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与公共治理研究文库(第六辑):舆论监督与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

政治与公共治理研究文库(第六辑):舆论监督与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2014-04
版次: 1
ISBN: 9787218087627
定价: 40.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65页
字数: 349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政治
20人买过
  •   《政治与公共治理研究文库(第六辑):舆论监督与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主要内容包括舆论监督发挥对权力制约作用的途径;舆论监督的理论溯源;盥论监督的实践发展;中国舆论监督的指导思想;中国舆论监督的运行过程;当前中国舆论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理顺若干关系;建立和完善舆论监督的有效机制等。   金太军,男,1963年6月生,安徽全椒人。厦门大学哲学学士和硕士,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复旦大学公共管理博士后。1987年起在江苏省委党校任教,1999年作为高层次引进人才被南京大学破格评为政治学教授;2000年起历任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行政管理研究所所长、行政管理系主任、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南京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现为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带头人。兼任全国青联委员,江苏省政协委员,全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政治学会理事,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理事,《管理科学》等刊编委,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兼职教授。
      金太军在研究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方面有较深造诣,是江苏省政治学和行政学界中青年学者的代表人物,江苏省迄今唯一社会科学类“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近年来,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课题5项,出版个人专著4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其中,在《中国社会科学》、《政治学研究》、《战略与管理》、《管理世界》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国家和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一、二等奖8项。2003年通过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评选,2004年入选教育部首届“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先后指导学生荣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一等奖与特等奖。 1前言
    上篇权力制约视角下的舆论监督
    2舆论监督与权力制约
    2.1舆论监督概述
    2.2权力制约的机制
    2.3舆论监督发挥对权力制约作用的途径
    3舆论监督理论与实践的历史考察及其启示
    3.1舆论监督的理论溯源
    3.2盥论监督的实践发展
    4中国舆论监督的现状
    4.1 中国舆论监督的指导思想
    4.2中国舆论监督的运行过程
    4.3当前中国舆论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
    5加强和改进当前中国舆论监督的对策
    5.1理顺若干关系
    5.2建立和完善舆论监督的有效机制
    6小结

    下篇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
    7“社会的温度计”——网络舆情概念解码
    7.1从概念变迁看舆情发展
    7.2从概念辨析看舆情界定
    7.3从传播媒介看网络卑情
    8“大众麦克风时代”——网络舆情现状分析
    8.1 网络舆情传播已成燎原之势
    8.2网络舆情接近社会民意
    8.3网络舆情的发酵对群体性事件的影响
    9“民主意识碰撞全媒体”——网络舆情爆炸成因探析
    9.1 民主意识的觉醒和扩张
    9.2利益诉求渠道长期阻滞
    9.3网络媒介提供自由市场
    9.4政府职能转变相对滞后
    10“监督、批评政府”——网络舆情的积极意义
    10.1增强政府和公众的良性互动
    10.2拓宽政府和公众的共治领域
    10.3促进政府行为更加廉洁高效
    11“丢失的公信力”——网络舆情的消极影响
    11.1损害政府公信力
    11.2滋生网络暴力
    11.3影响社会稳定
    12“鸵鸟心态”——某些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现状分析
    12.1把舆情视为“敌情”
    12.2能力不足的危险
    13“谣言止于真相”——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策略
    13.1有效应对突发舆情事件
    13.2建立舆情应对长效机制
    13.3引导公民实现有序参与
    14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政治与公共治理研究文库(第六辑):舆论监督与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主要内容包括舆论监督发挥对权力制约作用的途径;舆论监督的理论溯源;盥论监督的实践发展;中国舆论监督的指导思想;中国舆论监督的运行过程;当前中国舆论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理顺若干关系;建立和完善舆论监督的有效机制等。
  • 作者简介:
      金太军,男,1963年6月生,安徽全椒人。厦门大学哲学学士和硕士,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复旦大学公共管理博士后。1987年起在江苏省委党校任教,1999年作为高层次引进人才被南京大学破格评为政治学教授;2000年起历任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行政管理研究所所长、行政管理系主任、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南京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现为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带头人。兼任全国青联委员,江苏省政协委员,全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政治学会理事,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理事,《管理科学》等刊编委,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兼职教授。
      金太军在研究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方面有较深造诣,是江苏省政治学和行政学界中青年学者的代表人物,江苏省迄今唯一社会科学类“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近年来,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课题5项,出版个人专著4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其中,在《中国社会科学》、《政治学研究》、《战略与管理》、《管理世界》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国家和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一、二等奖8项。2003年通过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评选,2004年入选教育部首届“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先后指导学生荣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一等奖与特等奖。
  • 目录:
    1前言
    上篇权力制约视角下的舆论监督
    2舆论监督与权力制约
    2.1舆论监督概述
    2.2权力制约的机制
    2.3舆论监督发挥对权力制约作用的途径
    3舆论监督理论与实践的历史考察及其启示
    3.1舆论监督的理论溯源
    3.2盥论监督的实践发展
    4中国舆论监督的现状
    4.1 中国舆论监督的指导思想
    4.2中国舆论监督的运行过程
    4.3当前中国舆论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
    5加强和改进当前中国舆论监督的对策
    5.1理顺若干关系
    5.2建立和完善舆论监督的有效机制
    6小结

    下篇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
    7“社会的温度计”——网络舆情概念解码
    7.1从概念变迁看舆情发展
    7.2从概念辨析看舆情界定
    7.3从传播媒介看网络卑情
    8“大众麦克风时代”——网络舆情现状分析
    8.1 网络舆情传播已成燎原之势
    8.2网络舆情接近社会民意
    8.3网络舆情的发酵对群体性事件的影响
    9“民主意识碰撞全媒体”——网络舆情爆炸成因探析
    9.1 民主意识的觉醒和扩张
    9.2利益诉求渠道长期阻滞
    9.3网络媒介提供自由市场
    9.4政府职能转变相对滞后
    10“监督、批评政府”——网络舆情的积极意义
    10.1增强政府和公众的良性互动
    10.2拓宽政府和公众的共治领域
    10.3促进政府行为更加廉洁高效
    11“丢失的公信力”——网络舆情的消极影响
    11.1损害政府公信力
    11.2滋生网络暴力
    11.3影响社会稳定
    12“鸵鸟心态”——某些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现状分析
    12.1把舆情视为“敌情”
    12.2能力不足的危险
    13“谣言止于真相”——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策略
    13.1有效应对突发舆情事件
    13.2建立舆情应对长效机制
    13.3引导公民实现有序参与
    14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政治与公共治理研究文库(第六辑):舆论监督与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
公共管理学
叶战备、吕承文 著
政治与公共治理研究文库(第六辑):舆论监督与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
适应城镇化发展的网络舆情管理创新研究
叶战备、王生坤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