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比较诗学:悖立与整合

东西方比较诗学:悖立与整合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06-07
版次: 1
ISBN: 9787503917813
定价: 45.00
装帧: 平装
开本: 其他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518页
字数: 633千字
分类: 文学
90人买过
  •     “经”与“逻各斯”构成了东西方各自诗学语境的中心主义。在西方诗学文化传统中,“逻各斯”在自律性言说,在场的意义源于“逻各斯”;在东方儒家诗学文化传统中,“经”在自律性言说,在场的意义源干“经”。“经”与“逻各斯”是文化信仰的布道者,是语占暴力的肇始者,是言说着的终极的美,是隐喻着智慧的文化施暴者。
        诗学这里,“经”是本体论意义上的真理,在道家诗学那里,“道”也是本体论意义上的真理儒家诗学是从“经”之本真达向“求善”,道家诗学则是从“道”之本真达向“审美”,道家诗学反“立言”的解构策略,对儒家诗学经学中心主义——书写中心主义的颠覆,干诗学理论向美学理论层面上的转移,则旨在以反中心论把中国诗学文化传统深层的“求善”导向“审美”。     杨乃乔,1955年生于北京。曾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所,获中国古典文学方向硕士学位;曾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艺学方向博士学位;曾毕业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获比较文学方向博士后资格证书。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比较文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台湾辅仁大学客座教授。曾去香港、美国、日本、新西兰与台湾等高校讲学与访学。出版专著译著多部,如《悖立与整合:东方儒道诗学与西方诗学的本体论、语言论比较》(2001年获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元散曲详注》,《后殖民批评》、《比较文学概论》(教育部研究生指定教材)、《比较诗学与他者视域》与《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主编)等。多年来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与《文艺争鸣》等刊物发表纯学理性研究文章一百余篇。 序

    前言
    第一章 儒家诗学主体生存的渴望:语言家园的构建
    第二章 “经”的本体论释主与儒家诗学的终结范畴
    第三章 儒家诗学崇尚的“立言”与经典文本的建构
    第四章 道家诗学主体生存的渴望:语言家园的“颠覆”
    第五章 德里达诗学理论解构的终极标靶:罗各斯中心主义
    第六章 从语言切向主体:“道”与“罗各斯”
    第七章 从本体切回语言:“经”与“罗各斯”
    第八章 颠倒的形而上学等级序列与西方的解构策略在东方诗学语境下的使命
    第九章 道家诗学崇尚的“立意”与经典文本的“解构”
    第十章 “立言”与“立意”:在冲突与悖立下延伸的两种诗学批评方法
    第十一章 儒道诗学在“言”与“意”悖立中走向整合的学术文化背景
    第十二章 偏见与误读:诗学阐释学的哲学反思
    第十三章 “内儒外道”人格形成的文化景观与破坏性误读的肇始
    第十四章 视域的融合与意义的让位:在误读中走向自觉的中国古典诗学
    第十五章 玄学误读的文化暴力与儒家诗教之“鼎”的坍塌
    第十六章 华夏隐逸精神原型的追寻与魏晋隐逸文学思潮的崛起
    第十七章 玄学语境下的江州经学与陶渊明诗学的悲剧美学思想
    第十八章 论“内儒外道”的人格类型:刘勰诗学的人格心理透视
    第十九章 再论“内儒外道”的人格类型
    第二十章 终极缘光:西方诗学本体论的“向日式隐喻”
    第二十一章 儒家诗学的“向日式隐喻”与隐喻美学作为一种官方的活语权力
    第二十二章 “诗言志”:一个关涉隐喻的诗学命题
    第二十三章 东方诗学命定的劫数与东方学者对经学中心主义的解构
    结语 “逻各斯”之父与德里达:人的终结
    论文主要引用书目一览表
    第二版后记
  • 内容简介:
        “经”与“逻各斯”构成了东西方各自诗学语境的中心主义。在西方诗学文化传统中,“逻各斯”在自律性言说,在场的意义源于“逻各斯”;在东方儒家诗学文化传统中,“经”在自律性言说,在场的意义源干“经”。“经”与“逻各斯”是文化信仰的布道者,是语占暴力的肇始者,是言说着的终极的美,是隐喻着智慧的文化施暴者。
        诗学这里,“经”是本体论意义上的真理,在道家诗学那里,“道”也是本体论意义上的真理儒家诗学是从“经”之本真达向“求善”,道家诗学则是从“道”之本真达向“审美”,道家诗学反“立言”的解构策略,对儒家诗学经学中心主义——书写中心主义的颠覆,干诗学理论向美学理论层面上的转移,则旨在以反中心论把中国诗学文化传统深层的“求善”导向“审美”。
  • 作者简介:
        杨乃乔,1955年生于北京。曾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所,获中国古典文学方向硕士学位;曾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艺学方向博士学位;曾毕业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获比较文学方向博士后资格证书。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比较文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台湾辅仁大学客座教授。曾去香港、美国、日本、新西兰与台湾等高校讲学与访学。出版专著译著多部,如《悖立与整合:东方儒道诗学与西方诗学的本体论、语言论比较》(2001年获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元散曲详注》,《后殖民批评》、《比较文学概论》(教育部研究生指定教材)、《比较诗学与他者视域》与《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主编)等。多年来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与《文艺争鸣》等刊物发表纯学理性研究文章一百余篇。
  •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儒家诗学主体生存的渴望:语言家园的构建
    第二章 “经”的本体论释主与儒家诗学的终结范畴
    第三章 儒家诗学崇尚的“立言”与经典文本的建构
    第四章 道家诗学主体生存的渴望:语言家园的“颠覆”
    第五章 德里达诗学理论解构的终极标靶:罗各斯中心主义
    第六章 从语言切向主体:“道”与“罗各斯”
    第七章 从本体切回语言:“经”与“罗各斯”
    第八章 颠倒的形而上学等级序列与西方的解构策略在东方诗学语境下的使命
    第九章 道家诗学崇尚的“立意”与经典文本的“解构”
    第十章 “立言”与“立意”:在冲突与悖立下延伸的两种诗学批评方法
    第十一章 儒道诗学在“言”与“意”悖立中走向整合的学术文化背景
    第十二章 偏见与误读:诗学阐释学的哲学反思
    第十三章 “内儒外道”人格形成的文化景观与破坏性误读的肇始
    第十四章 视域的融合与意义的让位:在误读中走向自觉的中国古典诗学
    第十五章 玄学误读的文化暴力与儒家诗教之“鼎”的坍塌
    第十六章 华夏隐逸精神原型的追寻与魏晋隐逸文学思潮的崛起
    第十七章 玄学语境下的江州经学与陶渊明诗学的悲剧美学思想
    第十八章 论“内儒外道”的人格类型:刘勰诗学的人格心理透视
    第十九章 再论“内儒外道”的人格类型
    第二十章 终极缘光:西方诗学本体论的“向日式隐喻”
    第二十一章 儒家诗学的“向日式隐喻”与隐喻美学作为一种官方的活语权力
    第二十二章 “诗言志”:一个关涉隐喻的诗学命题
    第二十三章 东方诗学命定的劫数与东方学者对经学中心主义的解构
    结语 “逻各斯”之父与德里达:人的终结
    论文主要引用书目一览表
    第二版后记
查看详情
12
系列丛书 / 更多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东西方比较诗学:悖立与整合
中西文学艺术思潮及跨界思考:文学与美术、音乐、戏剧、电影的对话
杨乃乔 著
东西方比较诗学:悖立与整合
悖立与整合:中西比较诗学(比较文学名家经典文库)
杨乃乔
东西方比较诗学:悖立与整合
中国经学诠释学与西方诠释学
杨乃乔 编
东西方比较诗学:悖立与整合
比较诗学读本(中国卷)
杨乃乔 编
东西方比较诗学:悖立与整合
比较诗学读本(西方卷)
杨乃乔 编
东西方比较诗学:悖立与整合
比较文学概论(第四版)
杨乃乔 编
东西方比较诗学:悖立与整合
比较诗学与跨界立场
杨乃乔 著
东西方比较诗学:悖立与整合
比较文学概论
杨乃乔 编
东西方比较诗学:悖立与整合
液力偶合器应用与节能技术
杨乃乔 编;刘应诚
东西方比较诗学:悖立与整合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乐黛云教授七十五华诞特辑
杨乃乔、伍晓明 编
东西方比较诗学:悖立与整合
千家诗新编
杨乃乔 编
东西方比较诗学:悖立与整合
陆甫里小品
杨乃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