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传统民间组织青苗会研究

土族传统民间组织青苗会研究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
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
2018-06
版次: 1
ISBN: 9787105154579
定价: 4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50页
字数: 275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社会文化
5人买过
  •   地处西北重镇兰州的兰州大学,拥有悠久的民族学和边政学研究传统。1949年前的兰州大学就立足区域与民族特色,在民族研究领域有了一定的探索与积累。一是以马鹤天、顾颉刚先生为代表的边政学、边疆学研究。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第二次中国边疆研究高潮中,马鹤天、顾颉刚、黄奋生等均为当时的代表人物,而这三位学者都与兰州大学有交集。1928年2月22日,甘肃省务会议决定在法政专门学校的基础上合并中山学院成立大学,组建以教育厅长马鹤天为首的7人筹委会,4月1日正式成立“兰州中山大学”,马鹤天任首任校长(1928年2-11月在职)。马鹤天由此而成为兰州大学民族学学术系谱中的重要一环。他的《甘青藏边区考察记》堪称民国时期关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准民族志”作品。历史学家、边疆研究代表人物之一的顾颉刚,一生有六次西北之行,其中为期长的两次,都是在甘肃。1937年9月至1938年9月,他到甘肃、青海考察并著有《西北考察日记》。1948年6-12月,他应辛树帜校长之邀赴兰州大学任教并任历史系主任。二是“魁阁”团队成员之一谷苞先生在兰州大学任教并从事民族研究。谷苞出生于兰州,1935年赴清华大学求学,后转入社会学系,在陶云逵教授指导下学习人类学、民族学课程。1941年10月,他转到由吴文藻教授、费孝通教授主持的云南大学和燕京大学合组的社会学研究室工作,度过了三年的“魁阁”调查时期。1944年,他到兰州大学任教,开设民族学相关课程并在洮河、白龙江流域及甘肃各地开展田野调查。1949年8月,谷苞随解放军西去新疆,开始了另一段学术生涯。三是国立兰州大学边疆语文系的设立。1946年,国民政府正式设立“国立兰州大学”,辛树帜校长首倡开设边疆语文学系,设藏语、蒙古语、维吾尔语专业。藏学专家杨质夫先生受邀担任边疆语文系主任,先后任教的学者有吴均、程克星、关德栋、丹巴嘉措、王沂暖、李国香、胡斯振、马宏道等著名学者。1952年在新中国院系大调整当中,已改称少数民族语文系的原兰州大学边疆语文系,与原西北大学边政系一起,被划归到新成立的西北民族学院当中。此时,有一位民国时期边疆研究的重要代表人物从西北大学边政系来到了西北民族学院任教,他就是黄奋生先生。黄奋生完成了我国第一部藏族历史教材《藏族史略》,应兰州大学的邀请在历史系开设了“藏族史”课。在此时期,一位年轻的新疆学子进入兰州大学历史系求学,并逐渐走上了民族学研究的道路,他就是杨建新先生。1958年大学毕业的杨建新先生留校任教并参加甘肃省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领导了对东乡族的首次社会历史调查工作,写出了《东乡族简史》。1959年底到1963年,杨建新先生受兰州大学派遣到中央民族学院进修,师承民族史大家翁独健教授,并得到蒙古史学家贾敬颜、藏学专家王辅仁诸教授的指导。   钟静静,女,1985年生于河北献县:先后于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获得历史学学士、法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教于河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社会学系,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社会学、民间组织与民间文化等。在《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西北民族研究》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和参与多项省部级课题。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四节 田野工作

    第一章 土族青苗会的成长空间
    第一节 土族聚居区的地理环境
    第二节 多样的生计方式
    第三节 多元的宗教信仰体系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土族青苗会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土族青苗会的缘起
    第二节 近百年来土族青苗会的流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土族青苗会的组织结构
    第一节 组织结构与层次
    第二节 会首制度与权力类型
    第三节 青苗会运行经费的汲取、管理与分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土族青苗会在仪式场景中的行动
    第一节 时空坐标:土族青苗会的行动场域
    第二节 仪式专家:仪式里的“行道”
    第三节 互助的“背经转山”
    第四节 民和的“纳顿”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土族青苗会在日常情境中的行动
    第一节 农田管理:“人不在,庄稼在”
    第二节 纠纷摆平术:“我们感”的存在
    第三节 互助与自治:青苗会的功能解读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青苗会与土族乡村社会组织
    第一节 青苗会与青苗会之间
    第二节 青苗会与嘛呢会之间
    第三节 青苗会与村“两委”之间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土族青苗会当代变迁的思考与发展趋势
    第一节 转型期土族青苗会面临的困境
    第二节 土族青苗会的变迁
    第三节 比较与前瞻:土族青苗会的发展趋势
    本章小结

    结语
    第一节 土族青苗会的特征
    第二节 土族青苗会与乡村社会秩序

    参考文献
    附录一:民和县草滩村平面示意图
    附录二:互助县东家村平面示意图

    后记
  • 内容简介:
      地处西北重镇兰州的兰州大学,拥有悠久的民族学和边政学研究传统。1949年前的兰州大学就立足区域与民族特色,在民族研究领域有了一定的探索与积累。一是以马鹤天、顾颉刚先生为代表的边政学、边疆学研究。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第二次中国边疆研究高潮中,马鹤天、顾颉刚、黄奋生等均为当时的代表人物,而这三位学者都与兰州大学有交集。1928年2月22日,甘肃省务会议决定在法政专门学校的基础上合并中山学院成立大学,组建以教育厅长马鹤天为首的7人筹委会,4月1日正式成立“兰州中山大学”,马鹤天任首任校长(1928年2-11月在职)。马鹤天由此而成为兰州大学民族学学术系谱中的重要一环。他的《甘青藏边区考察记》堪称民国时期关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准民族志”作品。历史学家、边疆研究代表人物之一的顾颉刚,一生有六次西北之行,其中为期长的两次,都是在甘肃。1937年9月至1938年9月,他到甘肃、青海考察并著有《西北考察日记》。1948年6-12月,他应辛树帜校长之邀赴兰州大学任教并任历史系主任。二是“魁阁”团队成员之一谷苞先生在兰州大学任教并从事民族研究。谷苞出生于兰州,1935年赴清华大学求学,后转入社会学系,在陶云逵教授指导下学习人类学、民族学课程。1941年10月,他转到由吴文藻教授、费孝通教授主持的云南大学和燕京大学合组的社会学研究室工作,度过了三年的“魁阁”调查时期。1944年,他到兰州大学任教,开设民族学相关课程并在洮河、白龙江流域及甘肃各地开展田野调查。1949年8月,谷苞随解放军西去新疆,开始了另一段学术生涯。三是国立兰州大学边疆语文系的设立。1946年,国民政府正式设立“国立兰州大学”,辛树帜校长首倡开设边疆语文学系,设藏语、蒙古语、维吾尔语专业。藏学专家杨质夫先生受邀担任边疆语文系主任,先后任教的学者有吴均、程克星、关德栋、丹巴嘉措、王沂暖、李国香、胡斯振、马宏道等著名学者。1952年在新中国院系大调整当中,已改称少数民族语文系的原兰州大学边疆语文系,与原西北大学边政系一起,被划归到新成立的西北民族学院当中。此时,有一位民国时期边疆研究的重要代表人物从西北大学边政系来到了西北民族学院任教,他就是黄奋生先生。黄奋生完成了我国第一部藏族历史教材《藏族史略》,应兰州大学的邀请在历史系开设了“藏族史”课。在此时期,一位年轻的新疆学子进入兰州大学历史系求学,并逐渐走上了民族学研究的道路,他就是杨建新先生。1958年大学毕业的杨建新先生留校任教并参加甘肃省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领导了对东乡族的首次社会历史调查工作,写出了《东乡族简史》。1959年底到1963年,杨建新先生受兰州大学派遣到中央民族学院进修,师承民族史大家翁独健教授,并得到蒙古史学家贾敬颜、藏学专家王辅仁诸教授的指导。
  • 作者简介:
      钟静静,女,1985年生于河北献县:先后于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获得历史学学士、法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教于河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社会学系,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社会学、民间组织与民间文化等。在《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西北民族研究》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和参与多项省部级课题。
  •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四节 田野工作

    第一章 土族青苗会的成长空间
    第一节 土族聚居区的地理环境
    第二节 多样的生计方式
    第三节 多元的宗教信仰体系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土族青苗会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土族青苗会的缘起
    第二节 近百年来土族青苗会的流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土族青苗会的组织结构
    第一节 组织结构与层次
    第二节 会首制度与权力类型
    第三节 青苗会运行经费的汲取、管理与分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土族青苗会在仪式场景中的行动
    第一节 时空坐标:土族青苗会的行动场域
    第二节 仪式专家:仪式里的“行道”
    第三节 互助的“背经转山”
    第四节 民和的“纳顿”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土族青苗会在日常情境中的行动
    第一节 农田管理:“人不在,庄稼在”
    第二节 纠纷摆平术:“我们感”的存在
    第三节 互助与自治:青苗会的功能解读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青苗会与土族乡村社会组织
    第一节 青苗会与青苗会之间
    第二节 青苗会与嘛呢会之间
    第三节 青苗会与村“两委”之间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土族青苗会当代变迁的思考与发展趋势
    第一节 转型期土族青苗会面临的困境
    第二节 土族青苗会的变迁
    第三节 比较与前瞻:土族青苗会的发展趋势
    本章小结

    结语
    第一节 土族青苗会的特征
    第二节 土族青苗会与乡村社会秩序

    参考文献
    附录一:民和县草滩村平面示意图
    附录二:互助县东家村平面示意图

    后记
查看详情
系列丛书 / 更多
土族传统民间组织青苗会研究
族群如何记忆:六盘山泾河上游“陕回”族群的民族学研究
樊莹 著;赵利生、杨文炯 编
相关图书 / 更多
土族传统民间组织青苗会研究
土族民间传说与女性文化研究
白晓霞 著
土族传统民间组织青苗会研究
土族语和蒙古语语音比较研究
姜根兄 著
土族传统民间组织青苗会研究
土族《格萨尔》研究
王国明 著
土族传统民间组织青苗会研究
土族羌族语言及新创文字使用发展研究/教育人类学研究丛书
宝乐日
土族传统民间组织青苗会研究
土族语366句会话句
布日古德 著
土族传统民间组织青苗会研究
土族社会发展现状调查研究
胡芳 著
土族传统民间组织青苗会研究
土族传统民居建筑模式语言现代转译方法研究
田虎 著
土族传统民间组织青苗会研究
土族
郭诗琪 编
土族传统民间组织青苗会研究
土族百年实录(套装上下册)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青海省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 编
土族传统民间组织青苗会研究
土族溯源和《西游记》考
白玉基 著
土族传统民间组织青苗会研究
土族《格萨尔》语言研究
王国明 著
土族传统民间组织青苗会研究
土族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邢海燕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