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学术文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纲

人民日报学术文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纲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4-08
版次: 1
ISBN: 9787511525703
定价: 3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189页
字数: 151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社会文化
1人买过
  •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的形成,适应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说的中国化和新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康晓强,1982年生于福建省惠安县;1999年至2006年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获法学学士、法学硕士学位。2007年至2010年就读于复旦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 导言
    第一章何为“社会”
    第一节“社会”的本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社会”的外延:“大社会”与“小社会”

    第二章何为“和谐”
    第一节差异:“和谐”的基本前提
    第二节和谐:基于“多”的“一”

    第三章“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规定性
    第一节和谐社会是一种社会状态,不是一种社会形态
    第二节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内在规定性

    第四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贫富差距拉大
    第一节和谐社会不是贫富差距过分拉大的社会
    第二节以“共同富裕”为取向解决贫富差距拉大问题

    第五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矛盾
    第一节社会矛盾具有客观必然性,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社会矛盾的社会
    第二节社会矛盾是由诸多矛盾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性
    第三节当前社会矛盾的实质: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
    第四节化解社会矛盾需要运用和谐的思维和举措

    第六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历史嬗变逻辑
    第一节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
    第二节2005年“2·19”重要讲话
    第三节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
    第四节中共十七大
    第五节中共十八大

    第七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现实针对性
    第一节社会转型加速
    第二节经济社会失衡
    第三节实现全面小康

    第八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历史贡献
    第一节汲取了社会主义思想的积极“元素”
    第二节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第三节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第九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坚持以“以人为本”为基点
    第二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三节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第十章余论:增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后记
  • 内容简介: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的形成,适应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说的中国化和新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 作者简介:
      康晓强,1982年生于福建省惠安县;1999年至2006年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获法学学士、法学硕士学位。2007年至2010年就读于复旦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
  • 目录:
    导言
    第一章何为“社会”
    第一节“社会”的本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社会”的外延:“大社会”与“小社会”

    第二章何为“和谐”
    第一节差异:“和谐”的基本前提
    第二节和谐:基于“多”的“一”

    第三章“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规定性
    第一节和谐社会是一种社会状态,不是一种社会形态
    第二节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内在规定性

    第四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贫富差距拉大
    第一节和谐社会不是贫富差距过分拉大的社会
    第二节以“共同富裕”为取向解决贫富差距拉大问题

    第五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矛盾
    第一节社会矛盾具有客观必然性,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社会矛盾的社会
    第二节社会矛盾是由诸多矛盾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性
    第三节当前社会矛盾的实质: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
    第四节化解社会矛盾需要运用和谐的思维和举措

    第六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历史嬗变逻辑
    第一节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
    第二节2005年“2·19”重要讲话
    第三节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
    第四节中共十七大
    第五节中共十八大

    第七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现实针对性
    第一节社会转型加速
    第二节经济社会失衡
    第三节实现全面小康

    第八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历史贡献
    第一节汲取了社会主义思想的积极“元素”
    第二节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第三节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第九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坚持以“以人为本”为基点
    第二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三节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第十章余论:增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后记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