寄生、忍冬藤、青风藤、首乌藤、黄藤、苦木、油松节、降香、檀香、功劳木、桂枝、桑枝、紫苏梗、皂角刺、通草、小通草、竹茹、灯心草、枫香脂、安息香、苏合香、阿魏

    第十二章 皮类中药

    牡丹皮 / 123

    厚朴 / 125

    肉桂 / 126

    关黄柏 / 128

    黄柏 / 129

    杜仲 / 130

    白鲜皮 / 130

    合欢皮 / 131

    苦楝皮 / 132

    秦皮 / 133

    本章其他药材 / 134

    香加皮、五加皮、地骨皮、桑白皮、土荆皮、地枫皮、救必应、椿皮

    第十三章 根及根茎类中药

    第一节 根类中药概述 / 135

    第二节 根茎类中药概述 / 135

    狗脊 / 135

    绵马贯众  / 137

    人参 / 138

    红参 / 142

    西洋参 / 143

    三七 / 144

    桔梗 / 146

    党参 / 147

    北沙参 / 148

    大黄 / 149

    何首乌 / 150

    地黄 / 152

    玄参 / 153

    葛根 / 154

    甘草 / 155

    黄芪 / 156

    苦参 / 158

    牛膝 / 159

    川牛膝 / 160

    板蓝根 / 161

    白芍 / 162

    赤芍 / 163

    黄连 / 164

    白头翁 / 166

    升麻 / 167

    川乌 / 168

    草乌 / 169

    附子 / 170

    白附子 / 172

    天南星 / 172

    半夏 / 173

    石菖蒲 / 175

    防己 / 176

    乌药 / 177

    柴胡 / 178

    前胡 / 180

    防风 / 181

    白芷 / 182

    当归 / 183

    独活 / 184

    羌活 / 185

    川芎 / 186

    藁本 / 188

    龙胆 / 189

    秦艽 / 190

    白前 / 191

    白薇 / 193

    徐长卿 / 194

    细辛 / 195

    黄芩 / 196

    丹参 / 197

    续断 / 198

    巴戟天 / 199

    茜草 / 200

    白术 / 201

    苍术 / 202

    木香 / 203

    川木香 / 204

    紫菀 / 205

    山药 / 206

    天麻 / 207

    土茯苓 / 209

    重楼  / 210

    黄精 / 211

    玉竹 / 213

    天冬 / 214

    麦冬 / 215

    知母 / 216

    百部 / 216

    山慈姑 / 217

    白及 / 218

    川贝母 / 219

    平贝母 / 221

    浙贝母 / 222

    三棱 / 223

    泽泻 / 224

    莪术 / 224

    郁金 / 225

    姜黄 / 226

    高良姜 / 227

    射干 / 228

    银柴胡 / 229

    太子参 / 230

    天花粉 / 230

    威灵仙 / 231

    延胡索 / 233

    本章其他药材 / 234

    南沙参、明党参、地榆、远志、白蔹、紫草、胡黄连、麻黄根、芦根、香附、仙茅、干姜、土贝母、百合、大蒜、薤白、白茅根、山柰、芡实、山豆根、北豆根、粉萆薢、绵萆薢、两头尖、两面针、朱砂根、千年健、红景天、竹节参、华山参、虎杖、金果榄、金荞麦、骨碎补、拳参、夏天无、天葵子、珠子参、藏菖蒲、穿山龙、猫爪草、甘遂、狼毒、商陆、漏芦、禹州漏芦、京大戟、红大戟、常山、伊贝母、湖北贝母

    第十四章 全草类中药

    麻黄 / 237

    薄荷 / 238

    益母草 / 239

    广藿香 / 240

    穿心莲 / 241

    广金钱草 / 242

    金钱草 / 243

    车前草 / 244

    紫花地丁 / 245

    鱼腥草 / 246

    仙鹤草 / 246

    泽兰 / 247

    佩兰 / 248

    蒲公英 / 249

    墨旱莲 / 250

    青蒿 / 250

    茵陈 / 251

    石斛 / 252

    肉苁蓉 / 253

    锁阳 / 254

    本章其他药材 / 255

    伸筋草、卷柏、木贼、萹蓄、马齿苋、瞿麦、委陵菜、老鹳草、马鞭草、香薷、荆芥、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半边莲、豨莶草、大蓟、小蓟、淡竹叶、鸭跖草、矮地茶、鹅不食草、鹿衔草、水飞蓟、积雪草、北刘寄奴、冬凌草、飞扬草、金沸草、地锦草、鸡骨草、肿节风、千里光、垂盆草

    第十五章 其他类中药

    海金沙 / 257

    天竺黄 / 258

    儿茶 / 258

    芦荟 / 259

    冰片 / 260

    青黛 / 261

    琥珀 / 261

    五倍子 / 262

    第十六章 动物类中药

    羚羊角 / 264

    鹿茸 / 265

    牛黄 / 267

    全蝎 / 269

    蜈蚣 / 270

    蝉蜕 / 270

    土鳖虫 / 271

    地龙 / 272

    水蛭 / 273

    僵蚕 / 274

    海马 / 275

    海龙 / 275

    蛤蚧 / 276

    哈蟆油 / 277

    阿胶 / 278

    龟甲 / 278

    鳖甲 / 279

    乌梢蛇 / 280

    金钱白花蛇 / 281

    蕲蛇 / 282

    珍珠 / 283

    珍珠母 / 283

    牡蛎 / 284

    石决明 / 285

    瓦楞子 / 286

     蛤壳 / 287

    本章其他药材 / 288

    水牛角、桑螵蛸、九香虫、鸡内金、麝香、蛇蜕、紫河车、蜂胶、蜂蜡、蜂蜜、海螵蛸

    第十七章 矿物类中药

    一、矿物的性质 / 289

    二、矿物类中药的分类 / 290

    三、矿物类中药的鉴定 / 290

    朱砂 / 291

    自然铜 / 292

    磁石 / 292

    赭石 / 293

    石膏 / 294

    滑石 / 295

    芒硝 / 296

    白矾 / 296

    雄黄 / 297

    硫黄 / 298

    其他矿物类中药 / 299

    金礞石、青礞石、花蕊石、禹余粮、炉甘石、赤石脂、紫石英、皂矾、钟乳石

    附录 部分药材粉末显微特征图

    一、巴戟天粉末 / 300

    二、白芍粉末 / 300

    三、穿心莲粉末 / 300

    四、砂仁粉末 / 301

    五、广藿香粉末 / 301

    六、黄芩粉末 / 301

    七、何首乌粉末 / 302

    八、桔梗粉末 / 302

    九、木香粉末 / 302

    十、西洋参粉末 / 303

    十一、山银花粉末 / 303

    十二、石菖蒲粉末 / 303

    十三、铁皮石斛粉末 / 303

    十四、小茴香粉末 / 304

    参考文献

     
  • 内容简介:
    《中药传统鉴定技术》一书分上篇和下篇。上篇分六章,主要介绍中药鉴定基本知识、中药鉴定技术发展简史、中药材资源概况、中药材的采收与产地加工、中药鉴定技术、中药的质量。下篇按药材入药部位分十章论述,主要介绍各类中药材的鉴别方法,分为藻类、真菌类中药,花类中药,叶类中药,果实和种子类中药,茎木树脂类中药,皮类中药,根及根茎类中药,全草类中药,其他类中药,动物类中药,矿物类中药。
      
      《中药传统鉴定技术》可作为本科、高职高专中药及相关专业的教材,还可供从事中医、制药等专业的师生以及爱好中药的社会人士参考使用。
  • 作者简介:
    梁永枢,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教研室主任  副主任中药师,1997年7月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学士学位。副主任中药师,执业中药师,广州医药行业协会中药鉴定委员会专家委员,广东中药鉴评师,全国中药技能优 秀指导教师,国家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曾先后任职于广州市药材公司、广东省中医院药学部、香港医院管理局仁济医院。从事中药质量管理和业务工作20年。现就职于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从事“中药鉴定技术”、“中药炮制技术”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多年担任全国中药传统技能大赛指导老师,历年取得佳绩。
  • 目录:
    上篇:总论

    第一章 中药鉴定基本知识

    第一节 中药的含义、名称与分类 / 002

    一、中药的含义 / 002

    二、中药的命名 / 002

    三、中药的分类 / 005

    第二节 中药鉴定的概念、依据与任务 / 006

    一、中药鉴定的概念 / 006

    二、中药鉴定的依据 / 006

    三、中药鉴定的任务 / 006

    第三节 中药鉴定技术学习方法 / 008

    第二章 中药鉴定技术发展简史

    第一节 药物的起源 / 009

    第二节 本草的沿革 / 009

    第三节 近代中药鉴定技术的发展 / 010

    第三章 中药材资源概况

    第一节 中药材的来源 / 012

    一、植物来源 / 012

    二、动物来源 / 012

    三、矿物来源 / 012

    第二节 中药材资源分布 / 013

    一、东北产区 / 013

    二、华北产区 / 013

    三、华东产区 / 013

    四、西南产区 / 014

    五、西北产区 / 014

    六、华南产区 / 014

    七、内蒙古产区 / 014

    八、青藏产区 / 015

    九、海洋产区 / 015

    第三节 道地药材 / 015

    第四节 中药材资源可持续发展与保护 / 016

    一、中药材资源可持续发展 / 016

    二、中药材资源保护 / 017

    第四章 中药材的采收与产地加工

    第一节 中药材的采收 / 020

    一、根及根茎类药材 / 020

    二、茎木类药材 / 020

    三、皮类药材 / 021

    四、叶类药材 / 021

    五、花类药材 / 021

    六、果实和种子类药材 / 021

    七、全草类药材 / 021

    八、动物类药材 / 021

    九、矿物类药材 / 022

    第二节 中药材的产地加工 / 022

    一、药材产地加工的通则 / 022

    二、常用的产地加工方法 / 023

    第五章 中药鉴定技术

    第一节 中药鉴定的一般程序 / 025

    第二节 中药鉴定的方法 / 026

    一、基原鉴定 / 026

    二、性状鉴定 / 027

    三、显微鉴定 / 029

    四、理化鉴定 / 030

    第六章 中药的质量

    第一节 中药质量的概念 / 034

    第二节 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 / 034

    一、动物、植物的生长环境 / 034

    二、药材的采收 / 034

    三、药材的加工 / 035

    四、药材的包装贮存 / 035

    第三节 中药质量鉴定方法 / 035

    一、杂质检查法 / 035

    二、水分测定法 / 036

    三、灰分测定法 / 036

    四、浸出物测定法 / 036

    五、物理常数测定法 / 037

    六、膨胀度测定法 / 037

    七、酸败度的测定 / 037

    八、色度检查 / 037

    九、有害物质的检查 / 037

    十、含量测定 / 038

    下篇:各论

    第七章 藻类、真菌类中药

    第一节 藻类中药 / 040

    第二节 真菌类中药 / 040

    昆布 / 040

    海藻 / 041

    冬虫夏草 / 042

    灵芝 / 044

    云芝 / 045

    茯苓 / 045

    猪苓 / 047

    雷丸 / 048

    马勃 / 049

    第八章 花类中药

    丁香 / 050

    母丁香 / 051

    辛夷 / 052

    金银花 / 052

    山银花 / 054

    菊花 / 055

    红花 / 056

    西红花 / 057

    款冬花 / 058

    厚朴花 / 058

    蒲黄 / 059

    洋金花 / 060

    本章其他药材 / 061

    野菊花、槐花、旋覆花、谷精草、合欢花、木棉花、鸡冠花、玫瑰花、月季花、梅花、密蒙花、凌霄花、松花粉、芫花、闹羊花

    第九章 叶类中药

    银杏叶 / 063

    番泻叶 / 064

    大青叶 / 065

    蓼大青叶 / 066

    侧柏叶 / 066

    艾叶 / 067

    淫羊藿 / 068

    本章其他药材 / 069

    石韦、罗布麻叶、枇杷叶、紫苏叶、桑叶、人参叶、布渣叶、枸骨叶、荷叶、杜仲叶、龙脷叶、山楂叶、西河柳

    第十章 果实和种子类中药

    第一节 果实类中药概述 / 071

    一、性状鉴定 / 071

    二、显微鉴定 / 071

    第二节 种子类中药概述 / 072

    一、性状鉴定 / 072

    二、显微鉴定 / 072

    八角茴香 / 073

    小茴香 / 074

    吴茱萸 / 076

    陈皮 / 077

    青皮 / 078

    枳壳 / 079

    枳实 / 080

    化橘红 / 081

    佛手 / 082

    砂仁 / 082

    益智 / 084

    五味子 / 085

    南五味子 / 086

    山楂 / 087

    苦杏仁 / 088

    桃仁 / 089

    郁李仁 / 090

    乌梅 / 090

    金樱子 / 091

    木瓜 / 092

    连翘 / 093

    栀子 / 094

    枸杞子 / 095

    酸枣仁 / 096

    菟丝子 / 097

    紫苏子 / 098

    胖大海 / 098

    瓜蒌 / 099

    地肤子 / 100

    车前子 / 101

    大枣 / 101

    女贞子 / 102

    决明子 / 103

    苍耳子 / 103

    蔓荆子 / 104

    槟榔 / 105

    补骨脂 / 106

    本章其他药材 / 107

    豆蔻、肉豆蔻、草豆蔻、毛诃子、西青果、薏苡仁、柏子仁、牛蒡子、芥子、莱菔子、覆盆子、川楝子、沙苑子、葶苈子、王不留行、茺蔚子、楮实子、南鹤虱、鹤虱、胡芦巴、马兜铃、木蝴蝶、火麻仁、亚麻子、水红花子、韭菜子、青葙子、龙眼肉、荔枝核、罗汉果、使君子、淡豆豉、黑芝麻、白果、白扁豆、芡实、莲子、莲子心、莲房、莲须、娑罗子、预知子、柿蒂、牵牛子、鸦胆子、急性子、香橼、刀豆、赤小豆、沙棘、余甘子、槐角、大皂角、猪牙皂、丝瓜络、大腹皮、石榴皮、核桃仁、冬瓜皮、甜瓜子、榧子、榼藤子、蕤仁、路路通、锦灯笼、橘红、橘络、红豆蔻、花椒、胡椒、荜茇、荜澄茄、麦芽、稻芽、谷芽、苘麻子、冬葵果、广枣、夏枯草

    第十一章 茎木树脂类中药

    第一节 茎木类中药概述 / 111

    鸡血藤 / 111

    大血藤 / 112

    木通 / 113

    川木通 / 113

    络石藤 / 114

    海风藤 / 115

    钩藤 / 115

    沉香 / 116

    苏木 / 117

    第二节 树脂类中药概述 / 118

    乳香 / 118

    没药 / 119

    血竭 / 120

    本章其他药材 / 121

    丁公藤、桑寄生、槲寄生、忍冬藤、青风藤、首乌藤、黄藤、苦木、油松节、降香、檀香、功劳木、桂枝、桑枝、紫苏梗、皂角刺、通草、小通草、竹茹、灯心草、枫香脂、安息香、苏合香、阿魏

    第十二章 皮类中药

    牡丹皮 / 123

    厚朴 / 125

    肉桂 / 126

    关黄柏 / 128

    黄柏 / 129

    杜仲 / 130

    白鲜皮 / 130

    合欢皮 / 131

    苦楝皮 / 132

    秦皮 / 133

    本章其他药材 / 134

    香加皮、五加皮、地骨皮、桑白皮、土荆皮、地枫皮、救必应、椿皮

    第十三章 根及根茎类中药

    第一节 根类中药概述 / 135

    第二节 根茎类中药概述 / 135

    狗脊 / 135

    绵马贯众  / 137

    人参 / 138

    红参 / 142

    西洋参 / 143

    三七 / 144

    桔梗 / 146

    党参 / 147

    北沙参 / 148

    大黄 / 149

    何首乌 / 150

    地黄 / 152

    玄参 / 153

    葛根 / 154

    甘草 / 155

    黄芪 / 156

    苦参 / 158

    牛膝 / 159

    川牛膝 / 160

    板蓝根 / 161

    白芍 / 162

    赤芍 / 163

    黄连 / 164

    白头翁 / 166

    升麻 / 167

    川乌 / 168

    草乌 / 169

    附子 / 170

    白附子 / 172

    天南星 / 172

    半夏 / 173

    石菖蒲 / 175

    防己 / 176

    乌药 / 177

    柴胡 / 178

    前胡 / 180

    防风 / 181

    白芷 / 182

    当归 / 183

    独活 / 184

    羌活 / 185

    川芎 / 186

    藁本 / 188

    龙胆 / 189

    秦艽 / 190

    白前 / 191

    白薇 / 193

    徐长卿 / 194

    细辛 / 195

    黄芩 / 196

    丹参 / 197

    续断 / 198

    巴戟天 / 199

    茜草 / 200

    白术 / 201

    苍术 / 202

    木香 / 203

    川木香 / 204

    紫菀 / 205

    山药 / 206

    天麻 / 207

    土茯苓 / 209

    重楼  / 210

    黄精 / 211

    玉竹 / 213

    天冬 / 214

    麦冬 / 215

    知母 / 216

    百部 / 216

    山慈姑 / 217

    白及 / 218

    川贝母 / 219

    平贝母 / 221

    浙贝母 / 222

    三棱 / 223

    泽泻 / 224

    莪术 / 224

    郁金 / 225

    姜黄 / 226

    高良姜 / 227

    射干 / 228

    银柴胡 / 229

    太子参 / 230

    天花粉 / 230

    威灵仙 / 231

    延胡索 / 233

    本章其他药材 / 234

    南沙参、明党参、地榆、远志、白蔹、紫草、胡黄连、麻黄根、芦根、香附、仙茅、干姜、土贝母、百合、大蒜、薤白、白茅根、山柰、芡实、山豆根、北豆根、粉萆薢、绵萆薢、两头尖、两面针、朱砂根、千年健、红景天、竹节参、华山参、虎杖、金果榄、金荞麦、骨碎补、拳参、夏天无、天葵子、珠子参、藏菖蒲、穿山龙、猫爪草、甘遂、狼毒、商陆、漏芦、禹州漏芦、京大戟、红大戟、常山、伊贝母、湖北贝母

    第十四章 全草类中药

    麻黄 / 237

    薄荷 / 238

    益母草 / 239

    广藿香 / 240

    穿心莲 / 241

    广金钱草 / 242

    金钱草 / 243

    车前草 / 244

    紫花地丁 / 245

    鱼腥草 / 246

    仙鹤草 / 246

    泽兰 / 247

    佩兰 / 248

    蒲公英 / 249

    墨旱莲 / 250

    青蒿 / 250

    茵陈 / 251

    石斛 / 252

    肉苁蓉 / 253

    锁阳 / 254

    本章其他药材 / 255

    伸筋草、卷柏、木贼、萹蓄、马齿苋、瞿麦、委陵菜、老鹳草、马鞭草、香薷、荆芥、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半边莲、豨莶草、大蓟、小蓟、淡竹叶、鸭跖草、矮地茶、鹅不食草、鹿衔草、水飞蓟、积雪草、北刘寄奴、冬凌草、飞扬草、金沸草、地锦草、鸡骨草、肿节风、千里光、垂盆草

    第十五章 其他类中药

    海金沙 / 257

    天竺黄 / 258

    儿茶 / 258

    芦荟 / 259

    冰片 / 260

    青黛 / 261

    琥珀 / 261

    五倍子 / 262

    第十六章 动物类中药

    羚羊角 / 264

    鹿茸 / 265

    牛黄 / 267

    全蝎 / 269

    蜈蚣 / 270

    蝉蜕 / 270

    土鳖虫 / 271

    地龙 / 272

    水蛭 / 273

    僵蚕 / 274

    海马 / 275

    海龙 / 275

    蛤蚧 / 276

    哈蟆油 / 277

    阿胶 / 278

    龟甲 / 278

    鳖甲 / 279

    乌梢蛇 / 280

    金钱白花蛇 / 281

    蕲蛇 / 282

    珍珠 / 283

    珍珠母 / 283

    牡蛎 / 284

    石决明 / 285

    瓦楞子 / 286

     蛤壳 / 287

    本章其他药材 / 288

    水牛角、桑螵蛸、九香虫、鸡内金、麝香、蛇蜕、紫河车、蜂胶、蜂蜡、蜂蜜、海螵蛸

    第十七章 矿物类中药

    一、矿物的性质 / 289

    二、矿物类中药的分类 / 290

    三、矿物类中药的鉴定 / 290

    朱砂 / 291

    自然铜 / 292

    磁石 / 292

    赭石 / 293

    石膏 / 294

    滑石 / 295

    芒硝 / 296

    白矾 / 296

    雄黄 / 297

    硫黄 / 298

    其他矿物类中药 / 299

    金礞石、青礞石、花蕊石、禹余粮、炉甘石、赤石脂、紫石英、皂矾、钟乳石

    附录 部分药材粉末显微特征图

    一、巴戟天粉末 / 300

    二、白芍粉末 / 300

    三、穿心莲粉末 / 300

    四、砂仁粉末 / 301

    五、广藿香粉末 / 301

    六、黄芩粉末 / 301

    七、何首乌粉末 / 302

    八、桔梗粉末 / 302

    九、木香粉末 / 302

    十、西洋参粉末 / 303

    十一、山银花粉末 / 303

    十二、石菖蒲粉末 / 303

    十三、铁皮石斛粉末 / 303

    十四、小茴香粉末 / 304

    参考文献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