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乐黛云教授七十五华诞特辑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乐黛云教授七十五华诞特辑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2005-08
版次: 1
ISBN: 9787301094808
定价: 5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629页
字数: 800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文学
14人买过
  • 今年是比较文学学会成立20周年,从1995年比较文学学会在深圳成立以来,以乐黛云为学术领袖的中国比较文学在各个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以自己的方式加入到世界比较文学学术前沿,让国外学界听到了中国学者的声音;二,把国个最前沿的学术理论介绍到国内,活跃和更新了我们本土的学术;三,比较文学的方法对很多的传统学科带来了革命性的意义,促进了传统学科的现代性转化工作。
    中国比较文学在20年的发展中是和一个人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她就是北大的乐黛云教授,她用自己的方式介入到最前沿的比较文学的建设中,她就像一面大旗,招呼着中国各界学者介入到比较文学的研究中来,她鼓励,参加,介入,推动。有时一个人的贡献远远大于她所表达的全部,如果没有乐黛云教授的积极推动,国中比较文学远远没有现在的功绩。
    这本书是对20年来整个比较文学的总结,从比较文学的理论、比较诗学的理论、个案研究等方面选取最有代表性的学者的代表性文章,最好的呈现了比较文学的学科发展。今年也是乐黛云教授诞辰七十五周年,我们用这种非常严谨的方式来表达对乐黛云教授的无限敬意。 前言/严绍■(1)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
    比较文学的(语言)危机/J·希利斯·米勒(1)
    论中西比较文学/高旭东(16)
    80年代以来中西比较文论研究评述/蒋述卓闫月珍(29)
    关于比较文学学科基本理论的再思考/刘象愚(43)
    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比较文学/孟庆枢(54)
    比较视域与比较文学本体论的承诺/杨乃乔(71)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曹顺庆(85)
    论当代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兼及巴斯奈特的“危机论”/方汉文(96)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D·佛克马(108)
    2000年“世界文学观念”述评/马利安·高立克(113)
    比较文学个案研究
    “文化语境”与“变异体”以及文学的发生学/严绍■(123)
    “虚无党小说”:清末特殊的译介现象/陈建华(137)
    《神曲一脔》赏析/浦安迪(147)
    旧迹茫茫——满族亲王奕谡诗歌与生命中的悲情世界/苏衡哲(154)
    科学一人生观论战中的柏格森/王柏华(168)
    决不要娶大脚女人——人类的共性与比较文学/明克·席伯尔(184)
    作者本意和本文本意——解释学理论与翻译研究/谢天振(198)
    当代文学思潮中的“别、车、杜现象”/温儒敏(208)
    从马雅可夫斯基到贺敬之/犹家仲(215)
    文化影响的“宫廷模式”——《三国演义》在泰国/饶■子(226)
    用整个生命深深地领受奇迹——《十四行集》与《伍子胥》合论/张辉(231)
    1925年前英国浪漫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分析/张旭春(247)
    时势论:英雄无心影——梁启超传记的阐释策略/赵白生(259)
    无根者之梦:海外小说中的飘泊主题/赵毅衡(271)
    美国诗人盖瑞·史耐德的美亚洲巫祝观/钟玲(282)
    德国的忧郁和中国的彷徨:叶圣陶的小说《倪焕之》/顾彬(301)
    中国近现代留日学生与中国新文学运动/贾植芳(308)
    禅与朝鲜、日本、越南汉诗/孟昭毅(319)
    启蒙作家与儒家文化/钱林森(326)
    曹禺戏剧与契诃夫(节选)/朱栋霖(333)
    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中的“世界性因素”的几点思考/陈思和(342)
    席勒与“古今之争”/曹卫东(362)
    比较诗学个案研究
    从西方文论看中国词学/叶嘉莹(368)
    印度诗学阐释方法/郁龙余(381)
    存在于“语(言)(边)境”之上——“存在”的翻译与翻译的存在/伍晓明(390)
    历史指涉的诗学大纲——以西方的观点为参照谈明清时期的“索隐小说”/陈珏(401)
    诗学翻译的宿命与策略性突围——以某些中国诗学概念的英译为例/陈跃红(413)
    比喻与意识形态/高辛勇(427)
    巴赫金诗学理论在中国的流布/汪介之(439)
    中西神游诗论/徐志啸(450)
    文论与诗学的不可通约性/余虹(457)
    “诗可以群”与“谈何容易”:一种隐喻政治修辞学的诠释/张沛(464)
    跨文化与跨学科研究
    论全球化和文化/弗雷德里克·詹姆逊(476)
    “后理论时代”西方理论思潮的走向/王宁(487)
    我们今天为什么讲道家精神/叶维廉(503)
    18世纪一场关于中国人起源论争的启示/孟华(512)
    “男性主体意识”的心理分析与文化解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的“性欲”与“权力”/谭国根(522)
    文化比较与政治哲学:市民阶级的身份认同与普遍性叙事/张旭东(536)
    “过渡哲学家”的“过渡作品”?——西美尔与《货币哲学》/陈戎女(554)
    钱钟书的中西文化观/龚刚(565)
    中西文化早期交往的复合媒介者——“扶南”的媒介特点与作用探兼论基督教文化最早入华的上限问题/孙景尧罗璇(575)
    明末天主教传教著作中的儒学概念:仁与爱/刘耘华(584)
    “笑”的颠覆性与神学逻辑——《玫瑰之名》的神学批判/杨慧林(592)
    超验的政治:柏拉图理想主义自以为是的被动性/克莱斯·G·瑞恩(603)
    全球化的本土化与文化传承——还中国哲学以本来面目/安乐哲(619)
    后记/特辑编委会(629)
  • 内容简介:
    今年是比较文学学会成立20周年,从1995年比较文学学会在深圳成立以来,以乐黛云为学术领袖的中国比较文学在各个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以自己的方式加入到世界比较文学学术前沿,让国外学界听到了中国学者的声音;二,把国个最前沿的学术理论介绍到国内,活跃和更新了我们本土的学术;三,比较文学的方法对很多的传统学科带来了革命性的意义,促进了传统学科的现代性转化工作。
    中国比较文学在20年的发展中是和一个人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她就是北大的乐黛云教授,她用自己的方式介入到最前沿的比较文学的建设中,她就像一面大旗,招呼着中国各界学者介入到比较文学的研究中来,她鼓励,参加,介入,推动。有时一个人的贡献远远大于她所表达的全部,如果没有乐黛云教授的积极推动,国中比较文学远远没有现在的功绩。
    这本书是对20年来整个比较文学的总结,从比较文学的理论、比较诗学的理论、个案研究等方面选取最有代表性的学者的代表性文章,最好的呈现了比较文学的学科发展。今年也是乐黛云教授诞辰七十五周年,我们用这种非常严谨的方式来表达对乐黛云教授的无限敬意。
  • 目录:
    前言/严绍■(1)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
    比较文学的(语言)危机/J·希利斯·米勒(1)
    论中西比较文学/高旭东(16)
    80年代以来中西比较文论研究评述/蒋述卓闫月珍(29)
    关于比较文学学科基本理论的再思考/刘象愚(43)
    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比较文学/孟庆枢(54)
    比较视域与比较文学本体论的承诺/杨乃乔(71)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曹顺庆(85)
    论当代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兼及巴斯奈特的“危机论”/方汉文(96)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D·佛克马(108)
    2000年“世界文学观念”述评/马利安·高立克(113)
    比较文学个案研究
    “文化语境”与“变异体”以及文学的发生学/严绍■(123)
    “虚无党小说”:清末特殊的译介现象/陈建华(137)
    《神曲一脔》赏析/浦安迪(147)
    旧迹茫茫——满族亲王奕谡诗歌与生命中的悲情世界/苏衡哲(154)
    科学一人生观论战中的柏格森/王柏华(168)
    决不要娶大脚女人——人类的共性与比较文学/明克·席伯尔(184)
    作者本意和本文本意——解释学理论与翻译研究/谢天振(198)
    当代文学思潮中的“别、车、杜现象”/温儒敏(208)
    从马雅可夫斯基到贺敬之/犹家仲(215)
    文化影响的“宫廷模式”——《三国演义》在泰国/饶■子(226)
    用整个生命深深地领受奇迹——《十四行集》与《伍子胥》合论/张辉(231)
    1925年前英国浪漫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分析/张旭春(247)
    时势论:英雄无心影——梁启超传记的阐释策略/赵白生(259)
    无根者之梦:海外小说中的飘泊主题/赵毅衡(271)
    美国诗人盖瑞·史耐德的美亚洲巫祝观/钟玲(282)
    德国的忧郁和中国的彷徨:叶圣陶的小说《倪焕之》/顾彬(301)
    中国近现代留日学生与中国新文学运动/贾植芳(308)
    禅与朝鲜、日本、越南汉诗/孟昭毅(319)
    启蒙作家与儒家文化/钱林森(326)
    曹禺戏剧与契诃夫(节选)/朱栋霖(333)
    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中的“世界性因素”的几点思考/陈思和(342)
    席勒与“古今之争”/曹卫东(362)
    比较诗学个案研究
    从西方文论看中国词学/叶嘉莹(368)
    印度诗学阐释方法/郁龙余(381)
    存在于“语(言)(边)境”之上——“存在”的翻译与翻译的存在/伍晓明(390)
    历史指涉的诗学大纲——以西方的观点为参照谈明清时期的“索隐小说”/陈珏(401)
    诗学翻译的宿命与策略性突围——以某些中国诗学概念的英译为例/陈跃红(413)
    比喻与意识形态/高辛勇(427)
    巴赫金诗学理论在中国的流布/汪介之(439)
    中西神游诗论/徐志啸(450)
    文论与诗学的不可通约性/余虹(457)
    “诗可以群”与“谈何容易”:一种隐喻政治修辞学的诠释/张沛(464)
    跨文化与跨学科研究
    论全球化和文化/弗雷德里克·詹姆逊(476)
    “后理论时代”西方理论思潮的走向/王宁(487)
    我们今天为什么讲道家精神/叶维廉(503)
    18世纪一场关于中国人起源论争的启示/孟华(512)
    “男性主体意识”的心理分析与文化解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的“性欲”与“权力”/谭国根(522)
    文化比较与政治哲学:市民阶级的身份认同与普遍性叙事/张旭东(536)
    “过渡哲学家”的“过渡作品”?——西美尔与《货币哲学》/陈戎女(554)
    钱钟书的中西文化观/龚刚(565)
    中西文化早期交往的复合媒介者——“扶南”的媒介特点与作用探兼论基督教文化最早入华的上限问题/孙景尧罗璇(575)
    明末天主教传教著作中的儒学概念:仁与爱/刘耘华(584)
    “笑”的颠覆性与神学逻辑——《玫瑰之名》的神学批判/杨慧林(592)
    超验的政治:柏拉图理想主义自以为是的被动性/克莱斯·G·瑞恩(603)
    全球化的本土化与文化传承——还中国哲学以本来面目/安乐哲(619)
    后记/特辑编委会(629)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乐黛云教授七十五华诞特辑
中西文学艺术思潮及跨界思考:文学与美术、音乐、戏剧、电影的对话
杨乃乔 著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乐黛云教授七十五华诞特辑
悖立与整合:中西比较诗学(比较文学名家经典文库)
杨乃乔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乐黛云教授七十五华诞特辑
中国经学诠释学与西方诠释学
杨乃乔 编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乐黛云教授七十五华诞特辑
比较诗学读本(中国卷)
杨乃乔 编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乐黛云教授七十五华诞特辑
比较诗学读本(西方卷)
杨乃乔 编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乐黛云教授七十五华诞特辑
比较文学概论(第四版)
杨乃乔 编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乐黛云教授七十五华诞特辑
比较诗学与跨界立场
杨乃乔 著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乐黛云教授七十五华诞特辑
东西方比较诗学:悖立与整合
杨乃乔 著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乐黛云教授七十五华诞特辑
比较文学概论
杨乃乔 编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乐黛云教授七十五华诞特辑
液力偶合器应用与节能技术
杨乃乔 编;刘应诚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乐黛云教授七十五华诞特辑
千家诗新编
杨乃乔 编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乐黛云教授七十五华诞特辑
陆甫里小品
杨乃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