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文库:李晓峰自选集

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文库:李晓峰自选集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4-11
版次: 1
ISBN: 9787537842358
定价: 3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04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艺术
10人买过
  •   《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文库:李晓峰自选集》是《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文库》之一,该自选集从策展的角度阐述了作者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的观点,反映了中国当代艺术批评语境下的困惑与缺失。《李晓峰自选集》五个部分的划分,涉及了策展言说、展览评论、现象批评和越来越多的研讨发言与访谈对话,可反映当代艺术批评活动的一些特征或叫征候。让人了解他们对艺术展览策划和组织的深入思考。   李晓峰,男,汉族,1963 年生于天津,祖籍山东淄博。
      1981 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修哲学、美学,就读期间任北大美术社社长。
      1985 年毕业后分配到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至今。
      现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副教授,当代艺术研究工作室主任,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批评家年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学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理事。
      编著《艺术导论》《基础·基因》《中国雕塑1949—2010》《批评家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形象的对视》《视觉的维度》等书籍三十余部;
      策划“都市抽象”“都市靓丽”“动静”“态度”“海上一线”“以物之名”“飞翔的空间”“形象的对视”“视觉的维度”等四十多个展览;
      撰写《浮生涌动》《静水深流》《以物之名》《何谓沉香》《态度何为》《曜日孤峰》等文章一百余篇。

    001  策展言说
    003 抽象的面孔
    006 都市的亮度
    008 动静的态度
    012 “新世说”的意图
    017 如何让空间飞翔
    026 “闰月”的隐喻与彰显
    029 生已如流,艺当何速
    033 何谓“沉香”
    035 “物是”的探问
    037 “物性”的主张
    041 形象的对视
    050 视觉的维度——学院“年度展”的开始与持续
    057  展览评论
    059 探析“上海青年美术”的概念自足性
    066 上海水墨的当代情境
    071 “草草画社”的艺术主张与精神隐喻
    077 艺术作品的展览和展览作品的场所
    080 私人性背后的公共性与公共性背后的私人性
    083 “正·在”的叙事
    085 陶瓷:游牧的视角与当代的悬疑
    097 “山水、花鸟与人物”的背后
    ——“黄阿忠、孙良、姜建忠国画近作三人联展”评述
    101 艺术怎样通向自然
    ——第五届“意大利国际雕塑双年展”述评
    109 艺术如何降落大地
    ——第五届“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三年展”述评
    120 艺术与商业的恋战
    126 文化热情让财富与艺术交相辉映
    135  现象批评
    137 89 上海美术:悄然无声地寻找起点
    141 90 上海美术的展示空间
    145 上海艺术评论的存在及声音
    153 虚拟城市的艺术深度
    157 走近画室·走进画室
    160 美术馆的“MUSEUM”性和“GALLERY”化
    164 作为美术馆的需要与标准
    169 用看画的眼睛看世界
    171 现实主义的今昔内外
    175 20 世纪90 年代中国当代绘画回眸与补遗
    191 关于《批评家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194 中国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与艺术性
    201  研讨发言
    203 学院雕塑的发展空间
    209 “中国意象油画”问解
    213 “中国性”与人性
    215 超越画种的“文脉中国”
    218 “味象”的写实中国
    222 “出发”还是“出走”?
    226 “三民”文化发展之我见
    231 历史命运中的伟大情怀
    233 “阻断”与“通往”的互文
    237 临界点上的被选理由
    240 苍生有天堂
    244 世俗的尘埃与艺术的舍利子
    247  访谈对话
    249 谁在影响青年美术
    251 欢迎之后的警惕
    253 雕塑与上海公共空间
    255 在上海顶级地段开设画廊的理由
    257 设计中的新折中主义与国际化风潮
    261 设计如何关乎民生
    265 从路德维希夫妇捐赠国际艺术品展谈起
    268 访谈录——接受《黄河》杂志主编刘淳采访实录
    287 后记

  • 内容简介:
      《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文库:李晓峰自选集》是《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文库》之一,该自选集从策展的角度阐述了作者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的观点,反映了中国当代艺术批评语境下的困惑与缺失。《李晓峰自选集》五个部分的划分,涉及了策展言说、展览评论、现象批评和越来越多的研讨发言与访谈对话,可反映当代艺术批评活动的一些特征或叫征候。让人了解他们对艺术展览策划和组织的深入思考。
  • 作者简介:
      李晓峰,男,汉族,1963 年生于天津,祖籍山东淄博。
      1981 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修哲学、美学,就读期间任北大美术社社长。
      1985 年毕业后分配到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至今。
      现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副教授,当代艺术研究工作室主任,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批评家年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学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理事。
      编著《艺术导论》《基础·基因》《中国雕塑1949—2010》《批评家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形象的对视》《视觉的维度》等书籍三十余部;
      策划“都市抽象”“都市靓丽”“动静”“态度”“海上一线”“以物之名”“飞翔的空间”“形象的对视”“视觉的维度”等四十多个展览;
      撰写《浮生涌动》《静水深流》《以物之名》《何谓沉香》《态度何为》《曜日孤峰》等文章一百余篇。

  • 目录:
    001  策展言说
    003 抽象的面孔
    006 都市的亮度
    008 动静的态度
    012 “新世说”的意图
    017 如何让空间飞翔
    026 “闰月”的隐喻与彰显
    029 生已如流,艺当何速
    033 何谓“沉香”
    035 “物是”的探问
    037 “物性”的主张
    041 形象的对视
    050 视觉的维度——学院“年度展”的开始与持续
    057  展览评论
    059 探析“上海青年美术”的概念自足性
    066 上海水墨的当代情境
    071 “草草画社”的艺术主张与精神隐喻
    077 艺术作品的展览和展览作品的场所
    080 私人性背后的公共性与公共性背后的私人性
    083 “正·在”的叙事
    085 陶瓷:游牧的视角与当代的悬疑
    097 “山水、花鸟与人物”的背后
    ——“黄阿忠、孙良、姜建忠国画近作三人联展”评述
    101 艺术怎样通向自然
    ——第五届“意大利国际雕塑双年展”述评
    109 艺术如何降落大地
    ——第五届“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三年展”述评
    120 艺术与商业的恋战
    126 文化热情让财富与艺术交相辉映
    135  现象批评
    137 89 上海美术:悄然无声地寻找起点
    141 90 上海美术的展示空间
    145 上海艺术评论的存在及声音
    153 虚拟城市的艺术深度
    157 走近画室·走进画室
    160 美术馆的“MUSEUM”性和“GALLERY”化
    164 作为美术馆的需要与标准
    169 用看画的眼睛看世界
    171 现实主义的今昔内外
    175 20 世纪90 年代中国当代绘画回眸与补遗
    191 关于《批评家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194 中国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与艺术性
    201  研讨发言
    203 学院雕塑的发展空间
    209 “中国意象油画”问解
    213 “中国性”与人性
    215 超越画种的“文脉中国”
    218 “味象”的写实中国
    222 “出发”还是“出走”?
    226 “三民”文化发展之我见
    231 历史命运中的伟大情怀
    233 “阻断”与“通往”的互文
    237 临界点上的被选理由
    240 苍生有天堂
    244 世俗的尘埃与艺术的舍利子
    247  访谈对话
    249 谁在影响青年美术
    251 欢迎之后的警惕
    253 雕塑与上海公共空间
    255 在上海顶级地段开设画廊的理由
    257 设计中的新折中主义与国际化风潮
    261 设计如何关乎民生
    265 从路德维希夫妇捐赠国际艺术品展谈起
    268 访谈录——接受《黄河》杂志主编刘淳采访实录
    287 后记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