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雅流韵:中国辞赋艺术发微(文史哲丛刊第二辑)

风雅流韵:中国辞赋艺术发微(文史哲丛刊第二辑)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2019-09
版次: 1
ISBN: 9787100162807
定价: 5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B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400页
字数: 100千字
分类: 文学
12人买过
  • 本书选录1960年代以来发表于《文史哲》的近三十篇辞赋研究作品,而以当代的辞赋研究为主。其中包括对重要的辞赋家如司马相如等研究,也包括对重要的辞赋作品、赋学现象、辞赋史和辞赋理论的研究,还涉及辞赋的文化层面的研究。编选的论文涉及辞赋研究多年讨论的焦点问题,如汉赋的文学自觉问题,杜甫的诗名赋名问题,等等;辞赋的体式、辞赋与政治生态、文化生活以及文本生成等方面的内容。  

    刘培,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应县人。1994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200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2002—2004年在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主要科研成果:专著有《北宋辞赋研究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另有两部专著与他人合作。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南开学报》、《文史哲》、《江海学刊》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 从《离骚》的写作年代说到《离骚》、《惜诵》、《抽思》、《九辩》的关系/ 孙作云/ 1 
    司马迁赋作的评价/赵省之/ 27 
    《天问》琐记/高 亨/ 41 
    从汉人论赋到刘勰的赋论/牟世金/ 51 
    两汉的《离骚》论争及其延续/石文英/ 67 
    汉赋——文学自觉时代的起点/龚克昌/ 78 
    汉颂——论班固《东都赋》和同时代的京都赋/〔美〕康达维 著 彭 行 译/ 95 
    《两都赋》和《二京赋》的历史价值/何沛雄/ 107 
    关于汉赋同经学联系的一点探索——从扬雄否定大赋谈起/董治安/ 116 
    东晋辞赋概说/张可礼/ 125 
    简论汉魏六朝的纪行赋/王 琳/ 134 
    为汉赋家见视如倡进一解/王运熙/ 140 
    屈原和楚辞对汉代文化的影响/王洲明/ 148 
    魏晋六朝赋中戏剧型式对话的转变/〔美〕苏瑞隆/ 163 
    论汉代恋情赋/于浴贤/ 172 
    唐代“诗赋取士”说平议/李 浩/ 184 
    论赋的特质及其与汉语和中国文化之关系/赵逵夫/ 197 
    武化到文化之转变——论汉大赋的形成/汪春泓/ 219 
    新学独尊与两宋之际的颂美辞赋/刘 培/ 251 
    《洛神赋》:从文学到绘画、历史/戴 燕/ 284 
    论东汉赋的历史化倾向/许 结/ 331 
    名岂文章著:论杜甫生前诗名为赋名所掩./ 孙 微/ 366 
    后 记/ 390 

  • 内容简介:
    本书选录1960年代以来发表于《文史哲》的近三十篇辞赋研究作品,而以当代的辞赋研究为主。其中包括对重要的辞赋家如司马相如等研究,也包括对重要的辞赋作品、赋学现象、辞赋史和辞赋理论的研究,还涉及辞赋的文化层面的研究。编选的论文涉及辞赋研究多年讨论的焦点问题,如汉赋的文学自觉问题,杜甫的诗名赋名问题,等等;辞赋的体式、辞赋与政治生态、文化生活以及文本生成等方面的内容。  

  • 作者简介:
    刘培,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应县人。1994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200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2002—2004年在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主要科研成果:专著有《北宋辞赋研究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另有两部专著与他人合作。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南开学报》、《文史哲》、《江海学刊》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
  • 目录:
    从《离骚》的写作年代说到《离骚》、《惜诵》、《抽思》、《九辩》的关系/ 孙作云/ 1 
    司马迁赋作的评价/赵省之/ 27 
    《天问》琐记/高 亨/ 41 
    从汉人论赋到刘勰的赋论/牟世金/ 51 
    两汉的《离骚》论争及其延续/石文英/ 67 
    汉赋——文学自觉时代的起点/龚克昌/ 78 
    汉颂——论班固《东都赋》和同时代的京都赋/〔美〕康达维 著 彭 行 译/ 95 
    《两都赋》和《二京赋》的历史价值/何沛雄/ 107 
    关于汉赋同经学联系的一点探索——从扬雄否定大赋谈起/董治安/ 116 
    东晋辞赋概说/张可礼/ 125 
    简论汉魏六朝的纪行赋/王 琳/ 134 
    为汉赋家见视如倡进一解/王运熙/ 140 
    屈原和楚辞对汉代文化的影响/王洲明/ 148 
    魏晋六朝赋中戏剧型式对话的转变/〔美〕苏瑞隆/ 163 
    论汉代恋情赋/于浴贤/ 172 
    唐代“诗赋取士”说平议/李 浩/ 184 
    论赋的特质及其与汉语和中国文化之关系/赵逵夫/ 197 
    武化到文化之转变——论汉大赋的形成/汪春泓/ 219 
    新学独尊与两宋之际的颂美辞赋/刘 培/ 251 
    《洛神赋》:从文学到绘画、历史/戴 燕/ 284 
    论东汉赋的历史化倾向/许 结/ 331 
    名岂文章著:论杜甫生前诗名为赋名所掩./ 孙 微/ 366 
    后 记/ 390 

查看详情
12