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是玩家

爷是玩家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07-03
版次: 1
ISBN: 9787508716503
定价: 2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24页
字数: 200千字
  •   玩家有眼:玩物者,必有眼。五官中者为上,眼为心灵之窗。玩家之眼,非常人之眼。上眼时,世人皆醉惟我独醒。过眼后,奇珍异宝天外烟云。
      玩者有道:玩者应有道,有道方可称之为玩家。玩者非玩家。何以别,道也。有道才能心平气和,静观万物。得失,宛若耳边一缕清风。有道方可神闲气定,身在江湖。成败,视如眼底一缕烟云。
      玩也有品:玩,乃世间逸致也,所谓逸致在于超脱。玩,乃人生境界也,所谓境界在于淡泊。超脱与淡泊为玩家品位,玩也有品由此方知。品者有味,余韵在细品中产生。品者有位,高雅把玩中获得。
      玩家之眼可洞穿时代,由今天看到昨天。玩家之眼可能观万象,由一物看到万物。玩家之眼可高瞻远瞩,由小材看到大器。玩家之眼可细品静观,由器物看到人生。玩者之道,可意会,不可言传,玩者之道,是感悟,难以立说。有品者,把大雅变大俗。无品者,让大俗失大雅。   刘一达,笔名达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北京记协理事,现在《北京晚报》主持“京味报道”专版。曾荣获首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全国报刊之星等称号。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从20世纪70年代起潜心于北京人文所史研究,创作了大量反映北京所史文化和社会问题的纪实文学作品,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京味儿”风格,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刘一达是著名记者,也是近年来国内文坛活跃的著名作家。目前,已出版的纪实文学和小说30多部,每本部是畅销书。其中《人虫儿》《再说人虫儿》《百年德行》《胡同根儿》《北京爷》《故都子民》《头火》等被改编为电视剧本。这套刘一达京味小说系列是应广大读者的要求从刘一达的文学作品中重新挑选汇集而成的,每本部是他的力作。 第一辑
    第一章把俗玩成雅的大家翁偶虹
    雅玩与俗玩
    玩是一种文化熏陶
    洋画儿的历史痕迹
    小洋画儿大文化
    玩洋画儿长大的戏剧大师
    京城的书香门第
    平平淡淡才是真
    父亲是个戏迷
    写作得益于“童子功”
    十五岁粉墨登场
    二十岁开始写小说
    自开“脑门”当名票
    结识焦菊隐
    到中华戏校当编剧
    一生编了118部戏
    《锁麟囊》一炮打响
    写戏用大白话
    谢世前还在动笔
    斋号叫“六戏斋”
    玩了一辈子脸谱
    玩鼻烟壶大家
    玩家的恬静心态
    让金少山折服
    活着写好了自己的墓志铭
    玩出了境界
    第二章碑拓玩家马宝山
    琉璃厂最老的历史见证人
    跟启功是老朋友
    跟王芗斋学过大成拳
    16岁进琉璃厂学徒
    罗振玉、宝熙教他鉴定碑帖
    6块钱买了一幅文征明的名画
    20岁任墨宝斋掌柜
    慧眼识宋拓《圣教序》
    最年轻的商会理事
    “小白楼”事件
    受马衡之托“抢”国宝
    为张伯驹买展子虔《游春图》牵线搭桥
    替罗振玉整理碑帖
    玩家的人品与人缘
    眼里不揉沙子
    曾经掩护过地下党
    从烂纸堆中捡国宝
    鉴定倪瓒《水竹居图》
    儿子跟大康、二康学书法
    发明了“颖拓”及器形拓
    “颖拓”在日本引起轰动
    第三章故宫“行走”杨静荣
    一身的“爷”劲儿
    “弦儿杨”的后代
    在“邯陶”当窑工
    戏称“故宫行走”
    “烧”出来的眼力
    玩瓷得有文化底子
    发现了古代高尔夫球
    家里愣没藏品
    古瓷鉴定的三招儿
    捡漏儿的机遇很少
    第四章作旧高手毛晓沪
    当灯座的瓷瓶卖了7852万元
    明清瓷器格外受宠
    老的瓷器卖不出高价
    一件汝窑玉壶春瓶值多少钱
    怎么给古瓷估价
    摊儿上的宋瓷绝对是赝品
    玩家也有跟风的时候
    赝品让“五大名窑”在市场上大跌价
    在陶瓷权威眼皮底下长大
    作旧出书成了教材
    带着假古董”闯”故宫
    作旧的瓷瓶让专家打眼
    捐赠获证书
    一百元的高仿压手杯卖了300万元
    作旧让人寒了心
    高仿古瓷给专家鉴定出难题
    如何练就鉴定古瓷的法眼
    第五章“海归”玩家金鑫
    老北京的“果房金家”
    家藏名瓷“文革”遭劫
    三十岁出“道”
    在海外靠眼力吃饭
    怕给熟人鉴定古董
    说实话会有风险
    掌眼字画引火烧身
    险些丢了身家性命
    慧眼识破2000万元的假画
    国际拍卖市场也保不齐有赝品
    第六章老琉璃厂的女玩家瓮慧如
    讲古不能道听途说
    金北楼引荐入”湖社”
    在博韫斋当“先生”
    另起炉灶开成古斋
    英年早逝留下一个字号
    京城古玩行第一位女经理
    慈禧太后侄女的义女
    五块钱买名画儿
    女玩家掌门
    孙氏后人有玩家
    第七章玩玉的关长
    对岫玉情有独钟
    特异的感知让人称“奇”
    村边有两座王爷坟
    七岁时的梦想
    与良玉失之交臂
    玩白玉还是玩岫玉
    人缘与玉缘
    岫玉也是中国名玉
    成了岫玉之乡的名人
    给“白真人”雕像
    十万元买“石头”
    人品与玉品
    第八章玩瓷片儿的“片儿白”
    在破家具中捡漏儿
    开了一个瓷片儿博物馆
    玩出一个雅号
    砸了上百件瓷器偷着乐
    官窑瓷器卖给了李翰祥
    午夜含泪焚书
    跟“皇弟”是忘年交
    溥杰教他做人
    两年捡了上万块瓷片
    对瓷片儿如醉如痴
    捡了一个元枢府瓷盘
    第九章玩广东音乐的北京人
    广东音乐的老“票友”
    不玩弦儿手痒痒
    玩广东音乐上瘾
    把丢的“国乐”捡起来
    发愁缺少知音
    要玩就得玩出味儿来
    第二辑玩者有道
    第一章盆景玩家傅增杰
    拿了两个国际大奖
    从小接触真山真景
    身上的艺术细胞
    在澳大利亚找中国盆景
    玩别人的玩艺儿不灵
    对盆景着了迷
    请名家划道儿
    让石头也有生命
    发明天然异形石盆景
    给中国人争脸
    与死神擦肩而过
    生命与盆景融为一体
    第二章玩紫檀的付军民
    透视“古典家具热”
    十岁开始玩紫檀
    仿古家具要有韵味儿
    明式家具的魅力
    好木料为啥不精雕细刻
    升值的是文化不只是木料
    好雕工难求
    紫檀一年一个价儿
    紫檀家具的文化内涵
    远看品相近看工艺
    在紫檀家具上雕出头发
    痴迷紫檀几十年
    要把紫檀家具玩到家
    第三章玩红木的老马
    硬木与红木是两回事
    六万元买了套硬杂木家具
    赌气玩红木
    红木现在有说法了
    买红木家具要看清标识
    玩出一个品牌
    第四章玩红木家具的老曾
    紫檀柜拍出539万元天价
    买红木家具要对眼
    买红木家具”三步曲”
    老曾玩的是品牌
    玩了三十年红木
    在活儿上一点不打马虎眼
    红木家具的烘干太重要了
    红木家具还会升值
    老曾想离开京城
    大活人咋没了影儿
    教授也喜欢玩红木家具
    新红木家具照样保值
    买红木家具比存钱划算
    老曾是自己干出来的
    实在人的生意经
    一点儿不玩虚的
    品牌不是吹出来的
    品牌里头有人品
    还想在北京玩下去
    第五章玩核桃的“核桃卢”
    一对山核桃卖了三万元
    不惑之年得了糖尿病
    偶然与核桃结缘
    玩就要玩出学问来
    北京人玩的“四大名核桃”
    品相好的核桃难淘换
    核桃的灵性是揉出来的
    揉核桃有“讲儿”
    把核桃玩成工艺品
    山核桃越玩越值钱
    第六章玩虫儿的“蝈蝈儿张”
    北京的“四大鸣虫儿”
    “份”的虫儿活了八个月
    王铁成给他起的绰号
    小脚踢球——横胡噜
    “虫儿界”的老郎神
    爷爷是京城“名票”
    上台演戏逮蛐蛐儿
    肚子里有玩艺儿
    “上山下乡”玩虫儿
    “份”虫儿有点儿绝活
    为出书差点儿吐血
    第七章玩脸谱的赵永祺
    “猪八戒”撒欢儿
    脸谱有“谱儿”
    老北京的“花脸桂子”
    不让老玩艺断桩
    揣着100块钱闯北京
    居然玩出一个脸谱品牌
    只求保住老玩艺儿
    给京剧脸谱挣脸
    玩出点儿谱儿来
    第八章玩跤名家王文永
    老北京人爱玩跤
    一次难得的出国机会
    借钱去法国赛跤
    法国爷给北京爷磕头
    洋徒弟住他家学跤
    中国跤在法国挺吃香
    给洋徒弟起了个中国名
    在异国遭遇“手搏”
    在酒桌上翻了脸
    不想让中国跤“变种”
    国内对中国跤不重视
    在跤场上找乐儿
    掼跤来自满族
    京城玩跤的名手多
    差点儿被狼叼走
    挨了父亲一顿打
    为玩跤离婚又复婚
    老将出马战英豪
    拜金宝生为师
    没上过学写了四本书
    第三辑玩也有品
    第一章京城一绝“葡萄常”
    市面儿难淘换“葡萄常”的葡萄
    采访“葡萄常”的后人
    慈禧太后给“葡萄常”写匾
    “天义常”的老匾没了
    老根儿也是在旗的
    绝活儿在巴拿马获奖
    家业让几个孙子给败了
    为什么传女不传男
    五女自立挑起门户
    “葡萄常”起死回生
    常门五女终生不嫁
    邓拓采访“葡萄常”
    “葡萄常”在“文革”又遭厄运
    常玉龄七旬“出山”
    “葡萄常”的绝技
    恢复绝活儿还有门儿
    第二章老北京的“花儿金”
    老北京的花市和簪花
    “花儿金”一花独秀
    30多岁当工艺美术大师
    能把假花做”活”
    巧手让“京花”名扬海外
    克里玛申给他画像
    花儿好人缘也好
    “花儿金”的后人
    传人的隐忧
    要把”独门”绝活儿捡起来
    第三章故宫元老那志良
    把150多件史料捐给故宫
    弟子为他整理遗物
    捐赠品不远万里到北京
    地道的老北京
    故宫国宝70年的典守者
    玉器鉴定大家却没藏品
    儿女个个有出息
    终于见到了老妹妹
    爱吃老北京的酱菜
    没忘老北平的“半空儿”
    在台北与单士元、朱家沿相逢
    九十岁还坐飞机去讲演
    不该摔这个跟头
    每晚听相声入睡
    第四章传奇大师谭鑫培
    主演第一部电影《定军山》
    曾孙在电影里演曾祖
    创立京剧“谭派”
    收杨小楼为义子
    慈禧太后听戏“无谭不欢”
    那王爷给他下跪
    抱病绝唱《洪羊洞》
    视金钱如粪土
    帮助普陀寺印佛经
    捐银五万两修少林寺
    在戒台寺受戒
    住持舍地安排他的身后事
    市长批示拨专款重修墓园
    修坟不给村民添麻烦
    大蛇吓跑砸墓的红卫兵
    村民玩命保墓碑
    墓碑居然完好无损
    修墓意在教育后人
    与孙子的墓遥遥相望
    谭门七代香火不断
    第五章王金璐父子
    “戏包袱”宝刀不老
    八十岁重返舞台唱武生
    “杨派”武生第一传人
    出身寒门
    从小听“蹭戏”
    恩师丁永利和李洪春
    大家闺秀李墨璎
    为了爱情脱离父女关系
    贤妻良母的典范
    与马连良相濡以沫
    为吴晗整理《海瑞罢官》
    尚小云为王展云叫好儿
    拜“通天教主”李洪春为师
    外地搭班当“散仙”
    错过进京剧院的良机
    靠画灯笼养活全家
    谭元寿替他出证明
    甘当“二路”老生
    现编戏词救场
    “钻锅”露脸
    “冷门戏”获了大奖
    五十多岁才伸开了腰
    能说会演400多出戏
    父亲不给“捧场”
    一身文墨气
    逼出来的“包袱”
    八十多了还在台上唱呢
    第六章一肚子玩艺儿的连阔如
    从李鑫荃肚里掏玩艺儿
    说书人要有学问
    说《三国》请教郭沫若
    周恩来为他的新评书拍巴掌
    笔名叫云游客
    午门的“门甲”后代
    摆卦摊儿批八字
    醒木一敲满堂惊
    人称他是“跑马连”
    一部《东汉》成名人
    在文代会上说新书
    把肚里的玩艺儿传给了女儿
    整理出200万字书稿
    在美国说书叫座儿
    为说书场子发愁
    第七章老宅门白家
    老宅门与古董
    义救英国传教士
    进京师同文馆
    创办京城第一家旅行社
    口碑与气节
    离家投奔革命
    坎肩里藏着金条
    留下的血书还在
    剃头花了五万六
    扔到北海的一把手枪
    遗风有人传承
  • 内容简介:
      玩家有眼:玩物者,必有眼。五官中者为上,眼为心灵之窗。玩家之眼,非常人之眼。上眼时,世人皆醉惟我独醒。过眼后,奇珍异宝天外烟云。
      玩者有道:玩者应有道,有道方可称之为玩家。玩者非玩家。何以别,道也。有道才能心平气和,静观万物。得失,宛若耳边一缕清风。有道方可神闲气定,身在江湖。成败,视如眼底一缕烟云。
      玩也有品:玩,乃世间逸致也,所谓逸致在于超脱。玩,乃人生境界也,所谓境界在于淡泊。超脱与淡泊为玩家品位,玩也有品由此方知。品者有味,余韵在细品中产生。品者有位,高雅把玩中获得。
      玩家之眼可洞穿时代,由今天看到昨天。玩家之眼可能观万象,由一物看到万物。玩家之眼可高瞻远瞩,由小材看到大器。玩家之眼可细品静观,由器物看到人生。玩者之道,可意会,不可言传,玩者之道,是感悟,难以立说。有品者,把大雅变大俗。无品者,让大俗失大雅。
  • 作者简介:
      刘一达,笔名达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北京记协理事,现在《北京晚报》主持“京味报道”专版。曾荣获首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全国报刊之星等称号。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从20世纪70年代起潜心于北京人文所史研究,创作了大量反映北京所史文化和社会问题的纪实文学作品,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京味儿”风格,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刘一达是著名记者,也是近年来国内文坛活跃的著名作家。目前,已出版的纪实文学和小说30多部,每本部是畅销书。其中《人虫儿》《再说人虫儿》《百年德行》《胡同根儿》《北京爷》《故都子民》《头火》等被改编为电视剧本。这套刘一达京味小说系列是应广大读者的要求从刘一达的文学作品中重新挑选汇集而成的,每本部是他的力作。
  • 目录:
    第一辑
    第一章把俗玩成雅的大家翁偶虹
    雅玩与俗玩
    玩是一种文化熏陶
    洋画儿的历史痕迹
    小洋画儿大文化
    玩洋画儿长大的戏剧大师
    京城的书香门第
    平平淡淡才是真
    父亲是个戏迷
    写作得益于“童子功”
    十五岁粉墨登场
    二十岁开始写小说
    自开“脑门”当名票
    结识焦菊隐
    到中华戏校当编剧
    一生编了118部戏
    《锁麟囊》一炮打响
    写戏用大白话
    谢世前还在动笔
    斋号叫“六戏斋”
    玩了一辈子脸谱
    玩鼻烟壶大家
    玩家的恬静心态
    让金少山折服
    活着写好了自己的墓志铭
    玩出了境界
    第二章碑拓玩家马宝山
    琉璃厂最老的历史见证人
    跟启功是老朋友
    跟王芗斋学过大成拳
    16岁进琉璃厂学徒
    罗振玉、宝熙教他鉴定碑帖
    6块钱买了一幅文征明的名画
    20岁任墨宝斋掌柜
    慧眼识宋拓《圣教序》
    最年轻的商会理事
    “小白楼”事件
    受马衡之托“抢”国宝
    为张伯驹买展子虔《游春图》牵线搭桥
    替罗振玉整理碑帖
    玩家的人品与人缘
    眼里不揉沙子
    曾经掩护过地下党
    从烂纸堆中捡国宝
    鉴定倪瓒《水竹居图》
    儿子跟大康、二康学书法
    发明了“颖拓”及器形拓
    “颖拓”在日本引起轰动
    第三章故宫“行走”杨静荣
    一身的“爷”劲儿
    “弦儿杨”的后代
    在“邯陶”当窑工
    戏称“故宫行走”
    “烧”出来的眼力
    玩瓷得有文化底子
    发现了古代高尔夫球
    家里愣没藏品
    古瓷鉴定的三招儿
    捡漏儿的机遇很少
    第四章作旧高手毛晓沪
    当灯座的瓷瓶卖了7852万元
    明清瓷器格外受宠
    老的瓷器卖不出高价
    一件汝窑玉壶春瓶值多少钱
    怎么给古瓷估价
    摊儿上的宋瓷绝对是赝品
    玩家也有跟风的时候
    赝品让“五大名窑”在市场上大跌价
    在陶瓷权威眼皮底下长大
    作旧出书成了教材
    带着假古董”闯”故宫
    作旧的瓷瓶让专家打眼
    捐赠获证书
    一百元的高仿压手杯卖了300万元
    作旧让人寒了心
    高仿古瓷给专家鉴定出难题
    如何练就鉴定古瓷的法眼
    第五章“海归”玩家金鑫
    老北京的“果房金家”
    家藏名瓷“文革”遭劫
    三十岁出“道”
    在海外靠眼力吃饭
    怕给熟人鉴定古董
    说实话会有风险
    掌眼字画引火烧身
    险些丢了身家性命
    慧眼识破2000万元的假画
    国际拍卖市场也保不齐有赝品
    第六章老琉璃厂的女玩家瓮慧如
    讲古不能道听途说
    金北楼引荐入”湖社”
    在博韫斋当“先生”
    另起炉灶开成古斋
    英年早逝留下一个字号
    京城古玩行第一位女经理
    慈禧太后侄女的义女
    五块钱买名画儿
    女玩家掌门
    孙氏后人有玩家
    第七章玩玉的关长
    对岫玉情有独钟
    特异的感知让人称“奇”
    村边有两座王爷坟
    七岁时的梦想
    与良玉失之交臂
    玩白玉还是玩岫玉
    人缘与玉缘
    岫玉也是中国名玉
    成了岫玉之乡的名人
    给“白真人”雕像
    十万元买“石头”
    人品与玉品
    第八章玩瓷片儿的“片儿白”
    在破家具中捡漏儿
    开了一个瓷片儿博物馆
    玩出一个雅号
    砸了上百件瓷器偷着乐
    官窑瓷器卖给了李翰祥
    午夜含泪焚书
    跟“皇弟”是忘年交
    溥杰教他做人
    两年捡了上万块瓷片
    对瓷片儿如醉如痴
    捡了一个元枢府瓷盘
    第九章玩广东音乐的北京人
    广东音乐的老“票友”
    不玩弦儿手痒痒
    玩广东音乐上瘾
    把丢的“国乐”捡起来
    发愁缺少知音
    要玩就得玩出味儿来
    第二辑玩者有道
    第一章盆景玩家傅增杰
    拿了两个国际大奖
    从小接触真山真景
    身上的艺术细胞
    在澳大利亚找中国盆景
    玩别人的玩艺儿不灵
    对盆景着了迷
    请名家划道儿
    让石头也有生命
    发明天然异形石盆景
    给中国人争脸
    与死神擦肩而过
    生命与盆景融为一体
    第二章玩紫檀的付军民
    透视“古典家具热”
    十岁开始玩紫檀
    仿古家具要有韵味儿
    明式家具的魅力
    好木料为啥不精雕细刻
    升值的是文化不只是木料
    好雕工难求
    紫檀一年一个价儿
    紫檀家具的文化内涵
    远看品相近看工艺
    在紫檀家具上雕出头发
    痴迷紫檀几十年
    要把紫檀家具玩到家
    第三章玩红木的老马
    硬木与红木是两回事
    六万元买了套硬杂木家具
    赌气玩红木
    红木现在有说法了
    买红木家具要看清标识
    玩出一个品牌
    第四章玩红木家具的老曾
    紫檀柜拍出539万元天价
    买红木家具要对眼
    买红木家具”三步曲”
    老曾玩的是品牌
    玩了三十年红木
    在活儿上一点不打马虎眼
    红木家具的烘干太重要了
    红木家具还会升值
    老曾想离开京城
    大活人咋没了影儿
    教授也喜欢玩红木家具
    新红木家具照样保值
    买红木家具比存钱划算
    老曾是自己干出来的
    实在人的生意经
    一点儿不玩虚的
    品牌不是吹出来的
    品牌里头有人品
    还想在北京玩下去
    第五章玩核桃的“核桃卢”
    一对山核桃卖了三万元
    不惑之年得了糖尿病
    偶然与核桃结缘
    玩就要玩出学问来
    北京人玩的“四大名核桃”
    品相好的核桃难淘换
    核桃的灵性是揉出来的
    揉核桃有“讲儿”
    把核桃玩成工艺品
    山核桃越玩越值钱
    第六章玩虫儿的“蝈蝈儿张”
    北京的“四大鸣虫儿”
    “份”的虫儿活了八个月
    王铁成给他起的绰号
    小脚踢球——横胡噜
    “虫儿界”的老郎神
    爷爷是京城“名票”
    上台演戏逮蛐蛐儿
    肚子里有玩艺儿
    “上山下乡”玩虫儿
    “份”虫儿有点儿绝活
    为出书差点儿吐血
    第七章玩脸谱的赵永祺
    “猪八戒”撒欢儿
    脸谱有“谱儿”
    老北京的“花脸桂子”
    不让老玩艺断桩
    揣着100块钱闯北京
    居然玩出一个脸谱品牌
    只求保住老玩艺儿
    给京剧脸谱挣脸
    玩出点儿谱儿来
    第八章玩跤名家王文永
    老北京人爱玩跤
    一次难得的出国机会
    借钱去法国赛跤
    法国爷给北京爷磕头
    洋徒弟住他家学跤
    中国跤在法国挺吃香
    给洋徒弟起了个中国名
    在异国遭遇“手搏”
    在酒桌上翻了脸
    不想让中国跤“变种”
    国内对中国跤不重视
    在跤场上找乐儿
    掼跤来自满族
    京城玩跤的名手多
    差点儿被狼叼走
    挨了父亲一顿打
    为玩跤离婚又复婚
    老将出马战英豪
    拜金宝生为师
    没上过学写了四本书
    第三辑玩也有品
    第一章京城一绝“葡萄常”
    市面儿难淘换“葡萄常”的葡萄
    采访“葡萄常”的后人
    慈禧太后给“葡萄常”写匾
    “天义常”的老匾没了
    老根儿也是在旗的
    绝活儿在巴拿马获奖
    家业让几个孙子给败了
    为什么传女不传男
    五女自立挑起门户
    “葡萄常”起死回生
    常门五女终生不嫁
    邓拓采访“葡萄常”
    “葡萄常”在“文革”又遭厄运
    常玉龄七旬“出山”
    “葡萄常”的绝技
    恢复绝活儿还有门儿
    第二章老北京的“花儿金”
    老北京的花市和簪花
    “花儿金”一花独秀
    30多岁当工艺美术大师
    能把假花做”活”
    巧手让“京花”名扬海外
    克里玛申给他画像
    花儿好人缘也好
    “花儿金”的后人
    传人的隐忧
    要把”独门”绝活儿捡起来
    第三章故宫元老那志良
    把150多件史料捐给故宫
    弟子为他整理遗物
    捐赠品不远万里到北京
    地道的老北京
    故宫国宝70年的典守者
    玉器鉴定大家却没藏品
    儿女个个有出息
    终于见到了老妹妹
    爱吃老北京的酱菜
    没忘老北平的“半空儿”
    在台北与单士元、朱家沿相逢
    九十岁还坐飞机去讲演
    不该摔这个跟头
    每晚听相声入睡
    第四章传奇大师谭鑫培
    主演第一部电影《定军山》
    曾孙在电影里演曾祖
    创立京剧“谭派”
    收杨小楼为义子
    慈禧太后听戏“无谭不欢”
    那王爷给他下跪
    抱病绝唱《洪羊洞》
    视金钱如粪土
    帮助普陀寺印佛经
    捐银五万两修少林寺
    在戒台寺受戒
    住持舍地安排他的身后事
    市长批示拨专款重修墓园
    修坟不给村民添麻烦
    大蛇吓跑砸墓的红卫兵
    村民玩命保墓碑
    墓碑居然完好无损
    修墓意在教育后人
    与孙子的墓遥遥相望
    谭门七代香火不断
    第五章王金璐父子
    “戏包袱”宝刀不老
    八十岁重返舞台唱武生
    “杨派”武生第一传人
    出身寒门
    从小听“蹭戏”
    恩师丁永利和李洪春
    大家闺秀李墨璎
    为了爱情脱离父女关系
    贤妻良母的典范
    与马连良相濡以沫
    为吴晗整理《海瑞罢官》
    尚小云为王展云叫好儿
    拜“通天教主”李洪春为师
    外地搭班当“散仙”
    错过进京剧院的良机
    靠画灯笼养活全家
    谭元寿替他出证明
    甘当“二路”老生
    现编戏词救场
    “钻锅”露脸
    “冷门戏”获了大奖
    五十多岁才伸开了腰
    能说会演400多出戏
    父亲不给“捧场”
    一身文墨气
    逼出来的“包袱”
    八十多了还在台上唱呢
    第六章一肚子玩艺儿的连阔如
    从李鑫荃肚里掏玩艺儿
    说书人要有学问
    说《三国》请教郭沫若
    周恩来为他的新评书拍巴掌
    笔名叫云游客
    午门的“门甲”后代
    摆卦摊儿批八字
    醒木一敲满堂惊
    人称他是“跑马连”
    一部《东汉》成名人
    在文代会上说新书
    把肚里的玩艺儿传给了女儿
    整理出200万字书稿
    在美国说书叫座儿
    为说书场子发愁
    第七章老宅门白家
    老宅门与古董
    义救英国传教士
    进京师同文馆
    创办京城第一家旅行社
    口碑与气节
    离家投奔革命
    坎肩里藏着金条
    留下的血书还在
    剃头花了五万六
    扔到北海的一把手枪
    遗风有人传承
查看详情
12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爷是玩家
爷是公主,不是郎
则慕
爷是玩家
爷是大厨
刘一达 著
爷是玩家
爷是大厨
刘一达
系列丛书 / 更多
爷是玩家
爷是公主,不是郎
则慕
爷是玩家
爷是大厨
刘一达 著
爷是玩家
爷是大厨
刘一达
相关图书 / 更多
爷是玩家
爷是公主,不是郎
则慕
爷是玩家
爷是大厨
刘一达 著
爷是玩家
爷是大厨
刘一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